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觀心理學角度看全球化: 全球化視野下的認同困境與出路,黃 囇 莉()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全球化,全球化(1)跨文化的研究路徑:如文化比較、各國比較(2)將本土化研究成果與國際世界溝通(如國族研究的延伸研究),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events and people in world history across 12 cultures,世界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社會表徵: 12個國家的跨國比較研究,對世界和平的看法?,1、台灣如果宣告獨立,中國大陸可以發動戰爭嗎? 2、為了對付恐怖份子及報復,美國可以發動伊拉克戰爭戰爭嗎?,有自己,沒有自己,有中國,沒有自己,
2、沒有亞洲 有自己,歐洲中心,有自己,有亞洲 有回教,自己是世界,沒有亞洲 自己在世界,沒有亞洲, 只有越戰,TABLE 4(continued),台灣人的世界觀,台北人的台灣觀點,核心價值 20年之變遷,Kluckhohn與Strodtbeck(基本價值取向研究)1985、1994、1999、2008年 和諧取向仍是基本價值-居冠且歷久不衰 尊敬長輩、團體取向居先,逐漸下降。 個人取向、同儕取向 逐漸增強 未來取向過去取向是亂流? 還是潮起、潮落? 尋找台灣的核心價值及其變遷,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專書 台北:中研院,f,1985年,1999年,2004年,台灣意識 vs. 中國意識:
3、 雙峰社會下的國族認同與心理基礎,黃 囇 莉()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請同學事先閱讀的文章,第一篇:2000年收資料,2004年發表 Huang, L.L., Liu, J.H. & Chang, M (2004). The “Double Identity” of Taiwanese Chinese: A dilemma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rooted in history.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7(2), 149-168. 第二篇: 2004年收資料,2007年發表 黃囇莉(2007).M型政黨 vs. 鐘
4、型意識台灣國族認同之意識型態及其心理基礎。 中華心理學刊,49(4),451-470。,研究的定位: 本土心理學的三條進路,華人本土心理學已成為三大文化心理學之一(Liu & Huang,2002 ,黃囇莉,2002)華人本土心理學發展的三個進路: 1.在地化及其應用(如國族研究) 2.華人化:跨越兩岸議題,如博士論文:華人的人際和 諧與衝突 3.全球化 : (1)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路徑,如文化比較研究 (2)將本土化研究成果與國際世界溝通(如國族研究的延伸研究),1900 心理學中關於自我之研究,三個層次的自我 個體自我(individual self) 關係自我(relational se
5、lf) 集體自我(collective self),研究概念的澄清,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關於集體自我(collective self)或種族的群際關係之探討,多以族群(ethnic)為單位,而較少涉及國族(Nationalism)的層次。 Nationalism一詞,早期多以民族主義稱之,近年來因意義的逐漸轉化,本文同時以國族一詞稱之。 人類學者Benedict Anderson (1983/1991) :國族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imaged community),民族主義如何形成? 建構論的觀點(Hans Kohn,1944),民族國家的建構有兩個途徑,一為從民族到國家,另一為由國家到民族;
