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安徽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文件(六)关于安徽省 200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9 年计划草案的报告2009 年 1 月 14 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位代表: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 200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9 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0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8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2、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2(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2%以上,连续 5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财政收入 1326 亿元,增长 2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724.6 亿元,增长 33.3%。规模以上工业、投资、消费、外贸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增幅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提升。表 1:2008年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计 划 主 要 指 标 完 成 情 况2008 年计划 200
3、8 年预计指 标 名 称 单 位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600 12 8600 12 以上财政收入 亿元 1180 14 1326 2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6120 20 6788.9 3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760 15 2965.5 23.4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78 12 204.4 28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41 20 41.2 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涨幅略低于上年实际水平/ 106.3 6.3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元 12620 10 12990 13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3800 7 4090
4、 1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45 / 50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以内 / 4 /城 镇 参 加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人 数 万人 553 4.3 563 6.2城 镇 参 加 基 本 医 疗 保 险 人 数 万人 1200 25.9 1230 29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 / -4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 -2.5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7.2 以内 / 6.45 /注:国家明确要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在国家正式公布之前,各地不得自行公布本地区数据,故 2008 年计划执行情况和 2009 年草案均没有列
5、入具体数据。图 1:近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6148.77364.25375.186004759.312.513.912.811.613.30300060009000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亿 元 )510152025( %)人人 人人(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 3000 亿元,达到 3259.7 亿元,增长 22%;工业化率比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55%。物流、商贸、旅游、社区服务、中介咨询等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4图 2:近五年工业化率37.433.831.335.738.6303
6、234363840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402户,创历史新高;总户数首次突破 1 万户,达 1.05 万户。重点骨干企业快速成长,预计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 730、450 和 420 亿元。图 3:近五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615 50415882402124605001000150020002500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户 )自主创新迈出新的步伐。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7 家,省级实验
7、室 32 家;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 家,省级企业技5术中心 51 家。奇瑞公司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合肥物质研究院“全超导非 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研制”项目双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4 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得到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 3000 亿元,增长 30%以上。区域发展活力增强。合肥、芜湖、马鞍山等中心城市保持较快发展,对全省经济增长带动力稳步提高。加大对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增 18 个扩权试点县,制定了县域分类考核办法,县域经济
8、发展速度连续四年高于全省水平。(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面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启动玉米振兴计划,粮食总产 604.7 亿斤,增产 24.4 亿斤,连续五年获得丰收。油菜生产扭转连续三年下滑势头,实现恢复性增长。小麦、水稻优质率达到71.2%和 73%,分别 比上年提高 9.9 和 8.2 个百分点。6图 4:近五年粮食产量548.6521580.3604.7570.7450490530570610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亿 斤 )养殖业稳步发展。大力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奶业发展,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计全年
9、肉类总产 334.3 万吨,奶产量 22 万吨、水产品产量 175 万吨,分别增长 3.3%、21.5%和 5.2%。规 模养殖比重超过 45%,比上年提高 5 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势头强劲。启动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 433 家,新增 120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32 家,新增 12 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 6500多个,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14 项治淮骨干工程和 2007 年淮河灾后重建工程基本建成,滁河治理应急工程进展顺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了永定大圩等 17 个大型排涝泵站改造项目,
10、新改建农村公路 1.3 万公里,新增农村沼气用户 7.2 万户,解决了 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四) “861”行动计划深入推进7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协调调度制度,对计划新开工项目逐个进行调度,对部分重大项目进行专项调度。在 17 个市成功举办银企对接月活动,有效缓解了资金紧张矛盾。全年“861”行动计划完成投资 2417.6 亿元,新开工 344 个项目,竣工 296 个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在“861”行动计划带动下,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788.9 亿元,增长 33.3%。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 50%以上,六大高耗能
11、行业投资增幅回落 37.3 个百分点。图 5:近五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25215093.76788.93544.71914.229.5 31.7 40.644 33.30200040006000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亿 元 )0306090( %)人人 人人融资规模继续扩大。金融机构新增各项贷款 1211 亿元,比上年多增 301 亿元。科大讯飞、海螺水泥等 7 家公司首发上市或再融资,筹集资金 176.5 亿元,发行企业债券 24 亿元,短期融资券 77.5 亿元,直接融资规模 278 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争取中央新增投
