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医疗器械中级工程师专业考试(考纲+答案).doc

上传人:彼岸花开 文档编号:4122525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器械中级工程师专业考试(考纲+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疗器械中级工程师专业考试(考纲+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疗器械中级工程师专业考试(考纲+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疗器械中级工程师专业考试(考纲+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疗器械中级工程师专业考试(考纲+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文档包含内容:考纲、第一部分专业课答案。第一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一、法规基础知识1 掌握以下定义:1.1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1.2 预期目的:(一)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二)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三)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四)妊娠控制。 (指产品说明、标签或宣传资料载明的,使用医疗器械应当取得的作用。 )1.3 医疗器械的使用期限:1暂时:器械预期的连续使用时间在 24 小时以内;2短期:器械预期的连续使用时间在 24 小时以上 30 日以内;3长期:器械预期

2、的连续使用时间超过 30 日;4连续使用时间:器械按预期目的,没有间断地实际发生作用的时间。1.4 医疗器械的使用部位:皮肤或腔道;创伤或体内组织;血液循环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 1.5 植入器械:任何借助外科手术,器械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或自然腔道中;在手术过程结束后长期留在体内,或者这些器械部分留在体内至少 30 天以上,这些器械被认为是植入器械。1.6 有源器械:任何依靠电能或其它能源而不是直接由人体或重力产生的能源来发挥其功能的医疗器械。1.7 重复使用外科器械:指器械用于外科手术中进行切、割、钻、锯、抓、刮、钳、抽、夹或类似的手术过程,不连接任何有源器械,通过一定的处理可以重新使用的器

3、械。 2掌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的对医疗器械产品实行注册制度:生产第一类医疗器械,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产品生产注册证书。生产第二类医疗器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产品生产注册证书。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产品生产注册证书。生产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应当通过临床验证。3熟悉医疗器械产品申报注册应提交的资料:应当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提交技术指标、检测报告和其它有关资料。第五条 境内企业生产的第一类医疗器械办理注册,应提交如下材料:(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二)注

4、册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三)产品全性能自测报告。(四)企业产品生产现有资源条件及质量管理能力(含检测手段)的说明。(五)产品使用说明书。(六)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第六条 境内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试产注册应提交如下材料:(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二)产品技术报告。(三)安全风险分析报告。(四)注册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五)产品性能自测报告。(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机构近一年内(生物材料为临床试验前半年内)出具的产品试产注册型式检测报告。(七)两家以上临床试验基地的临床试验报告。报告提供方式执行医疗器械注册临床试验报告分项规定(见附件) ,临

5、床试验执行医疗器械产品临床试验管理办法 。(八)产品使用说明书。(九)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第七条 境内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准产注册应提交如下材料:(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二)试产注册证复印件。(三)注册产品标准。(四)试产期间产品完善报告。(五)企业质量体系考核(认证)的有效证明文件。(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机构近一年内出具的产品准产注册型式检测报告。(七)产品质量跟踪报告。(八)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4熟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的医疗器械产品分类进行临床验证: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新产品的临床试用,应当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

6、理部门的规定,经批准后进行。完成临床试用并通过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审的医疗器械新产品,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新产品证书。5掌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有效期: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四年。持证单位应当在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前 6 个月内,申请重新注册。连续停产 2 年以上的,产品生产注册证书自行失效。6熟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符合的条件:(一)具有与其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二)具有与其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生产场地及环境;(三)具有与其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四)具有对其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的机构或者人员及

7、检验设备。7熟悉开办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要求:开办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开办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无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发给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有效期 5 年,有效期届满应当重新审查发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取得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注册证书后,方可生产医疗器械。8熟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符合的条件:(一)具有与其经营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经营场地及环境;(二)具有与其经营的医疗

8、器械相适应的质量检验人员;(三)具有与其经营的医疗器械产品相适应的技术培训、维修等售后服务能力。9掌握我国医疗器械注册执行的标准:注册产品标准应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编写规范的要求起草。10熟悉对医疗器械管理分类判定的依据:(一)医疗器械的结构特征,分为:有源医疗器械和无源医疗器械。(二)医疗器械使用形式,根据不同的预期目的,将医疗器械归入一定的使用形式。其中:1.无源器械的使用形式有:药液输送保存器械;改变血液、体液器械;医用敷料;外科器械;重复使用外科器械;一次性无菌器械;植入器械;避孕和计划生育器械;消毒清洁器械

