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416-测绘综合能力(全程强化班)教师:孙文彬81(完整)-讲义.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072840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X 页数:428 大小:5.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16-测绘综合能力(全程强化班)教师:孙文彬81(完整)-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8页
1416-测绘综合能力(全程强化班)教师:孙文彬81(完整)-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8页
1416-测绘综合能力(全程强化班)教师:孙文彬81(完整)-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8页
1416-测绘综合能力(全程强化班)教师:孙文彬81(完整)-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8页
1416-测绘综合能力(全程强化班)教师:孙文彬81(完整)-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wEPDwUKMjAzND测绘综合能力前言一、考试简介1、考试时间; 9月 14、15 号考试科目:测绘法规、测绘综合能力、测绘案例分析要求:一次全部通过注册测试考试要求:熟悉并掌握国家测绘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了解国际、国内测绘技术发展状况,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工作经验,能够处理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注册测试考试要求:熟悉运用测绘相关标准、规范、技术手段,完成测绘项目技术设计、咨询、评估及测绘成果质量检验管理;具有组织实施测绘项目的能力,注册测绘师考试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大测绘”的概念,“大测绘”的水平。我国的各类测绘教育现状基本上没有满足这一要求。2、综合能力考查范围大地测量、海洋

2、测绘工程测量、房产测量、地籍测量、行政区域测绘 测绘航空摄影、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地理信息工程、导航电子地图制作、 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 二、历年考题分析1、考试重点:从考试的重点来看,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编制考试的内容较多;地理信息系统、地籍测绘、房地产测量次之;界线测量、测绘航空摄影等考试内容较少;从考试的内容来看,主要考察作业方法、测绘常识性知识、作业步骤、精度控制指标、组成结构等内容; 从往年考题来看,考察内容都是各门课最基本的知识点;2、考题类型综合能力考试共 100题,其中单选题 80题,多选题 20题。单项选择题(共 80题,每题 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

3、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多项选择题(共 20题,每题 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个或 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 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分)考试成绩要求:72 分(120 分60%) 3、考题分布从 2011年综合能力考题目分布来看: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 地籍测绘界线测量房地产测海洋测量量单选12 16 15 10 7 5 4 5 6 多选3 4 3 2 6 1 1 1 2 分值18 24 21 14 13 7 6 7 10 4、考察内容1)测绘常识和概念例如:地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常高位该点沿( )的距离。a、垂线至似大地水准面 b、法线

4、至似大地水准面c、垂线至大地水准面 d、法线至大地水准面答案:a 2)测绘精度指标例如:地籍图上的一类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cma. 5 b. 7.5 c. 10 d.15 答案:a 3)测绘规定 2. 按现行房产测量规范房屋层高()m 以下不计算建筑面积。a. 2.2 b. 2.4 c. 2.6 d. 2.8 答案:a 4)判断正误1、地图缩编时,多采用舍弃、移位和压盖等手段来处理要素间的争位性矛盾,下列关于处理争位性矛盾的说法,错误的是()2、下列关于制图综合物体选取顺序的说法,错误的()。 3、gis 工程项目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下列关于需求分析的说法,

5、正确的是()。 4、下列内容中属性数据字典不描述的是( )5)测绘方法在水准测量中,若后视点读数小于前视点读数,则 ()。a、后视点比前视点低 b、后视点比前视点高c、后视点、前视点等高d、后视点、前视点的高程取决于仪器高度答案:b 6)测绘知识应用下列比例尺地形图中,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 6分带法的是()。a、1:2000 b、 1:5000 c、1:10000 d、 1:50000 答案:d 7)建筑物沉降观测中,基准点至少应有()个。a、1 b、2 c、3 d、4 答案:c 5、考察形式1)相关概念辨析、易混知识点区分 注意比较异同,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主要特征。可以边学边整理,自己多总结例

6、如:大地水准面、近似水准面、椭球面2)选择正确或错误选项首先看清正选还是反选仔细有效阅读选项gis工程项目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下列关于需求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a、需求分析报告要获得用户认可b、系统需求是用户提出的要求c、用户可以不参与需求分析过程d、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需求分析 答案:a 3) 精度指标 主要方法:强化记忆汇总归纳重复记忆 1、2、4、7、15、30 4)测绘方法应用理解是关键应用是关键水准测量时,应使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其目的是减弱()的误差影响。a、圆水准器轴不平行于仪器数轴b、十字丝横丝不垂直于仪器竖轴、c、标尺分划误差d、仪器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 前后