12、资845.3 亿元,加上中央预算内投资 49.7 亿元,共获得国家 95亿元资金支持。专栏 1:2008 年“861”行动计划重点建设成就制造业。奇瑞轿车三厂、马钢硅钢生产线和高速车轮适应性改造、铜陵金威铜业低氧铜杆、池州海螺等 6 条日产 4500 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临涣 煤焦化综合利用一期、合肥格力年产 300 万台空调、合肥长虹年产 200 万台平板电视、山鹰纸业 20 万吨瓦楞纸等项目建成投产。奇瑞量子汽车、华谊无为煤化工、定 远 大型盐化工、安庆石化220 万吨蜡油加氢、枞阳海螺等 5 条日产 4500 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合肥美的年产 450 万台冰箱和 580 万台洗衣机等
13、项目开工建设。交通。铁路方面,省政府先后与铁道部签署了两轮铁路发展会商纪要,共 27 个项目列入国家规划,总里程 3000 多公里,总投资 3000多亿元。合宁 铁路开通动车组,合武铁路、 铜 九铁路建成通车,新增铁路营运里程 491 公里;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宁宜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高速公路方面,沿江、合肥-淮南-阜阳、安庆- 景德镇、黄山-塔岭和小贺-桃林高速公路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302 公里;宣城-黄山、宿州- 泗县、蚌埠-淮南、芜湖-雁翅、郑楼-郭楼、黄山-祁门等高速公路及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水运方面,铜陵横港件杂货码头、马鞍山港 6 号码头、巢湖新港、沙颍河船闸建成投
14、入使用,芜申运河安徽段航道整治、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裕溪复线船闸、浍河蕲县船闸等项目开工建设。民航方面,合肥新桥机场开工建设,九华山机场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能源。望峰岗、 顾北、丁集、孙疃等 7 对矿井, 华电芜湖电厂、国电铜陵电厂、宣城电厂、巢湖电厂、 凤台电厂、 马鞍山三电厂、国电蚌埠电厂一期等电源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煤炭产能 1490 万吨、电力9装机 720 万千瓦,两淮亿吨级煤电基地正式建成。钱营孜、青东等矿井及铜陵电厂六期等项目开工建设。(五)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城乡市场全面旺销。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65.5 亿元,增长 2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高于上年 3 个百分
15、点以上。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农村消费市场购销两旺,城乡市场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汽车、金银珠宝、化妆品等销售保持较高增幅。物价涨幅逐步回落。认真落实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各项政策,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加强物价调控和市场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由 2 月份的 10.1%回落到 12 月份的 1%左右,预计全年上涨 6.3%左右。图 6:2008 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幅12.14.24.656.47.69.110.17.2 8.8 8.3024681012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六)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步伐加快。
16、江汽集团、铜陵有色整体改制全面10完成,省属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支持力度,出台了“非公经济 30 条” 。地方金融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徽商银行增资扩股和省辖市布点顺利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村镇银行试点、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等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马鞍山、芜湖、铜陵、淮北四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新引进 5 家境外世界 500 强企业;东亚银行合肥分行成立,实现了我省外资银行零的突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 41.2 亿美元,增长 20%。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 200 亿美元,达到 204.4 亿美元,增
17、长 28%;其中生产型企业出口比重达到 75%,比上年提高近 3 个百分点,对本省经济拉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走出去” 步伐加快, 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 12.1 亿美元,增长 68.6%。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迈出扎实步伐。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 积 极参与泛 长三角区域 发展分工” 指示精神,加 强与沪苏浙的沟通联系,就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达成共识。首次应邀参加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初步建立。提出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有望得到国家支持。(七)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关停 48 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出台了11落实差别电价的政策,积
18、极组织小机组发电量计划指标转让,共替代发电 103 亿千瓦时。 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即将获得国家批复。建成污水处理厂 36 个,实现了淮河和巢湖流域每个市县至少建成 1 座污水处理厂的目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继续降低,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下降。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淮北市、皖北煤电等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通过评审,省级第二批 90 个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完成,一批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开始实施。(八)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民生工程进展顺利。18 项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各级财政累计投入 176 亿元,惠及 5000 多万城乡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2
19、99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4000 元,分别增长 13%和 15%以上,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图 7:近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1217.412.810.815.4131519.812.45.717.505101520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人人人人人人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 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563、1230 和 373 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展顺利,农村低保扩面提标任务全面
20、完成。城市和县城人均住房面积低于 10 平方米的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实现应保尽保。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 D 级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完成。职业教育规划加快实施,支持了34 所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省属普通高校实际招生 24.8 万人,比上年增长 1.6%,其中本科招生10.7 万人,增长 7.1%。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 70%以上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省文化博物园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63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得到国家资金支持,49 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灾13后恢复重建
21、工作有序展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经济发展受到的冲击逐步显现,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下降,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我省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素质总体不高、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暴露。与此同时,农业基础仍较薄弱,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不高,发展环境尚不宽松,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食品安全等涉及民生的领域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二、2009
