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组 20152013 各省市模拟试题精选1.(2015大连 4 月双测)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虞美人李 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1)欧阳修诗文向来注重炼字,请简要赏析欧阳修词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残”与“细”二字的妙处。答:_(2)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
2、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答:_答案 (1) “残”写出了梅花之凋零, “细”写出了柳条之初生。 “残” “细”既交代了作者出行的时间初春时节,又浸透着浓郁的凄凉之意,饱含着离别的浓浓愁情,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2)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行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诗歌鉴赏】 虞美人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
3、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串始终。 “春花秋月”是多么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感触,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下片前两句,一“在”一“改”道尽了几多物是人非的酸楚与哀伤。结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展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踏莎行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描写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上片写游子旅途中所见所
4、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四、五两句则由美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开头两句写出女子情感的缠绵深切, “楼高莫近危栏倚”是游子对闺中人深情体贴的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诗意翻译】 虞美人: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风,在月明中对故国不忍回首去想念。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人已衰老。若要问心中有多少哀愁?正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踏莎行:客舍旁的梅花
5、已经凋残,溪水桥边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征人骑马手拉缰。离愁别绪随路长,渐行渐远渐绵长。好似溪水涓涓淌,源源不断向远方。寸寸柔肠痛断,盈盈泪水洗粉面。危楼高、看得远,伤心莫要倚栏杆。平坦的草地尽头是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2.(2015洛阳市高三统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题。鹧鸪天严 仁一曲危弦 断客肠。津桥捩柂 转牙樯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注】 危弦:急弦。捩柂: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桅杆。(1)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_(2)词的下片用
6、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答:_答案 (1)描写了一幕情意深挚的离别场景:行人乘船缓缓去向江心,相送的女子倚楼眺望,粉泪涟涟。 “重”字表面上写蒲帆滞重,船行缓慢,实则暗示远行之人心情的沉重,移情于物,抒情委婉含蓄。(2)“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的清新明丽,反衬心情的哀婉忧伤;“载将”句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生动地写出离恨的沉重;末两句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比喻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诗歌鉴赏】 “一曲危弦断客肠” ,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河桥附近的帆船上, “津桥”一句由将别而即别,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
7、“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 “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 “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最后两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诗意翻译】 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
8、。人已进船,船舵和桅杆即将转到别的方向。蒲帆在江心被云带着前进,但显得有些迟缓。相送的女子倚楼眺望,粉泪涟涟。碧草芳美,岸柳才芽,将载着离恨过潇湘。您看那滚滚东去的流水,就像那绵绵不断的离愁别绪。3.(2015南昌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题。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吴文英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注】 红情、绿意:红花、绿叶,剪裁为春幡,可以戴在头上。花信: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幽素:幽情素心。(1) “残日东风,
9、不放岁华去”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分析其在全词中的作用。答:_(2)全词从哪三个方面反衬了作者的孤寂愁苦之情?答:_答案 (1)夕阳不肯轻易落山,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表达除旧迎新之意。抒发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一年的恋恋不舍和对新年到来的感慨。(2)初春之美景,东风应期而来。他人之欢乐,剪裁花叶,热闹守夜。昔日之温馨,伊人擘柑。【诗歌鉴赏】 除夕恰遇立春,真非常有之事。本应感到无限喜悦,可是对于客中的游子来说,所引发的却是无限感伤。此词上片三句写立春日,姑娘们戴上花,显示出百花将开的消息。四、五两句再写除夕守岁。夕阳亦像人一样,对即将逝去的一年恋恋不舍,不肯轻易落山,同时东风
10、又带来了春的讯息,给人新的希望。 “有人”以下三句写人们在欢笑中迎来新年:终于,除夕之夜降临,守岁的人们彻夜不眠,剪烛夜话,笑声不绝,在莺啼声中迎来了新春的清晨。下片开头回想旧日除夕的宴席,作者仿佛回到了昔日除夕之夜的家宴上,美人用纤纤玉手为自己破开黄柑,那幽香似乎还萦绕在周围。对往事的追忆和神往,令自己走进了梦境,然而相隔既久,山水迢迢,过去的美好回忆,连梦中也难以追寻了:“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湖水如镜,梦影朦胧,难觅归路。往事散如轻烟,徒增无穷怅惘而已。最后几句直接抒情:此时是春风吹融了冰雪,可是永远不能消去飞上鬓角的寒霜,已经够可悲的了;更何况落梅如雨,斑斑白发与点点白梅相对,这岂
11、不令人凄绝!词作委曲含蓄,欲藏还露,而其抒情笔触又了然可寻。【诗意翻译】 剪一朵红花,裁一片绿叶,带着融融春意,插在美人头上。东风吹拂,春天已近,斜阳迟迟未落,好像要留下最后的时刻。窗下有人添上新油,点亮守岁的灯火,人们彻夜不眠,在笑语欢声中共迎新春佳节。回想旧日除夕的宴席,美人白皙的纤手曾亲自把黄柑破开,那温柔的芳香朦胧,至今仍留在我的心中。往事令人神往,我在梦境中回到湖边,那湖水如镜,使人流连忘返。我却迷失了路径,不知所处。可怜吴地白霜染发,点点如星,仿佛春风也不能将寒霜消融,更何况斑斑白发对着如雨飘零的落梅。4.(2015云南省毕业班统一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2)题。春
12、 思李 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 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1)两首诗分别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其共同点,那就是“无理而妙” ,看似无理,却自是妙语。请分别指出两首诗中无理而妙的诗句,并简要赏析。答:_答案 (1)李诗:思妇对远在燕地卫戍夫君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对爱情的坚贞。金诗:思妇对远征辽西丈夫的思念之情。(2)李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怪不相识的春风跑到自己的罗帐里来并斥责春风,怪得无理。但正是无理,却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金诗:“打起黄莺儿,莫教
