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 二、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 三、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头足纲 四、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 五、 腕足动物门 六、 半索动物门笔石纲 七、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八、 古植物,第四章 古生物化石主要门类,52 - 28,2,动物界各门类演化谱系,52 - 28,3,1、概述,数量多、分布广,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 适应能力强,陆地、淡水、咸水均有代表,如蜗牛、田螺、河蚌、乌贼等,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头足纲 一 软体动物门(Mollusca),52 - 28,4,身体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2、共同特征,52 - 28,5,头位于身体前部,头部具口。头部发育程
2、度在各类别中有别,如双壳类头部则不发育 足具发达的肌肉,常位于腹部,用于运动。随生活方式的不同,各类别足的形状不同内脏团是各内脏器官所在之处,为动物的躯体 部分 外套膜包裹内脏团并且常分泌钙质硬壳。外套膜形状随种类而异,分泌的硬壳形状也不同,52 - 28,6,单板纲 多板纲 无板纲 掘足纲 喙壳纲,腹足纲 双壳纲 头足纲 竹节石纲 软舌螺纲,依据软体和硬壳形态等特征,可分为十个纲:,3、分类,52 - 28,7,单板纲(新笠贝),多板纲(石鳖),(乌贼),(鹦鹉螺),头足纲,软体动物门代表1,52 - 28,8,双壳纲,腹 足 纲,掘足纲,竹节石纲,软舌螺纲,软体动物门代表2,52 - 28
3、,9,双壳纲的命名,水生、两侧对称,具左右两瓣外壳,称双壳纲,(二)双壳纲,腔内具瓣状鳃,故叫瓣鳃纲,足位于身体前腹方,常似斧形,又称斧足纲,体由内脏团、外套膜、足三部分组成,头部退化,又称无头纲,52 - 28,10,某些双壳类在足后伸出一簇丝状的足丝,用于附着外物。足丝发育的成年个体,足常退化 有些穴居的双壳类的后部外套膜边缘连结成水管,下面为入水管,上面为出水管。两管伸达地表,分开出入水流,1、双壳纲的一般特征,52 - 28,11,双壳纲化石代表,52 - 28,12,1)壳 形, 两瓣壳一般相互对称、大小相等 每瓣壳本身前后一般不对称 固着、躺卧、漂游生活者壳形变异,2、双壳纲的基本
4、构造,52 - 28,13,1、圆形;2、三角形;3、卵形;4、扇形;5、壳菜蛤形; 6、四边形;7、偏顶蛤形;8、斜扇形;9、不规则形; 10、珊瑚形;11、左壳掩覆;12、左凸右平,52 - 28,14,喙:最早形成的壳尖,多指向前方 壳顶:包括喙周围壳体最大弯曲区 后壳顶脊:由喙向后腹方延伸的一条隆脊 后壳面:后壳顶脊与后背缘之间的壳面,2)壳的外部构造,52 - 28,15,铰合线:两壳背缘铰合的边缘线 基面:喙与两瓣铰合线之间的平面或曲面 喙前呈心脏形凹陷新月面 喙后呈长槽形凹陷盾纹面,52 - 28,16,前耳、后耳:喙前和后方翼状伸 出部分,一般后耳前耳 耳凹: 耳与壳体之间的槽
5、状凹陷 足丝凹口(凹缺):前耳凹与壳缘相交处缺口凹口在右壳凹缺在左壳,52 - 28,17,有些双壳动物,两壳不能完全闭合,壳体的前端和后端可具张口 后端张口水管伸出处 前端张口足伸出处,52 - 28,18,同心饰:同心纹、线、脊、同心层(皱) 放射饰:线、脊、褶,分叉、 插入网状饰 剌、瘤、节等,3)壳饰,52 - 28,19,由齿及齿窝组成齿窝相 间,4)内部构造:铰合构造,52 - 28,20,肌肉印痕,外套线 外套膜近外缘(前、后、腹) 部分附着于壳内面所留下的痕迹 外套湾 外套线在后腹部形成的凹弯,4)内部构造:,52 - 28,21,外套湾,双壳类外套湾的深度与挖掘的深度有关:
6、钻入海底泥砂或岩石生活的种类,具有伸长 的水管,一般水管愈长,当收入壳内时水管愈向 内部深入,外套湾也就愈深。少数种类水管不再 收入或不完全收入壳内,在壳上留下张口,其外 套湾不深,52 - 28,22,闭肌痕司两壳闭合的闭肌在壳体内面留下的凹入印痕 一个或二个: 一个(单柱) 位于中偏后;二个等大(同柱) 一大一小(异柱) 大者在后,肌肉印痕,52 - 28,23,壳分: 前、后、背、腹、左、右,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 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3、双壳纲壳的定向,前 后一般喙指向前 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 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 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具足凹口(凹缺)的
