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龙江省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试题:古代诗歌鉴赏.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06290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试题: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试题: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试题: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试题: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黑龙江省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试题: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琅琊溪 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

2、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 分)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 ,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 。 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 ,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关河令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 ,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

3、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2011 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 分)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 登城写的是 ,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 分)答案:和风细雨。解析: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

4、全面赏析。要填与“疾风骤雨”相反的词语,结合诗歌即可得出。(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 分)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 ,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解析:分析作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答题,内容包括强调的内容和对主题情感的作用,形式包括对题目、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作用。(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 分)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

5、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 “横风吹雨” “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解析: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 分)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 分)答案:初春。这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待放,万物充满生

6、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意象”进行分析,意象是一首词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往往是词人选择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将它们综合起来,就能构成最典型的生活场景即画面,从而才能分析词的意境与作者情感。(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分)答案:上片描写“莺语” “草色” “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还要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苏轼的诗词,并结合苏轼的性

7、格特点进行综合思考。【考点精析】考点 1:鉴赏诗歌的形象。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1、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个是身世凄凉、色衰沦落的艺妓,一个是谪居卧病、心境悲凉的“我” 。作者将琵琶女的自叙和“我”的内心倾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鲜明的表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主题。人物形象类型:(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

8、。吾庐独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瑟琶行 ) ,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 ) ,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4)爱民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

9、) ,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5)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 ,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2自然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具体单个的景物,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意境是是诗人要表达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意”和“情”的和谐统一。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 “枫叶荻花秋瑟瑟” , “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

10、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传统的审美意象:(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 、杜甫的望月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 “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意境的常见类型: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悲壮苍凉、悠

11、远宁静、激越豪壮等。那么,怎样鉴赏诗歌形象呢?1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例 1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我” (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

12、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2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这恰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3意象、意境、诗情的审美联系: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

13、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在这首二十字的千古绝唱中,粗线条地描绘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意象,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 “落日”在西, “大海”在东,视野开阔。既有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又有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还有滔滔黄河水的声响,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考点 2: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语言既

14、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鉴赏诗歌的语言,需把握以下内容:1了解语言的风格特色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下面几种风格:清新自然(如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如李白) ,沉郁顿挫(如杜甫) ,雄浑豪迈(如边塞诗) ,含蓄蕴藉(如用典和怀古) ,平实朴素(如白居易) ,沉雄浑厚(如曹操) ,清丽优美(如孟浩然) ,瑰丽奇异(如岑参) ,峭拔瘦劲(如柳宗元、贾岛) ,丰赡华美(李商隐) ,浓丽柔婉(如温庭筠) ,清寒素净(如孟郊) ,纤巧绮丽,清健俊爽,

15、雄健高昂,悲壮苍凉,险怪奇特,深沉凝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例:山中问答李 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 。这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写照,更表明“栖碧山”的妙处在“悠然心会” 。 “桃花流水窅(yo)然去”是写碧山之景, “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 ,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幸。在诗人看来,这“碧山” ,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

16、的,都出自“天然” ,都让人心境悠闲。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 “不答”而答,转接轻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2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分析修辞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例:晚 春韩 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从诗题看,这是一首描写晚春之景的七言绝句。春将归去,草木得知这个消息而想留住春色,各自使出浑生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

17、千红,繁花似锦。可笑的是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寥寥数笔,就给读者满眼风光的印象。进一步研读不难发现,本诗生动的效果与诗中运用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是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 ,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称奇。最奇的还是“无才思”三字。 “杨花榆荚”缺少色泽香味,比“万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 ,确有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如雪的飞絮,也是一种缺憾,至少“红紫”缺了陪衬。而这“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不“飞” 。它敢于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岂不是可爱?这样看来,这首写晚

18、春景色的小诗,其实包含着一种生活的哲理。这就可以看出分析修辞技巧对鉴赏诗歌的作用。3掌握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1)评析“题眼” 。所谓“题眼” ,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如高考选用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 ,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

19、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 ,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2)评析“诗眼” 。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 ,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 “词眼” ,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例:从军行李 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

20、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 “碎铁衣” ,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 “数重围” ,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3)体会寻常词语的蕴含。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例:观 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

