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类 (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 、 “它” (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 用作 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
2、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们) 、 “她(们) ”、 “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 ”、 “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 “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
3、词,相当于 “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 (为学 )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 “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 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表示动
4、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 “因为” , “由于” 。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岳阳楼记 )3用作副词译为“已” , “已经” 。 例:固以怪之矣。 ( 陈涉世家 )(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 “在,从” 。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 “到” 。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 “比” 。例: 生亦我所欲,
5、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2初中文言文 虚词词归类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 “而且” 、 “又” 、 “和” ,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 、 “就” ,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 、 “可是” 、 “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 、 “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 “你 ”, “你的” 。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6、 )(六)则 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 “那么” 。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 、 “的东西” 、“的事情” 、 “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 (的人) (口技 ) / 可爱者甚蕃。 (的花) ( 爱莲说 )(2)在 数词
7、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 、 “样” 、 “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3)用在 “今” “昔 ”等时间词后,可译为 “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 )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 (“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 ( 陈涉世家 )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 ) (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 ,表判断,可不译。例: 陈胜者, 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 ,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3句末语气
8、词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 “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 “和” 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 ( 伤仲永 )(九)焉1. 疑问代词,可译为 “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 “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十)因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 、 “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 、 “凭借” 、“依靠
9、”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 “根据” 、 “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 ( 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 “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 ( 五柳先生传 )(十一)且1. 副词(1)用在动词或 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 , “将要” 、 “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3(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 、 “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 1)表示递进,可译为 “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 、 “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 )表
10、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 、 “而且” 、 “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类 (十二)乃1副词(1)可译为 “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2)可译为 “于是 ”、 “才” 、 “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 (岳阳楼记 )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 ( 狼 )2判断词,可译为 “是” 、 “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 ,可译为 “你” 、 “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十三)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 、 “啊” 。例:此则岳阳楼
11、之大观也。 (啊) (岳阳楼记 )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了) (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 、 “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曹刿论战 )(十四)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
12、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醉翁亭记 )(十七)夫1. 指示代词,译为 “那” 。例:予观夫 巴陵胜状。 ( 岳阳楼记 )2. f,句首 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3. 丈夫。例:夫齁声起。 (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十八)遂1. 副词,可译为 “就” 、 “于是” 。例:遂逐其师。 (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 “因而” 。例:恐遂汩没。 (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
13、哉?( 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 “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 、 “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 、 “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 “ 地” 。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 )用于句尾,常与“如” “若”连用,构成“如然” “若然”的格4式, “的样子” “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二十一)故1. 旧的,原来的。例: 温故而知
14、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十二)苟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 (陈涉世家 )2. 副词,可译为 “苟且” 。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 。例: 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类 (二十三)会1. 副词(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 (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 )(3)定将。例: 会挽雕弓如