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与重点工作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会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将经历一段低迷和调整期,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并已呈现由沿海向中西部、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蔓延的趋势,对我省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随着市场供求关系14的变化,我省汽车、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家电等重点行业面临较多困难,固定资产
23、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难度加大,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明显减弱。我们要做好应对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局面的准备。尽管今年形势较为严峻,但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因素没有改变,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阶段性特征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趋势没有改变,我省仍然面临较多的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我省进一步加大投入、调整结构、改善民生,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实施“861” 行动计划和工业强省战略,我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更为稳固。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发展的调整期也是奋力崛起的机遇期,只要应对得当,我们完全可以在各省区中保持相对较快的发
24、展速度,并为长远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建议 200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下。表 2:200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指 标 名 称 单 位 绝对值 增 长(%)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 10 以上财政收入 亿元 1480 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8140 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400 1515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 力争有所增长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43 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4 左右 4 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4030 8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4380 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4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6 以内
25、/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596 5.8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万人 1250 1.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 / -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 -2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 -2人口自然增长率 7.5 以内 /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按 10%以上安排,既体现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又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将工作重点转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来,是我省加速崛起的现实需要;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省上下付出艰苦的努力。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重
26、点做好以下工作。16( 一 ) 积 极 贯 彻 国 家 宏 观 调 控 政 策 , 保 持 国 民 经 济 平 稳 较 快 发展密切跟踪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动向,把握国家宏观政策与安徽实际的结合点,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缓解企业面临的市场、资金、成本等困难。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预警,密切关注汽车、冶金、建材、家电、煤炭、电力等重点行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支持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努力在国家新一轮扩大内需中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鼓励企业加快产品结
27、构调整,积极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加大涉企收费项目清理力度,并采取暂缓征收、临时性下浮等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经济运行协调,搞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需衔接,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合理引导汽车、住房等消费,促进旅游、文化、休闲、健身和节假日等消费,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完善城市商贸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强化市场调控17能力。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健全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引导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组织开展“万村
28、千乡” 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活动,积极拓展农村消费需求。继续做好物价调控工作,合理疏导价格矛盾。努力稳定房地产市场。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促进商品房屋销售。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供给。进一步搞活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舆论引导,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稳定居民心理预期。(二)加大投入力度,扩大投资需求初步安排,2009 年“861”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2743 个,总投资 24159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3020 亿元;计划新开工483 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 211 个项目。全力做好中央新增投资争取工作。今年中央新增投资安排重点是:加
29、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围绕上述投向,抓紧谋划并组织编报一批新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立项目前期工作绿色通道,提高项目审核、环评审查、用地审批、银行审贷等环节的工作效率,确保上报国家的项目达到可批程度。强化重点项目协调调度。健全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协调18调度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和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及时开展专项调度。加快项目开工节奏,对列入“861”新开工计划的重点项目,逐一排出节点计划,落实土地、环评、资金等
30、建设条件,确保按时开工建设。着力启动社会投资。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向交通、市政、污染治理等国家鼓励的基础设施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防止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抓住国家加快项目审批核准进度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淮河治理等重大工程和重点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尽快上报国家,争取早日获批。继续加强项目储备工作,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确保今年新增“861”项目储备规模 2000 亿元以上。加强项目监督检查。将项目前期、计划下达、资金拨付、施工管理等任务层层分解落实,重点围绕建设程序