7、视距相等、减弱误差答案:d 测图控制网的平面精度应根据()来确定。a、控制网测量方法b、测图比例尺c、测绘内容的详细程度d、控制网网形 答案:b三、复习要领及授课方法1、复习要领1) 重点章节重点学,体现在时间投入和精力分配;2) 全面复习与重点掌握相结合;3) 理论基础与现实应用相结合;4) 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2、复习材料教材和重点规范3、复习重点内容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地图制图 4、复习方法:1) 紧扣考试大纲,重点把握考试辅导材料;2) 系统复习必不可少的。3) 补习有关测绘业务的过程。如果不经过补习,基本上没有人能够“全通”。每一位应试者都要确定自己的补习方向;4)重

8、点注意作业方法、作业程序、测绘工作组成部分、精度指标等方面的内容,重点关注包括等词语。 5、授课思路1) 72分标杆以考试顺利过关为目的;2) 突出重点,梳理脉络,帮助理解;3) 具体授课要点:四、考试内容大地测量学包括:大地测量基准(时间基准和空间基准)、平面控制网的布设(精度角度和距离的测量方法)、高程控制网(精密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等)、gps 控制网、重力网、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和坐标系转换; 海洋测量包括:海洋地貌测量,海洋测深、海洋制图等;工程测量包括:工工程控制网、工程地形图测绘、规划与市政工程测量、线路工程测量、地下工程测量、施工与竣工测量、变形测量、精密程测量等;房地产测量包括

9、:房地产控制测量、房屋要素测量、房产图的测量等;地籍测绘包括:地籍控制测量、地籍要素测量、地籍测图等行政区界测量测绘航空摄影包括:航空摄影仪器、技术和方法;地图编制主要包括:地图编制和地图缩编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设计、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等;导航电子地图和互联网地图/wEPDwUKMjAzND第一章 大地测量第一节 大地测量概论主要内容(基准问题):1、 坐标系统;2、 高程系统;3、 深度基准4、 重力基准;5、 时间基准知识点 1:参心坐标系统:根据其原点位置不同,分为地心坐标系统和参心坐标系统。大地测量常数是指与地球一起旋转且和地球表面最佳吻合的旋旋转椭球(即

10、地球椭球)几何参数和物理参数。54 坐标系、80 坐标系所采用参考椭球、大地原点;5 4 坐 标 系 : 克拉 索 夫 斯 基 椭 球 , 前 苏 联的普尔科沃;80 坐标系:1975 年国际椭球体;陕西西安;三个概念:大地线、子午圈、卯酉圈;高斯投影、兰伯特投影;知识点 2:地心坐标系国际地面参考框架(itrf)是国际地面参考系统(itrs)的具体实现。它以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卫星激光测距(slr)、激光测月(llr)、gps 和卫星多普勒定轨定位(doris)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构成全球观测网点,经数据处理,得到 itrf 点(地面观测点)站坐标和速度场等。2000 国家大地控制网

11、是定义在 itfs 2000 地心坐标系统中的区域性地心坐标框架。区域性地心坐标框架一般由三级构成。第一级为连续运行站构成的动态地心坐标框架,它是区域性地心坐标框架的主控制;第二级是与连续运行站定期联测的大地控制点构成的准动态地心坐标框架;第三级是加密大地控制点.(itrf)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应用最广泛、精度最高的地心坐标框架。知识点 3:高程系统:1985 国家高程基准是我国现采用的高程基准,青岛水准原点高程为 72. 260 4 m。水准原点网由主点-原点、参考点、附点共 6 个点组成我国高程系统采用正常高系统,正常高的起算面是似大地水准面。正常高:由地面点沿垂线向下至似大地水准面之间的距离

