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假作业第一卷 I(4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2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某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是因为他在表面化学所作的研究。以下事实或现象与表面化学无密切关系的是A熔化的铝不易滴落下来 B用还原铁粉和石棉绒混合物与水蒸气制得 Fe3O4 和 H2 C用明矾来净水 D配制 FeCl3 溶液时将 FeCl3 固体溶于浓盐酸中再加水稀释2. 下列表示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A8 个中子的碳原子的核素符号: 8C BH 2O 的电子式:CCl 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HClO 的结构式:H-O-Cl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5时,
2、pH13 的 1.0LBa(OH)2 溶 液 中 含 有 的 OH 数 目 为 0.2NA B200mL1mol/LAl 2(SO4)3溶液中,Al 3+和 SO 离子总数为 NA2- 4C.CO 和 N2为等电子体,22.4L 的 CO 气体与 lmol N2所含的电子数相等D. 在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 2mol 的石英晶体中,SiO 键为 4 NA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基橙呈黄色的溶液中: Fe2+、Cl -、NO 3-、Na + 一定能大量共存 B石蕊呈蓝色的溶液中:Na +、AlO 2-、NO 3-、HCO 3- 一定能大量共存C含大量 Al3+的溶液中:K +、Na +、NO 3-、
3、AlO 2- 能大量共存D.澄清透明溶液:Al 3+ 、 Na+ 、 SO42- 、Fe 3+ 能大量共存5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后恢复成原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稀硫酸溶液,实质上是电解水,故溶液 pH 不变B电解稀氢氧化钠溶液,要消耗 OH,故溶液 pH 减小C电解饱和碳酸钠溶液,溶液的 pH 不变D电解足量的 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加入氢氧化铜可使溶液恢复成原溶液。6.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A铁分别加入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均无明显现象BSO 2 既能使品红褪色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C漂白粉溶液和硅酸钠溶液久置空中都变质DH 2O2 溶液中加入 MnO2 或 FeCl3
4、 溶液都能增大反应速率7.下列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实验室制取并收集 NH3 B构成原电池 C 检 查 装 置 气 密 性 D 实 验 室 制 备 乙烯8.下列各组反应中,所得产物相同的是A锌与浓硫酸或稀硫酸反应。 B氯化铝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铁在少量氯气或过量的氯气中点燃 D金属铜与浓硝酸或稀硝酸反应9.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A Fe2O3 溶于过量的氢碘酸中: Fe2O36H +2Fe 3+3H 2OB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 4I - + O2 +2H2O = 2 I2 + 4OH-C向 NaAlO2 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 制
5、Al(OH)3: 2AlO2- + CO2 + 3 H2O = 2 Al(OH)3 + CO32-D在强碱溶液中次氯酸钠与 Fe(OH)3 反应生成 Na2FeO4:3 ClO- + 2 Fe(OH)3=2 FeO42- + 3 Cl- + H2O + 4 H+10.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已知 H2(g) +1/2O2(g) =H2O(l) ;H -285.8kJ/mol,则 H2 的燃烧热为 285.8 kJ B一定温度,压强下,热化学方程式 N2(g)+3 H2(g) 2 NH3(g) ;H= Q kJ/mol, (QO) 如将一定量 N2(g)和 H2(g)置于某密闭容器中该条件下充分反应后
6、放热QKJ,则此过程中有 1molN2(g)被还原C001 molL1 的 CH3COOH 溶液中 CH3COOH CH3COO-+H+溶液中,稀释时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均下降。D对一个可逆反应而言,平衡移动了,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一定改变。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的 0 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的 2 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得 0 分。11.某储能电池的原理如右图所示,溶液中 c(H ) = 2.0 molL1 ,阴离子为 SO42 ,