13、枝上啼。 ”表面上看,思妇打鸟是因为鸟惊扰了她的梦,但从本质上来说,能否梦到丈夫与鸟无关。看似无理,却巧妙地写出了思妇对丈夫的强烈思念。【诗歌鉴赏】 春思:一、二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出句写思妇的悬想,对句写思妇所见。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步表达了思人之情。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五、六句,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刹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明
14、志自警。春怨:这首诗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让读者产生疑问。第二句,对第一句做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 。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黄莺儿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 。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她为何怕惊醒自己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诗意翻译】 春思:我想燕地的草都像碧绿的丝绦一般了,因为秦地的桑树早已舒展了碧绿的枝条
15、。这应该是良人回家的日子啊,却是我伤心断肠的时候。春风啊,你并不认识我,为何吹入我的罗帐?春怨:赶走院落中的黄莺儿,不想让它在树枝上啼鸣。因为它的啼叫惊醒了我的美梦,让我不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见。5.(2014西安五校三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题。孤 雁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 缴,孤飞自可疑。【注】 崔涂(854?) ,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矰(zng):短箭。缴(zhu):系箭的丝绳。(1)这首诗全篇皆实写“孤雁” ,作者是怎样突
16、出孤雁之“孤”的?答:_(2)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答:_解析 (1)这首诗在写“孤雁”时,注意借助多种表现手法来突出孤雁之“孤” 。首联“几行归塞尽”中的“几行”归雁之“行”与“念尔独何之”中“独何之”之“独”形成对比,突出孤雁之“孤” 。颔联通过“暮雨相呼失”写失群之雁,声音凄厉,呼寻伙伴,突出雁之孤独。 “寒塘欲下迟”说明大雁影单心怯在池塘边盘旋,欲下迟疑。颈联通过“云低” “月冷”的环境来衬托大雁的孤独。(2)诗歌尾联“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写出了大雁疑虑受箭丧生。作者在此写大雁,其实以大雁进行自喻,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
17、盾心情。答案 (1)首联用“几行”归雁之“行”与下句中“独何之”之“独”形成对比,突出孤雁之“孤” 。 颔联通过孤雁在暮雨中的动作、神情、状态,突出其孤。失群之雁,声音凄厉,呼寻伙伴。面对芦叶萧萧的池塘,影单心怯,几度盘旋,欲下未下,迟疑畏惧。颈联,通过环境渲染来衬托其形单影只,突出其孤:月冷云低,孤雁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暗、压抑、恐怖的环境中飞行。(2)最后两句写出诗人对孤雁的安慰与担忧:孤雁未必会遭暗算,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在安慰孤雁的同时也透露出对孤雁处境的担心。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6.(2014吉林九校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18、2)题。满庭芳碧水惊秋秦 观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1)词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_(2)词中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答:_解析 (1)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找出有哪些景物,景物特点如何,描写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往往是营造意境,渲染气氛,烘托情感。(2)解答这道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伤怀”“增怅望”等。答案 (1)融
19、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 (或词作开篇描绘碧水放冷光,黄云聚集,大地苍茫,落叶满阶,又有砧杵声声入耳之境,视听结合) (或动静结合) ,营造衰飒、萧索的意境,渲染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悲苦心境(手法答出拟人,可酌情给分) 。(2)故人故园之思。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很自然地会起故园之思,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在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时光流逝的慨叹。惊秋,砧杵声催让诗人不觉生出时光飞逝的慨叹。贬谪之后知音难觅的慨叹。 “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婉转地表达出在遭贬谪以后的生活历程的孤单,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流露出
20、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悲苦。7.(2013武汉名校调研)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白石滩王 维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1)这一首诗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其中主要突出月色之皎洁,请举例分析,前面两句是怎样突出这一点的。答:_(2)从这些景物的特点中,你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追求或态度。答:_解析 题目已经指明是写“月色之皎洁” ,所以解答第(1)题就是要在理解前面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月明”之间有何关联。这些景物及其特点是水清、石白、蒲草绿,如果不是月明,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不能显示出来的。回答第(2)题,需要对全诗的内容作总体把握。
21、前面两句写景,月光皎洁、清澈,水清、石白、蒲草绿;后面两句写人,人是自由自在、闲适的。在总体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景物美固然是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但更有人的主观感受的融入,这种主观感受往往就体现人的一种追求。故据此可推断出,此处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美,就在于作者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喜爱和追求。答案 (1)前两句诗通过描写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正暗示月光的明亮。惟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 ,滩才能显其“浅” ,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 。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
22、于其中的绿蒲。(2)这首诗所写景物,清新、纯洁,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8.(2013哈尔滨模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子 规吴 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注】 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从意象入手就可以明确本诗基本的感情特点是失意悲愁。分析时必须从意境、意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回答景中之情、象中之志。(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情景关系,其实是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知和把握。选用什么样的意象或意境,来表现什么样的感情,便定格了诗人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或抒情方法。答案 (1)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的痛苦和思念故乡的悲愁。诗人运用托物抒怀的手法,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表达流寓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