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十九)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8 分)前门箭楼的燕子黄 裳已经二十多年没有上北京了,真有说不出的相思。到北京的那天,天真够热的,觉得这里的太阳确是不同凡响。不过却热得干脆、痛快,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比江南高明的地方。在前门外住下后,已是该吃晚饭的时候,就慢慢溜出来,在前门大街上闲走。 “都一处” “一条龙” “月盛斋”这些店招看了就使人感到亲切,即使里边卖的食物与过去不大一样了,也不要紧。 “都一处”卖的是蟹肉包子,这应该是南京或上海的特色,现在是“南风北渐”了。但小米稀饭却是地道的北京风味,好得很。可惜我想再来一碗的时候,却卖光了。来到前门箭楼前,已是黄昏
2、时分。白天几次经过,我已经贪婪地看过好几眼,现在就想细细地、前前后后好好地看看她。箭楼新粉刷过,虽然有金碧辉煌的彩绘,但整体依旧是庄严肃穆的。因为她的主体是用一色深灰色城砖砌成的,落落大方。楼身比我保留的任何旧印象都干净得多。我曾经看见过在她身上画着日本仁丹的商标,美丽牌香烟的“美女”和其他乱七八糟各式各样的布告招贴,就像浑身贴满了膏药。那可真让人不舒服,简直就像中华民族百年来苦难的象征。她像一位英雄的母亲,承受着重重苦难、凌辱,骄傲地挺首屹立,默默地护卫着、看守着从她身边川流不息地走过的儿女。今天,她是应该开颜一笑了。一种过去我没有见过的景致在眼前出现了,千百只燕子不住地围绕着箭楼飞,飞来飞
3、去,飞进飞出,就像夏天雷雨前荷塘上穿梭飞舞的蜻蜓,蜂衙前哄聚的蜂群。过去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色,我在箭楼侧边伫立了很久。忽然想起宋徽宗画过的瑞鹤图 。那构思是有些相近的,不过比起眼前的这一派喧腾景象,可寂静得多了。也许应该像故宫那样,在画檐朱栋之间结起铁丝网来吧,我不知道。古代诗人喜欢用燕雀这样的小动物,点缀宫廷殿阁间,制造一种凄寂的气氛。我想,这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诗人的感情决定的。其实同样的事物,用来抒写无论哪一种心情都是可以的。我兜了个大圈子去看箭楼的侧影。发现她本身就像一只将要凌空飞去的燕子,有一对鲜明、凸现的侧翼。古建筑师手下精美的造型不能不使人惊叹。她是那么端凝,却又那么轻盈;那
4、么沉着,却又那么飞动;那么拙重,却又那么飘举;那么威武,却又那么秀丽。在箭楼后面挺立着正阳门,这才是主帅,箭楼不过是它的先行。论气魄、格局,主帅确实有主帅的分量。漆工加在它身上的金彩无疑是繁复得多。在晚霞映照下,发出了炫目的光;就是在暗夜里,也会呈现闪闪的荧光。正阳门是端端正正的,气势沉雄的,可是奇怪的是,它给人的印象依旧是玲珑的,没有半点儿拙重的感觉。很久以来,人们为某些民族形式的新建筑取了一个不大好听的称号大屋顶。这称号也真不大动听,但也不能不承认它有一定的正确性。那些用大量水泥堆积起来的大帽子,远远望去就会使人产生喘不过气来的压迫感,更不必说在建筑学上负载承重、空间利用各方面的考虑了。正
5、阳门和箭楼,应该说是典型的“大屋顶” ,可是谁会产生那样的观感呢?箭楼上那一排排射口,是从实战的考虑出发设计的,但却安排得那么美我想,在继承、学习民族优秀传统的工作中,我们做得实在很差,同时在学习与运用时,思想也多少是有些僵化的。走到天安门前,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长安街上和广场四周亮起了千万盏华灯。我走过金水桥边的华表,抚摸着莹洁的白石狮子。狮子身上还散发着晒了一天太阳的余热,好像它们并不是石雕。在观礼台边的栏杆上找到了个空当,坐了下来。这里坐满了乘凉的老人。 11 年轻人多半在广场里活动,那里似乎有更大的吸引力。没有坐多久,我就跳下了栏杆, 12 穿过长安街,走进了广场。这里的光线是较暗的
6、,这里那里,都能看到斜支着一架架自行车,年轻的一对就倚着车身轻轻地谈话,也许并不在谈话。也有三人一组的,添上了一个刚能爬动的孩子,在铺起的毯子上不住地爬着笑着,年轻的父母不住地交换着谈话,他们的声音高得多了,他们一大半的话都是对孩子说的。此外,在广场上还看到不少玩“飞碟”的年轻人。这是红红绿绿用塑料做成的像铁饼 13 似的盘子,两个人对掷,可以掷出种种花样来。走着走着,一只“飞碟”向我飞来,正想躲过,它却从耳边飘过去了。(本文取材于王宗仁主编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写于 1980 年,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作者因为二十多年没有到北京,加之北京的太阳热得十
7、分干脆、痛快又不同凡响,故此特别地想念北京。z&zs&B作者在前门大街见到了北京老字号店铺感到十分亲切,但又为其中食物变化不能保持传统风味而失望。C前门箭楼的主体由一色深灰城砖砌成,庄严肃穆,落落大方,比“我”记忆中的任何一个时候都干净整洁。D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今昔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古老的北京在崭新的时代所绽放出的活力。E第 段写广场上年轻人和小孩子的形象,既折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寄寓了作者 12 对未来的殷切希望。2本文以“前门箭楼的燕子”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 分)答:_3作者在记述见闻中常常插入感慨性议论,请你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 分)答:_4作者
