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A 1下列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 病毒 B. 立克次体 C. 衣原体 D. 支原体 E. 放线菌 E 2下列属于真核细胞型生物的微生物是: A. 鼠疫杆菌 B. 梅毒螺旋体 C. 普氏立克次体 D. 沙眼衣原体 E. 白色念珠菌 A 3在 1956 年利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沙眼衣原体成功的科学家是: A 汤飞凡 B 列文虎克 C 巴斯德 D 郭霍 E 弗莱明 B 4. 最先创用固体培养基将细菌进行培养的科学家是: A. 法国的巴斯德 B. 德国的柯霍 C. 俄国的伊凡诺夫斯基 D. 英国的李斯特 E. 荷兰的列文虎克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A 1具有抵抗吞噬细胞及抵抗体液中杀菌
2、物质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 荚膜 B. 芽胞 C. 菌毛 D. 鞭毛 E. 质粒 B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时常用的放大倍数是: A. 100 倍 B. 1000 倍 C. 10000 倍 D. 500 倍 E. 5000 倍 C 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 脂蛋白 B. 脂多糖 C. 肽聚糖 D. 磷壁酸 E. 核心多糖 A 4溶菌酶的作用机制是: A. 切断肽聚糖的多糖骨架 -1、4 糖苷键 B. 抑制四肽侧连与五肽交联桥的联结 C. 干扰细菌 DNA 的复制 D.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E. 损害细胞膜 C 5与运动有关的细菌结构是: A. 性菌毛 B. 荚膜 C. 鞭毛 D.
3、芽胞 E. 普通菌毛 E 6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 细胞壁 B 荚膜 C 菌毛 D 核质 E 芽胞 B 7青霉素杀菌的作用机制主要是: A. 切断肽聚糖的多糖骨架 -1、4 糖苷键 B. 抑制四肽侧连与五肽交联桥的联结 C. 干扰细菌 DNA 的复制 D.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E. 损害细胞膜 C 8下列可引起败血症的细菌,属于革兰阴性杆菌的是: A.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 产气荚膜梭菌 C. 脆弱类杆菌 D. 金黄色葡萄球菌 E. 脑膜炎奈瑟菌 A 9决定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毒性作用的主要结构成分是: A. 脂质 A B. 磷壁酸 C. 核心多糖 D. 特异多糖 E脂蛋白 C
4、10革兰染色时所用试剂的顺序是: A稀释复红碘液酒精结晶紫 B结晶紫酒精碘液稀释复红 C结晶紫碘液酒精稀释复红 D稀释复红酒精结晶紫 碘液 E稀释复红结晶紫碘液酒精 D 11有些细菌能产生性菌毛,是因为其具有: A毒力质粒 BVi 质粒 C Col 质粒 DF 质粒 E代谢质粒 B 12测量细菌大小常用的单位是: A. mm B. m C. nm D. cm E. dm E 13关于细菌 L 型的特性描述错误的是: A. 呈高度多形性 B. 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油煎蛋样小菌落 C. 去除抑制物后,可回复原有的形态 D. 革兰氏染色阴性 E分离培养需用低渗琼脂培养基 D 14革兰阴性细菌性菌毛
5、的功能是: A. 与细菌运动有关 B. 与细菌黏附宿主上皮细胞有关 C. 与细菌转导有关 D. 与细菌间某些遗传物质传递有关 E与细菌的溶原性转换有关 A 15细菌缺乏下列哪一种结构仍可存活: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以上均可 A 16关于革兰阳性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壁的基本成分是肽聚糖 B细胞壁中有脂质外膜 C对青霉素不敏感 D能够产生内毒素 E不含有磷壁酸 B 17细菌 L 型是指: A细菌的休眠状态 B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C非致病菌 D不可逆性变异的细菌 E光滑型粗糙型菌落变异第三部分 细菌的生理 C 1临床的药敏试验常选用细菌生长的: A. 潜伏期 B. 迟缓期
6、 C. 对数期 D. 衰退期 E. 稳定期 D 2进行细菌划线分离常用的培养基为: A. 液体培养基 B. 半固体培养基 C. 固体平板培养基 D. 固体斜面培养基 E. 上述均可 B 3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最好选用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 A 迟缓期 B 对数期 C 稳定期 D 衰亡期 E 延滞期 B 4实验室常用于鉴定细菌动力的培养基为: A疱肉培养基 B半固体培养基 C Elek 平板 D尿素培养基 E固体斜面培养基 D 5吲哚实验阳性的细菌是因为它能分解: A葡萄糖 B靛基质(吲哚) C胱氨酸 D色氨酸 E枸橼酸盐 E 6细菌产生的与致病性无关的代谢产物是: A热原质 B外毒素 C血浆凝
7、固酶 D透明质酸酶 E色素 A 7鉴定细菌是否有动力,最简单、常用的方法是: A.接种半固体培养基观察生长情况 B.墨汁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C.革兰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D.电子显微镜观察 E.免疫电镜观察 E 8下列有鉴别意义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靛基质 B色素 C H2S D酸性气体 E以上均是 B 9不属于细菌的生化反应的实验是: A糖发酵试验 B外斐试验 C VP 试验 D靛基质生化试验 E甲基红试验 B 10在细菌生长过程中,生物学性状最典型的是: A迟缓期 B对数期 C减数期 D稳定期 E衰退期第四部分 消毒与灭菌 A 1杀灭芽胞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 A. 高压蒸汽灭菌法 B.