31、、建设内容、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等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专栏 2:2009 年交通、能源重点项目铁路。开通合武铁路动车组,加快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宁宜城际铁路、合蚌客运专线、漯河-阜阳铁路复线电 气化改造等项目建设进19度。开工建设京福高速铁路安徽段、黄山-杭州高速 铁路、宿州-淮安铁路、阜阳-六安铁路、西安-合肥铁路安徽段复线电气化改造、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及高铁站。开展商丘-杭州、合肥 -庐江-铜陵、池州 -九江铁路和皖赣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部分项目开工建设,构建以合肥为主枢纽、以快速铁路和运煤通道为主骨架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建
32、成六安武汉、六安潜山高速公路和合宁高速大蜀山至陇西立交扩建工程,新增通车里程 240 公里。开工建设阜阳新蔡、泗许 高速淮北段、宣城-宁国、宁国-绩溪等高速公路。推进滁州马鞍山、 马鞍山巢湖、徐州-明光、岳西 -武汉、东至九江等高速公路和芜湖长江二桥、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前期工作。机场。全面展开合肥新桥机场建设。开工建设池州九华山机场,加快实施黄山、阜阳机场改造工程。水运。继续推进芜申运河安徽段、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巢湖港巢城港区一期、裕溪复线船闸等工程。开工建设沙颍河、顺安河、漳河、石门湖、青通河航道整治及阜阳船闸重建、安庆港长风港区一期等工程。煤炭。建成板集、杨柳、刘店等 矿
33、井,新增煤炭产能 630 万吨。积极推进袁店一矿、袁店二矿、朱集东矿、朱集西矿、杨村矿等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电力。建成国电蚌埠电厂 2 号机组、合肥电厂 5 号机组、淮北临涣煤矸石电厂、白莲崖水电站等项目,新增电力装机 185 万千瓦。积极推进并力争开工建设马鞍山电厂扩建、芜湖电厂五期、六安电厂扩建、合肥电 厂 6 号机组、淮北大唐虎山电厂等项目。继续推进核电前期工作,力争列入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天然气。基本建成“ 川气东送”安徽段工程,同步完成江北联络线、安庆支线、宣城支线、广德支线、池州支 线、合肥 滨湖压缩天然气工程。(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扩
34、大信贷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快信贷投放进度,确保贷款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鼓励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等方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继续开展中小企业银企对接活动,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力争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有更大增长。增强政府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实力,提高担保和再担保能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担保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加快“信用安徽 ”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支持徽商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县域网点布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商业银行,支持具备条件的尽快实现增资扩股。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加快小额贷
35、款公司组建步伐,扩大村镇银行试点范围,发展各种微型金融组织。规划并实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积极发展企业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典当行、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支持市县加快政府融21资平台建设,增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融资能力。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扩大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行规模,力争债券融资有较大增长。继续推进企业上市前期工作,培育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加快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步伐,力争实现突破。进一步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积极引进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参与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四 ) 大 力 推
36、 进 自 主 创 新 , 加 快 结 构 调 整 和 产 业 升 级 步 伐推进自主创新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在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创新平台、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公共安全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积极争取国家批复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若干高技术产业链。继续做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申报争取工作,加快组建重点领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全面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绩效评估考核体系,确保创新型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创新型产业快速成长。增强支柱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汽车、工
37、程机械、矿山设备、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煤炭、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抓住国家实施汽车、钢铁、有色、能源等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推进和谋22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引导优势骨干企业加大并购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煤炭、电力和高载能企业联营重组,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旅游、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完善并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鼓励类服务业在用水、用气、用热等方面与工业同价。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现代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旅游等领域,建设一
38、批产业集中度高、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专栏 3:2009 年制造业及自主创新重点项目汽车及零部件。建成奇瑞一厂、二厂换型改造及自动变速箱、江汽年产 6 万辆小型多功能车等项目,加快推进奇瑞发动机及变速箱改扩建,江汽重卡、昌河整车技改等项目。开工建设江汽轻型客货车、合肥大陆轮胎等项目。推进华菱重卡扩建及发动机等项目前期工作。装备制造。建成合力叉车 4.4 万辆工程车辆、芜湖江东船厂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合肥熔安动力船用柴油机、芜湖新联造船、蚌埠国瑞特重型数控机床等项目。冶金。建成马钢大型锻件及支承辊、铜陵有色年产 1 万吨电子铜箔、铜陵精达年 产 6 万吨铜漆包线等项目。开工建设马钢 300 万
39、吨板卷、芜湖精 诚铜业高精度铜带、无为楚江铜材系列加工等项目。推进中铝合肥电解铝、铜陵有色电子铜带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材。建成枞阳海螺、铜陵上峰、繁昌 龙元、巢湖瀛浦等日产4500 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争取开工建设芜湖海螺、 铜陵海螺 3 条23日产 1.2 万吨及全椒海螺、巢湖润基等日产 4500 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推进宣城海螺等项目前期工作。化工。建成淮化集团年产 30 万吨合成氨系统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安庆石化年产 13 万吨丙烯腈、涡阳三星化工年产 50 万吨合成氨等项目。推 进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临泉化工年产 30 万吨合成氨等项目前期工作。家电。建成合肥格力空调基地、美的荣事达
40、洗衣机等项目。加快推进合肥家电压缩机、长虹工业园、芜湖美的日用家电基地、芜湖志高空调一期、滁州博西华 80 万台大冰箱、滁州康佳电器工业园等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及自主创新。加快合肥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0 个、重点(工程)实验室 15 个和企业技术中心 50 个,建设 15 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工建设合肥乐凯光学薄膜、蚌埠双环精密分流器、黄山电器快恢复二极管方型芯片等 12 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合肥京东方液晶平板显示器、奇瑞新能源汽车、芜湖信义集团光伏玻璃、华强 文化创意园、蚌埠普乐非晶硅太阳能、淮南煤矿瓦斯开采与综合利