7、a、b 均为惰性电极,充电过程中左槽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黄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右槽溶液颜色由绿色变为紫色时,电池中能量转化形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充电过程中,a 极的反应式为 VO2 e + H2O VO2 + 2HC储能电池 a、b 两极间的电解质溶液中通过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D放电时,当转移的电子数为 6.02 1023 时,共有1.0 mol H 从右槽迁移进入左槽12.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一致的是选项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或结论A 滴加稀 NaOH 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原溶液中无 NH4B 向含有少量 FeCl3 的 MgCl2 溶液中
8、加入足量 Mg(OH)2粉末,搅拌一段时间后过滤除去 MgCl2 溶液中少量 FeCl3C 常温下,向饱和 Na2CO3 溶液中加少量 BaSO4 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常温下 KSP(BaCO3) Na N2D氮气常温下很稳定,是因为氮的电负性小B. 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是由水杨酸和乙酸酐合成的:在生成乙酰水杨酸的同时,水杨酸分子之间也能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少量聚合物(副产物 )。合成乙酰水杨酸的实验步骤如下:ks5u向 150 mL 干燥锥形瓶中加入 2 g 水杨酸、5 mL 乙酸酐和 5 滴浓硫酸,振荡,待其溶解后,控制温度在 8590条件下反应 510 mi
9、n,然后冷却,即有乙酰水杨酸晶体析出。减压过滤,用滤液淋洗锥形瓶,直至所有晶体收集到布氏漏斗中。抽滤时用少量冷水洗涤晶体几次,继续抽滤,尽量将溶剂抽干。然后将粗产品转移至表面皿上,在空气中风干。将粗产品置于 100 mL 烧杯中,搅拌并缓慢加入 25 mL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加完后继续搅拌 23 min,直到没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为止。过滤,用 510 mL 蒸馏水洗涤沉淀。合并滤液于烧杯中,不断搅拌,慢慢加入 15 mL 4mol / L 盐酸,将烧杯置于冰水中冷却,即有晶体析出。抽滤,用冷水洗涤晶体 12 次,再抽干水分,即得产品。第步中,要控制温度在 8590,应采用的加热方法是 ,用这种
10、方法加热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在第步中,用冷水洗涤晶体,其目的是 、 。在第步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 ,加入盐酸的作用是 。如何检验产品中是否混有水杨酸? 。答案:1.D2D3D4D5C6D7B8C9B10B11BD12C13B14A15B16. (12 分) (1) 3Cu 2O+14HNO3=6Cu(NO3)2+2NO+7H2O(2 分)(2)固体中加入稀硫酸,若溶液变蓝,则含有 Cu2O,否则无。 (2 分)(3)Cu :0.1mol Cu2O : 0.05 mol(2 分)(4) H2O2, (1 分)将 Fe2+氧化为 Fe3+, (1 分)2 Fe 2+ H2O2 +2H+
11、 =2 Fe3+2 H2O(2 分)CuO(1 分)将 PH 调至 3.7-6.0 间除去 Fe3+(1 分)17. (12 分) (1)除去 Cl2 中的 HCl, (1 分),7.15(2 分)(2) 反应放热;(1 分)Cl 2 未完全与石灰乳反应,作为尾气处理了。 (1 分)(3)浸入冰水中(1 分)(4)HCl ,; CO2;H2O 蒸汽(各 1 分) (5)Cl 2+2OH-= Cl-+ ClO-+H2O(2 分)(6) Cl2 将 I2 继续氧化为 KIO3(1 分)18(6 分) (1)没有判断氧化是否完全(2 分) (2)防止吸收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1 分) 。装置中残余的二
12、氧化硫没有赶到 D 中吸收(1 分)(3)防止生成亚硫酸钡沉淀(2 分)加蒸馏水浸没沉淀,让水自然虑去,重复 2-3 次(1分)19 (12 分)(1)不可行,因为该反应既是熵减又是吸热反应,任何温度下都不自发。 (2 分)(2)0.15 mol/(Lmin) (2 分) AC (2 分) (2) (2 分) 时间CH4转化率 乙甲(3)41.2 kJ/mol (2 分) a(2 分)20. (12 分)4HCOOH+K 2CO3=2KH(HCOO)2+CO2+H2O(2 分)60 (1 分) 、 41(1 分)温度过高,甲酸易挥发。 (2 分)酚酞(1 分)溶液由无色恰好变成浅红色且在半分钟
13、内不褪色(1 分)96.2%(2 分) A(2 分)21. (14 分) (1)(CH 3)2C=CHCH2Cl (2 分)(2)氧化反应(2 分)(3)EF(2 分)(4) (2 分)(5)9(2 分)(6) H-OC(H2)4C-OHn3CH2=-CH=23 CH2=2 K2CrO7CH3(2)4COHOH2CH3(CH2)4OHO 22A. (12 分)(1)AsH 3PH3NH3, PH3 AsH3 NH3(2)N2O (3)极性 (4)三角锥形 (5) (6)SP3 N2H4+2 HCl=N2H6Cl2 d.N2H4 +2H2O2=N2+4H2O (7)BC(最后一空 2 分。其余各一分)22B. 水浴(1 分); 温度计、酒精灯、烧杯 (3 分) 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可溶性杂质(1 分) 、减少阿斯匹林的溶解 (1 分) 使阿斯匹林转化为可溶性盐(2 分) ; 将阿斯匹林的可溶性盐重新转化为阿斯匹林(2 分) 向水中加入少量产品,滴加氯化铁溶液,若有紫色出现,说明产品中含有水杨酸(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