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大一轮 ( 全国版 )配套训练: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题组训练.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13444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大一轮 ( 全国版 )配套训练: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题组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大一轮 ( 全国版 )配套训练: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题组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大一轮 ( 全国版 )配套训练: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题组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大一轮 ( 全国版 )配套训练: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题组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大一轮 ( 全国版 )配套训练: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题组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题组训练一、基础题组1.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有语言标志词的指出来。岳飞诉冤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为奸人秦桧所杀,魂赴天庭,诉冤于灵霄殿。飞曰:“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则良善何恃?”帝命拘桧,庭杖而死。答:_答案 者也,判断句 为所,被动句 省略“于” ,省略句 于,状语后置句( 也称介宾短语后置句 ) 以,状语后

2、置句 于,状语后置句 唯是,宾语前置句 于,状语后置句 之者,定语后置句 被、见,被动句 为,被动句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填写省略的词语。(客)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犬马) 旦暮罄于( 人)前,不可类之,故难(画)。”(2)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定语后置句译文:有一个替齐王作画的宾客。夫犬马人

3、所知也。句式:判断句译文: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不罄于前。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文:(鬼魅) 不在( 人们)面前出现。二、核心题组(一)主要得分点落实训练3.译出关键实词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注 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

4、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选自宋史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 常平:常平仓。(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译文:_答案 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 ,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得分点 “榜” ,张榜,张贴;“俾” ,使,让;“谕” ,告诉,使知道,晓谕。大意对。(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译文:_答案 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得分点 “或” ,有人,有的人;“发” ,打开,开启;“缓

5、急” ,偏义复词,偏“急” ,急需的、紧急的事情,急用。大意对。参考译文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代理县尉。因捕获盐寇改官,任临安府于潜县县令。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困于重复缴纳(赋税),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的名籍,而把他们应缴纳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的民户,贫穷的人顿时得救。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治绩成为各县中最好的,郡长官把他的政绩向皇上报告。提升为常州知州。当时发大水造成灾荒,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

6、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瘟疫大起,叶衡单人独骑命令医生跟随自己,到处访问疾苦,救活的人很多。官府发文让晋陵县丞李孟坚代理无锡县县令,治理有声誉,叶衡向皇上推荐,就授为秀州知州。4.译出关键虚词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

7、 注 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注 宗:宗族、宗室。(1)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译文:_(2)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译文:_(3)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译文:_答案 (1)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2)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3)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

8、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参考译文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地人。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

9、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 ”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5.译出特殊句式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四年七月,高祖崩,上(指炀皇帝 )即皇帝位于仁寿宫。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

10、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选自隋书)(1)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译文:_(2)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译文:_答案 (1)( 他) 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得分点:“课” “益” “坐 ”,宾语后置句,大意对)(2)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

11、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得分点: “黎庶” “寤” “之 ”,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大意对)参考译文四年七月,高祖驾崩,隋炀帝在仁寿宫即位。因为天下长期安定,兵马强盛,隋炀帝意气风发仰慕秦始皇、汉武帝的功业,就大量地兴建宫室,极尽奢靡华丽;招募使者,出使边远邦国。那些邦国听命而来的,就赏赐给丰厚的礼品;有不听命令的,就派兵攻打。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皇上生性诡诈,所到之处,不想让人知道。他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员都争着向他进献食物,进献丰厚的就被提拔,进献微薄的就会被判罪。贪官污吏鱼肉百姓,老百姓无法生活,以致

12、人吃人,村庄变为废墟,皇上对此毫不怜悯。他到处巡游,没有固定的居所,经常因为供给不足,而预先征收数年的赋税。全国各地,起义造反蜂拥而起,亲近的大臣却相互隐瞒遮掩,隐瞒叛乱的人数,不据实上报。有人说叛乱的人多,就会被狠狠地训斥。官员们各自只求苟且偷安,上下相互蒙骗,每次出师征讨,失败接连不断。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6.句意通顺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杨云翼,字之美。兴定三年,筑京师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籍,云翼躬自调护,多所全济。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合辄罢去,云翼奏曰:“赏罚国之大

13、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 ”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选自金史 杨云翼传)(1)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译文:_(2)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译文:_答案 (1)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2)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的了。参考译文杨云翼,字之美。兴定三年,在京师修筑城墙,役使士兵、百姓几万人