9、;护理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其他无源接触或无源辅助器械等。2.有源器械的使用形式有:能量治疗器械;诊断监护器械;输送体液器械;电离辐射器械;实验室仪器设备、医疗消毒设备;其他有源器械或有源辅助设备等。(三)医疗器械使用状态,根据使用中对人体产生损伤的可能性、对医疗效果的影响,医疗器械使用状况可分为接触或进入人体器械和非接触人体器械,具体可分为:1.接触或进入人体器械:(1)使用时限分为:暂时使用;短期使用;长期使用。 (2)接触人体的部位分为:皮肤或腔道;创伤或体内组织;血液循环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3)有源器械失控后造成的损伤程度分为:轻微损伤;损伤;严重损伤。2.非接触人体器械:对医疗效果的

10、影响,其程度分为:基本不影响;有间接影响;有重要影响。11了解对未取得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注册证书进行生产的企业的罚则: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注册证书进行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生产的产品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 1 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 3 倍以上 5 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 1 万元的,并处 1 万元以上 3 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吊销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2掌握医疗器械说明书、医疗器械标签、医疗器械包装标识的定义:医疗器械说明书是

11、指由生产企业制作并随产品提供给用户的,能够涵盖该产品安全有效基本信息并用以指导正确安装、调试、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的技术文件。医疗器械标签是指在医疗器械或者包装上附有的,用于识别产品特征的文字说明及图形、符号。医疗器械包装标识是指在包装上标有的反映医疗器械主要技术特征的文字说明及图形、符号。13掌握国家对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使用文字的要求: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文字内容必须使用中文,可以附加其他文种。中文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规范。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的文字、符号、图形、表格、数字、照片、图片等应当准确、清晰、规范。14掌握医疗器械说明书包括的内容:医疗

12、器械说明书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有关要求,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产品名称、型号、规格;(二)生产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联系方式及售后服务单位;(三)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编号(第一类医疗器械除外) 、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编号;(四)产品标准编号;(五)产品的性能、主要结构、适用范围;(六)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其他需要警示或者提示的内容;(七)医疗器械标签所用的图形、符号、缩写等内容的解释;(八)安装和使用说明或者图示;(九)产品维护和保养方法,特殊储存条件、方法;(十)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标明有效期限;(十一)产品标准中规定的应当在说明书中标明的其他内容。15掌握医疗器械标签

13、、包装标识包括的内容:(一)产品名称、型号、规格;(二)生产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联系方式;(三)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编号;(四)产品标准编号;(五)产品生产日期或者批(编)号;(六)电源连接条件、输入功率;(七)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标明有效期限;(八)依据产品特性应当标注的图形、符号以及其他相关内容。16熟悉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不得包含的内容:(一)含有“疗效最佳” 、 “保证治愈” 、 “包治” 、 “根治” 、 “即刻见效” 、 “完全无毒副作用”等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的;(二)含有“最高技术” 、 “最科学” 、 “最先进” 、 “最佳”等绝对化语言和表示的;(三)说明

14、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的;(四)与其他企业产品的功效和安全性相比较的;(五)含有“保险公司保险” 、 “无效退款”等承诺性语言的;(六)利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名义、形象作证明或者推荐的;(七)含有使人感到已经患某种疾病,或者使人误解不使用该医疗器械会患某种疾病或加重病情的表述的;(八)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17掌握医疗器械产品名称的要求 :医疗器械的产品名称应当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和规定。应当清晰地标明在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的显著位置,并与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中的产品名称一致。 18掌握医疗器械说明书中有关注意事项、警示以及提示性的内容:(一)产品使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二)产品在正确使用过程中