12、,就是该点的正常高,即该点的高程。正高:沿重力(垂)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大地高:沿法线到椭球面的距离n 为大地水准面差距, 为高程异常测量外业作业大基准面、基准线(大地水准面,铅垂线) ;内业作业的基准面、基准线(参考椭球面,法线)存在水准面不平行性,需要进行水准概算;知识点 4:例题:gps 点 大地高 h,正常高 h 和高程异常 三者之间的正确关系是( a) 。a、 =h-hb、h-hc、 =h-hd、h-h知识点 5:重力系统框架:重力参考系统则是指采用的椭球常数及其相应的正常重力场。重力测量框架则是由分布在各地的若干绝对重力点和相对重力点构成的重力控制网,以及用作相对重力尺度标准的若干条

13、长短基线。1999 年至 2002 年,我国完成了 2000 国家重力基本网建设,简称“2000 网” 。它由259 个点组成,其中基准点 21 个、基本点 126 个和基本点引点 112 个;长基线网 1 个,重力仪格值标定场 8 处 ,联测了 1985 国家重力基本网及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力网点 66个。该网使用了 fg5 绝对重力仪 施测,并增加了绝对重力点的数量,覆盖面大,是我国新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系统采用 grs 80 椭球常数及其相应正常重力场。80 年代初,我国建立了“国家 1985 重力基本网” ,简称为“85 网” 。它由 6 个基准点、46 个基本点和 5 个基本点引点

14、组成。重力参考系统则采用 iag75 椭球常数及其相应正常重力场。知识点 6:深度基准有的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有的采用平均低潮面、最低低潮面、大潮平均低潮面等。我国 1956 年以前主要采用了最低低潮面、大潮平均低潮面和实测最低潮面等为深度基准。从 1957 年起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为深度基准。该面是按苏联弗拉基米尔计算的当地理论最低低潮面。知识点 7:时间基准大地测量中常用的时间系统有:(1)世界时(universal time,ut):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在 1960 年以前一直作为国际时间基准。(2)原子时(atomic time,at):以位于海平面(大地水准面,等位面)的铯 (133

15、cs)原子内部两个超精细结构能级跃迁辐射的电磁波周期为基准,从 1958 年 1 月 1 日世界的零时开始启用。(3)力学时(dynamic time,dt):在天文学中,天体的星历是根据天体动力学理论的运动方程而编算的,其中所采用的独立变量是时间参数 t,这个数学变量 t,便被定义为力学时。(4)协调时(unlversal time coordinated,utc):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时间,而是时间服务工作钟把原子时的秒长和世界时的时刻结合起来的一种时间。(5)gps 时 (gps time,gpst):由 gps 星载原子钟和地面监控站原子钟组成的一种原子时基准,与国际原子时保持有 19

16、s 的常数差,并在 gps 标准历元 1980 年 1 月 6 日零时与 utc 保持一致。描述时间系统框架通常需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采用的时间频率基准、守时系统、授时系统、覆盖范围(1)采用的时间频率基准。时间系统决定了时间系统框架采用的时间频率基准。(2)守时系统。守时系统用于建立和维持时间频率基准,确定时刻。(3)授时系统。授时系统主要是向用户授时和时间服务。授时和时间服务可通过电话、网络、无线电、电视、专用(长波和短波)电台、卫星等设施和系统进行,它们具有不同的传递精度,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4)覆盖范围。覆盖范围是指区域或是全球。20 世纪 90 年代自美国 gps 广泛使用

17、以来,通过与 gps 信号的比对来校验本地时间频率标准或测量仪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原有的计量传递系统的作用相对减少。知识点 8:常用坐标系:大地坐标系、地心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站心坐标系、高斯直角坐标系地心坐标系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原点位于整个地球(包括海洋和大气)的质心;(2)尺度是广义相对论意义下某一局部地球框架内的尺度;(3)定向为国际时间局测定的某一历元的协议地极和零子午线,称为地球定向参数(eop);(4)定向随时间的演变满足地壳无整体运动的约束条件。知识点 9:高斯直角坐标系高斯直角坐标系:高斯投影 3 条件、投影坐标系的分带规则、坐标系的加常数;高斯投影平面上的中央子午

18、线投影为直线且长度不变,其余的子午线均为凹向中央子午线的曲线,其长度大于投影前的长度,离中央子午线愈远长度变形愈长,为了将长度变化限制在测图精度允许的范围内,通常采用 6分带法,即从首子午线起每隔经度差 6为一带,将旋转椭球体面由西向东等分为 60 带。高斯投影平面上的中央子午线投影为直线且长度不变,其余的子午线均为凹向中央子午线的曲线,其长度大于投影前的长度。 中央子午线投影后为直线;中央子午线投影后长度不变;投影具有正形投影性质,即正形投影条件;投影坐标 y=带号+ (500km+自然坐标)带号=经度/6+1;3 度带投影:1(1.5-4.5)知识点 10:坐标系转换不同坐标系的三维转换模

