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民心理与农民行为的改变.刘凤鸣doc.doc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4123049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心理与农民行为的改变.刘凤鸣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民心理与农民行为的改变.刘凤鸣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民心理与农民行为的改变.刘凤鸣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民心理与农民行为的改变.刘凤鸣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民心理与农民行为的改变.刘凤鸣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西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论文题 目农民心理与农民行为的改变课程名称: 推广心理学 授课教师: 梁福有 姓 名: 刘锋明 2006 年 10 月1农民心理与农民行为的改变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农民思想和心理现状的分析,概括了农民的主要行为特点,探讨了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改变农民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为推广人员在推广工作中提高推广效率和效益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民心理 农民行为 农民行为的改变农业推广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民是农业推广行为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的农户,已成为自主的生产经营者,他们的生产经营是以满足市场和自身经济利益为取向,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农业推广工作必

2、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符合农民的需要,通过影响农民的心理、改变农民的行为,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最终目的。一、农民心理与思想现状当前,广大农民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优农、惠农、扶农政策的贯彻施行,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的发展热情,他们勤劳致富,科学发家,积极上进。但由于受几千年来长期小农经济思想的深远影响,加之各种因素纵横交错,诱发了他们心理上的变化,必须正确把握,区别对待。(一) 、 从积极方面看,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市场意识逐渐取代了小农经济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业从自

3、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市场经济转化,农民群众的思想也逐渐从长期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思想和生产模式中走了出来,一大批以市场为需求、以效益为追求的“专业户” 、 “农民企业家” 、 “打工族”不断涌现。二是开放开发的意识逐渐取代了保守思想。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打工经济”和“凤还巢”现象的方兴未艾。从大众传媒中看到外面的世界,从先走出“山门”的民工身上感受到的明显变化,大部分农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农民逐步从过去安于现状的惰性和因循守旧的惯性中醒来,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接受农村贫穷落后的现实,外出“淘金”闯天下的意识不断增强。当然,这种闯荡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同时,一些早年出去务工

4、的“打工仔” “打工妹”通过打工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带着资金技术和思想观念投入到新一轮的山区开发中来。三是渴求平等的观念逐渐取代了服从意识。随着农村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全民普法教育的深入,特别是农民文化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农民群众对某些政策的弊端,对部分基层干部不得体的言行不再一味地忍让、盲从。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稳步推进和政务、村务公开的制度化,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神秘化,国家干部身份也不再像过去一样耀眼,过去那种等级尊卑意识在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农民心中日渐淡化,群众上访、民告官时有发生,以致于许多农村干部都头痛,称如今的农民不好管。四是科技兴农意识逐渐取代了迷信意识。触角延

5、伸的科普网络宣传和无数科技致富的典型引领,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自觉相信科学,抵制迷信,科学技术在农民致富中的贡献率日渐提高。2(二) 、从消极方面看,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个人利益占了集体主义的上风。在许多农民群众心目中,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天平中,个人意识、个人利益明显重于前二者。这种个人意识、小团体意识膨胀的结果是不接受统一安排指导、乱挖乱种、田地抛荒、乱砍滥伐现象严重;不投工不出钱,村级公益事业难以办理,公共设施多年失修难以恢复;不遵守治安管理条例 ,不遵守村规民约,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打架斗殴、民间纠纷时有发生。二是铺张浪费占了勤俭节约的上风。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以后,

6、不是富而思进,而是热衷于超前消费,高额消费,浪费现象。同时,各种不正之风如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的“攀比风” 、向农村蔓延的“赌博风” 、高潮迭起的“人情风” , “吹”走了农民群众的大量收入。三是面情观念占了道德、法律规范的上风。改革的剧烈撞击,使农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微妙变化,许多农民道德意识、法制观念开始淡化,为了个人利益的纠纷增多,一些有悖于道德伦理的诸如虐待老人、非法姘居、未婚先孕等现象日益增多;同时,受人情世故的影响,农民群众先前的互帮互助、厚道热心的传统美德逐步淡化,尔诈我虞、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对许多问题的处理不是靠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而是要靠人情关系、看“面子” “对人”

