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 感知: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总体而言,小学儿童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感觉的随意性、感受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要比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快得多。颜色视觉:小学生的颜色视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如下:视觉感受性的发展:第一,视觉差别感受性明显发展。第二,小学生的颜色辨别能力迅速提高。第三,小学生视觉的差别感受性发展快于绝对感受性的发展。第四,女生的颜色感受性发展高于男生。颜色偏好:小学生已表现出初步的颜色偏好倾向。在红、黄、橙、绿、蓝、棕、黑、灰、白等 10 种颜色中,他们更喜欢红、绿、黄,不喜欢灰、棕、黑。听觉:听觉能力逐渐接近成人
2、的水平。表现在辨别音调高低的能力、对发音细微差别的区分、对音乐旋律的辨别能力这三个方面。注:绝对感受性指:人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当灰尘一次次增加,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感觉)差别感受性指:我们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 (100 克重的物品加一克后感觉不到,加上三克就感觉得到重量的变化)2、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发展方面: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学低年级: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学生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诶感知到的空间关系认识画面的内容。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认识“因
3、果联系”阶段。学生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学生可以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个图画的内容。培养方面:明确观察的目的;一般而言,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求知欲较盛,知觉的不随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提出的目的越明确具体,计划步骤越周详,观察效果越好。例如: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可以事前把活动的目标予以明确。根据观察目的任务选择观察的方式;学生若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这将十分有利于其观察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如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或任务,选择不同的观察方式或观察顺序等。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参与观察的感官越多
4、,越能收集到多方面的信息。而全面的信息和真实的信息积累越多,越能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指导学生进行记录与整理。充分运用已有经验;在观察中,充分运用已有经验,随时提取与观察事物有关的各个方面信息,这将有利于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信息的加工和整合。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分析得到越仔细,观察也将越全面越深入。(二)记忆:1、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1)意义识记逐渐超过机械识记。 (2)有意识记忆逐渐超过无意义识记。 (3)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2、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根据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5、培养儿童良好的记忆(1)培养儿童有意识记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其明确如何识记,记些什么。其次,培养儿童要有记住的愿望。还要培养儿童善于独立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的习惯,低年级儿童识记时,一般不善于自我检查,因此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记住没有,我们要逐渐养成儿童在识记中能够边读边背,背不出再看书,这种方法比一遍一遍单独背诵效果要好。因为通过儿童的自我检查,可以了解哪些记住,哪些记错,就可以使自己有的放矢地进行记忆,对未记住的可以多念,记错的可以纠正。(2)培养儿童意义识记的能力首先,要给要培养儿童分析综合能力其次,知识系统化,可以提高儿童的识记能力再次,教给学生上识记无意义材料的方法A、图表记忆法 (关系图表)
6、B、歌诀记忆法法 已、己、巳” 几个字容易混淆,可以编成这样的口诀:“堵巳(Si)不堵已半堵才念已” 。C 直观形象记忆法记“明“字,教师说:“太阳和月亮放在一起多么明亮 D、特征记忆法) , “五四” 运动是两个19(1919 年)E、比较记忆法 F、谐音记忆法:1893 年 -“一把旧伞”H 、重点记忆法 胆汁质急 I、自编提纲记忆法 分段落根据记忆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进行培养:(1)正确地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记忆效果从组织教学来说:小学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在上课 一开始先复习旧课,包括检查作业,再进行新课讲授。一种是一开始先讲解新课,留些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包括课堂作业或检查作业。两种
7、方式都不能绝对化,要结合具体情况运用得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一种方式,如复习旧课用的时间太长(如 15 分钟以上) ,是违反注意和记忆的规律的。因为小学儿童注意不易长时间集中, 开始花了很长时间复习旧课,检查作业,等他疲劳了再来上新课,学生自然容易注意分散,影响记忆的效果。此外,记忆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对于小学生来说,即使是刚上过的课,在几十分钟内,如不及时复习,亦容易很快遗忘。第二种方式,一般说是符合儿童的记忆和注意规律的,因为它在学生注意力最易集中的开始阶段进行新课教学,而且学习后有一定时间复习检查,使儿童在遗忘前得到巩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开始讲解新课前,适当的联系旧课复
8、习,补助理解新课,使知识系统化,也是需要的。(2)进行课外的复习巩固,培养良好的有效的学习习惯。复习巩固同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到考试时集中复习,一种是每天晚上抽出一些时间复习,到考试前复习所有的问题。第一种方式事实上不是复习,而是等于从头学起;第二种方式符合保持规律,比第一种方式保持长久。这不仅是发展儿童的记忆,也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适当布置作业,提高记忆效率。(三)想像:1、小学生想象的特点:(1)有意性迅速增长(2)内容逐渐符合客观现实(3)还存在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4)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2、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培养再造想象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需要再造想象。一方面,学生学习的
9、书本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有许多事情是没有亲身经历、感知过的。另一方面,学习中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也需要想象活动的支持。再造想象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取决于一下两个条件:学生必须正确理解作者和教师使用的语言、符号的含义;学生必须有足够的表象储备。已有表象越多,情节越细,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越具体。(2)培养创造想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诱导学生自己尝试去“发现”知识。(四)思维 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总体而言,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 (1)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逻辑性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自