6、前者以民族主義來動員,希望國家領土能符合民族的居住範圍,就民族的構成本質而言,也是著重原生的共同血緣或文化特質,例如,德國、義大利、東歐、日本都是先有民族、再建立國家; 後者強調以國家機器來進行內部住民的整合,以地域或政治理念作為效忠的對象,也就是先有國家、再塑造民族,例如英國、法國、美國等。 前者可說是文化民族,後者則為政治民族。,國族認同 National identity,認同是主體如何確認自己在時間空間上的存在,它可以指認出自己的特色、確定自己屬於哪一類屬,不屬於哪一類屬,它可以是一種客觀的辨識,也可以是一種主觀意志的選擇 nation不僅指涉國家(state)這一政治實體的意涵,也可
7、以指涉民族(people, nationality),而當一個民族以追求獨立自治、建立國家為政治目標時,nation 則可理解為國族(江宜樺,1998,p.7),中國之意涵,中國一詞具有多重而複雜的意涵,且隨者時代的演變而有不同之指涉。白翠琴(1999)、黃麗生(1999)、黃俊傑(2006)考察歷史文獻後指出:早期,中國意指天子都城所在,也代表中原地方、中央之國、民族凝聚及優越的歷史文化,也就是貫串歷史的中國意涵,除了地理概念外,也同時是政治、民族及文化概念,史學家張灝(2002)指出 1895年起,中國由於受到帝國主義政治軍事的侵略、經濟的剝奪、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價值也面臨崩解,許多知識分
8、子為了替自己的政治認同與群體歸屬感找到新的凝聚點,因而有民族主義的興起。後來藉著報刊、書刊的大量發行,現代大學的制度興起,自由結社的盛行,加上族群意識的配合,且在血緣、地緣、文字、風俗、儀節上找到共同性,遂形成了同文同種的意識與生命共同體感覺,這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Anderson,1991)以華夏稱之,卻也是一種漢人的族群中心意識。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新政府以中華民國為國號並宣佈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以產生對外反帝的功能。,由此可見,中國意識或中華意識是在外國的壓迫下、覺醒後產生,中國的國族概念因而建構,而民國建立、制定憲法之後,更是中國成
9、為兼有民族與現代國際法的國家概念之濫觴,簡言之,從歷史發展至今,中國既有國際法上的地位,同時具有地理、 歷史、文化、政治等意涵之混合。,台灣國族認同之演變,在台灣,國族認同歷經多次的分化與轉折,如李美枝、李怡青(2003)從群體分化線索之變化,分析台灣民眾在不同世代出現的不同群體分類與群體對立事件。 台灣早期是以荷蘭白人作為對立群體, 後來是漢人間的分類械鬥、 接著是在日治時代對抗日本統治者; 1945年國民黨遷台後,台灣的中國人國族認同受到強化,內部以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族群分化對立而內隱著省籍衝突; 1987年解嚴與1996年第一次總統大選之後,台灣在地的先後移民者整合之新台灣人逐漸形成,以與
10、中國大陸遙遙相對;1996年後台灣的總統李登輝提出兩國論,2000年繼任的總統陳水扁也有一邊一國的論述,爾後,台灣人與中國人似乎就成為可以分化的國族認同。,在這些族群分類的轉化中,以從省籍對立轉化至台灣人與中國人最具翻轉性與戲劇性,也對今日的國族認同最有影響。 省籍對立問題的產生必須在共同承認中國人的前提下,但台灣人在確立自我認同之際,必須要先確立自我的對立面,即他者。 在確立自我主體意識的同時,會先將自己與他者分開,才能劃清界線,也才能確立自己的存在。因此,台灣人與中國人的區分,一方面要將原來認定的中國人國族抽離出來且推至對立面,另外還要創立一個新的國族概念作為國族認同的新對象,也需要新的論
11、述與概念建構。 簡言之,這樣的從族群認同到國族認同之翻轉,有其歷史的演變過程與時代的不可避免性。,台灣民族主義的來源及其建構,從19世紀以來,民族主義在台灣先後有多重的呈現形式,包括漢人的血統主義、華人文化主義、反日本殖民主義、反國民黨外省人統治的族群主義,反大中華的官方意識型態,反中國霸權主義、台灣獨立建國的民族主義(施正鋒,2002)。早期台灣人的集體認同往往是經由他人所逼、或由他人硬加上的,而非經由理念的感召,或自己爭取而來,因而歷經遺民意識、棄民意識、孤兒意識、悲情意識等意識型態 。,台灣民族主義的來源及其建構(續),當前的台灣雖然具備了成為國家的一些基本要件,亦即人民、領土及政府,卻