41、用等项目建设。(五)全面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启动实施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淮北沿淮小麦和玉米核心产区、沿江沿淮及江淮水稻核心产区。开展油菜高产创建活动,打造长江流域优质油菜产业带。继续加强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24小区建设,力争规模养殖比重再提高 5 个百分点。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鼓励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打造品牌,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升级,尽快将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战略性产业。进一步强化龙头
42、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储备制度和临时收购政策,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稳定。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提高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转移就业和增收能力。组织农民工参与省内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抓好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继续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加快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开展农
43、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进芜湖、马鞍山、铜陵和淮北四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25试点。专栏 4:2009 年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现代农业。建成六安大型商品粮基地,开工建设亳州大型商品粮基地。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新建标准良田 33 万亩。创建 30个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5 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中心和一批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农产品加工。建成淮北鸿润肉鸡加工、华泰系列食品加工、亳州古井瑞福祥 20 万吨小麦精深加工、阜阳福润肉类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丰原集团秸秆纤维素综
44、合利用、合肥丰大食品工业园、砀山海升果汁加工二期、宿州森发杨木化机浆等项目。加快安庆林纸一体化、华茂集团紧密纺技术改造、合肥黑牛食品大豆深加工等项目实施进度。水利。全面完成治淮骨干工程和淮干整治补充工程。开工建设响洪甸、花凉亭等 400 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 6 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合成圩等 33 座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推进淮河入江水道、淠河、史河、新安江等治理工程。加快治淮新三项工程、青弋江分洪道、水阳江治理、滁河近期治理、下浒山水库、月潭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新开工 1 万公里农村公路,再解决 316 万人口饮水
45、安全问题。(六)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稳妥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整体改制26和上市步伐,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集团。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水、电、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展污水、垃圾处理和排污收费改革。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等措施,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促进服务贸易发展。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
46、键零部件进口。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和资源供应基地,参股或并购国外企业,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坚定不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国家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服务外包等产业。强化外来投资企业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稳定投资者信心。办好第四届中博会、第五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和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等重点招商活动。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尽快建立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工作推进机制,深化交通、能源、旅游、环保、市场准入、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和对接。启动皖
47、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选择一批区位、交通等条件27较好的区域先行先试,并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水平。( 七 ) 坚 持 分 类 指 导 , 激 发 区 域 经 济 和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活 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实施省会经济圈规划的协调推进机制。编制皖江城市带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实现跨江发展,尽快形成南北联动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和长江岸线资源集约有序开发的格局,着力打造沿江产业和城镇密集带。认真落实加快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开发区建设、优势资源开发、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巩固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完善扩权试
48、点政策,研究提出第二批扩权事项,赋予试点县市更大发展自主权。认真落实县域分类考核办法,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做好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工作,调动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八)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严格节能减排责任制。继续分解落实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对上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加强节能减排统计 、监测工作。强化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进一步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扩大替代发电计划规模。启动实施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编制完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开展长江、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县级污水处理28厂建设步伐。争取新安江流域列入国家生态环境补偿
49、机制试点。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加快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废旧产品再利用。研究制定生态安徽建设第二阶段的目标、任务,继续支持生态省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编制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专栏 5:2009 年节能减排重点项目污染治理。加快引江济巢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继续推进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建成蚌埠杨台子污水处理厂一期、淮南新城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全面启动长江、新安江流域县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芜湖城南、安庆城西、宣城、池州、马鞍山东部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 250 万千瓦老火电机组脱硫改造任务。实施宿州、阜阳、淮南、滁州、安庆、合肥等垃圾处 理项目,支持一批 县级垃圾处理场建设。循环经济。实施马钢公司、铜陵有色、淮南 矿业、皖北煤电、界首再生铅工业园、铜陵市、淮北市、阜南 县、江汽和奇瑞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九)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着力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完善困难群众就业援助机制,组织开展城镇零29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就业专项帮扶活动。落实税收、小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