8、 流通蒸汽灭菌法 C. 煮沸 10min D. 紫外线照射 20min E. 过滤除菌法 A 2高压蒸气灭菌法需要的条件是: A121.3 1520min B100 1520min C 150 10min D120 10min E200 10min C 3一本书的封面被细菌污染,最好的消毒方法是: A高压蒸气灭菌法 B干烤 C紫外线消毒 D巴氏消毒法 E煮沸 A 4手术敷料(纱布等)的灭菌采用: A高压蒸汽灭菌法 B巴氏灭菌法 C干热灭菌 D滤过除菌 E煮沸 D 5乙醇消毒最适宜的浓度是: A100 B95 C 85 D75 E50 A 6湿热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是: A高压蒸气灭菌法 B流通蒸
9、气法 C间歇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E煮沸法 D 7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 防腐 无菌 消毒 灭菌 抑菌C 8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依据是: 细菌繁殖体被完全杀死 细菌菌毛蛋白变性 芽胞被完全杀死 鞭毛蛋白被破坏 细菌的荚膜被破坏 C 9动物免疫血清的除菌宜采用: A. 高压蒸汽灭菌 B. 干烤 C. 滤过除菌 D. 紫外线 E. 煮沸消毒 A 10手术用金属器械宜采用: A.高压蒸汽灭菌 B.干烤 C.滤过除菌 D.紫外线 E. 煮沸消毒第五部分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D 1细菌转导和溶源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 A. 需质粒参与 B. .需性菌毛参与 C. 需毒性噬菌体介导 D. 需温和噬
10、菌体介导 E. 供体菌和受体菌直接接触 A 2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 A. 前噬菌体 B. 温和性噬菌体 C. 毒性噬菌体 D. 溶原性噬菌体 E. 以上都不是 A 3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 DNA 而获得新性状的过程称为: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溶原性转换 E转座 C 4R 因子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原生质融合 E溶原性转换 D 5在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中,与噬菌体有关的是: A. 转化与转导 B. 转化与接合 C. 溶原性转换与接合 D. 转导与溶原性转换 E转导与接合 A 6下面关于质粒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
11、质 B. 同时含有 DNA 和 RNA C. 宿主菌生长的必需因子 D. 参与溶原性转换 E. 革兰染色阳性 B 7下列关于噬菌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能通过细菌滤器 B. 不具有抗原性 C. 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D. 必须在活菌内寄生 E. 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B 8前噬菌体是指: A. 感染细菌前的噬菌体 B. 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C. 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成熟噬菌体 D. 脱去衣壳的噬菌体 E以上皆不对 A 9噬菌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病毒 B细菌 C衣原体 D支原体 E真菌 B 10下列细胞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 A真菌细胞 B淋巴细胞 C细菌细胞 D螺旋体细
12、胞 E放线菌第六部分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E 1下列关于类毒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细菌外毒素制得 B. 毒性消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 C. 制备时用甲醛液 0.4%0.5%作用 34 周 D. 它能被相应的抗体中和 E. 以上说法都正确 C 2因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细菌性腹泻多属于: A食物中毒 B菌痢 C菌群失调症 D过敏性肠炎 E阿米巴痢疾 B 3以下关于外毒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性质稳定,耐热 B 毒性较强 C 无抗原性 D 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阳性菌也可产生 E 以上都对 C 4类毒素具有: A免疫原性和毒性 B非免疫原性和毒性 C免疫原性和非毒性 D非免疫原性和非
13、毒性 E以上都不对 E 5关于细菌外毒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大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某些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 B. 极少数是在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 C. 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抗原性强 D. 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E化学本质为脂多糖,耐热 A 6下列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者是: A肉毒毒素 B破伤风痉挛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霍乱肠毒素 E金葡萄肠毒素 B 7抗毒素: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C可中和已经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D由细菌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 EB 十 C A 8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A.异染颗粒 B.荚膜 C.菌毛 D.脂多糖
