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2018 学 年 好 教 育 云 平 台 11 月 份 内 部 特 供 卷高 三 历 史 ( 四 )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2、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24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2 分 , 共 48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 只 有 一 项 是 符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前 817 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史称“宣王干涉鲁政”。下列对材料解
3、读正确的是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2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 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3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4、4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职权回归,改变了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六部诸寺监尽为闲职,官、职、差遣交杂的局面。这一改革有助于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决策效率 C加强宰相权力 D规范政务运作5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6梭伦指出
5、:“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他的这一做法A旨在调节农民与商人的冲突 B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C试图采用中立方式化解矛盾 D实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7公元 2 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指出:“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他还使临时的元首顾问会正式转变为中央政权官僚机构。哈德良皇帝的这些做法A破坏了罗马法律的公平正义 B顺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C借鉴了中国秦朝的治国原则 D促使万民法最终取代公民法8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
6、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可见英国内阁制度A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 B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C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 D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9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1912 年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该修正案规定,确立代表各州的美国参议员必须由民众直接选举。这说明A美国各州州权有所下降 B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现象显著C一战推动美国民主进程 D政治民主化得到进一步提升10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六条规定议会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 17 票;巴伐利亚 6 票;萨克森 4 票;符
7、腾堡 4 票;巴登 3 票;黑森 3 票;梅格棱堡许威林 2 票;布伦瑞克 2 票。这反映了德意志A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B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D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11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指出,“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写的依据是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A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的完善B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各国的压制C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D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12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
8、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这表明列宁的观点是A社会主义革命将满足俄国人民意愿B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C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必然产物D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13下表所列的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鸦片战争、领事裁判权、男耕女织、巴麦尊 法币贬值、四大家族、论持久战、抗日战争 荣宗敬、马关条约、实业救国、瓜分狂潮 孙中山、五四运动、三民五权、抵制日货A B C D14阅读下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清户部银库管收除在银数量表 银数单位:万
9、两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咸丰元年(1851)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咸丰二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咸丰三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A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B政府投资开办工厂C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5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痛心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场战争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61
10、912 年至 1916 年 6 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17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党纲英文译稿节选:我党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实施A国民大革命 B社会主义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 D资产阶级
11、民主革命18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宣言:“(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其主要目的是A彻底放弃了反共主张 B根本上消除国共矛盾C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组织全民族力量抗战19下图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某重大战役形势图。该战役A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B推动了全国解放的进程C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20苏联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中写道:“战后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这“两种武器”主要表现为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建立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铁
12、幕演说C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北约组织的建立D马歇尔计划和华约组织的建立21某学者指出:成功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制度的发展,较容易在同质文明内部产生。冷战后的世界发展已经表明,同质文明之共通性,已取代政治意识形态与传统势力平衡的考虑,成为合作与结盟的首要基础。冲突与暴力即便会发生在同质文明的国家与集团内,但此类冲突较文明间冲突更为温和,也不易扩大。作者主要强调的是A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其他形式的冲突B同质文明易形成成功的区域一体化C同质文明的内部差异性逐步的消失D同质文明比其他文明具有先天优势22我国现行宪法通过于 1982 年,至今已经经历了 1988 年、1993 年、1999 年和 2004 年四次
13、修正案,对其进行修改。下列内容属于 1988 年的宪法修正案的是A“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231991 年 2 月,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设计两岸统一的进程为:“近程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这说明当时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九二共识”得到认同C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D台独势力主导台湾政局242017 年 6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