15、出现意外时,对操作者、使用者的保护措施以及应当采取的应急和纠正措施;(三)一次性使用产品应当注明“一次性使用”字样或者符号;(四)已灭菌产品应当注明灭菌方式,注明“已灭菌”字样或者标记,并注明灭菌包装损坏后的处理方法;(五)使用前需要消毒或者灭菌的应当说明消毒或者灭菌的方法;(六)产品需要同其他产品一起安装或者协同操作时,应当注明配合使用的要求;(七)在使用过程中,与其他产品可能产生的相互干扰及其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八)产品使用后需要处理的,应当注明相应的处理方法;(九)根据产品特性,应当提示操作者、使用者注意的其他事项。19熟悉各类医疗器械注册应当提交的临床试验资料:申请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

16、械注册,应当提交临床试验资料。临床试验资料提供方式执行医疗器械注册临床试验资料分项规定 (见本办法附件 12):A 提供在中国境内进行临床的临床试验资料。B 境内产品提供相应规定的临床试验资料;境外产品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该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经中国政府组织的专家组认可。C 提供本企业同类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D 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产品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E 提交同类产品的临床试验资料和对比说明。F 不需要提供临床试验资料。产品分类 基本情况 具备条件 临床试验资料提供方式第三类产品 一、无论何种情况。 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未批准在本国(地区)

17、上市的产品。 提供在中国境内进行临床的临床试验资料。第三类植入型产品一、企业无产品进入过中国市场。境内产品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提供在中国境内进行临床的临床试验资料。二、企业已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A 同时具备:1、境内产品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2、企业质量体系已经中国政府审核,但不涵盖所申请产品。境内产品提供相应规定的临床试验资料;境外产品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该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经中国政府组织的专家组认可。B 同时具备:1、境内产品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

18、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2、经中国政府认可的质量体系涵盖所申请的产品并在有效期内;3、本企业其他产品在中国销售有 4年以上无抱怨的记录。境内产品提供相应规定的临床试验资料;境外产品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该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注:产品有抱怨记录的执行本项 A。三、企业已有产品进入过中国市场,申请产品与已注册产品属同类产品,但不属同型号。A 同时具备:1、境内产品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2、经中国政府认可的质量体系不涵盖所申请的型号。境内产品提供相应规定的临床试验资料;境外产品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

19、管部门批准该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经中国政府组织的专家组认可。B 同时具备:1、境内产品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2、经中国政府认可的质量体系涵盖所申请的型号并在有效期内;3、本企业的同类产品在中国销售有4 年以上无抱怨的记录。注:产品有抱怨记录的执行本项 A。境内产品提供本企业同类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境外产品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同种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四、企业已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申请产品与已注册产品属同型号产品,但不属同一规格。A 同时具备:1、境内产品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

20、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2、经中国政府认可的质量体系不涵盖所申请的规格。境内产品提供相应规定的临床试验资料;境外产品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该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经中国政府组织的专家组认可。B 同时具备:1、境内产品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2、经中国政府认可的质量体系涵盖所申请的产品并在有效期内;3、本企业同类产品在中国销售有四年以上无抱怨的记录。注:产品有抱怨记录的执行本项 A。境内产品提供本企业同类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境外产品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同类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其他第三类

21、产品一、企业无产品进入过中国市场。境内产品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境内产品提供相应规定的临床试验资料;境外产品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该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经中国政府组织的专家组认可。二、企业有产品进入过中国市场,申请产品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A 同时具备:1、境内产品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2、属采用超声、微波、激光、X 射线、伽玛射线以及其他放射性粒子作治疗源的治疗设备。境内产品提供相应规定的临床试验资料;境外产品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该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

22、试验资料,经中国政府组织的专家组认可。B 同时具备:1、境内产品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2、诊断型产品或者不是用超声、微波、激光、X 射线、伽玛射线以及其他放射性粒子作治疗源的治疗设备;3、本企业的其他产品在中国销售有4 年以上无抱怨的记录。注:产品有抱怨记录的执行本项 A。境内产品提供相应规定的临床试验资料;境外产品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该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三、企业已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申请产品与已注册产品属同类产品。A 同时具备:1、境内产品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