12、還不算是一個完整的主權獨立的國家,在國際上不被承認,甚而備受打壓,因而如何有自己的國家成為許多台灣人魂牽夢縈的目標。 因此1980年代以後的台灣民族意識主張集體認同要建立在大家對這塊土地的愛,不再堅持以血緣、文化特徵來決定身分認同;亦即建立一種超越族群的台灣人認同,尊重各個族群獨特的價值觀與文化特色,讓每個人同時擁有個人的、族群的、及國家的認同。 換言之,台灣民族意識是要先後來台的四大族群安身立命於台灣,願意形成一個共同體,組成一個國家,這也是一種政治式的台灣民族主義。,現在,在台灣的人民的國族認同為何? 而這樣的認同在今日又具有什 麼樣的意含?,今日 台灣人 在台灣,人民對國家的想像有歧見,
13、政治上,多數人喜歡獨立或維持現狀; 經濟上,台商與大陸的關係緊密; 文化上,多數人認為與中國大陸共享血緣與文化基礎; 軍事上,大陸以動武威脅台灣。,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第一篇閱讀文章: 雙重認同初試啼聲:2004年國族認同研究,The “Double Identity” of Taiwanese Chinese: A dilemma of politics and culturerooted in history. Huang, L.L., Liu, J.H. & Chang, M (2004). The “Double Identity” of Taiw
14、anese Chinese: A dilemma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rooted in history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7(2), 149-168.,國族認同之測量(主觀選擇,五選一):,下列五個敘述中,你最喜歡用哪一句來形容自己? (1)、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中國人優先,Chinese first) (2)、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台灣人優先,Taiwaness first) (3)、我是中國人,不是台灣人。 (4)、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祇是台灣人,Taiwaness only) (5)、我不
15、是台灣人,也不是中國人。,2000年族群認同與國族認同(黃囇莉、劉豁夫、張滿玲, 2004) 2000年收資料,2004年發表,圖:台灣歷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與族群認同,圖:台灣歷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評價與族群認同,圖:台灣歷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與族群認同,圖:台灣歷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評價與族群認同,第二篇閱讀文章:,M型政黨 vs.鐘型意識 台灣國族認同之意識型態及其前置心理基礎 M shape vs. Bell shape: The Ideology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Its Antecedent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aiwan黃囇
16、莉(2007).M型政黨 vs. 鐘型意識台灣國族認同之意識型態及其心理基礎。中華心理學刊,49(4),451-470。,2004年國族認同之研究(不是族群) 2004年收資料,2007年發表,國族認同之測量(主觀選擇,五選一): 下列五個敘述中,你最喜歡用哪一句來形容自己? (1)、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中國人優先,Chinese first) (2)、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台灣人優先,Taiwaness first) (3)、我是中國人,不是台灣人。 (4)、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祇是台灣人,Taiwaness only) (5)、我不是台灣人,也不是中國人。,前置相關因素,權
