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全国版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真题真练.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12998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全国版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真题真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全国版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真题真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全国版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真题真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全国版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真题真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步步高》高考总复习 大一轮  ( 全国版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真题真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二 真题真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2010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1)(2)题。雨雪曲江 总 雨雪隔榆溪 ,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鉴赏 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 关山月 骢马驱 雨雪曲 。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的是雨雪曲 。起句“雨雪”

2、点题, “榆溪”乃边关之溪, “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 “天寒旗彩坏”虽不如“风掣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 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 。 诗人把“旗彩坏” “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 “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 “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雨雪曲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该诗通过描写塞外阴沉的自然气氛,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

3、别路”是什么意思?答:_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解析 诗歌的前四句是对边塞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从军的地理位置,还通过“雨雪” “狐迹” “马蹄”这些意象展示了边塞环境的荒凉苦寒的特点。诗歌最后两句“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抒发诗人赴塞离家之苦, “苍苍”和“别”都用来修饰“路” ,不难推知“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试题评点 该题一题两问,第一问考的是对诗中环境描写的把握,考生抓住“雨雪”“狐迹” “马蹄” “天寒” “地暗”等词语就能够概括出来,问题在于表述的规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第二问是对词语的理解,从

4、 “从军度陇西” “愁”等能看出“别路”应是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准确理解该词很关键,它关系到对全诗思想感情的把握。(2)诗人把“旗彩坏” “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地暗” 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答:_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 “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 “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解析 “天寒” “地暗”直接点明边塞的恶劣环境, “旗彩坏” “鼓声低”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戍卒在恶劣环境中的所见所闻,表现他们远在边塞的特有的感受和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试

5、题评点 该题两问实际上都在考查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第一问考的是局部,第二问考的是整体。第一问是个难点,答出该句,要答出两个问题:一是表面意思是什么(这样写突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阴暗) ,二是深层意思是什么( 这样写还写出了戍卒的心理感受 )。第二问答题注意规范,不可只答出“思乡”了事,应答出基于什么情境下产生的什么样的感情。2.(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题。春日秦国怀古周 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 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 周朴( ?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 人。消魂

6、: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怀古伤今之情。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地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7、,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手法,写景细致入微。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解析 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游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

8、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 “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泾水” “远村” “牛马” “春草” “古碑” “残阳” “黄沙”等意象渲染出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概括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次考查有两个特点:一是问的是全诗的思想感情,这是新课标卷的一贯问法;二是要求分析。表达的感情借助标题“怀古”及诗中“消魂” “不堪回首”可以得出,问题在于如何分析,而分析的要点是这种感情如何借对眼前所见到的秦国荒凉的描写表达出来。(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_答案 触景生情,寓

9、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解析 由上题可知,情由景中自然流露。写的是荒郊、残碑、残阳、黄沙等哀景,抒发了一种哀伤之情。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的是对表达技巧的鉴赏。情景是中国古诗中最重要的内容,情景关系也是诗人需要特别处理的关系之一。情景关系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因果关系,包括时间上的先后,有时先景后情,也称之为触景生情,眼中所见,心生情感;有时先情后景,依情设景。该诗是先景后情。另一种是手段目的关系,一般都是借景抒情,进一步说,有借乐景写乐情、借哀景写哀情的正写,也有借乐景写哀情、借哀景写乐情的反写。该诗属正写。值得称道的是 2011 年所设问题很简洁,不像 2010 年一诗两题,一题两问。3.(2012

10、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鉴赏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个“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 ,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 “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

11、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 “过尽” ,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 ,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

12、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

13、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试题评点 该题第一问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该问难度不大,无论是从题目还是词中内容都不难回答,要注意的是答案表述要全面。第二问问的实际上是表达技巧,有难度。审题要留心“对表达这种感情”这个定语的限定性。首先要读懂该句写了什么内容, “红叶黄花”是秋天的具体景象;接下来是抽象概括的“秋意晚” ,这是写景句,要分析出这样的景物描写对“思念远行人”有什么作用。另外,该句是词的首句,第二句是抒情句,因此该句有起兴作用。(2)“

14、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 ”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解析 本题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的形式来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 “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而用来研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 。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 ,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 ,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试题评点 该题两问,考查的都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5、第一问问的是两句的关系,先要读懂两句写的是什么。 “泪弹不尽临窗滴” ,字面主语是“泪” ,内容上的陈述对象是内心的思念。 “就砚旋研墨” ,是到砚边去写信,泪水滴到砚台里顺便就研了墨。第二问问的是原因,一个“渐”字,点明泪流不止,泪滴红笺,时间长了就“无色”了。新课标卷善于从关系处设题,从 2010 年高考第(2)题第一问到 2011 年高考第(2) 题问“情景关系” ,问得都很明显。2012 年问得似乎太宽泛了,让考生无从下手,不能不说在命题上有点小失误。4.(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 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

16、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鉴赏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 。 “次韵” ,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 “相思” “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 “书事”中的“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 “书事”就是记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诗歌所记何事?且看诗歌本身。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 ,不仅奠定全

17、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谁在“惆怅”呢?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 ,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 ,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然则,诗人为何惆怅?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而惆怅吗?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诗歌第二句云, “杖藜行绕去还来” 。 “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颔联忆寻梅之