14、 E.鞭毛 A 9下列哪项除外,均为细菌产生的侵袭性酶: A溶菌酶 B透明质酸酶 C血浆凝固酶 D胶原酶 E链激酶 C 10细菌的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A形态 B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C侵袭力和毒素 D侵入机体的部位 E分解代谢产物 B 11。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芽胞 B普通菌毛 C荚膜 D性菌毛 E鞭毛 D 12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 ADIC B发热 C休克 D食物中毒 E白细胞反应 E 13关于内毒素的叙述, 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 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D性质稳定,耐热 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C 14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
15、菌是: A大肠杆菌 B霍乱弧菌 C肉毒梭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淋球菌 B 15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 A破伤风梭菌 B伤寒沙门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肉毒梭菌 E霍乱弧菌 E 16带菌者是指: 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 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 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 D感染后, 临床症状明显, 并可传染他人者 E感染后, 临床症状消失, 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 C 17类毒素是: A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D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
16、性的物质 E 18下列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 B 19细菌不侵入血流,只有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为: A败血症 B毒血症 C菌血症 D脓毒血症 E病毒血症 A 20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为: A. 败血症 B. 毒血症 C. 菌血症 D. 脓毒血症 E. 病毒血症 D 21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又播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转移
17、性化脓性病灶为:A败血症 B毒血症 C菌血症 D脓毒血症 E病毒血症 C 22 SIgA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进入粘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性作用 E 23正常情况下,机体无菌的部位是: A外耳道 B皮肤表面 C眼结膜 D粘膜表面 E血液内 第七部分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E 1下列不符合脑膜炎球菌送检标本要求的是: A.采集标本注意无菌操作 B.根据该病原菌主要存在部位取材 C.采集标本一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D.采集的标本要立即送检 E.标本送检过程中要保持低温和干燥 D
18、2用马血清制备的抗毒素的缺点是: A.制备较困难 B.纯度不高 C.产量低 D.可产生变态反应 E.不易保存 D 3丙种球蛋白的优点是: A.来源广 B.易制备 C.易保存 D.含多种微生物的抗体 E.免疫效果好 D 4下列试验中不属于血清学诊断方法的是: A肥达试验 B外斐试验 C ELISA D糖发酵试验 E抗 O 试验 C 5DPT 三联疫苗可用于预防: A.鼠疫、百日咳、破伤风 B.白喉、霍乱、破伤风 C.白喉、百日咳、破伤风 D.伤寒、霍乱、钩端螺旋体 E.鼠疫、百日咳、脊髓灰质炎 A 6 BCG 属于: A.活疫菌 B.死疫菌 C.类毒素 D.抗毒素 E.转移因子 D 7特异性治疗
19、白喉时用: A.活疫菌 B.死疫菌 C.类毒素 D.抗毒素 E.转移因子 C 8预防破伤风用: A.活疫菌 B.死疫菌 C.类毒素 D.抗毒素 E.转移因子 第八部分 球菌 B 1淋球菌致病性的特点是: A 外毒素致病 B 性传播 C 常引起脓毒血症 D 属菌群失调症 E 破坏淋巴细胞 B 2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液粘稠与它所产生的哪种致病物质有关: A.杀白细胞素 B.血浆凝固酶 C.透明质酸酶 D.肠毒素 E.表皮剥脱毒素 E 3肺炎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外毒素 B普通菌毛 C透明质酸酶 D内毒素 E荚膜 C 4下列哪一项可用于区别肺炎链球菌和甲型链球菌: A胆汁溶菌试验和甘露醇发酵试验 B
20、溶血试验和胆汁溶菌试验 C Optochin 试验和胆汁溶菌试验 D溶血试验和 Optochin 试验 E溶血试验和血凝试验 C 5可利用抗链球菌溶血素“O ”试验进行辅助诊断的疾病是: A. 波浪热 B. 产褥热 C. 风湿热 D. 猩红热 E. 莱姆病 B 6何种球菌与心肌及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A 群链球菌 C. 肺炎链球菌 D. 脑膜炎奈瑟菌 E. 淋球菌 D 7下列微生物中不属于性传播性疾病病原体的是: A梅毒螺旋体 B溶脲脲原体 C人乳头瘤病毒 D肺炎链球菌 E. HIV A 8能使细菌在机体组织中扩散的因素是: A .透明质酸酶 B. M 蛋白 C.荚