21、景。 “风劲角弓鸣” ,写风用“劲” ,可见风之猛之烈。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次联“疾” 、 “轻”用得俱妙。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诗人用“疾”而不用“锐” ,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这“疾” 、“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第三联写猎罢还归。 “忽过” 、 “还归” ,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

22、远景;“千里暮云平” 。这样写,不但首尾呼应,而且形成对照。出猎时风起云涌,回归时风平云定,这与出猎时的紧张、回归时的踌躇满志完全相称。如果我们在读诗时,既能体会全诗语言的风格特色,又能评析积极修辞手法,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那么,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就会比较到位、比较深刻。(4)揣摩重要诗句的意蕴和作用。如过渡、画龙点睛等。考点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23、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另外还要分清实写和虚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还有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感受。景物描写作用:塑造背景环境;营造气氛;以景衬情,以景衬境;衬托人物心情、品格、性格、情操;借景抒情,融情入境;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

24、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死亦足” ,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也是直接呐喊出心中的不满,表明了自己与权贵们决绝的决心。(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通等方式来抒发感情。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野草、溪流、落日、沙漠、古道、边关、清风、细雨等作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就是

25、借顽强抗争的“原上草” ,尽情抒发了抗争命运的强音。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无比的喜爱之情。当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家人的思念跃然纸上。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要读懂诗歌就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扬后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声衬静、以动写静、欲扬先抑等。(1)比兴手法比兴手法是古代诗歌中较常见的,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 。(2)对比手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

26、被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3)象征手法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人生的乐观态度。(4)渲染烘托如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 ,通过对景物的渲染烘托,抒发了他对刘禹锡等人的怀念之情和遭受贬逐的感慨;又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瑟琶行 ) ,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渲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

27、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烘托: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5)运用典故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 ,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 ,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用: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周瑜破曹的故事,

28、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活用:灵活地变用典故,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申发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的是有关廉颇的旧事,以廉颇自况,感慨自己虽年事已老,可为国效力的雄心不泯,只可惜无人问津。曹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曹诗借用这诗句表明对才识渊博的人的期待。反用: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辛弃疾永遇

29、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原是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宋文帝建立行宫的胜地,用“可堪回首”让人倍觉失望,持批判态度。姜夔扬州慢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春风十里”援引了杜牧的诗“春风十里扬州路” ,原诗显示的是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凸现了扬州现状的凄凉情形,从而寄寓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6)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例如姜夔

30、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7)衬托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畅当的登鹳雀楼 “天势围平

31、野,河流入断山”两句,就是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8)动静手法动静手法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 ,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3谋篇布局的技巧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如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急,雪尽马啼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首联起得突兀, “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

32、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诗歌的句式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则,这些为同学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条件。古典诗词的一般结构是先写景后抒情。如苏轼的念奴娇 ,上阕状写赤壁之景物,下阕通过与周瑜经历的对比抒发“人生如梦”的感慨。而作为唐诗之巅的律诗,很多暗合“起承转合”这一结构。金圣叹说律诗的结构如四季:“一二须条达如春,三四须蕃畅如夏,五六须掣制如秋,七八须肃穆如冬。 ”试举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为例:

3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一二句写登山一事起,为引发诗情做铺垫;三四两句紧承一二句,写诗人对登高一事的主观感受;五六两句用“但” (只)字一转,拓展到对人世的感叹;七八借用典故凝重结尾。整首诗歌,一层进一层,显得情景交融、理趣深刻。(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5)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略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4、修辞手法

34、的运用主要有比喻、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互文、双关等,重在理解其作用。诗歌有很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等。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对理解诗歌的感情和创造的意境很有帮助。以下列举常用的8 种修辞手法。A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生动化。如刘禹锡的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B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35、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生白发,发长“三千丈” ,愁思深重啊!D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对偶是诗歌中格外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

36、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其中“无边落木”对应“不尽长江” ,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下”的落叶声对应“滚滚来”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从中不难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E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林逋山园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F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G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H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考点 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考点属必考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

38、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常见的思想感情(基调)类型:1、惜别之情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2、黍离之情 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 ) ,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3、思乡之情 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怀古之情 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 。5、讽喻之情 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白居易的“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 (轻肥 ) 。6、报国之情 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出塞 ) ;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 ) 。7、咏景之情 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芬芳酒,还望青山郭” (游东田 ) 。8、恋友之情 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