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阳一中高三语文组,古代诗词鉴赏之解题方略-五看法,教学目的:掌握诗词鉴赏题的解题方法-阅读方法,做到大体上读懂诗歌 。,解读诗歌应注意做到:,一要关注诗题。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甚至是题材或表达技巧,征 人 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中并没有“怨“字,作者却以“征人怨“为题,试分析其妙处.,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怨气候苦寒, 怨景色单调。题材、主旨,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
2、漏补衣灯。注筇qing:此代指竹杖。土塍:田埂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联)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二、三句(联)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联)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要素,09年山东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
3、,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要素、主旨,借助题目,可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 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 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 登高就可能是思亲、怀远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有些诗歌题目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
4、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主意象、基本内容。,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直接用诗歌的意象命题,有的诗歌甚至在意象前直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都有利于我们借助诗歌的标题就能大体上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借助诗歌的题目,在事件或背景中体味思想感情,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次北固山下 王湾,“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
5、外,秋夜 朱淑真,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词人,即景抒情寄寓着思念和愁绪。,客路青山处,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事件,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将
6、:岂 纪:经营。,题目移居写的是作者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的系。 -事件 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 -主旨,又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主旨,倦夜 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里干戈事,空悲清夜徂,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主旨,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诗人的失落和
7、孤寂。,小结:从题目切人,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有些诗歌的题目有提示全篇作用,如果从此切人,便容易抓住理解诗歌的关键。,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未展芭蕉,二要关注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二要关注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
8、同的感情主基调。,点绛唇 . 陆游 .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遮回,掩饰。,有人说“做个闲人样”一句“立改前文之境”,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前文以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作个闲人样”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这首词作于作者南渡以后的最初几年,以寻常词语抒发作者曲折多致的心绪变换,是一首写乡愁的作品。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一
9、写外景,一写内景,外景辽阔高远,我们面前展示了广袤无垠的空间;内景狭小逼窄,我们面前呈现了静谧岑寂的境界。“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 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嘹亮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听归鸿,望碧云,古诗词中往往寄托着旅愁;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似乎已成定规。词人这里借归鸿碧云抒发的就是自己怅然若失的情绪。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烟” 下着一“直”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此处以窗外的
10、雪花作室内香烟的背景,匠心独运,活写气氛之静与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描写作者形容服饰,只见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凤钗,以及凤钗上所装饰的用彩绸或金箔剪成的人胜或花胜。“人胜”、“花胜”都是古代妇女于人日(正月初七)所戴饰物。而词人的一腔哀怨,却通过它们传递给读者。,一个“明”字和一个“轻”字,看似愉快,却给人以哀愁的感觉。雁断云残、雪落烟升的凄清气氛中,人物的情绪自然不会欢畅;而烛底的凤钗即使明,也只能是闪烁着微光;凤钗上的人胜即使轻,也只能是颤巍巍的晃动。 从“残云碧”到“凤钗明”再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室以至枕边,
11、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这里词人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公通宵不寐的神态。 转眼已到了白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报春的梅花想是开放了。词人不禁产生一股游兴。然而此念方生,即已缩回。“春意看花难”,何以难呢?因为时早春,西风还留有余威,外出看花,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所以词人说“西风留旧寒”词人如今人既憔悴,心亦凄凉,不欲看花,其原因何止畏寒一端这“旧寒”不只是天寒,而且是心寒。既想赏花,又怕春寒这是曲笔,表现了婉约词特有的情致,增强了抒情
12、力度。 这首词运用曲笔,以浅淡之语写深挚之情,意味隽永,值得用心玩赏。,菩萨蛮 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简析春意看花难的原因。 注:本词写于作者南渡后最初几年。人胜:古代妇女于正月十七所戴的饰物,季节虽是早春,仍春寒料峭。 因羁旅乡愁而彻夜难眠,赏花心情顿无。,2010年北京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
13、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案: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本诗主要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土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书愤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三要关注文本(诗词本身),四要关注注解和小序。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摩,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
14、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2005年天津卷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参考答案: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对国家衰亡、不可挽救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五要关注考题。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我们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2007年重庆卷
15、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中“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实战练习,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注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嫣香:指娇艳的花朵。(1)本诗隐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1)本诗写诗人惜花、惜春,其实也是自伤自悼,抒写青春易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2)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已的状态。不说花落,而说 嫁于春风,生动形象。该句以花寄情,感
16、慨花残人老,非复当年容貌,抚今追昔,倍感惆怅。,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其中“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刚劲,一者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李贺写诗构思精巧,包孕密致,于此可见一斑。次句“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从而显得格外精神。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可怜”二字表达
17、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惜春,也是自伤自悼。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容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落花不再春”,待到花残人老,就再也无法恢复旧日的容颜和生气。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已的状态。“嫁与春风不用媒”,委身于春风,不须媒人作合,没有任何阻拦,好像两厢情愿。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只为盛时已过,无力撑持,春风过处,便不由自主地坠落下来。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酸辛。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而今“出嫁”,已是花残“人老”,非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倍增怅惘。结句婉曲深沉,制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再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