14、。夏秋之交,染病的人接连不断,杨云翼亲自给病人调药护理,保全救活了许多人。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因交纳粮食补官或因战功而得以升迁的人,战事平定以后,有关机构设了许多繁琐苛刻的考核程序,只要稍有不合的,就会被罢免撤职,杨云翼上奏说:“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当时的朝臣,在朝廷商议大事的时候大多不把自己的意见说完,他们瞻前顾后,迟疑不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杨云翼患了风痹病,到此时逐渐痊愈了,皇帝亲自询问他治愈这种病的方法,杨云翼回答说:“只要治疗心就可以了。如果心态平和,那么邪气就不能触犯了,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

15、统一在正道上的了。 ”皇帝听后感到震惊,知道他是用医道来进谏。(二)高考翻译题7.(2014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节

16、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译文:_(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译文:_答案 (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1)厚禄:丰厚的俸禄。顾:顾惜。必:肯定。(2) 重:加重。毋:不要。参考译文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睿宗即位,调职到太府,兼任通事舍人。景云初年,皇上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劝谏,认为:“正当农事繁忙的季节兴建工程,虽然钱财出自公主,然而用高价雇用平常的劳力,那么农人就舍弃耕作而去受雇,这样本末倒置,恐

17、怕天下将会有受到饥饿的人。 ”劝谏没有被采纳。韦凑坚持己见,认为“自然万物生长发育,草木昆虫损害太多,不是仁德皇上的本意” 。皇上下诏另外详细审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说:“你怎么敢这样呢?”韦凑说:“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朝廷为此而减免的费用以万计。又升迁担任右卫大将军,唐玄宗对他说:“按照旧例,那些卫大将军与尚书应交替担任,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不久转任河南尹,封为彭城郡公。8.(2014广东)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刘敞字原父。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

18、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使还,求知扬州。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 注 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选自宋史 刘敞传 )注 傅致:罗织。(1)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文:_(2)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译文:_答案 (1)( 道路 )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2)王

19、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径” ,笔直; “道” ,名词活用作动词,翻译为“走” 。(2)“为己直” ,结合语境翻译为“为自己伸冤 ”;“乃” ,才;“者,也”是判断句。参考译文刘敞,字原父。(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知山川道路,契丹人为他做导引,从古北口到柳河,路途回旋曲折接近一千里,想要以此夸大说明路途的艰险遥远。刘敞质问担任翻译的人说:“从松亭前往柳河,(道路) 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担任翻译的人互相看着,非常吃惊,羞愧地说:“确实这样。但我们通好以

20、来,驿站设置就是如此,不敢改变。 ”出使回来,请求做扬州知州。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案件已经审结,刘敞见到王甲并体察到了他的冤情,王甲害怕官吏,不敢自白冤情。刘敞把这一案件交给户曹杜诱( 重新审理) ,杜诱不但不能为王甲平反,反而罗织罪证使案件更不可破。将判决关押,刘敞说:“王甲是冤枉的。 ”亲自查究讯问这一案件。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这件事被相互传告,人们认为刘敞明智如神。三、综合题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徐之才,丹阳人也。之才幼而俊发,五岁诵孝经 ,八岁略通义旨。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 。舍为设食,乃戏之曰:“徐郎不用

21、心思义,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曰:“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 。 ”舍嗟赏之。启魏帝云:“之才大善医术,兼有机辩。 ”诏征之才。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之才少解天文。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时自娄太后及勋贵臣咸云关西既是劲敌,恐其有挟天子令诸侯之辞,不可先行禅代事。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 ”帝从之。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皇建二年,除西兖州刺史。未之官,武明皇太后不豫,之才疗之,应手便愈。孝昭赐采帛千段、锦四百匹。之才医术最高,偏被命召。武成酒色过度,恍惚

22、不恒,曾病发。即处汤方,数剂汤,疾竟愈。帝每发动,暂遣骑追之,针药所加,应时必效,故频有端执之举。有以骨为刀子靶者,五色班斓。之才曰:“此人瘤也。 ”问得处,云于古冢见髑髅额骨长数寸,试削视,有文理,故用之。其明悟多通如此。之才聪辩强识,有兼人之敏,尤好剧谈体语,公私言聚,多相嘲戏。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历事诸帝,以戏狎得宠。武成生 牙,问诸医。尚药典御邓宣文以实对,武成怒而挞之。后以问之才,拜贺曰:“此是智牙,生智牙者聪明长寿。 ”武成悦而赏之。(选自北齐书 徐之才传 ,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3、是( )A.徐郎不用心思义 思义:思考义理B.之才少解天文 少解:稍稍懂得C.知午年必有革易 革易:改变更替D.帝每发动 发动:征发动员答案 D解析 发动:疾病发作。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 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B.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 之才即应声/云/ 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C.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 之才即应声/云/ 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D.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 之才

