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能精选细练明考脉 找诀窍一、(2014山西省太原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过去 30 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如今正与令人咋舌的老龄化现象相伴而来。过快的老龄化速度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国有 13.5 亿人口,并在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到 2030 年左右将开始缓慢减少。要认识到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先看看劳动人口与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1979 年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时,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 7:1,目前这一比例约为 5.5:1。到了 2035 年,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骤降至 2.5:1。此外,劳动人口的年龄分布也
2、很重要。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30 岁到40 岁的工作人口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所谓的“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1979 年改革以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但从 2015 年开始,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到 2035 年将有 1.5 个年纪较大的工人(50 到 64 岁) 对一个年轻工人(15 到 29 岁) 。这一趋势在低龄人口中也是如此,中国小学新生从 1995 年的 2500 万下降到了 2008 年的 1670 万。这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与韩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的老龄化处境。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的显著增加和生育率的急速下降。1980 年中国的人
3、均寿命不到 65 岁,目前是 75 岁;1980 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 2.63 个孩子,2011 年这个数字只有 1.5。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生育率只有 0.6,这很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中最低的。这表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比起家庭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现在,中国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是建国初期人口大爆炸和过去 30 年预期寿命急速上升的共同结果。但我们不能将这样的困境完全归咎于持续了 30 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政府施行的经济政策虽然帮助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却忘记了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实际上,只以快速增长的人均 G
4、DP 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是有很大误导性的。首先,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国家主导的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以平均每年 20%至 30%的速度上升,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国内储蓄约有一半来自国有企业。相比之下,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期年均增长速度只有 2%3%。此外,虽然中国居民的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全世界里都是很高的,但存下来的钱对绝大多数指望靠这个养老的人来说基本是不够用的。其次,人均 GDP 并不能体现实际的财富分配情况。现实中,需要考虑到财富分配指数,如基尼系数,中国在过去 30 多年里已经从全亚洲收入最平均的国家成了最不平均的国家。很明显,收入增长不平等和羸弱的家庭储
5、备意味着中国普通居民对人口老龄化准备不足。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的居民,在退休后将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中。长期的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的有失公平,结果是中国家庭收入严重滞后于 GDP 增长速度。还有一个事实加剧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即只有大约 15%的退休工人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工作,他们享有某种形式的养老金。拥有退休金的人里只有大约 10%至 15%的人仍然依靠子女养老,但对于那些没有退休金的人,这个数字跃升至超过 50%。(摘编自未富先老的中国 ,有删节)1下列关于老龄化对中国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总人口目前已有 13.5 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
6、持增长,但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有所下降。B “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将会动摇,30 岁到 40 岁的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工作人口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C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相对于家庭来说,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这是富裕群体人均寿命增加和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D退休金的有无以及退休工人所处的企业性质的不同,造成养老方式的不同,使得老龄化后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养老问题。解析 不是谈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答案 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过去 30 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令人咋舌的老龄化问题,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B从 2015 年开始,人口老
7、龄化的速度将会快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而低龄人口数量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短时间里很难改变。C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与人口和寿命的快速上升有关,也与持续了 30 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D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多数人的储蓄是不够用来养老的。解析 原文并没有提到老龄化问题是中国经济奇迹带来的。答案 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寿命显著增加,生育率却急速下降,这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B不能用快速增长的人均 GDP 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因为收入的
8、增长是不平等的,财富的分配是不平均的。C长期地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压制普通中国居民,使得一些居民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退休后将处于糟糕的财务困境。D如果我们不能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过去 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就不能持续,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解析 “不能用”应该是“不能只用” 。答案 B二、(2014河南省豫南五市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
9、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
10、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 ,武王为“姬发” ,周公为“姬旦” ,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 ,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