23、市;2、属采用超声、微波、激光、X 射线、伽玛射线以及其他放射性粒子作治疗源的治疗设备。境内产品提供相应规定的临床试验资料;境外产品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该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经中国政府组织的专家组认可。B 同时具备:1、境内产品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2、本企业同类产品在中国销售有 4年以上无抱怨的记录;注:产品有抱怨记录的执行本项 A。提供本企业同类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第二类产品 一、无论何种情况境内未批准上市、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尚未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提供在中国境内进行临床的临床

24、试验资料。二、产品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A 境外产品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已批准申请产品在本国(地区)上市。提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产品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B 境内产品中国政府已批准同类产品在中国上市。提交同类产品的临床试验资料和对比说明。C 执行国家、行业标准的检验、诊断类医疗器械 不需要提供临床试验资料。20熟悉在中国境内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应提交的材料:在中国境内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其临床试验资料中应当包括临床试验合同、临床试验方案、临床试验报告。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生产企业提交临床试验须知、知情同意书以及临床试验原始记录。21掌握医疗器械召回管理

25、办法(试行)所称医疗器械召回的内容:是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其已上市销售的存在缺陷的某一类别、型号或者批次的产品,采取警示、检查、修理、重新标签、修改并完善说明书、软件升级、替换、收回、销毁等方式消除缺陷的行为。22掌握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试行)中“缺陷”的内容:是指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存在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合理的风险。23熟悉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医疗器械缺陷进行评估的内容:(一)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是否发生过故障或者伤害;(二)在现有使用环境下是否会造成伤害,是否有科学文献、研究、相关试验或验证能够解释伤害发生的原因;(三)伤害所涉及的地区范围和人群

26、特点;(四)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程度;(五)伤害发生的概率;(六)发生伤害的短期和长期后果;(七)其他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因素。24熟悉根据医疗器械缺陷的严重程度的级别:(一)一级召回:使用该医疗器械可能或者已经引起严重健康危害的;(二)二级召回:使用该医疗器械可能或者已经引起暂时的或者可逆的健康危害的;(三)三级召回:使用该医疗器械引起危害的可能性较小但仍需要召回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根据召回分级与医疗器械销售和使用情况,科学设计召回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标准基础知识 (一)风险分析1掌握以下术语的定义:1.1 损害:对人体健康的实际伤害或损坏,或是对财产或环境的损坏。1.2 危害:损害的潜

27、在源。1.3制造商:在上市和/或投入服务前,对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包装或作标记、系统的装配、或者改装医疗器械负有责任的自然人或法人,不管上述工作是由他自己或由第三方代其完成。1.4 生命周期:在医疗器械生命中,从初始概念到最终停用和处置的所有阶段。1.5 风险:损害发生概率与该损害严重程度的结合。1.6 剩余风险: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余下的风险。1.7 风险分析:系统运用可获得资料,判定危害并估计风险。1.8 风险控制:作出决策并实施措施,以便降低风险或把风险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过程。1.9 风险评价:将估计的风险和给定的风险准则进行比较,以决定风险可接受性的过程。1.10 风险管理:用于风险分析

28、、评价、控制和监视工作的管理方针、程序及其实践的系统运用。2熟悉制造商判定可能影响医疗器械安全特性的因素时应考虑的问题。制造商应当考虑: 适用于措施分级的优先级别(危险、警告、小心、注意等); 所需信息的分级或细节; 安全性信息的位置(如警告标签); 为确保清晰和易懂所使用的措词或图示; 信息的直接接受者(如使用者、服务人员、安装者、患者); 提供信息的适当媒介(如使用说明书、标签、报警和用户界面上的警告) 法规要求,等。3掌握风险管理过程和此过程包括的要素:制造商应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建立、形成文件和保持一个持续的过程,用以判定与医疗器械有关危害、估计和评价相关的风险、控制这些风险并监视上述控

29、制的有效性。此过程应包括下列要素: 风险分析; 风险评价; 风险控制; 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4熟悉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应考虑的因素:应考虑的因素包括:A 医疗器械的作用是与下列哪一项有关:对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或对损伤或残疾的补偿,或解剖的替代或改进,或妊娠控制?B使用的适应症是什么(如患者群体)?C医疗器械是否用于生命维持或生命支持?D在医疗器械失效的情况下是否需要特殊的干预?5熟悉标准和风险控制的关系: 通过应用标准,制造商可以简化残存剩余风险的分析工作,但需要强调的是标准可能没有阐述所有和医疗器械相关的风险。许多标准阐述了医疗器械的固有安全性,防护措施和安全性信息.当存在相关