19、型很多,常用的有布尔沙模型(b 模型)和莫洛坚斯基模型(m 模型 )。 (七参数法;三个平移参数、三个旋转参数、比例缩放因子)理论上,布尔沙模型与莫洛坚斯基模型的转换结果是等价的。但在应用中有差别,布尔沙模型在全球或较大范围的基准转换时较为常用,在局部网的转换中采用莫洛坚斯基模型比较有利。知识点 11:规范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大地测量采用中误差作为精度的技术指标,以 2 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4.2.2.1 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4.2.2.1.1 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由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构成,它是国家大地基准的骨干和主要支撑,以实现和维持我国三维、动态地心坐标系统,保证大地控制网点位三维地

20、心坐标的精度和现势性。4.2.2.1.2 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地心坐标各分量年平均中误差应不大于0.5mm,相对精度应不低于 110-8,坐标年变化率中误差水平方向应不大于2mm,垂直方向应不大于3mm。4.2.2.2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4.2.2.2.1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布测目的是事项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结合精密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技术,精化我国似大地水准面;为三、四等大地控制网和地方大地控制网的建立提供起始数据。4.2.2.2.2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5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10mm ;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

21、应不低于 110-7,其点间评价距离应不超过 50km。4.2.2.2.3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点应在均匀布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应用服务和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检测等因素。4.2.2.2.4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复测周期为 5 年,每次复测 执行时间应不超过 2 年。4.2.2.3 三等大地控制网4.2.2.3.1 三等大地控制网布测目的是建立和维持省级(或区域)大地控制网,满足国家基本比例尺测图的基本要求。结合水准测量、重力测量技术,净化省级(或区域)似大地水准面。4.2.2.3.2 三等大地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10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20mm;各控制

22、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 110-6,其点间平均距离不超过 20km。4.2.2.4 四等大地控制网4.2.2.4.1 四等大地控制网是三等大地控制网的加密。4.2.2.4.2 四等大地控制网相邻间点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 20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40mm ;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 110-5,其点间平均距离应不超过 5km。4.2.2.4.3 四等大地控制网应根据需要进行复测或更新。5.2.2 国家一等水准网5.2.2.1 国家一等水准网是国家高程控制网的骨干,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精度传递。5.2.2.2 国家一等水准网的布设应充分顾忌地质构造背景,选择最适当的路

23、线。国家一等水准路线应闭合成环形,并构成网状。环的周长在我国东部地区应不超过 1600km,西部地区不超过 2000km。5.2.2.3 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用往返测量不符值计算的每千米偶然中误差应不大于0.45mm,用环闭合差计算的每千米全中误差应不大于 1.0mm。5.2.2.4 国家一等水准网每 15 年复测一次,每次复测执行时间不超过 5 年。5.2.3 国家二等水准网5.2.3.1 国家二等水准网是国家一等水准网的加密,在国家一等水准网内布设成符合路线或环形。国家二等水准环线的周长,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应不大于 750mm,山区和困难地区经批准可适当放宽。5.2.3.2 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用往

24、返测量不符值计算的每千米偶然中误差应不大于1.0mm,用还闭合差计算的每千米全中误差应不大于2.0mm。5.2.3.3 国家二等水准网应根据需要进行复测,复测周期最长不超过 20 年。5.3.2 国家似大地水准面5.3.2.1 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应不低于 1515 ,其精度:平地、丘陵地应不低于0.3m,山地及高山地应不低于0.6m 。5.3.2.2 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其坐标和高程精度应不低于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点和国家二等水准网点的精度。5.3.3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5.3.3.1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应不低于 55,其精度:平地、丘陵地应不低于0.1m,山地、高山地应