11、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 、“氏” ,还是合称“姓氏” ,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 ,刺杀嬴政的“荆轲” ,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 ,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
12、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4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
13、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解析 “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说法错误,原文为“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血缘联系了” 。答案 D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B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C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 ,武王为“姬发” ,周公为“姬旦” ,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
14、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解析 “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说法错,今人之所以将周文王等三人的称谓弄错,是因为不了解先秦的姓氏应用规则。答案 C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大概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D姓氏合流之后,同姓却不一定同祖,原因在于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的氏转化而来,而先前同
15、样的氏未必是同一个姓。解析 “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原文无据。答案 B三、(2014河南省郑州市第三次质量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 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 ,孙子 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 “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从现有资料看, “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
16、理论。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档中横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档穿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方每档穿五珠,每珠作数一。定位后拨动算珠,就可做加减乘除及开乘方等运算。“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 ,因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1921 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
17、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宋末元初学者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盘”为题的五绝一首,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时谚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则动。 ”元代谚语把资历渐老的奴婢比作算盘珠,也表明此物当时已很常用。此外,宋代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因此,许多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算盘诞生的可能性较小;而唐代经济文化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极有可能。珠算因计算工具简便、数理内涵独特而被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元世祖忽必烈时
18、,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 365.2425 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 26 秒,这样精确的计算就是利用珠算完成的。我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时只有一台计算机,为应付庞大的计算工作,就出现了众多算盘高手齐聚一堂演算原子弹数据的场面,最后的计算结果准确无误。但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在当今社会似乎已无用武之地。尽管在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珠算方兴未艾,连美国都要引进珠算作为新文化;但我国学珠算的人却越来越少,算盘也越来越罕见。2013 年 12 月 4 日,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评选出“50 个最伟大发明” ,中国算盘也入选其中,并被评价为
19、“第一批能够提高人类智力的工具之一”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认为,看待珠算,不要仅限于其计算功能,而应看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科学研究证明,珠算心算对幼儿和青少年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对特殊儿童有智障补缺与康复的作用,对老年人健脑和延缓衰老也能发挥作用。很多珠算“粉丝”也相信,就像有了飞机、汽车,照样还需要自行车甚至步行一样,珠算与电子计算器并不矛盾,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相得益彰。(摘编自指尖的文化:算盘的历史)7下面各项中不能支持“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A1921 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木制算珠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算盘也类似现代算盘,可见宋代
20、算盘的形制已较成熟。B宋末元初学者刘因有一首算盘诗,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的元代谚语以算盘珠来比喻资历渐老的奴婢,这些都说明算盘在宋元时已很普及。C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较为滞缓,算盘不大可能诞生于此时;而唐末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D在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 365.2425 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 26 秒,能利用珠算完成这样精确的计算,说明宋元之交珠算已很发达。解析 宋代“筹算除法歌诀”已经出现并不能作为“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的证据。答案 C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筹算是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一种
21、方法,从老子 孙子管子等著作中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就已被广泛使用。B文中的“珠算”和“算盘”并非一个概念。珠算是一种计算方法,算盘则是珠算的工具。从现有资料看, “珠算”一词比“算盘”一词更早见于文献。C从北周甄鸾对“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句话的注解来看,当时的算珠计数法已经与现代珠算相同,都是上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五,下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一。D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甚至美国;但在中国,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却日渐衰微。解析 “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时间错误。从“方兴未艾”一词来看,韩、日、东南亚地区珠算早就比较盛行。答案 D9根据
22、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盘发明之初可能没有“档” ,算珠也没有穿在档上,而后来的“穿档算盘”都是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这种改进使算盘在携带和使用时更加方便。B筹算演变为珠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珠算产生之后,又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发也有它的功劳。C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并入选大西洋月刊 “50 个最伟大发明” ,这表明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得到了国际认可。D在电子时代,算盘计算迅速、携带方便的优势已很难体现,因此我们不应再关注其计算功能,而应开发其在教育启智等方面的价值。解析 “不应再关注其计算功能”绝对化。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