17、威性支配性格,國族之意識型態,國族認同之情感,國族之未來想像,國族認同之意識,中國人優先,祇是台灣人,台灣人優先,國族認同類型,圖:國族認同類型、國族意識型態與相關因素概念圖,認同與意識型態,從1980年代開始,政治心理學領域已經進入研究意識型態(ideology)的時期,通常意識型態定義為一組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意識型態是自由保守或右翼左派之分類,但這樣的分類受到日益複雜的族群認同、權力關係、社會位階之挑戰,同時研究也發現意識型態總是與個人的認同綁在一起(Conover & Feldman, 2004),Gurin, Miller, & Gurin (1
18、980),認同(identification)是一種覺察的過程,覺察到與自己有相同特徵或處境的他人共享一些理念、情感及利益;意識(consciousness)則是伴隨認同而生的一組政治信念與行動傾向。 在社會中,種族、性別、階級、年齡等都是重要群體屬性,且不同族群類屬的社會位階不同,其中有相對的不公平,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因而其伴隨的族群意識都具有政治動員的意涵; 亦即,居下位的族群都有抱怨、挫折、對處境不滿等特色,且對權力的分配結果不滿,還有對其權益的缺少合法性提出質疑,因而有爭取權益合法化的行動傾向(Gurin, Miller, & Gurin ,1980)。,在此觀點下,意識就不只是信念
19、的靜態意涵,而是包含覺醒與行動傾向的動態意涵。Stanley與 Wise(1993)也指出:意識覺醒是一連續的歷程,大抵會經過假意識 (false consciousness)、意識喚醒(consciousness-raising)階段,然後進展至意識( consciousness)或主義,這也是一種意識型態,會在相關的信念上採取挑戰或防衛的姿態,且因共享集體認同而逐漸政治化,最後導致社會運動或爭取政治合法化的產生。,Quintana & Segura-herrera(2003)也指出, 自我是在某種壓迫下,經由假意識、察覺、批判後轉化而出;,以這樣的認同與意識之觀點來看待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也
20、顯現特別的意義,從前面文獻探討可得知,在台灣,長期以來中國認同與台灣認同在社會中分屬不同的位階,中國的國族認同有較優勢的合法位置,台灣的國族認同則處於較不穩定、隱諱不明且未經合法化的位置,但經過意識覺醒、社會運動的動員與政治上的權益爭取之後,台灣意識顯現出較強的新興概念與挑戰活力,且在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有了新的位置。,前置相關因素,權威性支配性格,國族之意識型態,國族認同之情感,國族之未來想像,國族認同之意識,中國人優先,祇是台灣人,台灣人優先,國族認同類型,圖:國族認同類型、國族意識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目的與假設,編制國族認同意識量表認知、情感、行動為架構,結合國族認同意識、國族認同尊嚴
21、及對國族未來想像三者,定義為國族的意識型態。 以此國族意識型態區辨三種不同的國族認同類型,以檢測其效度,且可得知台灣的國族意識型態的分布狀態。 三種認同者在意識型態上之不同,其前置影響因素也有顯著不同。 三種不同認同類型在相關政治議題上有顯著差異外,其影響來源也有顯著不同 。,研究方法,滾雪球法共1,368位 成人= 59%,大學生= 41% 女性667位,男性697位 年齡:18歲至81歲 (M = 32.8, SD = 12.2), 自認是台灣閩南人者占72%,大陸各省人13%,台灣客家人10%,台灣原住民2%,符合台灣之四大台灣族群之分布 居住地區:北部者占62%,中部7.5%,南部20
22、.5%,東部10.2%。 自陳式問卷,需40分鐘填答 施測時間:2003 年 512 月 由於勾選我是中國人,不是台灣人(n = 11)與我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台灣人(n = 30)太少,所以沒有進行比較。 中國優先(n = 290) 台灣優先(n = 670) 只是台灣(n = 350) 共1,310位,研究工具,1、國族意識型態之測量(1)國族認同之意識(2)國族認同之情感(3)國族之未來想像 2、國族認同之類型 3、相關心理變項 (1)社會支配性 (2)權威性人格 4、相關政治議題的態度 5、基本資料,研究結果: 國族認同的與人口變項 族群身份與國族認同(2004年),(1)越年輕的族群,對