10、觉性。 (3)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4)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性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或“质变”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为小学四年级(1011 岁)2、小学生思维基本过程(分类、比较、概括)的发展;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按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种类的过程。人们根绝事物间的共同点将事物集合成一个较大的类,又根据事物间的差异点将较大的一类划分为几个较小的类。如此,就能把众多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大小类别,从而形成概念体系。比较;比较是在认
11、识上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及其关系的过程。为进一步认识和辨别某一事物,需要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与这一事物相似或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比较可以是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也可以是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概括: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抽象是概括的基础,概括的作用在于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任何一个概念,一条规律,一个公式或原则都是抽象和概括的结果。(补充: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的过程。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征、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抽象是在认识上抽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
12、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过程。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和概括而获取的概念、原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在教学中,具体化常常表现为引证具体事例来说明理论问题或者应用一般原理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3、小学生思维品质及其培养:深刻性 (1)特点: 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数学运算过程中表现为:第一,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渐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第二,不断掌握运算法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第三,不断提出“假设” ,独立地自编应用题的抽象逻辑性在逐步发展;第四,小学三、四年级时儿童运算思维深刻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思维的深刻性还表现为在阅读过程与写作过程中,刻画人物的深刻性,对语文的
13、理解能力,分析概况能力等。(2)培养方法:培养小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方法主要有:第一,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组织适当的教材,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培养儿童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以促进其思维深刻性的发展。灵活性(1)特点:在数学运算过程中表现为:第一,一题多解,解题数量增加,表明小学生智力活动水平在不断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逐步开阔;第二,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儿童不但能一题多解,而且解题的正确率在升高;第三,儿童的组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2)培养方法:培养方法主要有:第一,注意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迁移;第二,训练学生“发散式”思维。敏捷性(1)特点:思
14、维的敏捷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2)培养方法:培养的方法主要有:第一,教给学生学习的要领与方法;第二,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一定的速度要求。独创性(1)特点:小学生的创造想象的丰富性与新颖性随年级增高而逐渐增强,在小学三年级已达到较高水平。(2)培养方法:培养的方法主要有:第一,建立民主的教学环境;第二,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第三,要加强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第四提倡新颖性。(五)言语 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与培养特点: 小学生的口头言语在质和量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一年级学生的口头言语以对话占主导地位;二、三年级学生的独白言语开始发展;四、五年级学生的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已能清楚
15、、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识。培养;第一,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言,要求他们发音准确;第二,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如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加强朗读训练等;第三,纠正学生口头言语中的不良现象,如纠正口吃和说话时的多余重复字词的口头语现象。2、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与培养(1)特点:第一,随年级的升高,狮子量明显增加;第二,阅读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有声或无声)过渡;第三,写作从说出的词(有声或无声) 向看到的词过渡。(2)培养:第一教学中采用比较、直观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精确辨认字、形的能力;第二,加强朗读与默读的训练;第三,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写作构思技能,有利于促进其写作水平的。(六)注意 1、
16、注意的类型及小学生注意的特点;(1)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 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 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 注意的特点:第一,从无意注意占优势发展到有注意占主导地位;第二,注意的广度较小;第三,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第四,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2、注意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1)扩大注意的广度;注意范围的扩大,可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训练、扩大学生的注意范围,能促使他们较多、较快地获得知识。教学中,教师注意广度扩大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希望能够得到教师对自己
