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考语文压轴题热练(4).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10323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语文压轴题热练(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高考语文压轴题热练(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高考语文压轴题热练(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高考语文压轴题热练(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高考语文压轴题热练(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 高考语文压轴题热练(4)一 阅读 80 分来源:Z,yy100.Com(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笔墨的超越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 ,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

2、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 “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 ,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 ;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

3、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 ,墨可以“舞” , “妙笔”可以“生花” ,笔底可走“龙蛇” ,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 、 姿态 、 神韵和气魄 。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 、姿态 、 神韵和气魄 。 ”这

4、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 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 ”执笔要求“腕平掌竖” ,因为“心正则笔正” ,反之“笔正”可见“心正” 。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 ,因为“中则正” 、 “君子藏器” 。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 ”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于是“技进乎道” ,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

5、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 “他人终莫能及尔” 。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 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

6、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1概括第段的主要内容。(2 分)解析: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一般有四个思考方向:一看表达方式,如果一个段落里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一般来说,议论的句子可能就是该段落的主要内容;二看段内文句之间是否存在总分关系,总说或总结的句子自然提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是较长的段落,再看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概括、归纳各层次的要点即可;还可以把该段落放在全文中观察,特别是观察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或许上文的结尾或下文的起首归纳了该段的主要内容。如果纯属叙事、说明、抒情的段落,其主要内容的概括另当别论。第段是一个议论性段落,一共四句。第句是引论,第句

7、提出观点,句分论,从笔墨、造型、墨与水的调合、宣纸等方面分论为什么“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另外,第段的最后一句对本段的内容也有提示作用。答案: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2简析第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3 分)解析:本题貌似考查引证的作用,实质上还得研究段落内部的结构。不过,该段的中心句位于段中两个层次之间“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这是两个分论点的共同指向。当然,从文脉上分析,也可以把这一句看作既结上又领下的过渡句,但是不管从什么角度分析,本段的主要内容还是要从这句话中分析出来。两个分论点分别是:“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

8、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再考虑论证方法,懂得引用是为了论证观点、见解的,答案就豁然开朗了。需要做的还有归纳、概括,不要照抄原文。答案:两处引用阐明了笔墨艺术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话阐明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引用宗白华的话阐明笔墨艺术胜过许多复杂的艺术。3下列对第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B “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

9、段,引出下文的作用。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来源:状_元_源 Z_y_y_100解析:从“不仅由于”来看,第段显然是个过渡段。前三段是从笔墨的物质构成要素特别是“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这个角度阐述其艺术魅力的形成,所以,确实是“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 , “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从表达效果上来说, “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A 项错在“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应为“对笔墨艺术的赞美之情” 。答案:A4第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2 分) 解析:“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

10、有了特殊的性灵”这一句既呼应了第段,又是第段的中心句。接下来分两个层次分说,第一层到“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 ,谈的是“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 ,笔墨具有了人的情感,文人将笔墨作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 ,所以, “性灵”的第一个内涵应为“情感、态度、思想”等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二层是说“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 ,所以,性灵的第二个内涵应为“美感”等审美层面的东西。不要照抄原文,还要注意提问方式。答案:情感和美感。 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解析:这里的破折号所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目的是让自己的

11、说理更严谨。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一个概念游戏笔墨,但又不是使用其常见义,所以需要加以解释。意思是说,虽然我知道“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 ,但是,我还是可以从“游戏笔墨”这个词语中看到笔墨艺术中“一种游戏的取向” ,所以,选用“虽然” 。是倒装的转折关系复句,倒装的目的是强调笔墨艺术中有“一种游戏的取向” 。本题的解答除了关注内容外及语句之间的关系外,还要熟悉标点符号的作用。答案:D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 分) 解析:从全文看,该段文字谈笔墨的“超越”主要是在后半部分,即第段至结尾。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即、。根据语句之间的送迎际会,可以圈定三个中心句:“笔墨超越了物质

12、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 ;“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 。解题方法是从结构入手,把握层次,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答案: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 7 一 12 题。(20 分) 天目山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

13、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来源:状+元+源 Z+y+y+100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

14、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

15、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 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 27 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

16、千年。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

17、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 57 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

18、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 。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7第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 分)解析:这个比喻形神兼备,首先是形似,用海水状满含的泪水,其次是写出了内心的巨大起伏,结合前面“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及后文对故事原委的叙述,可知,内心翻动的是极度的悲痛之情。比喻的效果是:形象。答案: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8第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2 分)解析:这个句子倒装,调整过来是: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去天目山, (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 “夙愿” ,

19、又作宿愿,意为一向怀着的愿望,久已有的愿望;“仪式” ,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虽然说“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但实际上不仅为了树,更是为了人。这个人是革命先烈,牺牲于此,因某种原因作者及其家人一直没有去探望、缅怀,所以,成为夙愿,而“去天目山”的行为便也具有了某种“仪式感” 。解答文学作品词句的含义,不仅需要把握该词句概括的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剖析出作者的情感倾向。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段作赏析。(3 分)解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