7、种类,凹口在前 外套湾位于后部 肌痕,单个位于中偏后,两个则前小后大,52 - 28,25,左右: 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壳瓣为右壳,壳的定向,52 - 28,26,始现于 为辐射分化期 S-D 进一步分化新类别、并出现淡水类型 Mz 迅速发展, Rec. 达全盛,4、双壳纲的地史分布,52 - 28,27,生活环境: 生活领域广,赤道至两极,潮间至 5800,由咸化海到淡水湖都有分布,但以海生为主 生活方式: 复杂多样,基本生活方式为正常底栖、足丝附着和深埋穴居三种,5、双壳纲的生态,52 - 28,28,双壳动物的生活方式,正常底栖,固着
8、生活,深埋穴居,52 - 28,29,1、一般特征,是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最高级的一个纲 全部海生、食肉动物、海底爬行或水中游泳,(三)头足纲(Cephalopoda),52 - 28,30,四鳃:具外壳,称外壳类 (化石多) 二鳃:具内壳或无壳,如 乌贼、章鱼称内壳类,一般特征(续),52 - 28,31,头足纲化石代表,52 - 28,32,多种多样: 直形 弓形 环形 旋卷形,2、头足纲外壳类的壳形,52 - 28,33,平旋壳: 旋环 外旋环 内旋环,壳 形,52 - 28,34,根据旋卷程度分为四种: 外卷 内卷 半外卷 半内卷,壳形(续),52 - 28,35,旋卷形壳的横切面
9、、旋环横断面的形状及腹部形态是鉴定属种的重要依据之一,壳 形,52 - 28,36,确 定 前、后、背、腹,3、头足纲外壳类壳的定向,52 - 28,37,直壳或弯壳: 尖端为后,口部为前; 具有腹弯一侧或靠近体管的一侧为腹、另一侧为背,壳 的 定 向,52 - 28,38,光滑或具装饰 平行壳口边缘:生长纹、生长线 平行旋卷方向:纵旋纹、纵旋线 垂直旋卷方向:横肋 网状饰 壳刺和瘤,4、头足纲外壳类的壳饰,52 - 28,39,1)外部构造,原(胎)壳:壳体最初生成的部分 壳壁:壳体最外面的壁 住室:最前方具壳口的房室 壳口:住室前端软体伸出壳外之口,5、头足纲壳的基本构造,52 - 28,
10、40,脐: 平旋壳中央两侧下凹部分 脐壁: 脐内四周壳面 脐接线: 脐部内、外旋环之交线,外 部 构 造,52 - 28,41,隔壁:壳内分隔壳体的横向板状构造 房室:由壳壁和隔壁围成的空间 气室:住室以外的其它房室充满气体 隔壁孔:隔壁上连接两房室的开口,2)头足纲的内部构造,52 - 28,42,连接环:隔壁颈之间或其内侧的 环状连接小管 体管:壳内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一条贯通原壳到住室的灰质管道。 体管一般位于壳体中央或偏腹侧,少数位于背方。体管形状一般为细长的圆柱形或串珠状,内部构造,52 - 28,43,缝合线-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 一般只有剥去壳表皮才能露出。隔壁不褶皱或褶皱
11、,则缝合线平直或弯曲,内部构造(缝合线),52 - 28,44,缝合线描绘:,52 - 28,45,鞍:缝合线向前弯曲的部分 叶:缝合线向后弯曲的部分,缝合线续要素,52 - 28,46,根据隔壁褶皱的程度,可分为五种类型,缝合线类型,52 - 28,47,鹦鹉螺型:,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的鞍、叶之分,缝合线类型(续),52 - 28,48,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浑圆状,缝合线类型(续),52 - 28,49,棱菊石型:,鞍、叶数目较多,形态完整,常呈尖棱状,缝合线类型(续),52 - 28,50,齿菊石型(菊面石型):,鞍部完整圆滑,叶再分为齿状,缝合线类型(续),
12、52 - 28,51,菊石型:,鞍、叶再分出许多小齿,缝合线类型,52 - 28,52,缝合线在分类和演化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在地层划分上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研究菊石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生的相互关系时,缝合线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例证,缝合线的意义,52 - 28,53,全为海生 现代鹦鹉螺(只有一个属Nautilus)生活于浅海区,也可达较深的海区,营游泳或底栖爬行生活 。 化石外壳类都具气室,壳壁较薄,壳面的脊或瘤也是空的,因此推测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其游泳能力的强弱因壳形不同而有所差别(形态功能分析),6、头足纲外壳类的生态,52 - 28,54,头足动物的生活方式,52 - 28,55,头足动物一般都有很广的地理分布 大多数营游泳或漂游生活 动物死后,软体腐烂从外壳脱落,充满 气体的外壳便漂浮在水中,被海流运到远处。头足类中许多种类成为标准化石:演化 快,属种生存的 地质时间短,地理分布广。 可以对比远距离的地层,8、头足纲的地质意义,52 - 28,56,-始现于晚寒武世(3) -早古生代(Pz1)全为鹦鹉螺类 -晚古生代到中生代( Pz2- Mz)菊石较为繁盛 -中生代( Mz)被称为菊石的时代 -白垩纪末(K2)菊石绝灭 -新生代(Kz)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9、地史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