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而思网校 第 1 页 共 7 页2012 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 7:细胞的代谢一 、选择题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 0温度条件下凝固最快B多酶片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这种药片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C常温常压下,要使过氧化氢溶液迅速放出大量的氧气,应注入新鲜猪肝研磨液D在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时,将溶液 pH 由 3 提升到 6 的过程中,该酶的活性将不断上升2.右图表示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 CO2条件下,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即达到
2、饱和BC 3植物比 C4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更容易达到饱和CC 4植物比 C3植物光能利用率高D水稻是阴生植物,玉米是阳生植物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 )反应场所都有线粒体 都需要酶的催化反应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 都能产生 ATP都经过生成丙酮酸的反应 都能产生水反应过程中都能产生H 都能把有机物彻底氧化A BC D4.巴斯德发现,利用酵母菌酿酒的时候,如果发酵容器中存在 O2,会导致酒精产生停止,这就是所谓的巴斯德效应。直接决定“巴斯德效应”发生与否的反应及其场所是( )学而思网校 第 2 页 共 7 页A酒精O 2丙酮酸,细胞质基质B丙酮酸O 2CO 2,线粒体基质CHO 2H 2O,
3、线粒体内膜DH 2OO 2H,类囊体薄膜5.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的成分可以是蛋白质、脂质或核酸B酶促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无关C有酶参与的反应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DDNA 连接酶水解后的产物是氨基酸6.在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既有H又有 ATP 产生的是(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 BC D7.下列图中,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 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 ( )8.下图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需多种酶参与,且需 A
4、TP 供能B适宜条件下,过程在活细胞中都能进行C过程产生的能量最多D过程产生的H都能与氧结合产生水学而思网校 第 3 页 共 7 页9.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在实验室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实验组 5 分钟 再过 5 分钟 滴加清水 5 分钟 0.3gmL-1 蔗糖溶液 x 无变化 质壁分离复原 0.5gmL-1 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y 无变化 1molL-1KNO3 溶液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z 1molL-1 醋酸溶液 无变化 细胞大小无变化 细胞大小无变化 对上表的推断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A.x 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
5、壁伸缩性弱于细胞膜B.y 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C.z 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D.组无变化是因为细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10.如图所示为不同条件下的同种酶促反应速 度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A影响 AB 段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底物的浓度B影响 BC 段反应速度的主要限制因子是酶量C温度导致了酶促反应和的速度不同D曲线显示,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 3711.提取鼠肝细胞的线粒体为实验材料,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大;当注入葡萄糖时,测得氧的消耗量较小,同时注入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时,氧消耗量又较大。下列叙述中与实验结果不符合的是 ( )A有
6、氧呼吸中,线粒体内进行的是第二、三阶段B线粒体内能分解丙酮酸,不能分解葡萄糖C葡萄糖只能在细胞质基质内被分解成丙酮酸D水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的12.关于有氧呼吸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产生大量的还原氢和 ATPB、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产生少量的还原氢和 ATP学而思网校 第 4 页 共 7 页C、 第三阶段是还原氢和氧结合成水,产生大量 ATPD、 全过程始终在线立体中进行二 、填空题13.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磷脂双层膜的原理而制备的人工膜。单层磷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亲水端与疏水端排列是不同的,搅拌后形成双层磷脂分子的球形
