收藏 分享(赏)

《断章》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170717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断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断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3、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教学重难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特点便突出

2、体现在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现代诗断章中。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PPT) 卞之琳 193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2、整体把握卞之琳是 30 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 断章写于 1935 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

3、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 三、问题探究: 1、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 4 行诗,是 4 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表面似乎互不相关, “桥上” “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 (PPT) 3、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PPT)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四、作业: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