17、的注意。所以,教师如果及时关注学生,那么这既将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成为鼓舞学生努力学习的力量,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及时从学生中获得对教学的反馈信息。(2)利用注意起伏:研究表明 15 秒的注意起伏不会影响对复杂而有趣的活动的完成,但经过 1520 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地分散。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因注意预设每隔 1015 分钟的一次活动转换,这将有助于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3)无意注意的规律:我们可以尝试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利用积极因素,组织课堂的教学。第一,在教学环境方面:不良的教学环境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室内的布置适当,
18、避免过多的张贴和装饰;教师的穿着打扮要大众化;要妥善地安排好学生的座次,特别是妥善安排好那些视力、听觉有缺陷及平时课堂纪律差的学生的座次;注意直观教具的呈现时间等。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要尽量考虑学生的需要。一般而言,丰富,新颖并具有高度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保持注意;相反,内容贫乏、零乱、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往往不感兴趣,注意力容易分散。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研究证实:长时间的单调刺激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使人容易疲劳,难以使注意稳定。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注意生动、活泼多样。如,讲解教学重点时可以加强语气、适当重复、适当板书;教学中把教师的讲述、
19、提问、演示与学生看书、回答、做练习、做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第四,在教学语言方面;规律表明:那些符合兴趣、满足需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语言须注意: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趣味性;既要形象生动、简洁流畅,又要抑扬顿挫,声音大小、节奏快慢适中;要防止那种平铺直叙、单调呆板、含糊不清、枯燥无味的讲述。(4)有意注意的规律:第一,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第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第三,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第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二、小学生的情意发展(一)情绪与情感1、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很明显,喜怒哀乐很容易从他
20、们的表情上反映出来,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夸奖后,常喜笑颜开;在被老师批评后,就会感到难为情,常低头不语或哭泣。因此,小学生的表情就是他们情绪情感发生变化的“晴雨表” ,其情绪情感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容易激动,也不容易受到控制。如当同学们高兴时,自己也跟着高兴起来。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随着年级的提高,小学生的情感生活不断得以丰富。小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求知欲使他们兴奋、疑惑、惊奇,使他们的理智得到发展;同时也在学习中接受道德感和美感的陶治。例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优秀任务使他们产生敬仰,爱慕之情,而反面人物使得他们产生憎恨,厌恶之感。此外,在共同的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
21、的团结互助培养了他们的友谊和集体荣誉感。随着社会需要发展,小学生的情感日益深刻。例如:学前儿童的互助友爱,在校大成分上市模仿成人的生活,是为了能在一起玩;小学生的互助友爱,则更大成分是出于责任感,出于履行良好的生活准则。学前儿童怕黑暗等,小学生怕做错了事挨打,怕考试成绩不好等。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强。入学后,在独立学习和集体生活锻炼下,小学生控制、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更加发展完善,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能抑制自己当前的一些愿望,从而去克服困难,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任务。因此,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长,冲动性、易变性则在逐渐改善中。2、小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特点:(1)道德感;小学儿童的道
22、德情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低年级儿童主要是以社会反应作为自己情感体验的依据,中年级儿童则主要是以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而高年级儿童则开始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期,一般是在小学三年级。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道德范畴的情感体验有所不同:义务感、良心等较早较好,而与爱国主义情感等则相对较晚,水平也较低。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的崇高道德观,对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理智感;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如学习兴趣在整个小学时期表现出如下发展趋势:从对学生的过程、学习外部
23、活动感兴趣,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对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从笼统的、泛泛的兴趣,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兴趣。从对具体事实的兴趣发展到初步探讨抽象和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阅读兴趣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小读物。(3)美感;随着生活、学习范围的扩大,小学生的美感进一步发展。但小学生美感体验能力的发展,明显地受制于对客观事物外部特点和内部特征的领会和理解,受制于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对美的不同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的美感体验会越来越丰富。3、小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
24、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起作用。 (1) 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前面说过,情感是认识为基础的,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建立在一定认识水平的情感只能是孩提的冲动。小学生知识贫乏,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就有必要提高他们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知识,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培养他们辨别好坏、美丑、善恶的能力和爱憎、好恶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规范。一般而言,对低年级学生,采取讲故事、做游戏过程中容易获得知识,得到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以介绍优秀少儿读物为宜,让他在读物中受到健康、向上的启迪。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识,更培养了良好的情