25、不低于0.3m 。5.3.3.2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的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点,其高程异常差的精度在平地、丘陵地不低于0.1m,在山地、高山地不低于0.3m 。6.2 重力测量控制网6.2.1 国家重力测量控制网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持国家重力基准,为各类重力测量提供统一的重力起算值。遵循逐级控制原则布设,分为重力基本网、一等重力网和二等重力点。6.2.2 重力基本网由重力基准点、基本点及其引点组成,并包括一定数量的重力仪格值标定基线。其密度应有效覆盖国土范围,以满足控制一等重力点相对联测的精度要求和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的需要。基准点绝对重力值的测定中误差应不大于510 -8ms-2。在重力基准点与基本点及其

26、引点之间进行相对重力测量,相对重力测量重力段差联测中误差应不大于10 10-8ms-2。6.2.3 一等重力网是重力基本网的扩展,应布设成闭合环线。一等重力点与重力基本网点的重力段差联测中误差应不大于2510 -8ms-2。6.2.4 二等重力点是一等重力网的加密。二等重力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加密重力测量的实际需要布设,其联测中误差应不大于25010 -8ms-2。知识点 12:大地测量的任务(了解):大地测量是为研究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性进行的实际测量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国家或大范围的精密控制测量网,内容有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天文测量、重力测量、惯性测量、卫星大地测量以及各种大地

27、测量数据处理等。它为大规模地形图测制及各种工程测量提供高精度的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为空间科学技术和军事用途等提供精确的点位坐标、距离、方位及地球重力场资料;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地壳形变及地震预报等科学问题提供资料。例题: 1.我国现行的大地原点、水准原点分别位于( d) 。 a. 北京、浙江坎门b. 北京、山东青岛c. 陕西泾阳、浙江坎门d. 陕西泾阳、山东青岛2.地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常高位该点沿(a )的距离。a. 垂线至似大地水准面b. 法线至似大地水准面c. 垂线至大地水准面d. 法线至大地水准面/wEPDwUKMjAzND第二节:传统大地控制网知识点 1:传统大地控制网传统大地测量技术

28、建立平面大地控制网就是通过测角、测边推算大地控制网点的坐标。其方法有:三角测量法、导线测量法、三边测量法和边角同测法。三角测量法优点是:检核条件多,图形结构强度高;采取网状布设,控制面积较大,精度较高;主要工作是测角,受地形限制小,扩展迅速。缺点是:在交通或隐蔽地区布网困难,网中推算的边长精度不均匀,距起始边愈远精度愈低。但在网中适当位置加测起算边和起算方位角,就可以控制误差的传播,弥补这个缺点。三角测量法是我国建立天文大地网的主要方法。我国在西藏地区天文大地网布设中主要采用导线测量法。知识点 2:三角网布设原则1.分级布网、逐级控制国家三角网分为一、二、三、四等,gps 网分为 a、b、c

29、、d 、 e 五级。2.具有足够的精度各等级三角网观测精度要求3.具有足够的密度4.要有统一的规格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 17942-2000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对于 gps 网,重点掌握:(1) 两个最重要的等级: b,c(2) 外业观测最主要的指标:观测时段个数,观测时段长度(3) 网形特征:同步基线条数计算,独立基线的选择与条数计算(4) 最重要的数据处理质量指标:同步环闭合差、异步环闭合差、重复基线差、基线向量残差。知识点 3: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的技术原则如下:(1)地球椭球参数。地球椭球参数采

30、用 1975 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 第16 届大会期间 iag 决议推荐的数值,即 iag- 75 椭球参数。(2)坐标系统。根据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结果建立椭球相同的两套大地坐标系:1980 国家大地坐标系和地心坐标系。(3)椭球定位与坐标轴指向。1980 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椭球短轴应平行于由地球质心指向1968.0 地极原点(jyd) 的方向,首子午面应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的子午面。椭球定位参数以我国范围内高程异常值平方和最小为条件求定。知识点 4:经纬仪经纬仪一般分为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及全站型电子速测仪。仪器的三轴误差,及三轴误差检查方法思考题: 采用盘左盘右观

31、测,能消除什么误差?(三轴误差)知识点 5:光电测距仪分类:脉冲式和相位式光电测距仪的主要误差:加常数、乘常数;知识点 6:水平角观测水平角观测的主要误差影响:1、 观测过程中引起的人差2、 外界条件对观测精度的影响3、 仪器误差对测角精度的影响影响观测精度的因素除上述外界条件之外,还有仪器误差,如视准轴误差、水平轴不水平的误差、垂直轴倾斜误差、测微器行差、照准部及水平度盘偏心差、度盘和测微器分划误差等。照准部转动时的弹性带动误差,脚螺旋的空隙带动差,水平微动螺旋的隙动差。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分组方向观测法和全组合测角法。其中方向观测法一般广泛用于三、四等三角观测,或在地面点、低觇标

