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161075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黄石三中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高的政治权力也高。但后来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这种局面( )A. 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 B. 巩固了分封制度C. 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 D.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2、.战国时 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A.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郡县制的进步性C. 促进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

2、拔人才3、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 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下列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 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 分封制的巩固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宗法制的消亡 D. 群主专制的削弱5、汉景帝中期, “令请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这表明( )A. 汉代已解决王国问题 B.

3、汉代改王国为郡县C. 此时王国出现郡县化倾向 D. “推恩令”的实行取得一定效果6、从两汉到明清, “封建”藩王的复合制国 家的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B. 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来源:Zxxk.ComC. 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D. 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7、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 西汉中朝制度

4、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8、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9、宋朝“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 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说明宋朝A. 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集权削弱 C. 政治局面不稳 D. 郡县制度取消10、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

5、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意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11、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被称为“君父” ,各地官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 。这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 )A. 家国同构的建国理念和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B. 封建君主专制深人人心,得到普遍拥护C. 封建剥削沉重,民众处境艰难,民不聊生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ZXXKD .君民关系和谐融洽,统治稳固 来源:学科网12、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

6、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13、一个王朝几百年中绝大部分君主“非暴即暗,非暗即僻,非僻即懦” 。一方面需要最杰出和最 有能力的君主,另方面“产生”的却是大量的平庸无能之辈。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君权至高无上 B. 君权不可转移,在一家一姓中传承C. 君主立贤不以长 D. 君主立嫡不以长,立长不以贤14、开皇三年(583 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 (598 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下

7、列关于开皇年间选官、用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下诏举“贤良”等说明隋朝将官吏 选拔权收归中央 重视官员的品德和修养等 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等选拔方法 能促进尚学学风的兴起A. B. C. D.15、据历史大脉络载:14 世纪以后,中欧和西欧建立了民族国家的列国体制。中国却丧失了走向改弦更张的方向中国始终是一个整体。中国在政治上不能“改弦更张”的主要表现为( )A. 多民族国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化和发展 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D. 中央各机构分权制衡,体系稳固16、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

8、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 B.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 体现君权至上和皇恩浩荡 D.确保选官、用官制度的连续性和一贯性17、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 , “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 。这种现象发展到顶峰便出现了( )A. 分封制的实行 B.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C. 行省制的普遍推广 D. 军机处的设立18、元朝行省是“中古殖民地制度之遗物” , “省区即军区” , “皆为军事控制区城,各拥相当军需资源;藉以供养驻军,镇压地方”由此可知,元朝设行省的根本目的是( )A.

9、 开拓疆域,藩卫中央 B. 以武力维持专制统治与剥削C. 维持治安,发展经济 D. 确保满洲洲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19、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之意 ,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可能是哪个时期的制度( )A. 秦朝 B. 唐朝 C.宋朝 D. 明朝20、以儒家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文官系统,至少在理论上,认为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表明,中国的官僚系统( )A. 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B. 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唯一使命C. 有助于形成清廉

10、政风 D. 对君主的苛政、暴政有一定制约作用21、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就会想起那些缔造这个帝国的人们。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就像为她的节日所能奉献的最美好的礼物。”这体现出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 法律至上 B. 权力制约 C. 平民政体 D.公民意识22、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 “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 )A. 政治体制的产物 B.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23、 “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

11、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 ”这主要反映了( )A. 抽签选举的局限 B. 多数人暴政的实质C. 轮番而治的危害 D. 直接民主制的弊端24、 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该规定反映了( )A. 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 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 古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 古罗马严格限制商品交换25、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苏格

12、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A. 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B. 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C. 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D. 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26、 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 , “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材料说明罗马法( )A.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 蕴涵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27、 “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这是因为罗马法( )A. 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B. 维护和巩固了

13、欧洲各国的统治C. 其法律观念具有普遍性 D. 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28、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 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 ”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 重视证据 B. 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 注重程序29、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下列关于雅典民主制的叙述,不能证明上述观点是的( )A. 小国寡民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C. 直接民主使素养不高的人参与政治 D. 民主范围的有限性激化了社会矛盾30、有人认为,罗马

14、法:实质上属于市民阶级,而且,他们本身所学的、所教的和所应用的法律,按其实质来说,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其意在表明罗马法( )A. 创立者是早期资产阶级 B. 主要针对封建势力C. 与欧洲中世纪格格不人 D. 后来成为反封建的武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分 )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任何背景的才德之士都可通过考试出任官职;当然,富裕家庭和权势人物的子弟更有时间接受教育。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任何近代前或甚至很多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罗兹墨菲亚洲史材料三 起初, 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

15、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 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于是,执政官按照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在审理一切涉及外邦人讼争案件中,有意识地推动罗马法进一步发展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四 梭伦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克利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抽签选出 50 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雅典民主政治初探请回答:(1)据材料一,图一所示的地方行政

16、制度的名称是什么?(2 分)图二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朝代开创的?(2 分)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图一到图二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4 分)(2)材料二中“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的现象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2 分)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6 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4 分)据材料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6 分)(4)公民大会的存在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4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五百人议事会遵循的政治运作方式哪些为近代西方所借鉴?(6 分)(5)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

17、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 什么?(4 分)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C 材料中宗子是士,而平民却成为大夫,宗子政治地位低于平民,这一祭祀活动中宗子高于平民的宗法次序相冲突。这反映出宗法制已被破坏。2、C 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称为食邑。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故本题选 C3、B 依据“无尺土之封”,可知是指秦朝的郡县制,“使后无战攻之患”则是对郡县制的肯定。4、B 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 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因此 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5、C

