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游褒禅山记》学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08502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游褒禅山记》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游褒禅山记》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游褒禅山记》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游褒禅山记》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游褒禅山记》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 101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精读课。【学习重点】1. 叙议结合,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2. “舍” “名” “其” “以” “焉” “然”等词的用法。【学习难点】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学习设想】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首先应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常见虚词“其”

2、 “之”“以”重点总结,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同学们多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大家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及课文: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进行变法,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 “变法 ”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

3、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 “尽吾志 ”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 “深思而慎取 ”。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

4、他决心推行新法,因此被列宁誉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通读全文,疏通字音(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音注到正文中去) 庐冢(zhng) 窈(yo)然 咎(ji) 今言“华” (hu)如“华(hu)实”之“华(hu) ”者无物以相()之 何可胜()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在诵读中注意以下 3 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以 其 乃 华 山 之 阳 名 之 也而 余 亦 悔 其 随 之 而 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也此 所 以 学 者 不 可 以 不 深 思 而 慎 取 之 也3、联系初中学过游记醉翁亭记 小石潭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

5、同学们预习中思考比较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4、预习结合注解和参考试完成下列文言字词理解( 1) 古 今 异 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 。今:数词)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 。今用作副词:很,十分)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 。今:表提及)于是余有叹焉 (古: 今:合用为连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古: 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 词 类 活 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 )火尚足以明也 (明: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 名: )( 3) 一 词 多

6、义名: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然:有穴窈然 ( )然视其左右 ( )观:古人之观于天地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谬:盖音谬也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道:有碑仆道 ( )何可胜道也哉 ( )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距其院东五里 ( )独其为文犹可识 (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其孰能讥之乎 ( )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 103( 4) 文 言 句 式今所

7、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有碑仆道 ( )【课堂活动】1、结合预习 3,在初中我们学过小石潭记 、 醉翁亭记等游记,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2、理清思路,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第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第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4、结合预习,重点归纳“其”字的用法。“其”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那个”“那些” 。人称代词,相当于“它” (他) 。人称代

8、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 “我们” 、 “自己” 。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5、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 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对“志” 、 “力” 、 “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你怎样看待?【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6 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9、、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 焉 叹:叹惜 B.夫夷 以近 夷:平安C.而人之所罕 至焉 罕:少 D.共孰 能讥之乎 孰:怎么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

10、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 有得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 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一D. 而卒 葬之3. 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B.有志者,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D.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

11、),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5.“此予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05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至也。D.其孰能讥之乎?6、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B “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

12、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达标练习】 (见课后巩固训练 )游褒禅山记教案【学习目标】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精读课。【学习重点】1. 叙议结合,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2. “舍” “名” “其” “以” “焉” “然”等词的用法。【学习难点】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学习设想】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首先应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

13、教读,最后总结全文。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常见虚词“其” “之”“以”重点总结,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同学们多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大家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方式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课前预习】课 题 课 型 课 时 讲 学 时 间 班 级 姓 名游褒禅山记 新 授 4 课时 2011 年 9 月1、走近作者及课文: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宋神

14、宗熙宁二年 (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进行变法,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 “变法 ”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

15、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 “尽吾志 ”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 “深思而慎取 ”。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他决心推行新法,因此被列宁誉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通读全文,疏通字音(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音注到正文中去) 庐冢(zhng) 窈(yo)然 咎(ji) 今言“华” (hu)如“华(hu)实”之“华(hu) ”者无物以相(

16、)之 何可胜()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在诵读中注意以下 3 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以 其 乃 华 山 之 阳 名 之 也而 余 亦 悔 其 随 之 而 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也此 所 以 学 者 不 可 以 不 深 思 而 慎 取 之 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联系初中学过游记醉翁亭记 小石潭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预习中思考比较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4、预习结合注解和参考试完成下列文言字词理解( 1) 古 今 异 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 。今

17、:数词)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 。今用作副词:很,十分)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 。今:表提及)于是余有叹焉 (古: 今:合用为连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古: 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古:十分之一古:不平常。古:“至”是“到” , “于”介词,引出下文的地点古:“于”介词“由” , “是”代词“这种情况”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2) 词 类 活 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 )/ 10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 )火尚足以明也 (明: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 名: ) 舍:筑屋定

18、居,名词活用作动词名:命名,名词活用作动词)穷: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动词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极:尽情享受,用作动词)谬:弄错 ,形容词用作动词/ 名:说明白,名词活用作动词。( 3) 一 词 多 义名: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然:有穴窈然 ( )然视其左右 ( )观:古人之观于天地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谬:盖音谬也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道:有碑仆道 ( )何可胜道也哉 ( )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距其院东五里 ( )独其为文犹可识 (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余亦悔其

19、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其孰能讥之乎 ( )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说,说明,名词用作动词的样子,形容词词尾/然而,连词观察,动词/景象,名词;错误,形容词/弄错,动词;道路/说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那,代指慧空禅院/它,代仆碑/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自己,代作者/他们,代指古人/难道,表反诘(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方式或手段)/(因为)( 4) 文 言 句 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古人之观于

20、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有碑仆道 ( )(判断句)(状语后置)(状语后置)(“随”后省略了宾语“之” )(“仆”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课堂活动】1、在初中我们学过小石潭记 、 醉翁亭记等游记,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一般的游记多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先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

21、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版)2、理清思路,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记叙部分) 。介绍褒禅山概况(考证山名) 。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略述前洞,详记后洞) 。第二部分() ,写游山的心得(议论部分) ,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第三部分()是记游的结尾。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第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第段略写什么

22、?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1)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2)略写前洞(字) ,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 、 “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4、结合预习,重点归纳“其”字的用法。“其”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23、 “那个”“那些” 。人称代词,相当于“它” (他) 。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 “我们” 、 “自己” 。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5、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 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对“志” 、 “力” 、 “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你怎样看待?(“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

24、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 、 “无讥” ,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 109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教师小结本文: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

25、而慎取的态度。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3、强烈要求重点背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6 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26、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A.于是余有叹 焉 叹:叹惜 B.夫夷 以近 夷:平安C.而人之所罕 至焉 罕:少 D.共孰 能讥之乎 孰:怎么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4 分)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 有得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 常 之观,常在

27、于险远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一D. 而卒 葬之3. 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4 分)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B.有志者,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D.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5.“此予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

28、者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至也。D.其孰能讥之乎?6、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B “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1.C 。 讲析 A项 中 加 点 字 应 解 释 为“感 慨 ”, B项 中 加 点 字 应 解 释 为“平 坦 ”, D项 中 加 点 字 应 解 释 为“谁 ”。C项 正 确 , 故 选 C。2A。 讲析 “往 往 ”在 古 汉 语 和 现 代 汉 语 中 同 意 , 解 释 为 常 常 。 故 选A。 ( “非常”指不同寻常, “十一 ”指十分之一,“卒 ”死)3、D 4.C 。 讲析C 项 中 “至 于 ”应 该 解 释 为 “到 达 ”, 故 C错 误 , 选 C项 。5、 D6、D(属于“无中生有” )【达标练习】 (见课后巩固训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