20、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这段文字最突出的当然是: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也有使用。解答的时候,先要概括作者使用的手法,再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使用的,以及表达效果是什么。该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这从“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等描写中可以看出。而在母亲的追念中,突出了烈士的坚毅,文中写他的脚印“沉稳” ,他的目光“坦然”“他沉稳的脚印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

21、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 60 字)(3 分)解析:学生可能会忽略“介绍”二字。它是说明的意思,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如:身份、年龄、经历等) ,再分条罗列即可。但估计会有考生描写、评价,甚至讴歌、赞美。注意字数要求。答案: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 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 27 岁。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 分)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B第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D浓墨描写

22、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解析:从 2010 春考开始,现代文阅读二的选择题的分析对象集中在文本的一个点上,这是一种变化。本题集中在全文突出的艺术形象“树”上,从表现手法、作用、情感等方面做深入的鉴赏。A 项错在对雾的作用的分析上“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这里的雾应属于“历史迷雾”的象征,即遮蔽了英烈形象的时间等历史因素;即使看不出来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这里肯定不是要表现“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大树在文中被突出的形象是伟岸、坚毅等英雄形象。B 项

23、正确。C 项错在对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情景作用的分析,此处应为一种崇高精神的复活。D 项错在对篇末揭示的主旨的分析,篇末应是对当今“模糊”英烈的理想的忧思。E 项正确。F 项错在“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 ,在父母的眼中,这些大树也是一种象征。答案:B E来源:状_元_源12第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4 分)来源:状元源 zyy100K解析:这道题目触及到本文的主旨。虽然看起来是考查几个句子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句子位于句末,意义非常。作者表面在谈论“天目山得名的原因” ,实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到 57 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

24、,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实是“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 ,这让烈士“诘问” ,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模糊” (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阅读,标题非常重要。无论是地名、人名还是物名,在作者的笔下常常成为寄托深远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 ,如“灯笼红” 、 “春声和春深” 、 “天目山”等,我们在阅读时要予以特别关注,按照作者行文的脉络和情感的线索,把握其外在特征和所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考,把它作为读懂文本的一把钥匙。我们教材中此类文本也很多,如想北平 、 合欢树 、 故都的秋 、 荷塘月色等。而且一般情况下

25、总会有一道 4 分左右的大题跟它有关,考查的就是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历年高考无不如此。比较有趣的是秋季高考所选文本的标题这几年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而春季高考则通常是一个句子,这个句子通常包含一个艺术形象,如“青石板” 、 “大雾”等,不过以句子为题意思可能更显豁些。即使标题没有包含某个核心“形象” ,我们也要善于捕捉和分析文本中集中描写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 ,它可能是一个物,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件事,一片景,一个场面等,如无限玄机的核心形象就是“围棋” 。答案: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

26、分】13(1)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从军行)(2) ,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5) ,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记)(7)吾生也有涯, 。(庄子养生主)(8)香稻啄馀鹦鹉粒, 。(杜甫秋兴)解析:仍然延续着 3(高中教材)+3(初中教材)+2(课外)的命题思路。也就是说把中学阶段要求背默的文段默熟就可以拿到满分了。答案:(1)孤城遥望玉门关(2)吴宫花草埋幽径(3)梧桐更兼细雨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最喜小儿无赖(6)水尤清冽(洌)(7)而知也无涯

27、(8)碧梧栖老凤凰枝(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 14 一 16 题。(8 分) 越调 平湖 乐 尧 庙 秋 社 王 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 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霹雳:琴名。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 分)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还原生活情境,即诗歌鉴赏中“泡”的能力。从小令的描写可见,有:“把酒观多稼” ,因庄稼丰收而举杯畅饮;“霹雳 弦声,笑喧哗” ,弹琴、唱歌,笑语喧哗。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B

28、“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C “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解析:社祭的活动有春秋两季,因此, “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 ,暗示季节的应该是这一句。其它选项正确:A 项与 14 题有重叠;C 项对景色的特点及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恰当;D 项所谓“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 、 “西山爽气” 、 “不羡日夕佳” )而显

29、得“高雅” ,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 。答案:B16 “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分)解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沪教版第一册 18 课诗二首选了“其五” 。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飞鸟相与还” ,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而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幸福安详,自然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那些归隐诗句

30、了。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僧喜曰:“诺。 ”饥民赖以全活。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

31、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 ”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 ”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 ”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 ”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解析:出自 300 实词的有“造” (高中) 、 “素” (初中) 、 “徙” (初中) ,学生应该掌握得很好。 “与”字也常见,高中第六册兰亭集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注释:与,交好。另有六国论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与”是“结交”的意思。熟练掌握这些义项,根据所在语境,是很容易推断的。答案:(1) 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分)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