23、於中國人認同越低。 (2)最凸出的例外是民國30-39年次出生者,有 41%祇是台灣人認同, 這個年齡層正好是台灣二二八事件(民國36年)前後出生者,性格因素-1(6點量表),(一)社會支配 1、有些團體(族群)本來就是不如其他團體(族群) 4、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有時候使用一些強制力量去壓迫其他團體(族群)也是必需的。 5、如果有些團體(族群)比其他團體(族群)擁有更多的生存發展機會,那也是無可厚非的。. 7、為了獲得生存優勢,有時踩在其他團體(族群)之上也是必需的。 8、如果某些團體(族群)能夠安份地留在他們自己的位置上,我們的社會問題就會少一些。 9、各團體(族群)平等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理
24、想 11、某些團體(族群)居於上位,某些團體(族群)居於下位,或許也是一件好事。 12、有時候有些團體(族群)處於較低的地位也是應該的,沒有必要改變它。 14、比較劣勢的團體(族群)應該安份地留在他們自己的位置上。 (二)傳統保守的 1、達到美好生活的關鍵性因素是服從、守紀律、信守正直與嚴謹。 3、與其聽取社會中譁眾取寵的煽惑言論,不如相信政府或宗教權威者的判斷。 5、我們國家的處境越來越令人擔憂,因此,最好能夠把惹麻煩的人消除掉,這樣才能回到正確的路上。 7、我們國家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堅強又果斷的領袖,這樣他才能粉碎邪惡,將我們帶回到正確的路上。 9、我們國家要度過眼前危機的唯一方法是:回到我
25、們傳統的價值,讓強而有力的領導者執政,並叫那些散佈壞觀念、惹麻煩的人閉嘴。 11、服從與尊重權威是孩子應該學習的最重要美德。 12、我們國家真正需要的是法律與秩序,而不是更多的公民權。 16、現在社會中充斥著犯罪、不道德的性、各種社會失序,如果我們想要保存道德、法律及社會秩序,就應該擊潰那些犯罪集團和搗亂份子。,性格因素-2(6點量表),(三)開放的 8、人們應該較少費心在佛經、聖經或其他傳統的訓誡上,而是要去發展屬於個人的是非或道德標準。 10、我們的國家需要自由思想者,因為他們才有勇氣去抗拒傳統。 13、在我們國家中有一些好人,他們會向政府挑戰、批評宗教、而且不管行為是不是符合標準模式。
26、14、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信守正直與嚴謹,反而是,應該鬆綁自己,嘗試各式各樣的觀念和經驗。 15、我們應該張開雙臂,開放心胸對待異議人士或激進分子,因為新觀念是帶動進步與改變的要素。 (四)自主的 4、生命中並沒有唯一正確的路,每一個人都可以創造(或走出)他們自己的路。 6、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性偏好,即使這使得他們和其他人很不一樣。,結論1:國族認同的分類,台灣民眾的主要國族認同是中國優先、台灣優先及祇是台灣三種, 與其他研究或民意調查機構的方式不太一樣,認同趨勢卻是一致 此一分類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區分國族認同,且可顯現此三種認同者在國族認同意識,國族認同情感、及未來國
27、族的想像上之意識型態上之不同,前置相關因素,權威性支配性格,國族之意識型態,國族認同之情感,國族之未來想像,國族認同之意識,中國人優先,祇是台灣人,台灣人優先,國族認同類型,圖:國族認同類型、國族意識型態與相關因素,大中國主義,社會支配性,傳統保守性,開放性,自主性,愛台主義,獨台主義,大中華意識,國民黨正統,中國人尊嚴,支持統一,台灣小而美,台灣人尊嚴,分離獨特意識,支持獨立,.45*,.18*,-.08* * *,-.24*,.37*,.39*,.92*,.87*,.83*,.73*,.72*,.74*,.86*,.78*,.54*,-.14*,.82*,.75*,.75*,傳統支配,開放
28、自主,*p.05 *p.001 2 =436.79 df=44 2/df= 9.92 GFI = .94 AGFI = .89 RMSEA = .089 CFI = .97 NFI = .96,圖:國族認同之意識型態與心理變項之結構方程模型,三種認同者在意識型態上之不同,其前置影響因素也有顯著不同。 三種不同認同類型在相關政治議題上有顯著差異外,其影響來源也有顯著不同 。,2(1366)=2564.996, /df=10.260, GFI=.857, AGFI=.814, RMSEA=.082, CFI=.868, NFI=.856,意識型態成功區辨三種主要的國族認同類型:此一分類方式不但可以
