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说渎职不是“赤裸裸”的犯罪?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振川日前指出,目前发现和查办渎职侵权犯罪的数量与实际的发案状况相差悬殊。另据检察机关统计,2003 年以来查办的各类渎职犯罪给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357.3 亿元。两相对比,渎职蕴含的潜在经济与社会危害令人瞠目。渎职案件何以未能“每案必究” ,其缘由更是令人瞩目思虑。首先,渎职与工作失误,往往被某些人有意无意地“混为一谈” 。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等诡辩下,某些重大行政过失、渎职行为,有人仅以“自我检讨,缴点学费,下不为例”就试图蒙混过关。还有人打着“保护创新精神” 、 “维护改革积极性”旗号,以领导“批条” 、兄弟单位“理解配合”
2、等形式,想方设法干预、妨碍正常的检察与司法介入。加之受到“摸着石头过河”的惯性思维影响,某些司法人员难免会对一些问题“酌情处理” 。再者,相对于贪污腐败、钱物受贿等“赤裸裸”犯罪,有人认为只要不往自己腰包里揣钱,不发生直接的权钱交易,就犯不着“上纲上线” 。可实际上呢,个人不拿钱不等于单位“小金库”没进账;虽说现钱见不着,但对方提供“出国考察” 、 “名校镀金” ,一样逍遥又实惠;今日给予“政策方便” ,更可预期明日“投桃报李” 。君不见,一些“认证费” 、 “办公赞助”最后还不是以“奖金”名目被瓜分?期权腐败风险小收益大,给查处带来多多困难。 “酒杯一端政策放宽” ,某些干部接受“特别款待”
3、后,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尽管一些渎职与腐败在“运作细节”上略有差别,但逐利的本质却是不变的。甚至,有的部门还专门制定利己的条文与法规,以“法”的形式强化巩固自身的不当行政与利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渎职行为是出于“报喜不报忧” 。面对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有的地方官员妄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知情不报不光给责任人的惩处带来障碍,也会导致“亡羊难补牢” 。某些公共危机事件中,有关部门集体“失语”或“回避” ,不但可能贻误最佳处理时机,倘若“小道消息”四起,更会在社会上造成本不必要的恐慌。再加上,某些警察“刑讯逼供”造成冤假错案,某些城管“暴力执法”引起极端个案虽然这些行为与“逐利”没有
4、直接牵连,但重大履职缺陷、公共权力滥用,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负面效应比之贪污腐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群众眼中,公职人员就代表政府与政策,对其个人的好恶评价,有时更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显然,打击遏制渎职侵权犯罪,首要一点是“正本清源” 。对于上述稀里糊涂、偷换概念的问题,必须予以明确澄清、坚决定性防止蒙混过关。此外, “事后诸葛”不如提前预防。对于一切权力,一要防止无限膨胀与“一言堂” ,二要将行政职权有效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既要使干部的权责义务对等,避免部门之间的“龙多不治水” ,又要引入阳光行政,切实用好民主监督这一“防腐剂” 。行政立法环节的滞后也需引起更高重视,应当加快立法完善步伐,于法有据才能避免执法尺度的随意宽泛。同时,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渎职侵权犯罪提升到新的警示诫勉高度,从根本上扭转“小题大做” 、 “无所谓”等错误观念,明确渎职就是“赤裸裸”的犯罪行为。只有真正将失职必究、渎职必惩落到实处,令制约权力的高压线全部“通电” , “到位而不越位” 、 “补位而不缺位” 、 “对位而不错位”才会逐渐成为公职人员的意识本能。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