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纵隔的解剖,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金利新 Department of Anatom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大纲要求,1、掌握心脏的局部位置和毗邻。 2、掌握纵隔的范围、分部及左、右侧观的纵隔器官毗邻。 3、掌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在胸腔内的局部位置及行走特点。,Back,概述,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组织、器官、结构的总称。 呈失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其前界为胸骨后面; 后界为脊柱前面; 两侧为纵隔胸膜; 上为胸廓出口; 下为膈。,Back,详细内容,一、纵隔的分区 通常采用四分法: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
2、下纵隔; 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二、纵隔的侧面观 (一)左侧面观: 中部:肺根。 肺根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心包隆凸 肺根后方:左迷走神经、胸主动脉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食管上三角: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之间,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食管下三角:位于心包、胸主动脉和膈之间,内有食管下份。,(二)右侧面观: 中部:肺根。 肺根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心包隆凸 肺根后方:右迷走神经、食管、奇静脉、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肺根上方:头臂静脉、奇静脉弓、上腔静脉、气管、食管 肺根下方:下腔静脉,二、上纵隔 (一)胸腺 1.位置和毗邻:位于胸膜围成的胸腺区内,前方
3、为胸骨;后面附于心包和大血管前面;上 达胸廓上口;下至前纵隔。 2.血管、淋巴和神经: 胸腺的动脉来自 胸廓内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伴行静脉注入头臂静脉或胸廓内静脉。 胸腺的淋巴管注入纵隔前淋巴结或胸骨旁淋巴结。 胸腺的神经来自颈交感干和迷走神经的分支,(二)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1.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汇合而成,下行至第2胸肋关节后穿纤维心包,平第3胸肋关节下缘注入右心房。穿纤维心包前有奇静脉注入。 2.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1.位置和毗邻:位于右第2胸肋关节和第4胸椎体下缘以上的主动脉部分。 主动脉弓左前方:胸膜
4、、肺、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和迷走神经 右后方: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和心深丛。 上方: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左头臂静脉和胸腺。 下方:肺动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和心浅丛。,2.分支: (1)头臂干 (2)左颈总动脉 (3)左锁骨下动脉 3.动脉导管三角:位于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之间,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四)气管胸部和支气管 1.位置: 气管胸部位于上纵隔中央,上端平胸骨颈静脉切迹,下端平胸骨角分为左、右支气管,分叉处为气管杈。 在气管杈内面有气管隆嵴。 左主支气管细长,倾斜,长4.54.8cm,下缘与气管中线交37.5度角,平第5胸椎进入左肺门; 右
5、左主支气管粗短、陡直,长1.92.1cm,下缘与气管中线交23度角,平第6胸椎进入右肺门。,2.毗邻: 气管胸部前方: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心深丛。后方:食管、左喉返神经(左后)左侧:左迷走神经、锁骨下动脉右侧:右迷走神经、奇静脉弓右前方: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左主支气管前方:左肺动脉、后方有胸主动脉 右主支气管前方:升主动脉、右肺动脉和上腔静脉,3.血管、淋巴和神经 动脉血管来自于:甲状腺下动脉、支气管动脉、肋间后动脉和胸廓内动脉; 静脉注入:甲状腺下静脉、头静脉和奇静脉; 主支气管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气管淋巴管注入气管旁淋巴结。,三、下纵隔 (一
6、)前纵隔 较狭窄,内有胸腺下部、纵隔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 (二)中纵隔 内有心包、心、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1.心包: 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心包前壁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26肋软骨相对,在胸腺围成的心包区直接与胸骨体下半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 心包的后面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等。 心包两侧为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心包上方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 心包下壁与隔中心腱愈着。,2.心包腔: 心包腔浆膜心包的赃、壁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浆液。 心包窦浆膜心包的赃、壁两层返折处的间隙。 有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3.
7、心包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动脉血管来自于:心包膈动脉、肌膈动脉和食管动脉等; 静脉注入:胸廓内静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 淋巴管注入:纵隔前淋巴结、纵隔后淋巴结和纵隔上淋巴结 神经来自于:膈神经、肋间神经、左喉返神经、心丛、肺丛和食管丛。4.心(从略),(三)后纵隔 内有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和纵隔后淋巴结。 1.食管胸部: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 (1)毗邻: 前方: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左喉返神经、食管前丛、心包、左心房和膈。 后方: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右肋间血管。,左侧: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
8、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胸导管上段。 右侧:奇静脉弓。,食管后隐窝右侧纵隔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2)血管、淋巴和神经: 食管胸上段的动脉来自肋间后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胸下段的动脉来自胸主动脉发出的食管动脉。 食管静脉汇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食管胸上段的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胸下段的淋巴管注入纵隔后淋巴结和胃左淋巴结; 部分淋巴管直接注入胸导管。 神经来自于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干。,2.迷走神经 经肺根后方下行。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分别在主动脉弓 前下方及主动脉弓与支气管分杈之间形成 心浅丛和心深丛; 在肺根周围、食管前、后面
9、形成肺丛; 左、右迷走神经的分支在食管前后面形成 食管前丛和食管后丛; 向下汇合成迷走神经前干和迷走神经后干。,3.胸主动脉: 前:左肺根、心包和食管; 后: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右侧:奇静脉和胸导管; 左侧:与纵隔胸膜相连。 在胸主动脉和食管胸部之间有纵隔后淋巴结。,4.胸导管: 平12胸椎下缘起于乳糜池, 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 在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上行, 至第5胸椎高度 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斜行, 然后经食管与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5.胸交感干: 每侧有1012个胸神经节。 内脏大神经:是穿过第69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穿膈脚终止于腹腔神经节。 内脏小神经:是穿过第1012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穿膈脚终止于主动脉肾节。,四、纵隔间隙 1.胸骨后隙:位于胸骨和胸内筋膜之间。 2.气管前隙:位于上纵隔,气管、气管杈和主动脉弓之间。 3.食管后隙:位于上纵隔,食管与胸内筋膜之间,内有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胸导管。,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