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班级:_ 姓名:_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二)新闻阅读1(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 13000 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 0.72 马赫,可连续飞行 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个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 1.5 米、高只有 1.45 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 3 个固定座椅,两
2、个座椅在驾驶舱,1 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 1986 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 7 次入藏,20 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 250 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 10 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 160余架次。”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3、。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 7 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 7000 余米下降到 6000 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 2011 年 7 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
4、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
5、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 30 多年、6000 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B “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C “奖状”号机组 1986 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
6、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D文章写 2011 年 7 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解析:C 项,“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与原文信息不符,文章中的表述是“协助,协助完成 10 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 160 余架次”,并未提到“导航工作”。E 项,“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述有误,文章塑造“奖状号”机组人员,最主要采用的写法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少有,心理描写几乎未涉及。答案:CE(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
7、特征?请简要说明。_答案:技术精湛,临危不乱;团结协作,配合密切。(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_答案: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2(2013广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天堂杭州:一座城市和它的图书馆精神王婧 沈茜蓉“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进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一夜之间,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这句话在微博上被转发了 1.6 万次,他因此成为 100 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48 岁的褚树青已经在杭图任职 10
8、年,一直在践行“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的理念。“公众一般只知道图书馆能典藏阅读,但是忽略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保障社会文化的公平。”他说。对此,图书馆学专家范并思教授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更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因为同等地获得知识的机会,将推动一个城市走向民主和包容。搬运工眼中的图书馆2 月 15 日,午饭后。穿着迷彩工作服的搬运工王书恒走进杭州图书馆报纸阅览室。他直接拿了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报夹,在进门处的软沙发上坐下。窗外的大片建筑工地正是他工作的地方。两年前,他从江苏到杭州打工,一直在四周工地上干体力活。这里是杭州市的钱江新城,也是杭州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坐落在西南向的裙楼
9、里,占地 2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4.4 万平方米,90%都对读者免费开放。在王书恒眼中,图书借阅区的那一排排书架“就像直线构成的迷宫”,当他在这个“迷宫”中穿行的时候,书架上的照明感应灯会自动亮起,走过之后又静静熄灭;文献借阅中心那些高达 4.8 米的积层书架、专题文献中心 7.2 米高的单面靠墙整体书架,巨人一般俯瞰着他;书柜、书桌、台灯浑然一体的书房式布置,更让他觉得“像天堂”。王书恒一般在下午 2 点离开。每当他经过借阅台时,工作职员张小丽都会冲他微微一笑。“零门槛”如何实现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中国市场经济风潮涌动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靠出租场地、收年费等方式搞创收。2000
10、 年,褚树青出任杭州图书馆馆长,“在我接手的时候,我就想:我赞成市场经济,但图书馆还是要做公益的事情。”他说。于是宣布军人、残疾人、老人、儿童免费借书;其他人则需交费,用以“捐助”图书馆。“说是捐助,也是对公民文化的一种培养。由于不好意思直截了当说免费全国都收费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说免费呢?”两年后,国内图书馆学理论界开始探讨公共图书馆究竟是否应该收费。支持收费者认为图书产业化是世界趋势,反对者则认为收费意味着门槛。2003 年,杭州图书馆向所有人敞开了阅览室大门。2006 年,杭图将搬迁新址,召集专家论证制度改革,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是否可以取消借书的押金制度”。在很多专家看来,押金制度是图书馆
11、“无法破除的一道门槛”假如没有押金制度,如何保证外借的书能够如期回还?当时,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在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我非要把这道门槛破除不可!”褚树青也表示,“假如一个人连最少的信用和道德都不讲,一百块钱押金又能有什么用?”果然,2007 年,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全面免费开放,实现了真正意义的“零门槛”不但所有人都可以进入阅览,而且都可凭借市民卡免费借书。我们可以一起读书对市民来说,免费阅读需要接纳的过程。图书馆刚刚全面免费开放时,很多大爷大妈拎着烧饼油条豆浆来阅览室摆龙门阵,还有给孩子在图书馆“就地解决”大小便的妈妈们。但这些行为现在都消失了。范并思以为,在阅读现场的读者之间,会发生微妙的互相影响
12、作用。一个读者的专心姿态会影响其他读者,形成连锁的心理暗示,把大家都带进这种状态。这也正符合褚树青的理念:“图书馆的使用者是一个多元的群体,不如让社会各界制定规则,治理监视,志愿服务。”范并思曾在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评价道:“公共图书馆是城市中最好的学习共存、推进社会包容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在书籍眼前,更容易实现人人平等。正如杭州市图书馆儿童阅览区里出现的这个场景:一个穿着考究的母亲带着 8 岁的女儿在这里读书。她们就住在图书馆附近,房屋均价 3 万元/平方米。一个衣着破旧的爷爷领着 8 岁的孙女坐了 19 站公交车也到了这里。5 个月前,他们从江苏淮安的农村来到杭州,一家人住在拱墅区的出租
13、屋里,靠女孩儿的父母在工地上打工生活。两个女孩儿的手同时伸向了书架上的同一本书。“我先拿到的!”喊声惊动了书架那边的母亲。她走过来,看到两个女孩儿正在抢书,于是蹲下身子,温柔地说,“宝贝儿,你们可以一起看吗?”两个女孩儿想了想,点点头,坐到了桌边,开始一起翻那本带拼音的儿童书神秘的鸟类。看完一页,一个女孩儿小声问另一个:“看完了吗?可以翻了吧?”(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 505 期,有删改)(1)文中 “图书馆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杭州图书馆是如何践行这种精神的?_答案:保障社会文化公平。军人、残疾人、老人、儿童免费借书;向所有人免费开放阅览室;全面开放,凭借市民卡免费借书。(2)文中描述了搬运工王书恒以及两个女孩阅读的场景,有哪些作用?_答案: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杭州图书馆“零门槛”开放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凸显杭州图书馆平等、包容、富于人情味的良好氛围。具体事例与概述相结合(点面结合 ),使报道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3)“我无权拒绝他们( 乞丐)进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此话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褚树青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