30、的安全性标准时,它们可以阐述一些或全部需要处理的特定医疗器械的风险。相反地,在缺少客观证据时,假设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就使特定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则验证这是特定医疗器械的情况的责任归于制造商。6掌握YY/0316 (ISO 14971)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标准的范围的内容 :本标准为制造商规定了一个过程,以判定与医疗器械,包括体外诊断 (IVD) 医疗器械有关的危害,估计和评价相关的风险,控制这些风险,并监视控制的有效性。本标准的要求适用于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本标准不用于临床决策。本标准不规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本标准不要求制造商有一个适当的质量体系。然而,风险管理可以是质

31、量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生物学评价 1掌握潜在的生物学危害:潜在的生物学危害范围很广,可能包括:a)短期作用(如急性毒性,对皮肤、眼和结膜表面刺激,致敏,溶血和血栓形成);b)长期或特异性毒性作用 如亚慢性或慢性毒性作用、致敏、遗传毒性、致癌(致肿瘤性)和对生殖的影响,包括致畸性。 (一是材料造成的生物学危害,二是机械故障引起的生物学危害。医疗器械的生物学危害,包括生物污染、生物不相容性、毒性、过敏、致畸、致癌、交叉感染、致热等对人体造成的生物或化学性危害。)2掌握选择医疗器械材料要考虑的因素:在选择制造器械所用材料时,建议首先考虑材料特性对其用途的适宜性,包括化学、毒理学、物理学、电

32、学、形态学和力学等性能。任何用于医疗器械及其部件的合成或天然的聚合物、金属、合金、陶瓷或其他无生命活性的物质,包括经处理的无生命活性的组织。按 GB/T 16886 的本部分进行生物学评价,建议对生产器械所用材料成分的性质及其变动性、其他非临床试验、临床研究及有关信息和市场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用于生物学评价的试验与解释建议考虑材料的化学成分,包括接触状况和器械及其成分与人体接触的性质、程度、频次和周期。物理和化学性能评价:材料类医疗器械的强度、透明度、耐疲劳性等物理性能不仅是有效性的指标,更是关系到产品安全性指标。3掌握医疗器械最终产品生物学评价应考虑的因素:对每种材料和最终产品建议要考虑所有潜

33、在的生物学危害,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潜在危害的试验都必须进行。器械总体生物学评价建议考虑以下方面: a)生产所用材料;b)添加剂、加工过程污染物和残留物;c)可沥滤物质;d)降解产物;e)其他成分以及它们在最终产品上的相互作用;f)最终产品的性能与特点。4掌握进行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基本原则:预期用于人体的任何材料或器械的选择与评价需遵循一定的评价程序。在设计过程中,应对衡量各种所选材料的优缺点和试验程序进行判断并形成文件。为了保证最终产品安全有效地用于人体,这一程序应包括生物学评价。生物学评价应由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对各种材料的优缺点和试验程序的适用性进行判断的专业人员进行策划、实施并形

34、成文件。5掌握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时器械的分类5.1 按与人体接触性质分类:非接触器械,不直接或不间接接触患者身体的医疗器械;表面接触器械,皮肤、粘膜、损伤表面;外部介入器械,血路,间接、组织/骨/ 牙本质、循环血液;植入器械,组织/ 骨、血液5.2 按接触时间分类:a)短期接触(A):一次或多次使用接触时间在 24 h 以内的器械;b)长期接触(B):一次、多次或长期使用接触在 24 h 以上 30 日以内的器械; c)持久接触(C) :一次、多次或长期使用接触超过 30 日的器械。如果一种材料或器械兼属两种以上时间分类,建议执行较严的试验要求。对于多次使用的器械,建议考虑潜在的累积作用,按这