18、 依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可知,中央控制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但王国并没有被废除,因此 A、B 两项错误,C 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分布的,D 项与题意不符。6、B 随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藩王的权力日益萎缩,对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控制力逐步减弱,渐渐沦落为仅仅“衣食租税”。由此可知,A.C.D 三项说法正确。B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B 项。7、B A、C 、D 三项虽然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是却没有起到增强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行政效率的效果,B 项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19、。8、A 据所学 知识可知唐朝的门下省负责宰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据此可知答案为A。宋朝的枢密院主管军事,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清明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均无封驳权,排除。9、A 材料反映了宋朝收地方之权尽归中央,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10、D 材料中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说明当时的选官只重才学;“不悉其行,至后败职”强调选官还要注重品行,否则会导致官员滥用职权,危害百姓。11、A 由“封建社会中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各地的父母官”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具有鲜明的家国一体的理念,所以 A 项正确。B、D 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2、C 本题以传教士

20、明恩溥的记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学子坚持不懈参与科举考试的情况,而“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表明,明恩溥认为学子的目的不是为追求名利,而是他们天生的忍耐性,这反映了学子的价值追求,A 项错误, C 项正确;该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学子对考取科举的价值追求,并未体现学子的愚味无知和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的功能,B、D 两项错误。13、B 本题考查中国封建君主制的特点。在君主制下,君主实行“家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故较少贤能。 A 项不是后世君主无能的原因,C 项说法错误,D 项并非普遍适用且从属于 B 项。据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B.14、D 依据

21、“ 下诏举贤良”“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可知,正确;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由此可知错误;由“志行修谨、清平干济”可知.正确。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D。15、A 14 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较大的变动: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思想上表现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与西方相比在政治上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中国这个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和强化,A 项正确。14 世纪,中国处于元末明初,B 项说法错误 ;C 项体现的是统治者在经济 和外交方面的政策;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16、A 依据“

22、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可知,中央把地方主官的任免权控制在中央,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A 项。B 项与题意不符,C 项属于表面现象,D 项不是其根本目的。17、D 由“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可知,这体现了家天下,私天下;由“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可知,这体现了君主在权力上的独占性、排他性,势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由“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终夕未尝收安枕而卧也”可知,君主排斥对政治资源的分享,恐惧分享权力,最终只能导致君主将 所有权力完全操控在自己手中。“这种现象发展到顶峰便出现了”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

23、皇帝手中,故本题选 D。18、B 本题考查元朝设置行省的目的。依据 “皆为军事控制区域,各拥相当军需资源 :藉以供养驻军,镇压地方”可知,其根本目的是维持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掠夺,故 B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不符,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说法错误。19、D 从材料中可知该时期无丞相,故可判定为明朝。20、D 依据 “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 ”可知,政府的责任和使命是保持国家平稳发展。而“至少在理论上”“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则赋子了官僚体系维护“生民”生存和发展的使命,体现了一定的“ 民本“思想。基于以上分析可知。A 项较片面,B 项说法绝对化。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24、故本题选 D21、D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明自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和“献出生命” 体现了雅奥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即公民意识。“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平民政体”与材料的主题不符,排除 A、B、C 三项,答案是 D。22、A 本题以古代雅典的行政特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雅典直接民主制下政治领袖要想取得公民的支持,就需要说服公民,因此雅典政治领袖须具备演说才能,故 A 项符合题意。 B.C 两项与雅典这一现象的出现无必然的联系,排除,思想文化繁荣的表现不是政治领袖成为演说家,而是民众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3、D 依据“下层群众掌握政

25、治权力”可知,这与“ 抽签选举 ”和“ 轮番而治”有关,这是直接民主制的表现,“很容易丧失理性”和“ 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 “反映了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和危害。综上可知,答案是 D.24、B 材料反映的是十二铜表法 关于物品买卖的规定,反映了罗马法对称有财产的保护,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对贵州利益的维护,故 A 项不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古罗马对物品买卖的规定,不能说明古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 C 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十二铜表法保护出卖人的利益,不是限制商品交换,故 D 项不正确。25、A 仔细阅读材料,苏格拉底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其对直接民主制度的反对。26、D 材料中罗马法规定,

26、奴隶有条件地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否则按杀人罪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故 D 项正确;当时的罗马是奴隶社会,仍然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罗马注重用法律来调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奴隶主与奴隶仍然是不平等的,故 C 项错误。来源:学_科_网27、C28、C 从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可以看出罗马法体现了契约至上的原则。29、A 题干的主要观点是雅典民主制是古希腊灭亡的真正原因,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B.C.D 三项都是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可以证明题干观点。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有利于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7、A 项说法符合题意30、D 此人的意思是说,罗马法的某些内容后来被市民阶级利用,成为他们维护自身利益、反对封建势力的有力武器。二、非选择题31、(1)郡县制 (2 分) 元朝(2 分)趋势: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加强。(4 分)(2)科举制(2 分)影响:1.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特权,扩大了统治基础;2. 选官权利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梳;3.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4. 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5. 有利于社会形成尚文风气,带来文化的繁荣。(答任意三点 6 分)(3) 变化:从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或由适应罗马公民到适应 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4 分)原因:对外扩张,疆城扩展;政治、经济、民族矛盾増多(6 分)(4)主权在民,直接民主(4 分)借鉴:民主选举、议会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6 分)(5)古代中外政治制度的创新(表达为古代中外政治文明古代中(4) 古代中外外政治制度或多样性的政治文明也可)(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