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清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设计概况 二、陶瓷设计艺术 1,对传统的继承 2,康熙五彩 2,珐琅彩 3,粉彩,陶瓷艺术设计,清代,中国设计2,清朝初年,随着农业的恢复,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的陶瓷、染织、漆器和雕刻等均有所发展。陶瓷方面,景德镇仍是制瓷中心,烧造技术发达,釉色品种增多:康熙时期以古彩为主,刚健有力;雍正时期以粉彩最为突出,雅致清秀;乾隆时期以珐琅彩最有成就,繁缛精细。,陶瓷艺术设计,元明清,康熙五彩,五彩是明清彩瓷中的重要品种,明 代的嘉靖、万历朝和清代的康熙朝是五彩的鼎盛时期。五彩又被称为古彩,是 在
2、宋、元时期釉上红、绿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五彩通常分为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两大类,康熙五彩大部分属于釉上五彩。 明代的五彩是把彩料掺入胶和清水加以调和,康熙中期始,改用一种油性物质调和彩料,油料的品种,文献上没有记载。用油调出的彩料具有适宜的黏性和浓稠度,工匠在光滑的釉面上填色时,色料不致四处流淌,漫溢出勾勒的轮廓线,且烧成后,光泽柔和明快。康熙五彩中较多地使用了金彩、黑彩。 图例,陶瓷艺术设计,元明清,珐琅彩瓷,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釉上彩瓷品种之一,因其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之上,故称为“瓷胎画珐琅”,以别“铜胎画珐琅”。因画珐琅彩料昂贵,烧制数量有限,又因珐琅彩瓷专为清宫皇帝、妃嫔玩
3、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故弥足珍贵。瓷胎画珐琅康熙三十五年(1696)首先创烧成功。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陶瓷艺术设计,元明清,从艺术风格上,雍正画珐琅瓷以柔丽淡雅而名重一时,乾隆器则以色浓艳丽为特征。其制作刻意求精,极尽装饰之能事,彰显出乾隆的堆砌繁缛和堆金戴银为特色的奢靡之风。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有“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康熙珐琅彩 、雍正珐琅彩、乾隆珐琅彩 清代康雍乾瓷胎画珐琅器堪称瓷中精粹,杨獻谷记有:“瓷
4、品精进,无过清代康雍乾之御窑,就中又以古月轩瓷最为恒赫。盖瓷胎样式、画工、选材、设色、题句、印章、年款无不具美术之上乘,非有确切考据,正名定分,末免耻生此China支那瓷国中,而不知何者为我瓷品之瑰宝。”,珐琅彩瓷,陶瓷艺术设计,元明清,粉彩,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景德镇传统的优良产品,早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 粉彩的艺术效果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整个装饰构图的表现手法、设色都近似中国绘画,与传统的古彩比较起来,装饰性较弱,写实风格浓厚。,陶
5、瓷艺术设计,元明清,清代工艺在中期以前继承明代的传统,在生产技术和艺术创造方面均有发展,后期工艺创作趋向繁琐精巧,但生产技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清代工艺美术的品种十分丰富,工艺技法得到综合应用,值得借鉴;但是绘画式的装饰占据主导,不适合工艺品的用途,与器物器形亦不协调,一些工艺品种在装饰上生搬硬套外来文化,更不可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工艺美术经历了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变,面向大众生活,采取了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艺生产方式,适应了简洁实用的近代审美趣味。,陶瓷艺术设计,元明清,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诗句笔筒,清雍正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乾隆 矾红缠枝莲纹象耳瓶,康熙 五
6、彩花鸟盘 喜报三元图,康熙五彩描金花鸟觚,康熙五彩德化窑五彩开光花瓶,康熙五彩人物盘,康熙五彩盘口瓶,康熙 五彩花鸟棒槌瓶,琺瑯彩黃地牡丹碗-清 康熙,清雍正 珐琅彩竹雀图碗,清雍正 珐琅彩双螭耳瓶,乾隆珐琅彩人物图瓶 规格:高18.8厘米, 口径4.2厘米,足径7.5厘米敞口外撇,细长颈圆腹,外撇圈足。口沿口内腹部圈足沿及底均为洁白色釉,颈部黄釉为地,绘珐琅彩海水龙纹,以蓝彩画龙,龙身绿彩缠枝纹相绕,颈下部海水用绿彩、白彩绘成。龙身四周胭脂红彩蝙蝠五只。腹部白釉地上以珐琅彩画人物及山石花卉景色。,清 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 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乾隆珐琅彩黄地开光山水人物图茶壶,乾隆珐琅彩图片
7、,清乾隆, 粉彩开光婴戏图兽耳瓷鼻烟壶 ,通高6.5cm,腹径4.6cm,乾隆粉彩珐琅彩描金螭耳蝶蛹尊,琺瑯彩山水樓閣碗 清 乾隆,雍正 外胭脂红内粉彩提篮花卉大盘,雍正 粉彩花鸟诗句盘,乾隆粉彩开光透雕螭龙纹旋转瓶 规 格:通高10.9厘米, 口径12.6厘米,底径9.3厘米敞口外撇,束颈肩略折,圆腹折颈外 撇圈足。此瓶由颈腹座三节分烧组合 而成,内心连接瓶座套于腹内,可旋 转,又称“转心瓶”。颈座均饰绘黄地 粉彩花卉;腹部绘蓝地粉彩花卉纹, 两面镂空开光,镂雕螭龙纹,龙体施 胭脂红彩,镂空处可见内心粉彩图案。 底有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 章款。,乾隆粉彩鸡缸杯 规 格:高5.5厘米
8、,腹径6.5厘米 说 明:直口,直腹微敛,矮圈足。白釉底,书青花“大清乾隆仿古”三行六字篆书款。 此杯外壁绘粉彩公鸡、母鸡、小鸡、洞石、花卉和孩童等而称鸡缸杯。,乾隆粉彩瓷塑七珍 文官高29.8厘米,宽12.3厘米 说 明:七珍,是一组佛前供像,包括佛像、文官、武将、马宝、象宝、水珠和火珠七件。缺两件。此组瓷像均施粉彩,彩釉、胎质细密。其制作工艺与其他瓷器不同。其一,基座与座上的主体可以分开;其二,瓷塑器不是一次烧成,而是分部件烧成后粘接成型。,乾隆粉彩,清乾隆 粉彩百蝶盘,乾隆 斗粉缠枝莲纹盘,乾隆 斗粉缠枝莲纹钵、盘,光绪粉彩百蝶纹赏瓶 规 格:高39厘米,腹径28.6厘米 说 明:撇口,
9、长颈,球形腹,圈足。饰“百蝶富贵”图。底书红彩“大清光绪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为典型官窑瓷上品。,清光绪 粉彩龙凤纹赏瓶,青铜器设计,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形成,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经过15世纪,其特点是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青铜礼器这种时代文化和文明的物化形态,代表了三代社会物质文化的最高水平。,青铜器设计,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