8、在第段中说:“在继承、学习民族优秀传统的工作中,我们做得实在很差,同时在学习与运用时,思想也多少是有些僵化的。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由。(不少于 200 字)(12 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15 分)徽州道上傍晚必须赶到屯溪。主人刚沏的新茶喝了二道,还那么青绿,就不得不停杯起程了。皖南晴雨不定,早上还是大晴天,这会儿变脸,下起雨来。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北方的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家乡雨丝的记忆。中学时,每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的就是阴雨天,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担心屋檐的滴答声。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的滋味,一觉睡到天亮,心里有事,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忪的
9、眼睛到天井里去仰望太空。多少次登太白楼、爬翠螺山的兴致,都被这讨厌的雨丝抹掉了。 。教。网 z。z。s 。tep早起听广播,说江面有六七级大风。多年不曾有过的怕雨的心情又潜上心头。昨天与那沙同志约好,上午他从合肥到芜湖,我跟他的车一道去屯溪,我们要参加的座谈会明天开始。这么大的风,轮渡能照常开吗?二十年前有次我从裕溪口过江,赶上大风,轮渡停摆,只好伫立江边,眼望长江浪涛中点点风帆颠簸远去,恨不得一脚跨过江南,去亲吻那令人依恋的青山绿水。现在可不同了。这点风算什么?十时半那沙同志准时过江了。我们从芜湖出发时,漫天的急雨突然住脚,天空明亮起来,将这座江城涤净一新。我平日自称是皖南人,不说黄山,连皖
10、南山区还未去过。那沙同志是广东人,在安徽工作多年,皖南山道跑熟了。沿途稍大一点的集镇,多半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有时还能长长短短谈些有关的风俗人情的趣话。中午到了宣城,李白的足迹到过这里,光凭这点,就使这座古城遐迩闻名。友人请我们尝新,泡了本地出产的敬亭碧雪。据说,这茶近年很为中外茶客称道,颇有与皖南名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争势的劲头。我从小随大人养成喝茶的习惯,现在每天至少要换两杯。说实话,无非是驴饮,哪里知道喝茶还有许多讲究,什么粗茶细喝,细茶粗喝,好茶的水冲出来是清的,次茶的水冲出来是浑的。我端起玻璃茶杯,茶水明净,透过浮动的新芽嫩叶,能清晰地看到坐在我对面的一位老人。他是我三十年前的语文教师
11、,现在这里的一所中学教书。这是我今天在途中最意外的收获了。年岁渐渐增大,有时出其不意地在他乡会遇上故人,交谈几句,情感也会被少年往事所牵动。今天也一样。他是熏陶我爱好文学的启蒙老师。1954 年大水退潮之后,他被调到江北工作。远行时,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伙伴,曾在两岸葱绿的长堤上送别过他,五七年他因发表一篇文章遭受厄运多年,曾被放逐泾县老家务农,据说自学行医,成了附近一带有名气的郎中。前两年才彻底平反,重返教育岗位。我细细端详他,虽然苍老了,却依旧那么干瘦,有精神;当谈起他的近况时,他习惯地做了一个为我异常熟悉的手势,说:现在还好。 “还好” ,那就好了。至于其他原该探问的一切,我都不敢去触动它
12、。我尊敬地递给他一支香烟,他随手接过,我划亮了火柴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吸烟的,烟瘾还不小呢!解放初期流行一种简装硬盒烟,一盒 50支,没有牌子,比较便宜。他的书桌上常常摊开了这样的盒子烟。有次他为北京一家杂志写稿,大概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评吧。见我进门,放下笔,习惯地伸手摸烟,才发觉烟抽完了。我连走带跑替他上街买了几盒回来。此情此景,还在眼前。现在,我见他吸烟的神态还是老样,不自禁地微笑了。他见我点烟,也笑着说:“你头发虽白了几根,样子没大变,在街上能认出。 ”我问起当年一些老师,他说多年没联系了,听说多半在皖南各县。停留短促,我们又继续赶路了。雨越下越大,夹有冰雹,汽车以一小时八九十公里的速
13、度疾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目的地快到了,远近星散着黑瓦白墙的小楼房。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取材于吴泰昌的同名散文)5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这篇散文重纪实、轻评说,读来有一种亲切、平和的感觉。B作者描写李白的足迹曾到过宣城,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了。C第段介绍那沙同志的内容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D明净的茶水引出了触动作者情感的老人,这一笔颇为精妙。 E这篇散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令人称道。 6阅读第段,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启蒙老师是怎样一个人。(4 分)答:_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 分)(1)文章第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中
14、学时的“怕雨” ,有何用意? (4 分)答:_(2)文章结尾写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 ”,这样写有何妙处?(3 分)答:_课时作业( 十九)1A B 解析 A “北京的太阳热得十分干脆、痛快而不同凡响”不是作者想念北京的原因。B. 从原文“都一处 一条龙 月盛斋这些店招看了就使人感到亲切,即使里边卖的食物与过去不大一样了,也不要紧”可知,作者并未表示“为其中食物变化不能保持传统风味而失望” 。2 “前门箭楼的燕子”含有双关的意味:一是指围绕箭楼飞翔的千百只燕子,一是指箭楼的侧影像一只凌空飞去的燕子。古今对比,通过古人喜欢用燕雀这样的小动物点缀宫廷殿阁制造凄寂气氛与作者眼前所见