29、有效地類別化國族認同,且可顯現此三種認同者在意識型態上之不同,其前置影響因素也有顯著不同。所以,可以說這是一項有效的國族認同分類方式。,獨台主義,愛台主義,大中國主義,圖標意義: f1:大中華意識 f2:國民黨正統性 f3:分離獨特意識 f4:台灣小而美 Chin:中國人尊嚴 Taiw: 台灣人尊嚴 Uni:支持統一 Ind:支持獨立,最多人,意識型態成功區辨三種主要的國族認同類型: 國族認同的意識型態之二階因素結構圖,國族認同的意識型態之二階因素結構圖,結論2:,中國優先與台灣優先者在意識型態上與政治議題上有較大的相似性,此乃兩者都是雙重認同之故 相對的,祇是台灣認同者,因為與中國有較明顯的
30、切割,無論是在政治上或文化上皆然,因而幾乎在國族意識上各因子,各影響國族意識型態之因子及多數政治議題上,都與中國優先者在兩極端上,甚而有時各居正負兩極;,結論3:,愛台主義(台灣優先)的意識型態是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型態,客觀評量:國族之意識型態量表,主觀認定:自評國族認同類型,單選,主觀認定自己是中國優先者,其大中國的意識型態只能解釋39.2,但其中有59.0被愛台主義的意識型態所解釋。,自稱是中國優先者(主觀認定),在意識型態上大多59為愛台主義的意識型態(客觀測量),雖然labeling有三種國族認同,但意識型態以愛台主義佔最多,區辨分析法分析結果,若說台灣現在是藍綠兩極化的 M型的政黨
31、政治,那麼,在國族認同的意識型態方面,則是以愛台主義(台灣優先)為眾數的鐘型。,兩極端,趨中,兩極端,結論4:省籍退場,國族進場,台灣內部的族群問題已經從省籍區分躍升為四大族群論述,解決問題的方向也從族群融合改為尊重差異,力求平等。這次研究結果也顯示,對於台灣內部的族群平等問題,不同國族認同者之差異已經趨緩。 本次研究問卷施測時,不少受試者抗拒在基本資料中勾選自己的族群屬性,而自填是台灣人或地球人等。 在結構模式的分析中,族群屬性對國族意識型態的貢獻度也幾乎趨近於零。雖然,台灣的國族認同爭議與族群屬性有高度關連,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說,台灣的認同爭議中,省籍問題已經逐漸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國族認
32、同的爭議。,2(1366)=2564.996, /df=10.260, GFI=.857, AGFI=.814, RMSEA=.082, CFI=.868, NFI=.856,2 (1366)= 2293.223, /df=12.00, GFI= .855, AGFI= .808, RMSEA= .090, CFI=.865, NFI= .855,用國族分類:清楚分成三類,結論5:過去取向與未來取向 朝向未來的想像,國族認同也是較具未來性而非過去性的,亦即除了基於對過去歷史事件詮釋之影響外,主要還是指向對未來國族想像的不同。 社會科學界普遍的共識是:歷史是形成想像共同體的主要因素(Anders
33、on, 1983/1991;Hobsbawm,1990; Reicher & Hopkins, 2001); 國族認同既然是共同想像的產物,自然不乏對未來之想像,其因理想而引動的熱情,可能還會持續下去。只是,不知道這個向前企盼的嚮望是什麼,這是未來值得研究之議題。,結論6:未來國族認同的流動方向,有行動傾向 中國優先認同者與祇是台灣認同者,有較強的支持統一或台獨之傾向,對政黨之支持也明顯之不同,前者支持國民黨,後者支持民進黨。 台灣優先認同者,對台灣的主體性與尊嚴感有較大的正向支持,但是卻缺乏明顯的行動傾向,以意識型態來論顯得較靜態,卻也說明這一眾數所在的認同者,尚未決定其行動方針,顯現國族認
34、同充滿著流動的潛在可能性。 方向是從中國意識中覺醒,而轉化至台灣意識的躍升。 隨著時序的輪轉,雖然類別化的國族認同急速地變動著,但內含的意識型態則相對穩健地移動 若文化認同的力量較大,台灣優先者會往中國優先位移, 若政治認同的力量較大,則會往祇是台灣的方向位移。 外部:是中國大陸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民前往中國大陸經商或從事各種交流。台灣國族的自我在強大的經濟他者之壓力下會產生何種位移,會不會在台灣意識的醒覺後,再度屈從於經濟現實,而轉向中國意識的再認同,這個方向顯得不易測,卻也是更值得深究之議題。,結論7:,台灣的國族認同隨著時序的輪轉急速變動著,但意識型態則相對穩健地移動著。台灣的國族認