10、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青铜器设计,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贵族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周礼考工记里明确记载了制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齐(剂)。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11、,谓之戈戟齐(剂)。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头)之齐(剂)。 金锡半,谓之鉴燧(铜镜)之齐(剂)。青铜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和兵器五大类。,青铜器设计,青铜器设计,酒器 爵: 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 角: (jue) 饮酒器。 尊 :大型或中型容酒器。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壶 :盛酒之用。使用时间从商至汉代或更晚。 铺首:衔门环的底座,多为虎头、螭、龟、蛇等,起装饰壶身的作用。 卣 :(you) 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觥 :(gong)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称觥是约定俗成。出现于
12、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彝 :方彝(y)乃盛酒器。一般呈方型,出现于商代晚期。,青铜器设计,青铜器设计,青铜器设计,青铜器设计,四羊方尊 (商代) 通高58.3厘米 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商代方尊的代表 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这件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达34公斤,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青铜器设计,食器 豆 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鼎 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甗 (y
13、an)为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ng);下体为鬲(l),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 簋 (gu)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 敦 (du)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 鬲 (l)为炊粥器,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青铜器设计,青铜器设计,青铜器设计,水器 盘 盛水器,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 匜 (yi)与盘配套洗手用,一人捧匜 一人捧盘盛水。 鉴 (jian)大型水器 ,盛水也可盛冰。,古人盛
14、水的器皿。绝大部分是用于盥洗,因此水器又被称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可分成盘、匜、鉴、盉、盆、盦、皿和罐等八类。此外,西周中期的盉盘和蓥盘组成盥器,流行时间不长。盉和蓥也见洒器。,水器 盘: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则多为盘匜相配。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亦被“洗”替代。商代以前盘用陶制商代早期出现了青铜盘,但为数不多,商代晚期才逐波罗的海充行。商代盘都是敞口、圈足、无耳,变化仅在口缘及圈足上。西周时期特别是西周中期,盘的形制变化较大,盘腹变浅,一般都增设双耳,有的还有宽流和鋬手,有的在圈足下另加附足,以增加盘的高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盘,流传和出土的数量较多,大体春秋早期
15、与西周晚期的相似,春秋中期开始有较多的变化。,水器 匜:是盥手注水之器。盘匜皆同用,故传世和出土之器如宗仲匜、史颂匜、樊夫人龙赢匜、奚子宿车匜、番昶伯者君匜等皆与盘同出。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鉴:说文金部:“鉴,大盆也。”用以盛水。在铜镜没有盛行的时候,古人常以盘皿盛水照容貌。监、鉴为古今字。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汲壶:壶大都是容酒器,但也有汲水、注水和盛水的壶。缶有尊缶或浴缶之不同,尊缶已见前酒器,此为浴缶,亦有称为盥缶。另有行缶,亦当是盥器,皆用以盛水,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青铜器设计,乐
16、器 钟: 打击乐器,盛行于西周和东周。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之钟称纽钟。 鼓: 打击乐器。由于商周时期的鼓绝大部分是木质的(难以保存),所以青铜鼓为数甚少。 铙和钲:(zheng)同为打击乐器。,青铜乐器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历史遗存。在洛阳地区发现的青铜乐器如铜铃、钲、铙、鎛、编甬钟、编钮钟等,几乎包括了青铜乐器所有的种类,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青铜乐器的系统。不仅体现了洛阳先秦三代青铜乐器发展的脉络和重大成就,显示了洛阳地区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为青铜乐器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考古资料。,青铜器设计,兵器 戈:(g) 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句(
17、gu)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 矛 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锋又分前锋和两翼;骹为插入木柄处。 钺: (yu) 是具有征伐权力象征的权杖器,其中的异形钺为少数民族或北方传入。 戟 :(j)是一种既可刺又可勾杀的双重性能兵器。 剑: 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出现于西周。剑一般由剑身(有血槽)和剑把两部分组成,并配有鞘。史学上所称的玉具剑是指摽、首、格、剑鼻四处皆佩玉的剑。,青铜器设计,青铜器 - 历代发展 发展时期: 鼎盛时期青铜器: 转变期青铜器: 更新期青铜器,青铜器设计,发展时期: 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3世纪。商代早期和