7、来解决。(三) 、农民的一般心理特点1、渴求心理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科学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飞速发展和自己得到的好处,因此,都渴望先进、实用、有效的农业技术。2、农本心理“以农为本”是我国农民长期以来恪守的信条。历史上作为农业大国和历代政府的重农思想,使我国农民“以农为本”的心理根深蒂固。 “农本心理”客观上有利于稳定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但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和发展多种经营。3、守旧心理有守旧心理的农民总喜欢用自己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事物相比较,自己没有经历的事,一般很难相信和接受,对一些落后的生产技术和陈规陋习总有一种不愿放弃的心理。这种固守习惯、排斥新技术

8、的心理,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直接阻力。4、惧怕风险心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的变化等) ,加之规模小,底子薄,使农民形成一种求稳怕乱的心理状态,对采用新技术总是谨小慎微、思前想后,迟迟下不了决心。5、从众心理农民在寻求经济安全的同时还本能的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表现为在采用创新时的从众心理。比如:一项创新尚未被大多数人采用时,尽管自己觉得该项创新不错,但心理上感觉做起来孤立无援,有一种不安全感,所以难下决心。相反,当大众一哄而上时,尽管自己没有多大兴趣,但看到别人这样做了,也只好随大流。6、直观心理我国当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对一些技术性问题的评

9、价和结论往往3以直观、近期效果为依据。比如:在施肥上,氮肥使用后叶片变绿,效果明显,认为有效,而对有机肥,由于不能立竿见影,往往认为效果不明显,忽略有机肥的施用。(四) 、形成上述心理特征有多种原因:一是农村商品经济与小农经济相互揉杂的必然。农村地理偏僻,几千年来小农经济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市场经济的涌入,两者相互渗透揉杂,群众心理上自然而然会产生上述心理。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与思想政治工作弱化。近年来乡镇党委、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建设中心,政绩观念错位,忽视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对农民意识形态缺乏正确的引导,对农民失之以放,致使一些正面的思想意识得不

10、到弘扬,错误观念泛滥。三是农民自身素质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信息获取渠道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导致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同时,受各个不同地方长期沿习的历史习惯、地方风俗相互融汇,相互交错的影响,也会使广大农民群众产生不同的心理表现。二、农民行为的主要特征农业和农村发展都与农民的行为密切相关,自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高速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行为出现了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变化趋势。(一) 、社会行为1、交往行为 交往行为是农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相

11、互影响的表现形式。农民交往行为常常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以感情为重。农民诚实热情,相互之间的交往很实在、重感情,常常是礼尚往来,你给我帮忙,我也会给你帮忙。农民的交往活动多在亲属、邻居和朋友之间进行,这主要就是建立在感情之上的。二是注重伦理。在农村,人们常常以亲属或辈分为基础,以自己为中心,根据关系密切程度来确定交往的先后次序。三是非契约性。在农村的合作性交往中常常不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规定彼此的责任、利益或风险的分担形式、条件等。一旦合作失败,事情难以处理,则严重影响交往双方的关系。2、决策行为决策是指理智的个人或群体按照某个目标做出的行动决定,是对行动的设计和选择过程。在农业推广中,

12、重大推广项目由政府决策,一般推广项目由推广机构决策,而采用什么项目技术由农民决策。农民的决策行为分为理性决策行为和非理性决策行为。理性决策行为具有条理性、程序性、科学性、先进性的特点,而非理性决策行为具有随意性、冲动性、易变性、落后性的特点。3、社会参与行为农民的社会参与行为是指农民参加社会管理、经济决策及技术决策等活动,并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参与最后决策的行为。这是对农民人格的尊重、才能的重视。增强农村民主意识,调动农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民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如果能够为农民提供较多的参与机会,并创造较好的条件的话,就能够很好地吸引农民的参与行为