35、同,不僅是主體性的獨白,更需要許多其他主體一起證成;在台灣內部,政權的更替讓不同的主體發聲,各種影響認同的力量在消長中;台灣的外部,不同的他者之力量也在消長中。未來,台灣國族的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係顯得更不可測,卻也是更值得研究之議題。最後,澳洲學者J.J. Ray(1989)的論文特別指出:關於意識型態的科學性研究通常都是意識型態化多於科學性(The scientific study off ideology is too often more ideological than scientific)。,第三條可能之路: 未來台灣的想像共同體,後續研究1,未來台灣共同體之研究,2006年底 4
36、16人 性別:女204人(49%)男212人(51%) 年齡:平均32.01 (標準差10.9)1885歲 五個未來國族的故事,五個未來國族的故事,故事一:台獨 好 故事二:統一 好 故事三:邦聯 好 故事四:台 獨 不好 故事五:統一 不好,故事一:台獨 好,台灣未來會獨立,不會跟中國大陸統一。 台灣未來會變成一個平權、民主的獨立國家。 所以,台灣會像先進的歐洲小國一樣,小而美,例如荷蘭。政治上,台灣人民自己作主,是個民主小島; 經濟上,台灣發展高科技的精緻產業; 文化上,台灣多元的新文化均衡蓬勃發展。台灣的領土小,人口不是最多,談不上是世界第一強國, 但人民安居樂業,教育水準高、社區營造佳
37、、生活品質好。 不同性別、階級、族群間相互尊重,是一個有特色的福利國家。 未來台灣獨立之後,人民不但贏了尊嚴,而且得到更多,台灣會變得更好。,故事二:統一 好,台灣未來會跟中國大陸統一,不會獨立。 台灣未來不會變成一個平權、民主的獨立國,但會成為大中國的一份子。 所以,台灣會變成像大美國的一個地方州政府。政治上,台灣是大中國下的一個地方政府; 經濟上,台灣在大中國經濟圈的大傘下共繁共榮; 文化上,台灣是大中國文化下的一支。台灣與中國大陸統一後變得更強大,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台灣貢獻經濟奇蹟的經驗與高科技技術,中國大陸有豐富資源與悠久文化。 兩岸彼此互惠,共享資源,生活變得更好。台灣未來如果與大
38、陸統一,人民不但贏了尊嚴,而且得到更多,台灣會變得更好,故事三:邦聯 好,台灣未來既是獨立,但也不會與中國大陸分離。 台灣未來會變成一個平權、民主的獨立國家,又會成為大中華邦聯的一份子。 所以,兩岸的關係會變成像大英國協一樣。 政治上,台灣有國家主權的自主性,與中國大陸就像兄弟一樣; 經濟上,台灣與中國大陸平等互惠; 文化上,台灣與中國大陸可以同中求異。未來是華人的世界,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會形成一個邦聯。 在中華文化的大傘下,大家共享文化、經濟各種資源。 大家聯合起來發揚中華文化,成為世界第一優勢的文化。未來台灣成為中華邦聯的一份子之後,人民不但贏了尊嚴,而且得到更多,台灣會變得更好。
39、,故事四:台獨 不好,台灣未來會獨立,不會跟中國大陸統一。 台灣未來會變成一個平權、民主的獨立國家。 不過,台灣會變成像菲律賓一樣。政治上,台灣人民自己作主,但是社會愈來愈亂; 經濟上,台灣各行各業愈來愈衰敗,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文化上,台灣多元的新文化,只不過是一種沒有特色的混合體。台灣整個國家每下愈況,在世界上被孤立、被邊緣化。 人民無法安居樂業,有能力的人都外移,留下來的得過且過地生活著。 台灣自給自足有困難,甚至需要到其他國家當台勞。台灣未來如果獨立,人民雖贏了尊嚴,但失去更多,台灣會變得更不好。,故事五:統一 不好,台灣未來會跟中國大陸統一,不會獨立。 台灣未來不會變成一個平權、民主
40、的獨立國家。 而且,台灣會變成像香港一樣。政治上,台灣變成中國大陸的一省,必須放棄民主制度; 經濟上,台灣分不到大陸內地的資源,還會承擔大陸的困境; 文化上,台灣成為一個沒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台灣社會受到共產黨統治,不能當家作主。 人民無法安居樂業,有能力的人都外移,留下來的得過且過地生活著。 在大中國的世界中,台灣因地處邊緣,將成為中國的二等公民。未來台灣與大陸統一後,人民不但沒了尊嚴,而且失去更多,台灣會變得更不好。,結論,考量未來重於考量歷史 台灣人成分普遍高於中國人成分 普遍 信任感低 威脅感普通 中國優先者 外控感高 只是台灣者 高內控感 政治上 較支持獨立 文化上 大中華意識較強 經
