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乡村集市的分布及其成因 1.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物质来源、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上的传统习惯。,2.分布及成因,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集中,有较好的服务设施,水陆交通便利的 地点,货物集散转运便利,人流量大, 集市分布的理想地点,专业手工业产品 产地,手工业产品交易,【特别提醒】集市贸易的特点 在广大农村地区,集市贸易往往不是每天都进行,有的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有的一周一集,有的一周数集。相邻集市的集期大都交错设置,商家和商品在几个集市间轮流集散,满足一定范围内居民交换和购买的需求。,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特别提醒】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环境要素主要
2、有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由于乡村聚落居民的生产、生活大多与农业经济有关,因此,自然环境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更为强烈。 认识乡村聚落的分布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村落发展规划,对村落进行合理的布局,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建立和谐的乡村聚落系统。,【探究演练1】读我国北方某平原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表示乡村聚落,分析A、B、C发展的有利因素是:靠近_,有利于_,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且土壤肥沃,这样的聚落一般顺河道可伸展成_状。 (2)D聚落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是_。 (3)四个聚落中,比较有可能发展成城市的是_和_。,【解析】由图中显示的信
3、息可以看出,A、B、C三村落位于河流沿岸,河流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水源条件,沿河流延伸的聚落多呈带状。D聚落位于两条干线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为其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有可能发展为城市。B聚落位于河流和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也有可能发展为城市。 答案:(1)河流 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带 (2)交通便利 (3)B D,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1.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然环境问题 (2)社会环境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 序混乱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生态失衡,2.主要诱因 (1)工业化:大量
4、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 (2)城市化: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超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 (3)不合理的城市生活方式:对舒适的现代化生活的过度追求。3.治理对策,依据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依靠科学技术力量,完善城市环境设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特别提醒】城市环境与人类活动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它不仅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充足的物质和能量,而且也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废弃物;环境提供物质能量、容纳和清除污染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改造活动一旦超过自然环境所能允许的限度,就必然产生城市环境问题。,【探究演练2】下表是广州市环保局网站于2011年12月28日发
5、布的市内监测点的空气质量情况,据此回答(1)、(2)题。,(1)造成广州市内空气质量较差的首要污染源是( ) A.居民取暖 B.建筑扬尘 C.汽车尾气 D.工业废气 (2)下列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是( ) A.多建高层建筑 B.限制小排量汽车上路 C.鼓励私家车发展 D.发展轨道交通,【解析】(1)选C,(2)选D。该题考查学生对城市大气环境问题成因及其解决措施的掌握情况。第(1)题,广州市内机动车持有量大,交通尾气是空气质量较差的首要污染源。第(2)题,市区高楼过多,空气不易流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鼓励大家使用公交,使用小排量汽车,发展轨道交通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读我国某地
6、区图,回答1、2题。,1.有关A、B处聚落密度和形态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聚落密度大,多呈条带状分布 B.A处聚落密度大,多呈团块状分布 C.B处聚落密度大,多呈条带状分布 D.B处聚落密度大,多呈团块状分布 2.C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下列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河流交汇处,水运方便 B.地形平坦 C.煤炭资源丰富 D.水源不足,【解析】1选D,2选D。第1题,聚落的密度、形态受地形及经济条件影响。B处地形平坦开阔,农耕条件较A处优越,故聚落密度大,呈团块状。第2题,城市多形成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A、B、C聚落相比,C位于河流交汇处,水运方便,地形平坦,煤炭资源丰富,最有
7、可能形成城市。,读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3.图示村落按形态而言属于( ) A.街道式村落 B.环形村落 C.棋盘格式村落 D.带状村落 4.该村落按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 A.在山区由于地形的影响,村落依山而建 B.平原面积开阔平坦,便于农耕 C.靠近水源而沿河分布 D.为逃避野兽袭击 【解析】3选D,4选C。由图可知该村落主要沿河分布,靠近水源地,呈条带状分布。,【素材链接】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成因,5.读下图,A、B两村落分别位于我国的第二、第三大平原上,回答有关问题。(1)A村落呈_形或不规则的_形。这是因为该地位于河流较_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_,它常分布在_平原
8、上。 (2)B村落呈_状。这是因为该地位于河网密度较_的平原地区,村落沿_伸展。它常分布在_平原上。,【解析】A、B两图分别代表我国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村落。村落是规模较小的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它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都深深地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当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耕作方式的改进,村落的规模和范围、形态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1)圆 多边 少 完整、开阔和平坦 华北 (2)带 大 河道 长江中下游,6.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聚
9、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例如,“攻位于汭”(汭:河流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材料二 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我国北方地区房屋为什么坐北朝南而建。,【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聚落相关问题。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凸岸三面环水,有利于军事防御;凸岸水流速度慢,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第(2)题,北方地区房屋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避寒。 答案:(1)安全:凸岸有河水三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御;农业:凸岸河水流
10、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形成土壤。 (2)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坐北朝南有利于采光(光照条件好);冬季盛行偏北风,利于避寒。,7.读下面甲、乙两幅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的乡村聚落形态,一般可以推测出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甲地区是_; 乙地区是_。 (2)根据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甲、乙两地区的乡村多分别出现在我国的_方和_方地区。 (3)根据以上两题,我们可以归纳出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和形态与_关系极为密切。,【解析】读图可以看出甲图的聚落分布比较开阔,可以推断其分布在面积较大的平原地区,而乙图聚落分布相对集中,由此推断其分布在河网密布的平
11、原或山区的河谷地区。在此基础上判断甲出现在我国北方,而乙出现在我国南方。乡村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答案:(1)较为开阔、地形完整、面积较大的平原地区 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形区或山区的河谷地区 (2)北 南 (3)周围自然环境,8.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联合国人居署在2010年3月18日发布的20102011世界城市状况报告中称,由于贫民窟改造工程的实施,过去10年中,全球共有22 700万人迁出了贫民窟;但与此同时,生活在贫民窟里的人口总数却从2000年的77 670万,增长到2010年的82 760万。,材料二 据西班牙国家报报道作为2016
12、年奥运会筹备工作的一部分,巴西里约热内卢市政府已经下定决心,彻底整治困扰该市已久的贫民窟问题。里约热内卢市政府目前正逐步为贫民窟建造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贫民窟内居民的住房条件和卫生条件。全部改造计划将于2016年之前完成,届时这座目前生活着200万居民的“城中之城”将成为普通的住宅居住区。,(1)贫民窟的出现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什么问题? (2)贫民窟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3)常见的城市环境问题还有哪些? (4)如何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解析】本题通过贫民窟这一城市化过程中的现象,考查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由于城乡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大量居民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和文化娱乐条件而涌入城市,由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城市贫困和不平等加剧、居住权没有保障等原因导致贫民窟产生。城市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地价昂贵、犯罪率较高等,人类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加以引导,如加强管理、合理规划等,做到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答案:(1)贫民窟的出现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住房紧张、居住质量低下等问题。 (2)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的结果。 (3)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地价昂贵等。 (4)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和城市新区;扩大绿地;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