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东坡志林,汉江临眺,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太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
2、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
3、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喑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 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边
4、塞诗多能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抒发将士为保卫疆土而献身的英雄气概。他的山水诗,继承了谢灵运的传统,却没有谢的晦涩堆砌的缺点,变化多采,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描写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色,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鹿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都护在燕(yn)然。,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临眺 王维,用你的丹青妙笔描绘出诗人登高远眺尽收眼底的美景。,提示:哪些是背景,哪些是远景,哪些是近景,哪些是重笔,哪些是轻描。,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
6、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
7、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郡邑浮前浦,,州郡城镇,前方的江水,震动,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襄阳风和日丽,多么 美好,我真想留下来 ,和山翁同饮共醉。,风和日丽,山简,晋代一镇守襄阳 将军,有政绩,好饮酒, 每饮
8、必醉,江流天地外,楚塞三湘接,襄阳好风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留醉与山翁,山色有无中,荆门九派通,汉江雄 浑壮阔,(背景),承九派,承荆门,承山色,承江流,水势浩瀚,山色微茫,沿江群邑,眼前波澜,所处位置,即景抒情,(远景),(近观),(积极乐观),诗人泛舟江上,极目远眺,只见莽莽古楚之地上,从湖南方向奔涌而来的“三湘”水, 与西起荆门山,支流众多的汉江水汇合,波涛汹涌汇入长江。汉江滔滔远去,好像奔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的青山重重,迷迷蒙蒙,若有若无,时隐时现。一叶扁舟,随波飘摇,远处的城郭似在水面上浮动,浪拍云天,天空也像摇动起来。多美的一幅图画啊 !真想永住襄阳,与山翁同饮共醉这壮丽浩
9、渺的人间仙景中!,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香积寺:今名风穴寺,又名千峰寺,位于汝州市 区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俪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处”的诗情画意。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钟:寺庙的钟鸣声。 咽:呜咽。 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黄昏。 曲:水边。 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 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磐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不
10、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
11、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