41、濟上 認為統一有利經濟 第三條可能之路:邦聯是公約數 對於台灣未來_不敢想像,後續研究2,未來台灣圖像,未來狀況,2007年12月(立委選舉前) 738位大學生 性別:女439人(59.5%)男299人(49.5%) 年齡:平均20.69 (標準差1.38)1827歲 六個未來國族的故事,A卷:故事一:台獨,政治好、經濟普通,未來台灣的圖像是什麼? 未來,台灣會獨立。 獨立後的台灣,政治變得更好。 在國際上,台灣被法理承認,以台灣之名正式加入許多國際組織,如聯合國。 在政治上,台灣人民自己作主,享有充分的選舉、言論、居住等自由。 認同台灣的政黨獲得選民支持,政黨間良性競爭,政府效能提升,充分展
42、現民主體制。 獨立後的台灣,經濟和現在差不多。 經濟上,台灣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主要的經濟體,朝向全球化的佈局, 有些人前往大陸發展,有些人往其他國家經商, 許多外商與大多數的台灣人繼續在台灣發展。 總之,20年後台灣會獨立。政治變得更好,經濟和現在差不多。,B卷:故事二:台獨,政治好、經濟壞,未來台灣的圖像是什麼? 未來,台灣會獨立。 獨立後的台灣,政治變得更好。 在國際上,台灣被法理承認,以台灣之名加入許多正式國際組織,如聯合國。 在政治上,台灣人民自己作主,享有充分的選舉、言論、居住等自由。 認同台灣的政黨獲得選民支持,政黨間良性競爭,政府效能提升,充分展現民主體制。 獨立後的台灣,經
43、濟變得更壞。 經濟上,獨立後的台灣,沒有大陸的廉價勞工支援與市場需求,將失去競爭力, 且受大陸在各種層面的打壓,台灣經濟會變得脆弱,人民只好出國去當台勞。 總之,20年後台灣會獨立。政治變得更好,經濟變得更壞。,C卷:故事三:台獨,政治普通、經濟壞,未來台灣的圖像是什麼? 未來,台灣會獨立。 獨立後的台灣,政治好壞和現在差不多。 在國際上,台灣被法理承認,正式加入許多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政治上,台灣人民可以自己作主,享有充分的選舉、言論、居住等自由。 但因政黨鬥爭,民主化的政府效能不易展現。 獨立後的台灣,經濟變得更壞。 經濟上,獨立後的台灣,沒有大陸的廉價勞工支援與
44、市場需求,將失去競爭力, 且受大陸在各種層面的打壓,台灣經濟會變得脆弱,人民只好出國去當台勞。 總之,20年後台灣會獨立。政治好壞和現在差不多,經濟變得更壞。,D卷:故事四:統一,政治普通、經濟好,未來台灣的圖像是什麼? 未來,台灣會和中國大陸統一成為一個國家。 統一後的台灣,政治好壞和現在差不多。 在國際上,台灣因與中國統一,因此會以中國台灣的名號出現在國際組織上 在政治上,台灣人民有部分的選舉權,也有部分的言論、遷徙、旅遊、經商等生活上的自由,但也有一些權利會受到限制。 統一後的台灣,經濟變得更好。 經濟上,台灣貢獻經濟奇蹟經驗與高科技技術,中國大陸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與廉價勞工。統一後兩岸彼
45、此互惠,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總之,20年後台灣會和中國大陸統一。政治好壞和現在差不多,經濟變得更好,E卷:故事五:統一,政治壞、經濟好,未來台灣的圖像是什麼? 未來,台灣會和中國大陸統一成為一個國家。 統一後的台灣,政治變得更壞。 在國際上,台灣因與中國統一,因此會以中國台灣的名號出現在國際組織上。 在政治上,台灣必須放棄民主制度,不能當家作主,由中國中央執行黨國統治。 台灣將失去選舉權、也失去部分言論自由。 統一後的台灣,經濟變得更好。 在經濟上,台灣貢獻經濟奇蹟經驗與高科技技術,中國大陸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與廉價勞工。統一後兩岸彼此互惠,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總之,20年後台灣會和中國大陸統一。政治
46、變得更壞,經濟變得更好。,F卷:故事六:統一,政治壞、經濟普通,未來台灣的圖像是什麼? 未來,台灣會和中國大陸統一成為一個國家。 統一後的台灣,政治變得更壞。 在國際上,台灣因與中國統一,因此會以中國台灣的名號出現在國際組織上。 在政治上,台灣必須放棄民主制度,不能當家作主,由中國中央執行黨國統治。 台灣將失去選舉權、也失去部分言論自由。 統一後的台灣,經濟和現在差不多。 台灣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主要的經濟體,朝向全球化的佈局, 有些人前往大陸發展,有些人往其他國家經商, 許多外商與大多數的台灣人繼續在台灣發展。 總之,20年後台灣會和中國大陸統一。政治變得更壞,經濟和現在差不多。,報告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