13、。(二) 、经济行为41、投资行为农民投资行为,是以一定的心理为基础并有既定任务目标的行为。农户、集体、国家的物质需要是农民投资的原始动力,家庭生活动机、经济扩张动机、社会服务动机、服从动机构成了农民投资行为的多元的基本动机。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农民具有一定投资意识,但存在着为了避免风险的“心理极限” ,阻碍着进一步继续投资,扩大经营行为。2、劳动组织行为农民的劳动组织行为是以农户为单位,在农户这个由若干个劳动成员组成的有独立支配自己劳动成员权利的有机组织中,就业安置和劳动分工、协作的活动。农户安置就业的主要心理基础是家庭成员对劳动自身的需要和农户生活需要。农户组织活动的任务目标是:获得稳定的劳

14、动就业机会,获得尽可能高的劳动报酬。由于农业和其他产业间比较利益差距悬殊,农户兼业是我国农民劳动组织行为的重要特点。兼业领域广泛,非农业劳动力年轻化,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等特征明显。3、生产经营行为农民生产经营行为是以农户为单位表现出来的。农户生产经营行为是以满足自身需要、国家或社会需要为基础,以经济收入目标和实物收入目标为行为导向来组织进行的。在农户内部家庭成员之中存在着共同利益,并以此作为生产经营获得的共同目标和行为准则。由于农户内部联系的特点以及农业本身的自然属性,使我国农民的市场经营行为表现出自给性生产与商品生产并存、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并存的特点。三、农民行为的改变行为改变是指行为改变者

15、通过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利用不同的外加手段,达到引导、优化人的行为的目的。行为改变也称行为改造。其基本内容是对行为的强化、弱化和方向引导。(一) 、诱导农民自愿行为改变的对策在农业推广中要实现农民行为的自愿改变,就必须改变个体特征和所处环境。1、以“人”为中心的策略 即以提高农民或团体本身的素质为主的策略。通过推广工作改变行为主体农民及团体的知识、态度、技能,在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应尽量多地通过各种推广方法,例如示范教育、个别指导、信息传播、文化与技术培训等,帮助农民及其群体改变观念与态度及其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从意识形态方向引导,以说服、呼吁等达到目的。2、以“环境”为中心的策略 此处所指“环

16、境”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方面尤其是农业环境的改善。从目前来说,要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改善农村和农业的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3、人与环境同时改变的策略 即提高农民素质与改变其工作环境同时进行。(二) 、改变农民个体行为的方法利用农业推广手段,改变农民行为是有限的,政府行为在改变农民行为上有重大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1、强迫或强制 使用权利迫使农民采纳或改变行为。但使用强制的人必须有足够的权力,有达到目的的强制方法和手段,能检查行为发生结果,以及对其强5制行为负责。此法在短期内改变许多人的

17、行为是可能的,但耗费大,也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积极性。2、交换 指进行商品或服务方面的交换。对于满足不同群体、社团和个人的需要及兴趣来说,交换通常是非常有效的方法。3、咨询 咨询用于对确定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此方法要求解决方案是合乎农民需要的、可操作的、以及农民具备相关条件等三个方面。4、公开影响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态度 此种方法可取得长期行为改变的结果,能增强农民今后在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这是一种在推广或培训项目时通常用到的劳动密集型方法。5、操纵 操纵就是农民未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其知识水平和态度。这种方法前提是推广人员的做法是可行的,农民不易觉察和反对并注意掌握分寸。6、提供条件 如

18、提供贷款,使农民用于购买农用物资。但需帮助农民正确使用贷款。7、提供服务 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化服务,要面向农民并实行有偿和无偿相结合。8、改变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 要进行农村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变农业经营方式,走组织化道路。(三) 、农民群体行为的改变农民群体行为的改变,是一种最困难、最费时但却是最重要的行为改变。群体改变首先是集体意识的培养,并把集体意识上升为集体主义意识最后达到群体行为的改变,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是形成集体意识的基础,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是保证,领导人物的作用是不可少的条件,亲近和友爱是纽带和动力。集体行为的改变可采用:对风俗习惯行为的调节改变;对知识情感性行为的调节改变,包括科学的调节改变、道德的调节改变、以及艺术的调节改变;对政策法律性行为的调节改变,包括对人的社会规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规范的调节等。参考文献:1 高启杰主编 农业推广学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2 梁福有 郝建平 农业推广心理学 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处编印 20023 王福海主编 农业推广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4 曹建明 胡瑞发等 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及其决定因素 农村经济 2005(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