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方案】2015 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板块 4 专题二(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精题演练对点巩固 苏教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王聪聪 曹原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 。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 。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 ”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 ,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
2、必应” ,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李越:比如考生 A 考了 615 分,B 考了 614 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 应该在 B 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 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 A 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 B 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 就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李越:“掐尖”也叫“选优” ,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
3、定有最好的学生。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 5 名
4、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中国青年报:有人说, “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 ,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 20 多年
5、,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李越:真正的“掐尖” ,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早年估分填报志愿,虽然可以通过招生咨询工作了解到哪些学生是尖子,但并不知道他们的分数高到什么程度。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 。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
6、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 30 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选自中国青年报 ,2013 年 7 月 11 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 ,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
7、答记者的提问。B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 ,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E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2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_
8、3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答:_4.高校之间的“掐尖大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高校为何还要进行“掐尖大战”呢?请结合文章简要探究。答:_二、(2014鹤岗一中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她把所有的 15 万美元都捐给了一所大学美里克布拉格奥斯奥拉麦卡锡一辈子都在打扮别人。1987 年以来的绝大部分日子里,她日复一日地同成堆的脏衣服打交道,将它们清洗干净、熨烫平整,以便人们穿着去参加那些永远不会邀请她参加的聚会、婚礼或毕业典礼。六年级时她便辍学开始工作。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小孩,也没有学过开车,因为没有什么地方是她特别想去的。她所
9、拥有的一切便是她视为上帝恩赐的一份工作。在密西西比乡村很多黑人甚至连工作都没有。她几乎很少花费。住在家里的老房子里,过着紧缩开支的简朴生活,她的圣经已经破烂不堪,她就用透明胶将它粘住,以防哥林多书掉出来。就这样过了数十年,她所得的报酬大多是一元钞票和零钱已经超过 15 万美元。“我用不了那么多钱!”一天麦卡锡小姐说,她并不是在可怜自己。于是她把钱捐了出去,资助就在她家乡的南密西西比大学的黑人读大学,那里每年的学费是 2 400 美元。没能再次回到学校读书是麦卡锡小姐毕生的遗憾。她说:“我想和孩子们分享这些钱。我并不在乎做什么样的工作,但我太忙了,一直太忙了。也许我能让孩子们不必做我这样的工作。
10、 ”哈蒂斯堡人将她的捐赠称为“上帝的礼物” 。她这样做部分也是因为她想到自己来日不多了。坐在她光线很暗却很温暖的房间里,她谈起死亡,平淡得就好像在说下午可能有一场雷雨。对她来说,捐赠是为了防止不测发生,就像下雨时要关上窗子以免雨淋湿床罩一样。她说:“我知道我活不了多久了,我想这些钱对他们比对我更有用。 ”她的捐赠已引起全国上下的关注。短短几天里,洗衣妇奥斯奥拉从默默无闻变得名扬全国,对此她始终不能理解。坐在她离大学不远的木板房里,她耐心地接待在她门口排起长队的记者、企业家和其他人。她说:“我住在我喜欢的地方,以我愿意的方式生活。即便有车,我也不会开。我已经老得无法去上大学了,所以我决定这样做。
11、是我自己的主意。 ”“过去我们黑人都不能上那所大学,但现在他们可以了。 ”30 年前那所大学才取消种族隔离制度。当人们问她为什么不选某个知名的黑人学院,而选这所大学时,她说:“因为它就在这儿,很近。 ”麦卡锡小姐并不想要一幢以她命名的大楼或一尊纪念她的塑像,她只想要一种回报,即参加因她的资助而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的毕业典礼。她说:“我很想看到这样一个典礼。 ”学校已经以麦卡锡小姐的名义将 1 000 美元奖学金发给来自哈蒂斯堡的一名 18 岁优等生斯蒂芬尼布洛克。布洛克小姐的外祖母莱德蕾斯特海斯有一天来到麦卡锡小姐的小房子向她致敬。当麦卡锡小姐后来离开房间后,海斯夫人惊叹地摇着头。她说:“我以为她
12、会是个富裕的小老太太,有名车、豪华房子和漂亮衣服。我自己是个裁缝,同时做过两份工作。我了解像她那样工作的感受,她却把钱捐了出去。 ”奥斯奥拉奖学金基金就是以这样一位妇人命名的。她三年前才买了第一台空调,直到现在有人来她才打开;她毫不在意她的小黑白电视只能收到一个频道,因为她很少看电视;她还常常抱怨电费太高,也从不订报纸,因为她觉得太贵了。如今麦卡锡小姐在她家附近散步的步子慢多了。尽管并非情愿,她还是在很多个星期天都没能去友谊浸礼会教堂做礼拜。关节炎使她双手麻木僵硬。近 80 年来第一次,她独立的生活受到了威胁。她说:“我很想再回到学校,但我班上的同学都升级了,而我的年龄也太大了。我非常想回到原
13、来那个班。 ”于是她开始工作了,把挣得几乎每一块钱都存进银行。今年年初,银行问她去世后如何处理她的财产。她说,想把钱捐给学校,现在就捐,而不是去世以后。她只留出足够的生活费用。计划在大学读商业的布洛克小姐说:“我一直在想,她靠洗衣挣那么多钱真是个奇迹。”她希望四年后她毕业时,麦卡锡小姐还能跟她在一起。(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题目中, “所有” “都”等词语表现了麦卡锡的无私;“一所大学”表现了麦卡锡捐资助学没有任何的私利,没有对捐资的学校思考过多。B文章第二段交代了麦卡锡的相关情况,比如六年级就辍学,没有结婚,没有学过开车等,目的是告诉人们麦卡锡对
14、物质生活的追求很低,这就侧面交代了她能够存款的一个原因。C作者在描写麦卡锡时没有拔高她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麦卡锡就是一个普通的洗衣妇,她有高尚的举动,但她并非一直像一个圣人一样生活和思考,文章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性。D麦卡锡不想让她捐助的学校给她建一尊雕像等,包括她选择要捐助的大学时也没有特别挑选,因为她捐资的目的就是让上不起大学的黑人能够上学。E文章结尾处写受助者布洛克“希望四年后她毕业时,麦卡锡小姐还能跟她在一起”这句话意蕴丰富,表达了布洛克对麦卡锡未来的祝愿:希望与麦卡锡一起生活。6文章第一段在叙述事件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7麦卡锡对待捐款是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_8.