24、即应声云 /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答案 D解析 要做到准确断句,首先要通读全文,掌握大致信息,把握语境,然后借助标志词,像人称代词“ 之”“其” ,语气助词 “者”“也”“焉”等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断句只需要断开,不需要明确到具体标点。本题中, “之”“云”等都是断句的标志词。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之才少年早慧,才学不凡。他五岁就能背诵 孝经 ,八岁就略通其意旨;他曾机智地用书中的语句应对周舍的戏谑,赢得周舍的赞赏。B.徐之才见多识广,明悟多通。有一个人曾经用色彩斑斓的人骨做刀靶,徐之才通过观察做出判断,认为死者生前一

25、定患过骨瘤。C.徐之才擅长医术,疗效明显。他曾经为武明皇太后治病,手到病除;他为武成帝治病,数剂药就使武成帝痊愈。所以他常留在他们身边侍奉医药。D.徐之才聪明过人,擅长狎语。武成帝长了 牙,邓宣文说实话而遭了打,徐文才却拜贺说那是智齿,长智齿的人聪明长寿,武成帝听后十分满意,赏赐了他。答案 C解析 文中说的是武成帝发病时就让徐之才来,徐之才常常为他侍奉医药。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译文:_(2)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译文:_答案 (1)徐之才治病用药多有显效,又涉猎经

26、史之学,能言善辩,才思敏捷,朝廷贤士竞相邀迎荐举他,使他的名声越传越远。(2)徐之才不仅医术精通,且首先倡导禅让制,又诙谐滑稽,能说会道,因此与皇帝十分亲近。参考译文徐之才,丹阳人。徐之才少年早慧,五岁能背诵孝经 ,八岁就能大概通晓它的意思。他曾与堂兄徐康去梁太子詹事汝南人周舍家听他讲老子 。周舍为他们备有餐宴,就逗徐之才说:“徐郎不用心思考义理,只想着吃饭了吗?”徐之才答道:“我听说圣人是虚其心而实其腹 。 ”周舍听后十分感叹,很欣赏他。他向魏孝明帝禀奏:“徐之才尤为擅长医术,且机智能辩。 ”孝明帝就下诏书征召徐之才。徐之才治病用药多有显效,又涉猎经史之学,能言善辩,才思敏捷,朝廷贤士竞相邀

27、迎荐举他,使他的名声越传越远。徐之才稍稍懂得一些天文知识。他预测庚午年政权必有改变更替,高德政把这个禀告上去,文宣帝(高洋)听后大为高兴。当时从娄太后到朝廷功勋贵臣都认为关西宇文氏已是强有力的对手,恐怕宇文氏有以皇上名义发号施令的理由,认为不可先行更换帝位之事。只有徐之才说:“一千人追赶兔子,唯有一人得到,其余的人都失去。若要干大事业,怎容得跟在别人后边学。 ”文宣帝高洋听从了徐之才的建议。徐之才不仅医术精通,且首先倡导禅让制,又诙谐滑稽,能说会道,因此与皇帝十分亲近。皇建二年,徐之才被封为西兖州刺史。在他还未上任的时候,武明皇太后身体不适,徐之才就去为她治疗,手到病除。为此孝昭帝赏赐他彩帛千

28、缎、锦四百匹。徐之才医术最高,总是被皇帝征召。武成帝贪恋酒色,精神恍惚,曾疾病发作。徐之才随即开处方用药,几剂汤药下去,疾病竟然痊愈。此后皇帝每次疾病发作,马上派人骑马去叫他,徐之才施用针药,马上就会见效,所以他常常在皇帝身边侍奉医药。有一个人拿骨头做刀靶,那骨头色彩斑斓。徐之才说:“这是人体的骨瘤。 ”问那个人从何处得来,那人说在古墓里见到骷髅额骨有几寸长,就试着削开看,见上面有纹理,就拿来使用。徐之才就是这样明悟多通。徐之才聪慧善辩,记忆力强,机敏过人,尤其爱好畅谈与用隐语逗乐,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聚会常常嘲弄取乐。一次,徐之才与朝廷官员出去游玩,远远看见一群狗在追逐,大家都试着想观看清楚。徐之才应声说道:“这是宋国良犬宋鹊,这是韩国良犬韩卢,这是赶李斯东逃,这是盘瓠狗背负皇帝女儿去南山石室。 ”徐之才侍奉了好几位皇帝,都因戏狎而得宠。武成帝长了 牙,询问各位医生。尚药典御邓宣文以实情相告,武成帝听后动怒,令人鞭打了他。后来又以此问徐之才,徐之才跪下祝贺道:“这是智齿,长智齿的人聪明长寿。 ”武成帝听后十分满意,赏赐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