14、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A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B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C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D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必 考 题 和 选 考 题 两 部 分 , 共 计 52 分 。 第 25 题 、 第 26 题 为 必 考 题 , 第 25 题25 分 , 第 26 题 12 分 , 每 个 试 题 考 生 都 必 须 做 答 。 第 27 题 第 29 题 为 选 考 题 , 每 题 均 为15 分 , 考 生 根 据 要 求 选 择
15、 一 题 进 行 做 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概况简表蒙学经典 简介千字文 南朝武梁帝时期周兴嗣奉命将 1000 个单字,编纂成每句 4 字共 250 句的韵文。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百家姓 成书于北宋初年,收集中文姓氏 504 个。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颇具实用性。三字经 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篇。小儿语 明代的吕得胜所撰,他主张儿童有
16、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他认为民间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得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增广贤文 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集结了我国古代多种格言、谚语。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如“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传诵至今。幼学琼林 明末程登吉所著。用骈体文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得百科全书。朱子家训 清初学者朱柏庐所著。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强调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以“守分安命,顺势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结尾。声律启蒙 康熙甲辰进士车万育编著。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
17、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弟子规 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编撰。以三字韵文方式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注重童蒙养正、敦伦尽分。材料二 大众教育是 19 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 1900 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
18、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摘编自【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0 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时间 概况商周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春秋战国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秦 黄金为上币,
19、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唐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宋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元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明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清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 分)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 当西汉统治集团腐烂到发臭的
20、时候,王莽能看到当时社会的主要危机是土地的高度集中,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大批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被排除出来成为不生产的流民,乃至沦为奴隶,并且看出了要抢救地主阶级临于崩溃的统治,必须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一次改革。王莽下诏“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此外,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大都市设五均司市师,由诸司市负责平抑物价、兼办赊贷,并把盐、铁、酒、名山大川、钱布铜冶、五均赊贷等由政府经营。王莽更是别出心裁,罢废五铢钱,前后推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货币政策和货币形制等。王莽的车子是向前开的,他希望把他的车子开到他理
21、想中的新朝;但中途遇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被迫折回。历史的车轮是不走回头路的,在折回的时候,他翻了车,被压死在历史车轮之下。摘编自翦伯赞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王莽改革的必要性。(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王莽进行改革的措施。(9 分)28【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材料一 当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之后,英、法等国立即对其寄予厚望,企图使极富侵略扩张野心的法西斯德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急先锋。因此,它们采取了对德妥协让步的政策以使“祸水东引”。英国人喊出的“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正反映了英、
22、法等国统治者的愿望和心声。材料二 根本上来说,1939 年 3 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英国政府的政策转变了方向,法国政府别无他计,也只有立即跟进,追随自己这个唯一还算有点办法的盟友。于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英国国民同仇敌忾,决意与希特勒作殊死战,不再分歧不合可是为时已晚,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铁蹄迅速无情踏进波兰。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质。(6 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23、世纪 30 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扩张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9 分)29【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 天演者,即进化之谓也。该理论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严复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政治目的,就是用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反对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向国人敲响祖国危亡的警钟。严复相信赫胥黎关于生物发展的规律,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世界是一个大竞争的局面,在竞争中,谁最强横有力,谁就是优胜者,谁就能生存,否则就要灭亡。因此,此
24、书一出,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并产生振聋发聩的广泛影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梁启超读到天演论译稿,未待其出版,便对之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了。摘编自吴晖、俞松一本书影响了几代人(1)依据材料指出严复对赫胥黎的进化论有何突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 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中国近代产生的影响。(6 分)(2017 年秋季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用稿)2017-2018 学 年 好 教 育 云 平 台 11 月 份 内 部 特 供 卷高 三 历 史 (
25、 四 ) 答 案第 卷( 选 择 题 )1【解析】材料中“强令鲁武公”表明周王权力仍在,但“废长立幼”违反了西周长期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故 A 项正确;鲁武公朝见宣王为履行了分封义务,故 B 项错误;长子括太子之位丧失表明失去鲁国国内的大宗地位,故 C 项错误;社会等级发生逆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 项错误。【答案】A2【解析】根据“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可知秦朝皇帝制度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 A 项正确;西周政治观念太宽泛,且皇帝制度与先秦王位世袭制和宗法制都有密切关系,故 B 项错误;秦朝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并且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与史实不符,故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