15、的一派喧腾来表达作者对新时代的赞颂之情。借活灵活现的燕子来表达对古代建筑师精美造型的赞美之情,借此表达对某些民族形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的呼吁之意。(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共计 6 分。意思符合即可,不必拘泥于具体词句。)解析 看文章题目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上的作用、结构手法等形式方面的作用、表现主题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入手:从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入手,关键词:双关,并能指明两重意思。从燕子这一意象在文中的运用入手,关键词:对比,并能说明其内容。从题目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关键词:赞美,呼吁。3示例一:作者在前门大街上看到“都一处” “一条龙” “月盛斋”这些店招后,说“都一处”也卖蟹肉包
16、子时;(1 分) 对此,作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是 “南风北渐”了 。(1 分)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感叹,(1 分) 表达对北京变化的看法,在这里,作者赞美了新时期北京的发展变迁。(2 分)( 语言表达, 1 分)示例二:作者在前门箭楼前,看到新粉刷的箭楼后,想到曾经箭楼上的招贴画,就像浑身贴满了膏药后;(1 分)对此,作者发表自己的看法:那可真让人不舒服,简直就像中华民族百年来苦难的象征。她像一位英雄的母亲(1 分) 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感叹, (1 分)表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期北京的巨大变化,抒发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2 分)( 语言表达,1分)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必过于拘泥,但一定
17、要根据题目要求作答。题干说“在记述见闻中常常插入感慨性议论” ,举的例子一定要符合这个要求,即记述见闻中插入感慨性议论。举了例子,还要分析例子,记述了什么,发了什么感慨。最后,要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感慨是直抒胸臆,往往是作者情感最为鲜明;当然,有时也会是为了结构上引出下文,这就要具体而论了。4示例一:我同意这一观点。作者以优秀的传统建筑为触发点,表达自己对中国优秀传统在继承学习中存在的只摹其形而不解其神的生硬刻板做法的深入思考,表达自己对优秀传统继承并发展的理解,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例如,在对待国学这一问题上,一些人不加甄别、不考虑社会环境,甚至有些人极力主张在小学阶段推行全员背论语 弟子规等
18、国学经典,就属于盲目、教条、死板地对待原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僵化思想,只能导致继承优秀传统的失败后果。示例二:我不同意这一观点。作者仅以一个建筑为例,来表达自己对中国优秀传统在继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忧虑,显然是片面的、有失公允的。事实上,在继承优秀传统中,我们在理论研究上、实际运用中,探索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路径,灵活运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比如,我们在尊重历史原貌和精神的基础上,对北京现有“胡同”加以修缮保护,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北京胡同这一优秀传统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符号。因此,我们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使其更具现代生活气息,更富有生命力,更能彰显它强大的精神力量。
19、解析 首先要做到观点明确,即同意或者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不得模棱两可。其次要联系本文相关内容,合理分析,证明作者观点正确或有失偏颇。当然,题目要求联系实际,也就是要我们举出典型事例加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三方面都有了,层次清楚,衔接紧凑,说理充分即可。5A D 解析 B 项,文中只是捎带一笔,写出李白的足迹曾到过宣城,没有进行描写,也没有使文章内容丰满;C 项,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E 项,这篇散文反映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6这位老师是一位颇有才学、经历坎坷、对命运对生活能泰然处之的人。解析 在文本中找到写老师的内容,从中找出老师的特点,加以概括即可。如发表文章,熏陶学生爱好文学,给名
20、著写书评:老师颇有才学。7(1)在内容上,突出“我”少年时代渴望郊游的急迫心情;在结构上,有引出下文的作用。解析 说“用意” ,即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看。这里作者本是要写这次在“徽州道上”的见闻感触,但第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中学时的“怕雨” ,正是衬托今日之行走的坦然淡定;同时,也交代了自己本是皖南人,引出下文对故土风情、故人风貌的叙写,更好地印证主题。(2)呼应题目;深化主旨;令人回味。解析 说妙处,即表达效果,同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与上一题的“作者用意”比较,更侧重于谈效果。首先,此句照应了标题;其次,以此句结尾令人回味:这徽州古道上连接着作者的过去和现在,给作者几多的感触和启示,而这正是文章主旨所在,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