15、满月 。 (密州出猎 )2. 动词(1)回合,聚会。 例: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 , “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2. 副词(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 。 (三峡 ) (2) 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 。 (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1. 兼词, “之于 ”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2. 众。例:其西南诸峰。 ( 醉翁亭记 )3. 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 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
16、么)衣食所安。 (养)2、备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犹得备晨炊( 准备)3、毕毕力平险( 尽)群响毕绝( 全部)4、称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n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先帝称之曰能 chng(称赞)5、诚帝感其诚(诚心)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6、辞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未尝稍降辞色(语言)7、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8、度孤不度德量力(du 估计,推测)5关山度若飞(过,越过)9、恶恶能无纪(怎么)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10、固固以怪之矣(本来)当汝心
17、之固(顽固,固执)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君子固穷(安守,固守)11、故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余虽愚(所以,因此)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 12、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无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13、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无冻馁之患(忧患)为乡人所患(当作祝害,认为是祸害)14、或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或王命急宣(有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许)15、极此乐何极(尽头,穷尽)南极潇湘(尽,到)尝极东方(穷尽
18、)初极狭(非常,最)16、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n 夹杂)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开)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又何间焉(参与)17、见路转溪头忽见(通“现”出现)胡不见我于王?(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接见)曹刿请见(召见,接见)子墨子见王(拜见)见往事耳(知道)18、尽担中肉尽(没有了)19、绝隔绝以为妙绝(极点)群响毕绝(停止,消失)极高的,陡峭的20、临执策而临之(面对,对着,当着)21、令乃令符离人葛婴(命令)忿恚尉,令辱之(让,使)陈守令皆不在(县令)22、妙妙无一人肯泊岸(奇怪)以为妙绝(奇妙)23、名名之者谁(命名,起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6故虽有名马(出名的,有
19、名声的,著名的)24、前其一犬坐于前(前面)狼不敢前(上前)25、强刚强侠气(强悍)赏赐百千强(有余)项为之强(通“僵” ,僵硬)26、且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27、去一狼径去(走开,离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28、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奶头)29、善岂爱人之善(专长,名词)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罗敷善蚕桑(擅长,动词)尚且30、少少时(sho 一会儿)宾客意少舒(稍微)饮少则醉(不多)陈涉少时(sh o 年轻)31、舍至舍(sh 学舍,书馆)屋舍俨然(sh 房屋)舍文轩而窃敝舆(舍弃)便舍船,从口入(舍弃)意难决舍(丢开,离去)故决然舍去(丢开,
20、离去)舍与你的(施舍)32、恶所恶莫甚于死者(超过,厉害,严重)流辈甚称其贤(十分)33、胜此时无声胜有声(取胜,胜出,超过)134、食食不饱,力不足(吃)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35、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使于秦(出使)使子为使(使者)36、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曾经)千呼万唤始出来(才)37、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38、势逼兵势耳(势头)其岸势犬牙差互(姿势,形状)39、是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动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代词,这样)40、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得鱼鳆中书(文字,字条)7一男附书至(书信)军书十二卷(文件)4
21、1、遂已遂述数行(完成)遂逐其师(就,于是)然操遂能克绍(竟,终于)42、所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地方)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所”与“为”组合,表被动)43、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用什么办法)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44、谓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对)太守谓谁(是)予谓莲(认为)舍人相谓曰(商量)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太守自谓也(命名)45、贤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如此其贤(有才能)46、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句末语气词)47、异奇山异水(奇异,特殊,不同)觉无异能者(奇异,特殊,不同)父异焉(认为奇怪)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久行怀远,无它异
22、也(意外的事)48、诣由是先主遂诣亮(去,到,拜访)及郡下,诣太守(去,到,拜访)49、益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满招损,谦受益(利益,好处)有所广益(利益,好处)益慕圣贤之道(更加,进一步)益习其声(渐渐地)50、意意少舒(心情)意暇甚(神情,态度)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想要)51、因因屏人曰(于是,就)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就)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依靠)罔不因势象形(根据,依照)因以为号焉(因此)52、引下车引之(拉。表示好感)丁壮者引弦而战(拿起)引喻失义(称引)53、友与友期行(朋友)8琴瑟友之(友爱,亲近)54、余余寒犹厉(剩下的,留下的)余闻而愈悲(
23、第一人称,我)55、与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尔而与之(给)56、欲可汗问所欲(想)山雨来风满楼(将要)从民欲也(愿望)57、援援疑质理(提出,引)此可以为援而不可以图也(外援)58、再再而衰(第二次)日再食(两次)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59、曾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益其所不能(通“增” ,增加)曾不盈寸(尚,还)60、指人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指明)皆指目陈胜(指点)61、至寡助之至(极点)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礼愈至(周到)62、志博闻强志(记)寻向所志(标记)处处志之(做标记)歌以咏志(志向)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立志)63、
24、诸投诸渤海之尾(“之于”的合音, “之”是“到”的意思, “于”是“在”的意思)其西南诸峰(那些)今诸生学于太学(各位、众位)64、子子墨子闻之(夫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您)子又生孙(儿子)65、自并自为其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177、足蛇固无足(脚)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满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充足)以中有足乐者(足以)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66、卒卒买鱼烹食(士兵)卒于鲁也传之(最终)67、坐但坐观罗敷(因为、由于)口技人坐屏障中(坐在)满坐寂然(通“座” ,座位)何坐?坐盗(犯罪)68 去 离开 往 一狼径去 狼69 汤 热水、开水 煮东西的汁 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