35、些接触的总时间对器械进行归类。6熟悉生评价的常用试验类型:细胞毒性、致敏、刺激、皮内反应、全身毒性(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亚急性毒性)、遗传毒性、植入、血液相容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与发育毒性、生物降解7掌握医疗器械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时,根据器械分类来选择试验。 器械分类 生物学试验人体接触接触时间A:短期(24 h)B:长期(24 h30 日)C:持久( 30 日)细胞毒性敏性刺激或皮内反应全身毒性(急性)亚慢性(亚急性)毒性遗传毒性植入血液相容性A B 皮肤C A B 粘膜C A B 表面器械损伤表而C A B 血路,向接C A B 组织/骨/牙接人C A B 外部接入器械循环血液C

36、 A 植入组织/骨B C A x x x B 器械血液C 注:本表是制定评价程序的框架,不是核对清单。器械分类 生物学试验人体接触接触时间A:短期(24 h)B:长期(24 h30 日)C:持久(30 日)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与发育毒性生物降解A B 皮肤C A B 粘膜C A B 表面器械损伤表面C A B 血路间接C A B 组织/骨/牙接入C 外部接入器械循环血液 A B C A B 组织/骨C A B 植入器械 血液C 注:本表是制定评价程序的框架,不是核对清单。8熟悉常用评价试验:细胞毒性、刺激和致敏试验方法种类及判定标准:细胞毒性,该试验采用细胞培养技术,测定由器械、材料和/或其浸提

37、液造成的细胞溶解(细胞死亡) ,以及对细胞生长的抑制和对细胞的其他影响。刺激,该试验采用一种适宜的模型,在相应的部位或在皮肤、眼、粘膜等植入组织上测定器械、材料和/或其浸提液潜在的刺激作用。要测定器械、材料及其潜在可沥滤物的刺激作用,试验的进行建议与使用或接触的途径(皮肤、眼、粘膜)和持续时间相适应。致敏,该试验采用一种适宜的模型测定器械、材料和/或其浸提液潜在的接触致敏性。该试验较为实用,因为即使是少量的可沥滤物的使用或接触也能引起变应性或致敏性反应。9熟悉生物相容性评价的试验样品的选择:试验应在最终产品或取自最终产品或材料的有代表性的样品上进行10了解口腔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的试验方法:溶血

38、试验、根管内应用试验、吸入毒性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皮下植入试验11掌握常用的浸提方法:煎煮法、渗漉法、水蒸气蒸馏法、回流法、浸渍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12了解 GB/T 16886 系列标准组成:第 1 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 第 2 部分: 动物福利要求; 第 3 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 第 4 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 第 5 部分: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第 6 部分: 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第 7 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 第 9 部分 :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框架; 第 10 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第 11 部分: 全身毒

39、性试验; 第 12 部分: 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 第 13 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第 14 部分: 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 第 15 部分: 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第 16 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第 17 部分: 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确立 ; 13了解 YY/T 127 系列标准组成:溶血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静脉途径、根管内应用试验、骨埋植试验、吸入毒性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牙髓牙本质应用试验、皮下植入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琼脂扩散法及滤膜扩散法、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 试验)、盖髓试验、微核试验、口腔粘膜刺激试验

40、、急性经口全身毒性试验、亚急性和亚慢性全身毒性试验:经口途径、骨埋植试验(三)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管理1熟悉在 YY/T 0287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标准中对于组织的要求: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保持其有效性。a) 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 见 1.2);b)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c)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要的准则和方法;d)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e) 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f) 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并保持这些过程的

41、有效性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见 8.5.1)2熟悉质量体系文件应包括的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b)质量手册;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d)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e)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见 4.2 .4 );f)国家或地区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本标规定将要求、程序、活动或特殊安排“形成文件”之处,还应包括实施和保持。3熟悉质量手册的内容: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和(或)不适用的细节与

42、合理性(见 1.2);b)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质量手册应概括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的文件的结构。4熟悉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组织应确定的内容:组织应建立设计和开发的形成文件的程序。组织应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组织应确定:a)设计和开发阶段;b)适合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活动(见注); c)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组织应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口进行管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并明确职责分工。策划的输出应形成文件,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在适当时,应予更新(见 4.2.3