32、点和方向较少的二等三角观测;当观测方向多于 6 个时采用分组方向观测法 ;在一等三角观测,或在高标上的二等三角观测采用全组合测角法。各等级三角测量观测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和测回数按表 1- 2-5 规定执行。精密测角的一般方法:1、 观测应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有利于观测的时间进行,以提高照准精度和减小旁折光的影响。2、 观测前应认真调好焦距,消除视差。在一测回的观测过程中不得重新调焦,以免引起视准轴的变动。3、 各测回的起始方向应均匀地分配在水平度盘和测微分划尺的不同位置上,以消除或减弱度盘分划线和测微分划尺的分划误差的影响。4、在上、下半测回之间倒转望远镜,以消除和减弱视准轴误差、水平轴倾斜

33、误差 等影响,同时可以由盘左、盘右读数之差求得两倍视准误差 2c,借以检核观测质量。5、上、下半测回照准目标的次序应相反,并使观测每一目标的操作时间大致相同,其目的在于消除或减弱与时间成比例均匀变化的误差影响,如觇标内架或三脚架的扭转等。6、为了克服或减弱在操作仪器的过程中带动水平度盘位移的误差,要求每半测回开始观测前,照准部按规定的转动方向先预转 12 周。7、 使用照准部微动螺旋和测微螺旋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8、为了减弱垂直轴倾斜误差的影响,观测过程中应保持照准部水准器气泡居中。方向观测法测站限差: 2 次读数的秒差(光学经纬仪), 半测回归零差 l-r=2c 的各方向互差; 各

34、测回同一方向的方向值之差知识点 7:三角测量外业验算外业验算应包括以下内容和程序:(1)检查外业资料,包括观测手簿、观测记簿、归心投影用纸等;(2)编制已知数据表和绘制三角锁网图;(3)三角形近似球面边长计算和球面角超计算;(4)归心改正计算,并将观测方向值化至标石中心;(5)分组的测站平差;(6)三角形闭合差和测角中误差的计算;(7)近似坐标和曲率改正计算;(8)极条件闭合差计算,基线条件闭合差计算,方位角条件闭合差计算等知识点 8:三角高程测量垂直角观测方法有两种,一是中丝法,二是三丝法。(1)中丝法。就是以望远镜十字丝的水平中丝为准,照准目标测定垂直角。(2)三丝法。就是以望远镜三根水平

35、丝为准,依次照准同一目标来测定垂直角利用水平距离单向高差计算公式用倾斜距离 d 计算高差的单向公式根据规定,各等级三角点上每一方向按中丝法观测时应测四测回,三丝法观测时应测二测回。大气折光:k 值在一天之内的变化情况是:中午附近 k 值最小,并且比较稳定;日出日落时 k 值较大,而且变化较快折光系数一般为 0.09-0.16 之间减弱大气垂直折光影响的措施:选择有利观测时间、对向观测、提高观测视线的高度、利用短边传算高程等 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式中,m h 单位为米;s 单位为千米。从上式中可以看出高差中数中误差与边长是成正比例的关系。知识点 9:导线测量导线测量分一、二、三、四等,其布设原则

36、与三角测量类似。一、二、三、四等导线测角、测边的精度要求。一端有已知方位角的自由导线最弱边方位角中误差计算公式为:两端有已知方位角的自由导线最弱边方位角中误差计算公式为:导线测量作业及概算:1、选点、造标和埋石2、边长测量3、水平角观测在导线交叉点上,当观测方向数多于 2 个时,对于一、二等导线采用 全组合测角法进行观测;对于三、四等导线采用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4、垂直角观测5、导线测量概算知识点 10:规范国家三角测量例题:1.高斯投射后,中央子午线的长度(a) 。a、不变b、变大c、变小d、无法判断解析:高斯投影是正形投影,而正形投影的条件就是中央子午线的投影长度比为 1,因此选择 a。其

