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170028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兵车行教学设计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 王慧 第十五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齐读“课前小积累”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师: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生(齐):杜甫。师:一代“诗圣”杜甫以他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在文坛上奠定了他的不朽地位。而他的诗歌也因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而被誉为“

2、诗史” 。韩愈曾这样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PPT)杜甫(712770) 是我国_代_诗人。字_。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_,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_。 师: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 “诗史数千言,一腔君国河山泪。草堂三五里,沉课 题 兵车行 课 型 诗歌鉴赏新授课课 时 两课时 教 具 多媒体知识点 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2.理解叙事、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艺术特色。能力点 1理解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 百姓疾苦同情的情感。2背诵全诗。 教育点 1.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2.关注民

3、生,了解百姓疾苦,以天下为己任。教学目标重难点 1理解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 百姓疾苦同情的情感。2背诵全诗。8郁顿挫野老心。 ”“河山日月本平平,一触此老奇趣生。 ”杜甫是一位穷于一时,达于千秋的伟大诗人。诗雄百代,光焰万丈,有如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篇兵车行 (板书) 。简介时代背景(多媒体播放“唐之韵”截取的视频):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4、,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 ”杜甫诗歌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师:“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二、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PPT展示学习目标)一、初读正其音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生交流纠错。(齐读)正音:辚辚( ) 萧萧( ) 干( )云霄 点行( ) 戍( )边 荆杞( ) 陇( )亩 声啾啾( )二、再读懂其文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提示自读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有触动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录在书本

5、的空白处。三、研读明其意。1、这首古体诗,主要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 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 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 亩荒芜健 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 “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 诉。悲惨的 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 诗人亲耳所闻,增 强了诗 歌的真实感。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明确:“点行频”(诗眼)

6、是频繁征兵的意思。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对话文本,学会审美)1、作者围绕“点行频”写了哪些内容?明确:“点行” 出征的场面,惨别的场面, “点行”的频繁, “点行频”的原因, “点行频”的灾害性结果。2.教师与学生对话:作者在描写出征场面和惨别场面时,用了一些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你认为这些诗句应如何读?请说说理由。8生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 ”这不是出征的威武之师,而是无可奈何的悲怨之行。本马行人 虽然众多,但叠用两个批声之词, “辚辚”、 “萧萧”渲染出一种悲凉之意。生2: 一个普通“走”字写出众多“行人” 被抓,急促出征,更写出了爹娘妻儿奔走相送,依依不舍的情景,不忍亲

7、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朝廷征召的紧急。生3:“尘埃不见咸阳桥” 的“ 不 见”应该重读,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尘埃漫天,几乎遮蔽咸阳桥的情景,用夸 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被征发 的人之多, 还有送行的人之多。由“ 不见”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生4:“哭声直上干云霄” 的“ 干 ”字, “干”是“冲”的意思,写出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表现了百姓们哭声之大、之凄惨。师作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 读时声音 应沉重些。 “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 须重读。(生试背这几段文字。 )3.作者如何写出“点行”的频

8、繁?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 营田。去 时里正与裹 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点行频 的根本原因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 边意未已”。 师作点评:这几句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 长发 ,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 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或从“与” 便至” ,“去时” 与“归来”, 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 ,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频

9、繁的战事发生在“边庭”,不是保卫疆土,而是 为了“开边”,即用武力扩张疆土。这种扩张的战争,虽然伤亡惨重“流血成海水 ”,但君王开 边之意犹“未已”,仗还继续打下去。 这两句,既揭露了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揭露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显示了诗人的勇气。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几句,读出感情,并当堂背诵。 )4.频繁的战争,造成了怎样的灾祸?明确:(1)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 ,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 (2)“禾生垅亩无东西” ,生活无着,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

10、目疮痍,十分荒凉。 (3“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伤亡如此惨重、生产如此荒废,“山东”已无兵可征,皇上依然一意孤行,征 调秦地(关西)士卒。这些士兵能够耐苦战,但“ 被驱不异犬与鸡 ”,根本不把人当人,士卒与鸡犬没有什么不同。寓怨愤于嗟叹之中,全段于叙事之中情感浓郁。(4)“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写秦兵家庭遇到的困难。到了“ 今年冬”,仗 继续打;农事依然无人照料,可是“ 县官(朝廷)急索租”,一个 “急” 字,索租不 问百姓死活之嘴脸毕现!“租税从何出”没有人生产,何来租税?师作诵读指导:这几句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 “长8者”句用较柔和

11、的声调, “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背诵。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问题探究:1、面对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的惨况,役夫有怎样的心情呢?明确: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役夫并非无恨,而是恨满胸臆。但这种恨却无处可申,且申也无益。故以“敢申恨”来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2在这首诗歌中,役夫都有哪些恨呢?讨论交流总结。明确:恨征兵频繁,恨血流成海,恨开边未已,恨流离失所,恨田园荒芜,恨非人待遇,恨租税繁重,恨白骨无人收。3、文中哪是沉痛语,令人不忍卒读?明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 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女就真的很好吗?为人女、 为人媳、 为人母

12、、为人妻的苦命女子啊,眼见着自己的丈夫、公婆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即将被抓入伍,更是痛不欲生。丈夫这一走,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过 啊?上有年已老迈的双亲 ,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子, “纵有健妇 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尽管如此,还有“县官急索租”,本来自己就已经家徒四壁, “出入无完裙”了,那些 “租税从何出”啊!这样生不如死的日子该如何苟活下去啊!师作诵读指导: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君不见”应重读, “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 “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背诵。 )五、课堂小结(PPT“穷年忧黎元,