43、)05掌握设计和开发的输入内容: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人,并保持记录,这些输人应包括:a)根据预期用途,规定的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c)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d)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e)风险管理的输出(见 7.)10应对这些输入进行评审,以确保输人是充分与适宜的,并经批准。要求应完整、清楚,并且不能自相矛盾。6掌握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内容: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应以能够针对设计和开发的输人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输出应:a)满足设计和开发输人的要求;b)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c)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d)规定对产品

44、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应保持设计和开发输出的记录(见 4.2.4)7熟悉对设计和开发的确认要求: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适用要求或已知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确 认 结 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作为设计和开发确认活动的一部分,如国家或地区的法规要求,组织应实施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和(或)性能评价。8掌握处置不合格品的途径:组织应通过下列一种或几种途径处置不合格品:a)采取措施,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b)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 ,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c)采取措施,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或应用。二、

45、医用材料与器械(一)基本知识1 医用材料成分与结构1.1 掌握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晶系、晶体结构缺陷和扩散1.2 掌握陶瓷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体结构缺陷1.3 掌握聚合物材料的化学结构、晶体结构、聚集态和缺陷2 医用材料的性能2.1 掌握医用材料的物理性能2.2 掌握医用材料的力学性能2.3 熟悉医用材料的制备和加工2.4 了解以下概念粘弹性、疲劳断裂、疲劳寿命、腐蚀疲劳和应力集中2.5 熟悉医用材料理化性能检测技术(二)医用金属材料1 医用不锈钢材料1.1 掌握医用不锈钢的性能1.2 熟悉医用不锈钢的应用2 医用钴合金材料2.1 掌握医用钴合金材料的分类2.2 掌握医用钴合金的性能2.3 熟悉

46、医用钴合金的应用3 医用钛镍合金材料3.1 掌握医用钛镍合金的性能3.2 熟悉医用钛镍合金的应用4 医用钛合金材料4.1 了解医用 Ti-6Al-4V 合金的性能4.2 掌握医用 Ti-6Al-4V 合金的应用4.3 熟悉医用 钛合金的分类、性能以及应用5 医用镁合金材料5.1 熟悉新型生物医用镁合金材料的进展5.2 熟悉多孔生物医用镁合金材料的进展5.3 了解表面改性生物医用镁合金材料的进展6 了解以下外科植入相关标准GB 4234 外科植入物用不锈钢GB 17100 外科植入物用铸造钴铬钼合金GB/T 13810 外科植入物用钛及钛合金加工材YY0117.1-2005 外科植入物 骨关节假

47、体锻、铸件 Ti6Al4V 钛合金锻件YY0117.2-2005 外科植入物 骨关节假体锻、铸件 ZTi6Al4V 钛合金锻件YY0117.3-2005 外科植入物 骨关节假体锻、铸件 钴铬钼合金锻件YY0117-2008 骨接合植入物 金属接骨板YY0118-2008 骨接合植入物 金属接骨螺钉YY0119-2002 骨接合植入物 金属髓内针YY0119-2002 骨接合植入物 金属矫形用钉YY0120-2002 骨接合植入物 金属矫形用棒YY0341-2002 骨接合用非有源外科金属植入物YY0345-2002 骨接合植入物 金属骨针YY0346-2002 骨接合植入物 金属股骨颈固定钉

48、0YY0591-2005 骨接合植入物 金属带锁髓内钉(三)医用高分子材料1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1.1 掌握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各类来源及其一般分类1.2 掌握常见的医用高分子材料1.3 熟悉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要求1.4 熟悉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安全性能评估方法2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一般应用2.1 掌握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外科整形和组织修复中的应用2.2 掌握医用高分子材料在治疗中的应用2.3 熟悉医用高分子材料在检测与诊断中的应用3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3.1 掌握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组织相容性,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植入对组织反应的影响、高分子材料在体内的表面钙化、高分子材料的致癌性3.2 掌握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凝血作用、血液相容性高分子材料的制取4 生物吸收性医用高分子材料4.1 掌握生物吸收性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原理4.2 熟悉生物吸收性天然高分子材料4.3 熟悉生物吸收性合成高分子材料5 血液相容性医用材料设计5.1 掌握血液相容性与抗凝设计原则5.2 熟悉抗凝材料的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