25、感品质。(2)、 控制激情。分化激情能量,做好情感迁移。小学生因受年龄和心理的限制,往往更富有激情,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对立而统一的,激情有积极因素,亦有消极因素。激情的爆发,往往使学生失去理智,做出一时过火的事来。这时,教师得及时提醒,有时还可以泼一些“冷水”,以分化激情的能量,尽可能把这份激情向积极因素上引导,使学生能够“三思而后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控力。(3)、 创造情境,加强情感体验。儿童的心理有别于成人,接受新事物往往需要几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儿童情感时必须注意情境的创造,把讲述的概念或具体范例结合起来。1 利用班集体荣誉感创设情境。良好的班集体时刻洋溢着一种健康向
26、上的精神力量,教师利用班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无疑比单独教育更有成效,比如经常举行多样化的班会、少先队中队会活动、兴趣活动等,这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2 利用电影、电视创设情境。优秀的影视节目,往往容易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因不比。让小学生多观看有益身心的影视节目,既能增长知识,提高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观后若能再组织评议,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或教师把原剧进行改编,以话剧形式出现,让学生扮演剧中人物,并进入角色。这样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往往会以英雄人物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并学习模仿,达到心灵的净化。3 利用身边凡人凡事,创设情境进行教育。一般说来,学生认为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他们往往重视课
27、本而轻视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和小事。就拿小学作文来说,如果要写身边的事。他们往往都认为没什么可写、不值得写。情感的培养亦是如此,身边的小一注意不到,就很难激起情感而常拘泥于课本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进发现并总结生活中的真、善和假、恶、丑,对学生进行教育,尽可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涉足事件之中,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培养情感,培养情感因素。(4)、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积极情感因素。从某一角度上说,实践是情感的源泉,也是培养情感的最终目的。“知、情、意、行”重在于“行”,“行”必然要有“情”做保证。所以说,情感与实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情感,才是稳固的情感,才能使之化为顽强
28、意志。比如在劳动实践中更容易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体会“劳动最光荣” 的意义;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更易培养乐观主义精神,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在班级事务管理实践中更易于树立主人翁责任感,由此形成为人民服务,立志奉献的精神(二)意志1、意志的品质: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例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而认真听课学习;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个体在意志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个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意志品质往往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这四个方面。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9、认识到行动的社会意义,自觉调节行动的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适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自治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与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2、小学生的意志特点:(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表现在遇到困难,常常不能独立去解决,而是寻求成人的帮助;在学习中,常有因抵制不了外界的诱惑而放弃作业的现象。此外,小学生受暗示性较强,主要表现在完成作业常需要家长或
30、者老师的督促,当完成的作业与他人不一致时,容易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难以做到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常常需要由家长和老师给他们提出动机和目的。到了中年级以后,小学生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逐渐学会了自觉地、独立地向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并逐步具有了远景的、抽象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动机和目的。(3)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小学生意志行动任务的决定与执行之间的时间间隔不长。他们的意志行动一般比较简单,还不能为了一件事去反复思考、计划、决定和执行,他们往往很快地作出决定并马上执行。随着年龄的升高,这种情况将有改善,当对行为
31、的反复思考和计划的水平不高。3、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意志;优良的意志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小学时期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对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确定合理的目的、任务;第一,给学生布置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难度,又力所能及。第二,学生如果在活动中遇到困难,要给予鼓励和指导,但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第三,采取的锻炼措施要因人而异。(3)注意“索果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4)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5)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第一,设法认识自己意
32、志品质方面的弱点。第二,不制定不能实现的目标;第三,可以有远大的理想,但具体行动的愿望、目的、抱负目标应该逐步提高;第四,一旦下了决心,就一定要做到;第五,强制自己完成一些不感兴趣但却是必要的活动;第六,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第七,看优秀文艺作品、名人史。第八,关键时刻给自己鼓励或鞭策、使用有声或无声指令。第九,达到一个目标之后,给自己一点奖励。对学生来说,榜样、名言、格言的鼓励,写日记以及切实可行的自我锻炼,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协助他们设计方案,检查、督促、鼓励学生达到锻炼的目的,同时给予血色和那个恰如其分的引导。只有使得学生的内部积极性和良好的外部条件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坚强