26、“君权神授”,只是涉及皇帝具有神圣色彩,故 D 项错误。【答案】A3【解析】根据材料“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提高行政效率,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汉中和安康应划入四川却划入陕西,制造地方行政管理的麻烦,故 C 项正确;行省制度的实行可能会扩大国家的疆域,但材料没有强调,故 D 项错误。【答案】C4【解析】从材料可见,元丰改制只是中央权力的重新分配,未涉及地方权力的调整,故 A 项不合题意;三省六部制有助决策的科学化,但对提高决策效率作用不大,故 B 项错误;“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所以掌控政事堂
27、的宰相权力很大,元丰改制后宰相权力分散三省,未能体现宰相权力的加强,故 C 项错误;材料显示元丰改制减少大量的临时官职,中央官职得以规范化,故有助于政务运作的规范化,故 D 项错正确。【答案】D5【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中央派遣专职官员掌管地方军政事务,使得地方的权力削弱,故A 项错误;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派遣的地方大员,直接掌控地方权力,表明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故 B 项正确;中央派遣地方专职要员并不代表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地方机构办事效率的相关提及,故 D 项错误。【答案】B6【解析】材料无法反映调节农民与商人的身份,故 A 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
28、峰是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故 B 项错误;材料表明梭伦改革维护了贵族的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可见梭伦改革试图采用中立方式化解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介绍梭伦改革的内容,没有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故 D 项错误。【答案】C7【解析】材料选自教材,说明的是皇帝权威的加强和国家治理体制的发展,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加强中央集权,改进国家治理成为时代需要,哈德良的执政顺应了这个趋势,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对秦朝治国原则的借鉴,故 C 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罗马法没有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B8【解析】材料说明了
29、英国内阁的集体负责制,涉及是决策层面,并未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故A 项错误;由于实行集体负责制,阁员们要共同承担责任,所以内阁成员要充分地互相信任,否则不能作为同僚共事,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王治权问题,故 C 项错误;在立法方面,内阁只有立法提案权,最终立法过程由议会掌握,故 D 项错误。【答案】B9【解析】材料表明参议员的选举由州议会选出变为民众直接选举,这是美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体现,与州权升降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参议员的选举,不能得出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的结论,故 B 项错误;一战发生于 1914 年,与材料时间不对,故 C 项错误;据 1787 年宪法民众政治参与主要是选
30、举众议员,根据第十七条修正案民众也能参与参议员的选举,故 D 项正确。【答案】D10【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871 年普法战争的结束,德意志完成了帝国的统一,随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帝国统一的完成是由普鲁士带领完成的,普鲁士的皇帝和宰相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各邦在议会中的权力是不平等的,故 B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和材料各邦票数分配能证明德意志为联邦体制,故 C 项正确;材料只说明各邦在议会的票权分配,不涉及代议制民主的真假,故 D 项错误。【答案】C11【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善于二战之后,时间不对,故 A 项错误;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压制也不能得出
31、“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故 B 项错误;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进行和随之而来的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历史条件发生转移,故 C 项正确;“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这种表述属于明显的常识和逻辑谬误,故 D 项错误。【答案】C12【解析】材料强调过渡时期“给备受战争折磨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会主义”,将满足俄国人民对民主和平的期盼,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俄国的二月革命后仍然面临实现真正民主政治的历史任务,故 B 项错误;十月革命尚未发生,列宁不可能先知先觉,故 C 项错误;七月流血事件发生以后,列宁才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
32、误。【答案】A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的时间是 19 世纪 40 年代,的时间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间是 19 世纪末,的时间是 20 世纪初,选择 D 项符合题意。【答案】D14【解析】由材料中表格信息可知,咸丰三年(1853)新收银数相较前两年大大减少,支出银数较多导致实存银数大大减少,联系史实可知 1853 年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廷对峙的政权,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属于太平天国范围之内,因而导致新收银数大大减少,但因镇压太平天国导致军事开支巨大,从而导致支出银数增多,因而出现材料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B 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也不能体现出小农
33、经济的解体,排除 D。【答案】C15【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同治中兴”指的是洋务运动,从时间推断当是甲午战争,故 C 项正确。同治皇帝在位时间为 1862 年至 1874 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 A 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处在光绪帝统治时期,排除 C;D 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16【解析】材料中“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奇观”说明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因充满着尖锐的斗争与矛盾而进程缓慢,故 A 项正确;1912 年 1 月,民国的建立就标志着立宪体制退出了中国政治的舞台,故 B 项错误;民国初年内阁更迭频繁,这是多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和民主法制不够完善的产物,而非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的结果,故
34、 C 项错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虽然近代民主的精髓基本荡然无存,但最基础的民主形式依旧还是存在的,故 D 项错误。【答案】A17【解析】根据当时中共一大提出的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可知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发动广大国民进行大革命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革命任务不是反对封建势力,故 D 项错误。【答案】B18【解析】国民党从未真正放弃过反共主张,故 A 项错误;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就注定两党的矛盾与分歧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消除,故
35、 B 项错误;结合当时的国情改善两党关系并非中共中央提交宣言的主要目的,更非国民党发表中共宣言的主要目的,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1937 年 9 月”可知,在这一时期全民族抗战已开始,中国共产党放弃部分政治主张与追求,所要换取的正是国共两党的精诚合作和一致抗日,故 D 项正确。【答案】D19【解析】根据所学,渡江作战才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故 A 项错误;推动全国解放进程是占领南京之后的事,故 B 项错误;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对象是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但是材料中的战役主要歼敌地点则是在中原地区,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区,不难看出这是刘邓大军千