13、叹息热内肠。 ”“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诗圣杜甫怀着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以深沉、浓郁、一字一顿的笔触传达出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现在让我们怀着对人民的同情,对诗圣的崇敬,踏着杜甫的思想踪迹,再一次诵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名导演,或是一名编剧,或是一位画家,你将如何来拍摄、编写或画出这一惨绝人寰,令人撕心裂肺的场面呢?请用文字把你心中的设想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文本研习与反馈练习)一、自主阅读,美点寻踪(PPT)前人评杜甫兵车行时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 ”请将诗中运用口语的句子抄出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明确:(1)接字法。如“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

14、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蝉联而下,累如 贯珠,琅琅上口, 铿锵和谐, 优美动听。、2、通俗口语。如“ 耶娘妻子”“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被驱不异犬与鸡”“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鲜明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感。 )二、合作学习,交流探究8同学们在读这首诗时,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字?你认为文中都有哪些人在哭?哭什么?为什么哭?(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 )明确:1、被征兵之人的爷娘妻子在哭。“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人这一简洁的诗句就给读者勾画了一

15、幅生离死别的凄惨痛哭场景。爷娘妻子为什么如此痛哭?因为家中的唯一一个顶梁柱就要走了,而且这一走,十有八九就是“ 生死两茫茫” 了,爹娘都年事已高,白发苍苍,却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种痛楚情何以堪啊!所以,哭天 抢地、万般无奈之际,爷娘们发出了这样痛楚的呼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女就真的很好吗?为人女、 为人媳、 为人母、为人妻的苦命女子啊,眼见着自己的丈夫、公婆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即将被抓入伍,更是痛不欲生。丈夫这一走,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过啊?上有年已老迈的双 亲,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子, “纵有健妇把锄 犁,禾生 陇亩无东西。 ”尽管如此,还有“县官

16、急索租”,本来自己就已 经家徒四壁, “出入无完裙” 了,那些“租税从何出”啊!这样生不如死的日子该如何苟活下去啊!2、被征兵入伍的人(行人)在哭。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被征之人不 仅 要忍痛惨别父母妻儿,而且,不知这样的强 抓硬索的征兵何时结束。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 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年 纪轻轻 便离家戍边,今已两鬓斑白,依然征兵未息。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刚刚回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的家乡,却又遇到了另一 轮的抓夫。这一去,不知家中亲人该如何度日?这一去,前途 应是艰险重重吧。且不说和敌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就是那些当官的 显贵们,我

17、 们为他们出生入死,而他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呢?“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真是“宁为太平犬,莫坐乱离人”啊!这一去,不知我们的尸骨还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否?“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永别了,我的亲人们!永别了,我的故乡山水!永别了,我虽苦难却依然 热爱着的生命!3、道旁经过看到这种惨象的人在哭。“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看到这样的景象,明眼人搭眼一瞧,就应知道发生了什么和即将要 发生什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道旁过者问行人”呢?这是无疑而问,感慨顿生之问啊!这一路行来,这样的人间惨象 见得太多了。 “边庭流血成海水 ”“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尽管民

18、不聊生,尽管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武皇开 边意未已”, 统治者们仍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草菅人命。道旁过者实在不忍卒见这样的人间惨象,也随着放声痛哭,为家乡父老乡亲而哭,为天下穷苦百姓而哭。4、神愁天哭鬼也哭。“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连老天也不堪承受这人间惨剧,哗哗的雨声是天在悲 鸣啊。悲惨的 场 面,寂冷阴湿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神愁啥?鬼哭啥?“ 古来白骨无人收 ”。曾经为国捐躯,血洒疆场的战士啊,此时却曝尸荒野,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九泉之下怎能瞑目?我且借那潇潇雨声, 飒飒风鸣,痛断肝 肠 的洒下一些男8儿泪吧!5、诗人在心中泣血的痛哭。读

19、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 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通篇的痛哭之声,其实就是作者在锥心刺骨,泣血哀哭啊!作者那种反 对战 争,渴望和平,关心百姓疾苦的忧国忧民的心,使得他用泣血的文字,抒写了自己泣血的心!师作总结:作者通过纠结心情的反复的陈述,既表达了对烈士的敬仰和赞颂,更以冷峻的笔触表达了 对反动政府的怒斥和揭露,正如鲁迅自己所说:“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始。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 偿还,拖欠的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三、当堂达标,拓展提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1)哭声直

20、上干云霄( ) (2)去时里正与裹头( )(3)况复秦兵耐苦战( ) (4)役夫敢申恨( )2、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牵衣顿足拦道哭,_。(2)_,武皇开边意未已。(3)生女犹得嫁比邻,_。(4)君不闻,_,_。(5)君不见_,_。3、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古风其十九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注释: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 烧杀抢掠,百姓惨遭屠戮,血流成河,而叛贼却衣冠簪缨,住进去朝廷。试将李白古风其十九与杜甫的兵车行相比较,说说二者

21、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像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杜诗写人民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 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李白让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8附:板书设计耶娘妻子哭 行人役夫哭鬼 作哭 者天 在哭 哭教后记: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 诗中的名篇, 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 满非战色彩。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道旁

22、”十四句为第二段,通 过设问,役人直 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故而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重点突出了 对学生诵读的指导 ,让学生在读中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品情,从而在感悟品读中背诵全诗。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在教学中重点抓住了 “点行频”“敢申恨”“ 哭”这三个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牵一发而动全身, 带动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理解。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杜诗的沉郁之情把握透彻,但顿挫风格没能够引领学生分析透彻,以后的学 习中还要注意这一点。设计亮点:这堂课感觉最大的亮点有三:1、强化诵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品味中当堂背诵。2、注重了问题的整合,以“作者围绕点行频 写了哪些内容,役夫恨什么,文中都有谁在哭”这三个问题,带动了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和深层含义的理解。3、将杜诗沉郁的风格特点巧妙的融入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中。点 行 频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