33、意志的目的。三、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一)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的涵义与基本心理成份;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具体来说,它包括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自己、自己与自然、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等等关系的意识活动。基本心理成分: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 我 意 识 的 结 构 是 从 自 我 意 识 的 三 层 次 , 即 从 知 、 情 、 意 三 方 面 分 析 的 , 是 由 自 我 认知 、 自 我 体 验 和 自 我 调 节 ( 或 自 我 控 制 ) 三 个 子 系 统 构 成 ) 。2、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1)
34、自我评价由“他律性”向“自律性”发展;所谓“他律性”是指小学生在评价时,用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来代替自己的评价。所谓“自律性”是指雪深工资啊评价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作出评价。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或评价,几乎完全依靠成人,尤其是依靠教师。如,老师说我是好孩子。中年级学生逐渐能互相评价,并能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评价自己。如,他比我聪明,成绩比我好。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有明显的发展,如,我认为我能做好。 (2)从依据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向应用道德原则进行评价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往往以具有的外部行为为根据,常只看到一点,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很难做到深刻、全面、到中,搞年级,才逐步学会用道德原
35、则来评价自己和别人。 (3)从根据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向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发展;对自己的评价,低年级叙说往往只看效果,但从中年级开始,学生开始能认识与分析自己的行为动机。 (4)从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向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往往能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却不善于全面而确切地分析自己的行为。3、小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1)全面、正确的自我认知;全面、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识的难处和关键在于自己(主体我)认识自己(客体我)教师可以按照一下几个步骤知道学生认识自我:第一,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这个过程
36、一定要认真仔细,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第二,他观自我的描述。第三,当将这些描述清晰地整理出来时,引导学生把这些概况与同学、家人、朋友、恋人等沟通,听却他们对对自己评价的认同度,这也是自我过滤的过程。第四,注意避免进入自我认识的误区。 (自我认识中的偏差:避免过分追求玩美;避免过度的自我接受;避免过度自卑;避免过分的独立意识) (2)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它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学生要形成积极悦纳自己的态度,第一,要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会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第二,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冷静地
37、对待挫折和失败。 (3)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主动定向地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体对待自己的态度的具体化的过程,是通过内容语言进行的,主动改变“现实自我”以达到“理想自我”的过程。学生人格发展中自我教育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包括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第二,树立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第三,通过自我教育树立起独立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锻炼自我的意志力。 (4)关注自我成长,积极提升自我;自我发展学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 (5)努力完善自我。(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作用与类型;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
38、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个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作用: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求知欲、求成欲、需要和睦共处协作活动) ;外部动机是由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而发生的动机。如;学生为了得到奖金,奖品或避免父母的惩罚等;近景性学习动机和远景性学习动机;近景性学习动机是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和爱好,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结果的追求。如学生常因受教师的精彩演绎、某种奖励等因素而激发而努力学习。远景性学习动机是指与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想联系的动机。主导型学习动机和辅
39、助性学习动机;主导型动机是指在一段时期内或一种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2、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3、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三)人际关系1、小学生亲子关系发展的特点2、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3、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的特点(四)品德心理发展1、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2、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3、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五)心理健康与辅导1、心理健康的涵义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四、小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因素1、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制约2、教师应如何对待小学生的遗传差异(智力、气质、性别)(二)家庭因素1、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2、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3、教师应如何对待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三)学校因素1、教师人格特征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2、教师期望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3、校风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4、同伴交往的影响(四)社会因素1、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途径的影响2、文化对儿童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