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脓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 CT、 MRI)1. 定义及病因 2. 感染途径3. 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4. 常见并发症5. 影像学表现( CT、 MRI)6. 诊断及鉴别诊断1. 定义及病因 2. 感染途径3. 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4. 常见并发症5. 影像学表现( CT、 MRI)6. 诊断及鉴别诊断肝脓肿( abscess of liver) 肝脓肿是肝内常见的炎性病变,是肝组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根据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分为:细菌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肿、结核性肝脓肿和霉菌性肝脓肿等;以细菌性、阿米巴性常见。 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及绿脓杆菌等; 细菌性肝脓肿多继发于胆
2、道、腹腔或其它部位的感染,阿米巴性常继发于肠道阿米巴病。1. 定义及病因 2. 感染途径3. 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4. 常见并发症5. 影像学表现( CT、 MRI)6. 诊断及鉴别诊断1. 胆道源性:细菌沿着胆管上行,多见于胆石症、化脓性胆囊炎,是引起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原因;2. 肝动脉源性:全身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的细菌栓子进入肝脏。3. 门静脉源性:多为门静脉引流器官感染。4. 肝外伤性:特别是肝的贯穿伤或闭合后肝内血肿的感染而形成脓肿。1. 定义及病因 2. 感染途径3. 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4. 常见并发症5. 影像学表现( CT、 MRI)6. 诊断及鉴别诊断肝脓肿病理改变:急性期局部肝组
3、织充血、水肿、大量白细胞浸润,进一步白细胞崩解,组织液化坏死,形成脓腔。进而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脓肿壁具有吸收脓液和限制炎症扩散的作用。脓肿壁为三层结构: 内层 为 坏死区 ,坏死区域周围为中间层。 中间层 由胶原纤维少的肉芽组织构成。 外层 为向正常肝组织移行区域,为伴有细胞浸润 炎性水肿带。临床表现症状 :1. 寒颤和高热:是最常见症状。体温可高达 40。2. 肝区疼痛:持续性钝痛或胀痛。3. 消化道及全身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少数可有腹泻、腹胀等。体征 : 肝区压痛和肝肿大最常见。 右下胸部和肝区叩击痛。 右上腹肌紧张或上腹部腹膜刺激征。 严重可出现黄疸。1. 定义及
4、病因 2. 感染途径3. 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4. 常见并发症5. 影像学表现( CT、 MRI)6. 诊断及鉴别诊断 膈下脓肿; 向胸腔穿破,发生胸腔积液、脓胸; 向腹腔穿破,发生急性腹膜炎; 胆管性肝脓肿穿破血管壁,引起胆道出血;1. 定义及病因 2. 感染途径3. 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4. 常见并发症5. 影像学表现( CT、 MRI)6. 诊断及鉴别诊断典型肝脓肿的 CT表现平扫 :1. 脓腔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区,圆形或椭圆形;2. 早期病变边界多数不清楚,后期边界较为清楚;3. 脓肿壁呈稍高于脓腔但低于正常肝组织的环形带;4. 约 20%病灶可见气体或液平;发现气体为诊断肝脓肿可靠证据。
5、CT增强表现1、脓肿壁呈规则环形强化,轮廓光滑,厚度均匀。典型表现为 “双环征 ” 。即:环形强化脓肿壁 +周围水肿带。有时内部可见分隔状、蜂窝状强化。2、脓腔不强化。脓肿早期内部液化还未形成,平扫和增强扫描时肝脓肿表现类似于肿瘤的软组织肿块。肝脓肿 不同阶段 有不同的 CT表现,加之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本病的临床表现趋于不典型,易与其它病变相混淆。 CT表现大致可归纳为三类:1. 圆形或类圆形的密度区伴环状强化,脓肿壁外围可有低密度环形 “ 双靶征 ” 或 “ 双环征 ” ,反应脓肿形成期,外围低密度环为脓肿周围充血水肿带,此为肝脓肿最多见表现。2. 多方或蜂窝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时病
6、灶内房隔及细小脓肿壁均可有强化,可呈 “ 簇状征 ” 或 “ 花瓣征 ” ,反应细菌性肝脓肿形成初期,或多个脓肿融合,或化脓性炎症破坏后的增生反应。3. 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低密度影,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延时扫描时部分病灶呈等密度,反应了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不完全液化残存肝组织的炎性反应。特殊表现肝脓肿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或无明显强化,而病灶周围片状或楔形一过性强化,反应了脓肿周围肝组织炎性充血,局部灌注增多,此征象为肝脓肿在动脉期的重要征象。增强后部分病灶较平扫缩小,或不能明显显示,病灶缩小反应了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不完全液化残存肝组织的炎性反应。MRI表现表现 1. 平扫脓腔呈长 T1长 T2信号。2. 脓肿壁信号稍高于脓腔但低于正常肝组织。3. 增强后脓肿壁呈环形强化(厚薄均匀)。4. 脓肿周围的水肿 MRI敏感性高于 CT,呈 T1略低信号, T2为稍高信号,称为“ 晕环征 ” 。如果发现环形强化和在脓腔内有气体影为典型肝脓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