37、他子午线长度都变长了。2.我国建立天文大地网的主要方法是(a) 。a、三角测量法b、gps 测量法c、导线测量法d、三边测量法解析:由于在以前测角精度较高且易于实现,测距非常困难,因此可以排除 c 与 d,gps 测量法是 20 世纪 90 年代才投入民用的现代测量技术,而我国天文大地网在 50 年代就建立起来了。3.在导线交叉点上,当观测方向数多于 2 个时,对于一、二等导线采用(c)进行观测。a、方向观测法b、测回法c、全组合测角法d、都不是解析:在导线交叉点上,当观测方向数多于 2 个时,对于一、二等导线采用全组合测角法进行观测;对于三、四等导线采用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4.根据国家测量规

38、范规定,二等三角网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超过(b ) 。a、 1/20 万b、1/12 万c、 1/7 万d、1/4 万解析:国家三角测量规范规定,一等三角锁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 1/20 万,二等三角网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 1/12 万;三等为 1/7 万;四等为 1/4 万。/wEPDwUKMjAzND第三节:gnss 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知识点 1:基准站网组成基准站网组成:基准站、数据中心、数据通信网络布设原则国家基准站网:站间距 100200 km区域基准站网: 70(km)公里专业应用网:基准站组成设备基准站设备主要由 gnss 接收机、 gnss 天线、气象设备、不间断电源、通信设备、雷

39、电防护设备、计算机和机柜等组成知识点 2:观测环境(1)距易产生多路径效应的地物(如高大建筑、树木、水体、海滩和易积水地带等)的距离应大于 200 m;(2)应有 10 度。以上地平高度角的卫星通视条件;(3)距微波站、无线电发射台、高压线穿越地带等电磁干扰区距离应大于 200 m;知识点 3:数据中心的构成数据中心主要由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系统、产品服务系统等业务系统及机房、计算机网络等物理支撑组成。源数据包括基准站原始观测数据、广播星历、气象观测数据等,成果数据包括基准站坐标、速度,大气参数、坐标框架转换参数、精密星历等。数据处理应进行源数据、站信息、卫星星历、地球动力学参数等数据准

40、备,完成格式转换、粗差探测、周跳修复等预处理,进行基线解算和网平差等工作。数据分析包括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分析、速度场分析、数据质量分析等。知识点 4:基准站测试(了解)基准站网建成后应进行整网运行测试,并形成测试报告。可进行如下测试:(1) 测试基准站数据采集、数据完好性;(2) 测试基准站到数据中心和数据中心到用户之间数据传输的稳定性,提供网络通信链路的通信速率、误码率、可用性以及数据传输的延迟大小;(3) 测试数据中心对基准站的监控能力,包括通过数据通信网络监视和控制基准站工作状况、参数配置、数据采集和传输等;(4) 测试实时定位的覆盖范围和有效作业时间;(5) 测试站网数据产品服务内容和

41、精度指标,包括坐标框架、实时定位、快速定位、事后定位、卫星轨道、源数据服务等内容以及相应的精度测试;(6) 测试其他内容。知识点 5:基准站维护(1)应保障全年每天连续 24 小时正常运行,必要时宜安装报警系统;(2)应定期进行设备检测,必要时进行设备更新;(3)应定期与国际 igs 站进行联测解算,维持坐标框架更新;(4)根据需要对埋设的水准标志按照国家水准联测纲要进行定期测定;(5)根据需要对埋设的重力标石与国家重力基本网进行定期联测。规范ch/t 2008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例题:1.对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的国家基准站网,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建设(d )地基稳定。分布均匀

42、的连续运行基准站。a、 150b、240c、 300d、360解析: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建设 360 个地基稳定,分布均匀的连续运行基准站(其中:新建站 150 个,利用改造站 60 个,直接利用已有站 150 个) 。2.大地高空间点沿椭球面法线方向至椭球面的距离称之为(a ) 。a、大地高b、正常高c、正高d、力高解析:正常高是沿着铅垂线方向到似大地水准面的距离;正高是沿着铅垂线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wEPDwUKMjAzND第四节:卫星大地控制测量知识点一:控制网等级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gps 测量按其精度分为 a、b、c 、d、e 五级。(1) a 级 gps 网由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构成,用于建立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进行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卫星精密定轨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测绘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