15、麦卡锡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答:_1 【解析】选 BE。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 ,没有回避问题,列举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C 项, “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D 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方法。2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二、四段的内容,第二段话是记者
16、问高校是否存在“掐尖大战”时李教授的回答。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掐尖大战”确实存在,二是“掐尖大战”的表现和危害。第四段,是具体谈对其他考生的伤害。分析危害时,注意从考生、家长、高校等方面思考,比如家长会投机取巧,学校会增加办学成本等。【答案】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3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高考分数的重要性可以从社
17、会、学校、考生三个角度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还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录取大学生,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按分数排序录取学生,维持了社会公平;从考生的角度看,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答案】高考在当前社会中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高校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维持了社会公平。4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回答问题时注意分析高校进行“掐尖大战”的具体原因,可以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校的持续发展即来年的招生、社会对尖子生的看法等方面分析。比如很多人认为名校就要录取尖子生,高分代表高素质
18、等。【答案】绝大多数人认为,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事实上,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目前中学生对大学了解较少,考生和考生家长会依据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尖子生是一个标志,在其所在地有示范作用,会为下一年的考生报考提供参考,会有更多的高分学生报考这所学校。学校乐意录取高分学生。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会认为高分代表高素质。5 【解析】选 C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 “一所大学表现了麦卡锡捐资助学没有任何的私利,没有对捐资的学校思考过多”错, “一所大学”只是客观地表述麦卡锡捐助的学校。B 项, “目的是告诉人们麦卡锡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很低”
19、理解错误。E项,布洛克应该是希望麦卡锡还能健康地活着。6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一段交代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语言上的特点以及给读者的感受等。比如,从语言特色来看,这段话用平实、简洁的语言交代了麦卡锡的工作;从手法上来看,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麦卡锡洗衣以及人们穿着麦卡锡洗的衣服参加各种活动而这种活动从未邀请过麦卡锡的情况,表现麦卡锡劳动的艰辛等。【答案】用语简洁,高度概括。作者用“一辈子都在打扮别人”一句话概括了麦卡锡的工作洗衣。语言平实,表达尊敬之情。作者客观描述了麦卡锡的工作状态,用“清洗” “熨烫”等动词表现了对麦卡锡的尊敬之情。通过对
20、比,表达同情。麦卡锡每天洗衣服,以便人们穿着干净的衣服参加各种活动,但这些活动永远不会邀请麦卡锡参加,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麦卡锡的同情。设置悬念,引发兴趣。结合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段介绍麦卡锡工作的内容会引发读者思考:麦卡锡这样的工作怎么能有 15 万美元的存款?她为何要捐款?7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结合文本分析,从中找出麦卡锡对待捐款的态度。如麦卡锡认为捐款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自己年纪大了,留下足够用的就行了。然后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答案】麦卡锡认为捐出 15 万美元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她捐款给学校部分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来日不多了。麦卡锡认为
21、钱用到更有用的地方就好。麦卡锡自己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高,她喜欢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麦卡锡捐款给大学没有什么功利性,只是因为这个大学离她家比较近,她希望能够帮助上不起大学的黑人。(答出三点即可)8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我们可以从麦卡锡对待工作、金钱等的态度来分析,比如麦卡锡认为工作是上帝恩赐的,这就说明她对工作的敬意;麦卡锡生活简朴等。同时注意分析她捐款的目的,她不追求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大楼或塑像等,而只是希望能够和受过资助的孩子一起参加毕业典礼而已。【答案】对工作充满敬意。麦卡锡认为工作是自己拥有的一切,是上帝恩赐的,工作认真,不厌倦自己的工作。生活简朴。麦卡锡很少花费,住在家里的老房子里,过着紧缩开支的简朴生活。不看重金钱。麦卡锡认为自己用不了 15 万美元,将其全部捐献。看重在学校读书的机会。麦卡锡毕生的遗憾就是没能再次回到学校读书。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她十分乐意与上学的孩子分享自己辛苦积攒的 15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