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 论语 孟子阅读1.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1)从第则文字看,孔子认为“八佾舞于庭”已经是到了 的程度。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段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
2、。答案:(1)绝对不能容忍(意对即可)(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参考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那一定是正名分吧!”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
3、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4、。 ”(八佾)【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倩,笑得好看。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1)孔子总结了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2)孔子为何称赞子夏?“起予者商也”一句反映了孔子什么品格?解析: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现身说法,实事求是,以自己的谦逊教育影响着弟子。答案:(1)循序渐进的思想。(2)孔子认为子夏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礼以仁义道德为基础。 “起予者商也”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好学的品格。(或及时鼓励学生的品格)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
5、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岁,我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多动人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传神啊,洁白的底子上绘彩文啊。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彩绘的事后于白底子。 ”子夏说:“那么礼仪是不是后于仁义呢?”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了。 ”3.(2013 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模拟)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6、论语公冶长)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 成;十二月,舆梁 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 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孟子离娄下)【注】溱洧:河名。徒杠:走人的桥。舆梁:走车的桥。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1)材料和材料都体现了子产是个 的执政者。(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意,而后提炼要点。材料、可以体现子产是个仁爱百姓的执政者,孟子的评论更为深刻
7、。答案:(1)仁爱百姓(2)孟子认为,与其用车子渡人过河,不如建好桥梁,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表层)执政者不在于对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而要着眼于大的方面(管理好政事)。(深层)参考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于道理。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治,用所乘的车辆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议论这事道:“这只是小恩小惠,他并不懂得政治。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再为渡河发愁了。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他一出外,鸣锣开道都可以,哪里能够一个一个地帮助别人渡河呢?如果搞政治的人,一个
8、一个地去讨人欢心,时间也就会不够用了。 ”4.(2014 福建漳州一中高三测试)阅读下面论语 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第(2)题考查对作
9、者观点的分析。答题时,首先要概括出孔孟的主要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对其观点的论述过程或理由进行解说。第一段中孔子对于“仁”并没有直接的观点,考生要懂得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从而得出孔子对“仁”的态度是“仁是实现礼乐的前提”;第二段中孟子对于“仁”有明确的表达,即“仁,人之安宅也”和“旷安宅而弗居” “哀哉!”,将其中的比喻剔除,即可得出“仁是每个人的归依,不仁是可悲的” 。答案:(1)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2)(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参考
10、译文:孔子说:“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话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诋毁礼义,这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最安适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真可悲啊!”5.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
11、交往”原则?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答案:“适中(度)”交往。(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解析:孔子的“交往观”涉及交往的对象、交往过程、交往要诚实等。答案: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矜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其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 “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拘谨与世无争,(虽然)聚集在一起但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人们为人做事的失误,总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适应,考察他们的过失,就知道这个
12、人仁道的修养了。 ”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朋友要是不接受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6.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1)从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解
13、析:(1)解答此题要扣住孔子话中的一些关键词如“信” “德”等。(2)由于“问政”的对象不同,要求自然不同。解题时应注意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季康子和齐景公是执政者,孔子要求尚未入仕的学生治理一个国家要有三个必备条件,即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的信任,而以“信”为重;对于有暴政倾向的执政者则要求要善理政事、维持正常的等级秩序。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即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14、参考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 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之武城 ,闻弦歌 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
15、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阳货)【注】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孔子对子游在武城施行礼乐教化的态度如何?请简述。解析:第(1)题要分清本体与喻体。第(2)题要注意孔子的“割鸡焉用牛刀”并非反对治理武城县运用礼乐之道,而是为礼乐之道只能在小小的武城不能用于大国而惋惜。答案:(1)治理武城县 运用礼乐之道(2)孔子对子游能在小小的武城施行礼乐之道而感到欢愉,同时也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道感到惋惜。参考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卑贱的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