18、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青铜器设计,鼎盛时期青铜器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
19、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青铜器设计,转变期青铜器 西周中期、晚期 春秋早期 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器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青铜器设计,更新期青铜器 春秋中期、晚期 战国 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同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
20、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以龙为主题的纹饰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画像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战国晚期,青铜艺术趋于朴素平实。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木器如在木碗上涂上采自漆树上的漆,从此写下了中国7000年的漆工艺设计史。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工艺十分发达,秦汉统一后,漆器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髹涂、描绘为主的漆器及工艺,如大型的木器家具、车具、建筑彩饰等;二是以木、卷木、皮、竹
21、、藤、铜、夹纻等材料为胎骨的容器类漆器,此类漆器工艺设计和加工复杂,漆艺的品质极高。,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唐宋开始,器皿类的漆器开始退出使用的领域,而向陈设方面发展,形成了以雕漆为主的工艺设计新模式。元代是雕漆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浙江嘉兴出现了张成和杨茂两位巨匠。,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漆器: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
22、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漆器发展 中国 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1973年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残片,在木胎上雕饰饕餮纹,并涂上朱、黑两色的漆。,西晋以后到南北朝,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利用夹纻工艺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时的漆工艺被用来为宗教信仰服务,夹纻胎漆器也因而发展。所谓的夹纻是以漆辉和麻布造型作为漆胎,胎骨轻巧而坚牢
23、。,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种种因素使工艺美术也随之发达,在艺术、技术以及生产上,皆远超过前期。唐朝漆器大放异彩,呈现出华丽的风格,漆器制作技术也往富丽方向发展,金银平脱、螺钿、雕漆等制作费时、价格昂贵的技法在当时极为盛行。,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宋代漆器的制胎和髹是技艺已经十分成熟,当时不仅官方设有专门生产机构,民间制作漆器也很普遍。漆器所制作的器皿,样式多且富变化,造型简朴,表现出器物结构比例之美。一般而言,宋代漆器以素色静谧为主。,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漆器发展 中国 明代工艺美术跨入新的阶段,官方设厂专制御用的各种漆器,并由著名的漆艺家管理。除了官设的漆器厂外
24、,民间漆器生产也遍及大江南北。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辈出明初有张德刚包亮明代中期有方信川,明末有江千里等,并出现集漆器工艺之大成的著作:黄成著,杨明注髹饰录。 髹饰工艺在这时有很大的革新,结合多种传统技法,两种以上的技法作结合,不同的文饰在不同的素地上更换,开创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漆器发展日本最早的漆器可追溯至绳纹时代,至今在日本发现最早的漆器是6000年前的朱漆栉。以江户时代的出品最为精美。,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汉代以后,尤其是唐宋时代,使用金银等贵重材料制作碗、杯、盘、瓶等一类的容器成为贵族阶级的风尚。,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中华民族以其独有的智慧在造物生产和文
25、明进程中,不仅设计和创造出了无数精美绝伦的玉器,成为中国造物文化的一部分,并形成和培育出了一种举世无双的崇尚玉器品德的观念和意识。,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中国古代家具以竹木为主。宋代以前的家具以低矮型为主,自宋代起,开始流行高坐家具。明代是中国家具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明式家具”被誉为中外家具设计的典范。,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进口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虽然明式硬木家具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生产,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
26、地区能工巧匠制作的家具最得大家认可。因此,人们公认苏式家具是明式家具的正宗,也称它为“苏州明式家具“,简称“苏式“。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制作精细是明式家具的三大特点。中国家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明代开始形成独特格式,因而被后人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中华民族家具文化风格的代表。,造型: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 结构:结构科学合理,榫卯精密,坚实牢固。 材料:精于选料配料,重视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 工艺:雕刻红脚处理得当。 饰件:金属饰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我们用四个字来形容明式古典红木家具艺术风格。古、雅、精、丽、体现了简练质朴的艺术风格,饱含了福建仙游工匠的精湛技艺,浸润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