18、经历。 “前时雪压无寻处” ,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句“折寄遥怜人似玉” ,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怜”又当作何解释?有人认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 “怜”是爱的意

19、思。诚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一位年轻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有失体统。再者,这样解释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 “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 “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么怎么,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需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 。 “恨”什么?“劫成灰。 ”什么意思?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 “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

20、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 。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 “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 。 “独自回” ,表现其孑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

21、落寞。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 “日落” “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徊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解析 全诗并没有直接写“梅” ,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问得很直

22、接, “什么手法” ,并未点明是哪方面的“手法” ,但从“描写梅花”上看应是描写手法及表现手法之类的。值得关注的是考“烘托” “渲染”两种手法,有点偏难,因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对“衬托” “烘托”“渲染”这几种难以辨析清的手法一般采用回避态度,相信高考也会回避这些纠缠不清的问题。然而,高考却直面这个问题,结果,考生能勉强答出“烘托”就不错了。其实, “烘托”是就环境讲的,如“江头” “雪压” “月明” ,都烘托出梅花的顽强及清香;“渲染”是从情感方面讲的,像“惆怅” “去还来” “沉吟” “独自回”都是情绪的渲染,从而写出梅花之美。(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

23、_答案 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选取了几树梅、雪、落日、寒鸦、柴荆等具有苍凉、忧郁色彩的意象,以及“惆怅” “绕去还来” “劫成灰” “独自回”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认真分析后不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的是对思想感情的把握。题目虽只要求鉴赏“最后一联” ,但应对作品有整体把握,否则,面对很难懂的尾联是说不出“心情”来的,更不用说“分析”了。该题难度很大,考生得分不高。5.(20

24、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题。鹊桥仙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 。镜湖 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 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鉴赏 这首词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用“谁记”一笔兜

25、转,于转折中更进一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做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下阕承“江边渔父” ,以“轻舟” “低篷”之渺小与“ 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 “占断”即占尽之意。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之情。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 皇帝) 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

26、,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解析 本题通过对诗句含意的理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理解上阕最后两句,要注意“酒徒”与“我”两种人的对比,将上阕前三句“我”的豪情壮举与上阕最后两句自己的遭遇作对比。体会这两次对比所构成的情感上的反差

27、。试题评点 该题第一问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第二问考查的是对句子思想感情的把握,两问紧密相连。理解时抓住“独”字,两相对比,不难答出。(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试题评点 该题主要考查对用典的赏析。陆游借用唐玄宗赐贺知章镜湖一角故事翻出新意:用不着赐予,即便赐予,我也不稀罕。陆游的高风傲骨令人敬佩。用典是古诗常用的手法

28、之一,它有正用典和反用典、语典与事典、明用典与暗用典之类。该题不考这些手法,却考“用典”的用意,确实考到了关键处,是考“用典”题中难得一见的好题。6.(2014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2)题。含山店梦觉作唐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 韦庄(约 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韦诗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乡思的经典作品。在唐代诗人那里, “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

29、法解决的矛盾。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 ,决不轻易还家,必须坚忍地前行。这便有了韦庄将“流离” “别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 “等闲挥袂客天涯” ,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但是乡思、功名两不弃,自然会让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这份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韦庄一生又是饱历艰辛,读书时数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尝寇乱,间关顿踬,其漂泊流浪之苦、去乡怀国之痛的体验不可

30、不谓深刻,这些在他的诗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诗人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羁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际遇,而在离乱的时代更不足为奇。诗人善于从内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这种人之常情显得格外动人。全诗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隐,其间却处处涌腾着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扬,那思念,那怆然,甚至那惆怅迷茫的叹息都发自内心深处,若隐若现,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挚,

31、令人品味不尽,使人想见风度。夜深人静,好梦搅醒后的诗人,兴尽悲来,他心头袭上的哀感绝不止一己的生命漂泊无着之感,更是人类生命的怆然之悲感。韦庄这种清丽柔婉的诗风,属于典型的晚唐格调,于此诗尤见一斑。郭诗鉴赏 该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 “两三间屋盖芦花”一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灯前笑说归来夜”一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家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

32、,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开心惬意。写得极其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该诗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平静生活的向往。(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前两句说为了建功立业,自己甘愿客居天涯,已经习惯了“流离” “别家”的生活,把这当作等闲之事了。 “挥袂”之举流露出诗人的洒脱。后两句说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

33、好梦醒来,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欲在孤独无奈中寻找寄托,却是斜月相迎。 “斜月”意象的加入,让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惆怅之情更浓。显然,这是衬托的手法。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审题时须注意:问的是“整体” , “整体看手法(表现手法) ”,是“抒情的手法” ,具体分析时要准确答出情感。该题答 “虚实结合” “对比”似乎也可。(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 ,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答案 韦诗中,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感情。通过上一题的分析,知道韦庄在“灯前”回想江南好梦,眼前的孤灯、斜月让他心生羁旅之愁。郭诗的意思是:渔家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灯前笑说归来夜”一句中的“灯前笑说” ,描写了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情景。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比较阅读,比较的角度是在相同情境下的情感的不同,实际上与分别答两首诗的情感差不多。韦诗要注意“江南梦”的内涵,结合下句的“惆怅”情语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