7、脂质体。(1)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说明脂质体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_。(2)脂质体的形成是由于磷脂分子结构同时具有_的特点,脂质体中裹入 DNA 就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一种工具运载体,原因是_。(3)由脂质体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同时也可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它最可能与膜上的_成分有关。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试图从人血红细胞、肾小管壁细胞的细胞膜上寻找这种蛋白质CHIP28,他以这两种细胞为实验材料的最可能依据是_。14.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来探究某种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以下是他的实验方案:(1)选取相同的豌豆幼
8、苗若干株,等分为 10 组;预先将豌豆幼苗放在 25 下,培养 4 天,使得所有材料都保持相同的生理状态,其相对呼吸速率为 10;将培养后的豌豆幼苗再放到不同温度的_环境中培养 3 h 后,每隔一小时测定一次相对呼吸速率;将测定的结果绘制成曲线图,结果如图所示(最初 3 小时虚线部分为推测值):学而思网校 第 5 页 共 7 页(2)实验至 7 h,发现有一组豌豆幼苗全部死亡,则该组实验温度最可能是_,原因是_。(3)从上图分析,最接近豌豆幼苗呼吸作用最适温度的是_。(4)从各条曲线的情况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要确定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不仅要考虑该温度下的呼吸作用速率,还要考虑_因素,_的温度才
9、能称为最适温度。(5)与预处理步骤的目的(排除最初生理状态差异的干扰)最接近的是_。A测定苹果中的还原糖之前,将苹果榨成苹果汁B “半叶法”测定光合作用前,将植物饥饿 12 h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D标志重捕法估计动物种群密度时,将第一次捕捉到的动物做上标记学而思网校 第 6 页 共 7 页0.2012 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 7:细胞的代谢答案解析一 、选择题1.解析:促进血液凝固的酶的最适温度是 35左右;多酶片的主要功能是助消化;pH 能影响酶的活性,在 pH 为 3 时,唾液淀粉酶已经失活,因此,将溶液 pH 由 3 提升到 6 的过程中,该
10、酶的活性将不会发生变化。答案:C2.D3.解析: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完成,不需要线粒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酶的催化;二者第一阶段相同,都是在细胞质基质内进行,都会产生 ATP;第一阶段都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有氧呼吸生成水,无氧呼吸不生成水;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过程会产生H;有氧呼吸是有机物的彻底氧化分解,无氧呼吸是有机物的不彻底氧化分解。答案:C4.C5.D6.B。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H和 ATP,暗反应阶段消耗H和 ATP;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H和 ATP,第三阶段利用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 O2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7.C8.D9.D解析 洋葱表皮细胞在 0.3 g/mL
11、 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而在 0.5 g/mL 蔗糖溶液中会因质壁分离失水过多而死亡。在 1 mol/L 的 KNO3 溶液中,由于 K+和 NO 能选择透过膜,故发生先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由于 K+和 NO 进入细胞内,细胞液浓度增大,因此滴加清水后,体积稍增大。放入 1 mol/L 醋酸中会杀死细胞。10.D 11.D12.C 学而思网校 第 7 页 共 7 页二 、填空题13. (1)稳定性 (2)亲水和疏水 脂质体的结构类似细胞膜,易与受体细胞的细胞膜发生融合,从而导入目的基因 (3)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除细胞膜外无其它的膜结构,便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而肾
12、小管壁细胞对水分子的重吸收能力强解析:在水中脂质体形成的原理是磷脂分子具有疏水端和亲水端,在水中时磷脂分子朝向水面的一定为亲水端,这样很可能就形成双层稳定的脂质体。脂质体应用广泛,例如:脂质体裹入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内(由于它与膜结构类似,易融合)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裹入抗癌药物和配备制导系统,即单克隆抗体(由细胞工程产生),就可以专一性地杀灭肿瘤细胞。由脂质体的结构可推测出细胞膜应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其疏水端相连在中间,也可推测水分子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而与膜上的蛋白质有关,选择吸水能力强、膜成分单一的材料进行验证最理想。14.解析:探究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可采用梯度法,即将变量(温度)设计为等差数列,分别作用于实验对象,然后观察实验对象对此做出的反应,同时实验时应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包括生长状况、光照、时间等。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实验题的重要一环。本题中,根据对曲线的对比分析,可以确定最适温度,以及不同温度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引起该结果的原因;预处理步骤的目的是排除生理状态不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与此最接近的是 B,排除机体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答案:(1)无光 (2)55 高温使酶失活 (3)35 (4)时间 能长期维持最快呼吸速率 (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