36、里跃进大别山进而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故 D 项正确。【答案】D2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本题涉及的时间是美苏冷战,“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指的是经济和军事方面,故 A 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美苏之间在政治上对峙的表现,故 B 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是美苏冷战的表现,故 C 项错误;华约是苏联为首的军事同盟,故 D 项错误。【答案】A21【解析】“同质文明之共通性,成为合作与结盟的首要基础”说明文明的相近性有利于合作组织的进行,这和区域经济组织建立相似,故 B 正确;文明冲突不可能取代其他形式冲突,故 A错误;文明存在差异性,不可能逐步消失,故 C 项错误;材料
37、中没有比较同质文明比其他文明的优劣,故 D 项错误。【答案】B22【解析】“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1993 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故 A 项错误;“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是 1988 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故 B 项正确;1999年宪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 C 项错误;“三个代表”力量是 2002 年十六大写入党章的,2004 年写入宪法,故 D 项错误。【答案】B23【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的是香港、澳门的回归,并未在台湾问题上实现,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九二共识”达成是在 1992 年的“汪辜会谈”,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38、B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规定两岸统一的进程”得出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故 C 项正确;台独势力不赞同“一个中国”,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C24【解析】根据材料“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有利于打破国家间不合理的旧秩序,构建平等互利的新秩序,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了上海精神指引下,国家间地位、利益等问题,故 B 项错误;上海精神指导下不仅包含经济的合作,还有安全、文化、教育等,故C 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还包括了俄罗斯,故 D 项错误。【答案】A第 II 卷( 非 选 择 题 )25(25 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儒学与
39、教育的关系,时间主要定位于宋明清时期,根据所学考点主要是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宋明理学。根据材料,特点可以从蒙学教材形式、内容、发展历程等方面概括。原因可以从政治制度、主流思想、经济发展、汉文化特征等方面分析。(15 分)(2)本题的时空定位主要是西方 19 世纪之后教育的发展,相关所学内容工业革命及西方民主政治的成熟。根据材料趋势可以从教育对象、教育政策等归纳,原因可以从精英推动、工业革命影响、民主政治发展分析。(10 分)【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多采用韵文形式;越来越注重伦理道德渗透;明清是蒙学发展高峰。(6 分)原因:统治者稳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度的推动;理学的影响;
40、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字具有押韵的特点。(任意三个方面展开)(9 分)(2)趋势:教育面向大众;国家扶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义务性。(4 分)原因:社会精英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需要。(6 分)26(12 分)【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题干所述史实进行分析解读、并加以论证的能力。考生可以自己根据题目要求就某一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就不同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可以对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但是必须做到的是先亮明自己要探讨和论证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最后要有总结陈
41、词,也就是说做到阐释观点、分析论证和总结陈词三段论。本题时空主要定位于中国古代货币,相关所学知识是古代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对中国影响。依据题意,本题答题格式是结论、史实论证,答题要注重条理。(12 分)【答案】示例如下(不作阅卷标准答案,仅供参考):结论一: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经历了三次演变,先后形成了铜币时期,纸币时期和白银货币时期。(2 分)说明:春秋以后,铜币逐渐成为我国主要货币;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出现,宋元明三个时期,政府都发行过纸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中国货币体系进入白银时代。(4 分)结论二:古代货币经历了杂乱到统一的发展过程。
42、(2 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导致货币形态多样而复杂;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的重量钱成为标准形态;唐朝进而发展为宝文钱,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各朝铜币铸造的典范。(4分)27(15 分)【解析】(1)由材料“西汉统治集团腐烂到发臭的时候,王莽能看到当时社会的主要危机是土地的高度集中,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大批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被排除出来成为不生产的流民,乃至沦为奴隶,并且看出了要抢救地主阶级临于崩溃的统治”,可见王莽改革的历史背景是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流民严重,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6 分)(2)第一小问,由材料“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
43、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设五均司市师,由诸司市负责平抑物价”、“把盐、铁、酒、名山大川、钱布铜冶、五均赊贷等由政府经营”和“罢废五铢钱,前后推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货币政策和货币形制等。”,可见王莽改革有土地制度、工商业管理和货币制度等方面。(9 分)【答案】(1)必要性:维护封建统治、抑制土地兼并、减轻流民问题、缓和社会矛盾(6 分)(2)措施:禁止土地买卖;禁止人口买卖;限制土地规模;加强对商业的管理,平抑物价;盐铁等重要行业收归官营,强化国家对商业的控制;实行币制改革。(9 分)28(15 分)【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英法奉行绥靖政策,这实质上是对法西斯侵略的纵容,以达到祸水
44、东引的目的。(6 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欧洲主要国家逐渐改变过去的绥靖政策,这和法西斯的侵略威胁到各国的利益有关。(9 分)【答案】(1)政策:绥靖政策。实质: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维护既得利益,并力求把战争引向苏联。(6 分)(2)变化:由纵容侵略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原因:20 世纪 30 年代末随着德国侵略步伐的加快,欧洲人感到战争的逼近;民意和舆论要求结束妥协,制止德国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大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加深。(9 分)29(15 分)【解析】(1)突破:结合材料信息“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及“严复相信,赫胥黎关于生物发展的规律,同
45、样可以用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不难回答;原因:结合材料信息“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和严复的主观认识分析。(9 分)(2)可根据材料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对天演论的高度评价及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去思考。(6 分)【答案】(1)突破:将生物进化论运用于人类社会,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反对顽固保守思想,强调“图强保种”。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经济、政治的先进。(9 分)(2)影响: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利用改造,成为反对封建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武器;促进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6 分)(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