21、膜多糖 D.菌毛 E 芽胞 D 10下列可引起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细菌中属革兰阴性菌的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 肺炎链球菌 D. 脑膜炎球菌 E 布鲁菌 E 11分离培养脑膜炎奈瑟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A血平板 BS-S 平板 C Korthof 培养基 D. 麦康凯培养基 E巧克力色培养基 D 12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检验标本,主要采取: A. 血 B. 粪便 C. 尿 D. 局部脓性分泌物 E脑脊液 A 13胆汁溶菌试验可用于区别: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 B脑膜炎球菌与淋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D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丙型链球菌 E金黄色葡
22、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D 14常用巧克力色培养基培养的细菌是: A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脑膜炎耐瑟菌 E破伤风梭菌 C 15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过敏反应性疾病: A产褥热 B风疹 C风湿热 D波状热 E以上均不是 E 16关于淋球菌: A女性感染者比男性更严重 BG+肾形双球菌 C空气传播 D无垂直传染 E人是惟一宿主 B 17脑膜炎球菌是: A葡萄球菌属 B奈瑟菌属 C链球菌属 D隐球菌属 E念珠菌属 D 18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淋球菌感染引起的淋病血液传播 B破伤风梭菌感染引起的破伤风消化道传播 C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肠热症呼吸道传播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呼吸道
23、传播 E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流脑接触传播 E 19引起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常见病原体是: A军团菌 B幽门螺杆菌 C肉毒梭菌 D布鲁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C 20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大肠杆菌 C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丙型溶血性链球菌 第九部分 肠道杆菌 B 1肥达反应常用来诊断下列哪种病原体的感染: A 痢疾杆菌 B 伤寒沙门菌 C 变形杆菌 D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E 支原体 B 2引起出血性结肠炎的病原体为: A. 霍乱弧菌 O139 B. 大肠杆菌 O157: H7 C. 副溶血性弧菌 D. 变形杆菌 OX19 E伤寒杆菌 D 3用
24、肥达反应作辅助诊断的疾病是: A. 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 B. 细菌性痢疾 C. 结核杆菌感染 D. 肠热症 E. 白喉 A 4初步鉴定肠道杆菌致病性的重要试验是: A. 乳糖发酵试验 B. 溶血试验 C. 凝固酶试验 D. 菊糖发酵试验 E. 胆汁溶菌试验 A 5肥达反应的原理和血清学反应类型属: A. 试管凝集反应 B. 单向免疫电泳 C. 补体结合反应 D. 对流免疫电泳 E. 玻片凝集反应 C 6引起出血性结肠炎的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是: A. O111: H2 B. O1 : H7 C. O157 : H7 D. O2 : H4 E. O139: H5 C 7一病人发热 1 周,疑为肠
25、伤寒,此时分离培养致病菌阳性率最高的临床标本是: A. 粪便 B. 尿液 C. 血液 D. 呕吐物 E. 唾液 C 8对痢疾病人做微生物学检查,下列哪项对诊断的意义不大: A. 标本采集后应迅速送检培养 B分离培养细菌作生化鉴定 C. 取粘液性或脓血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D. 最后进行血清学鉴定 E. 取粪便标本增菌培养 B 9急性菌痢细菌培养阳性率最高的标本是: A. 尿 B. 脓血便 C. 血液 D. 胆汁 E. 骨髓 E 10伤寒杆菌: A有 O、H、Vi 抗原 B可用免疫血清鉴定菌型 C有鞭毛 D主要引起细胞免疫 E以上均正确 C 11伤寒患者痊愈后可获得对伤寒杆菌的: A暂时性免疫力
26、 B某种程度的免疫力 C持久性免疫力 D无免疫力 E以上都不对 B 12下列细菌中没有鞭毛的是: A大肠杆菌 B痢疾杆菌 C伤寒杆菌 D变形杆菌 E霍乱弧菌 C 13肠道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中,下列哪项对菌种鉴定无意义: A.生化反应 B.血清学鉴定 C.形态学检查 D.培养观察 E.细菌动力 C 14水、食品等卫生细菌学检查的指标菌是: A.伤寒杆菌 B.副伤寒杆菌 C.大肠杆菌 D.痢疾杆菌 E.变形杆菌 第十部分 弧菌属B 1分离培养霍乱弧菌时常用的培养基是: ASS 平板 B碱性琼脂平板 C沙保培养基 D普通琼脂平板 E巧克力平板 A 2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 外毒素 B. 内
27、毒素 C. 菌毛 D. 荚膜 E. 鞭毛 A 3培养霍乱弧菌合适的 pH 值是: A8.4-9.2 B6.5-6.8 C 7.2-7.6 D7.0-8.0 E5.5-6.0 C 4下列关于霍乱弧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周鞭毛,运动十分活泼 B耐酸不耐碱 C需氧菌 D只有 H 抗原 EG+ 菌 E 5可用下列哪种试验来区分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 A肥达试验 B外斐试验 C结核菌素试验 D血凝抑制试验 E神奈川试验 D 6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后爆发性食物中毒,最可能由下列哪种细菌引起: A鼠伤寒沙门菌 B痢疾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副溶血性弧菌 E肉毒梭菌 E 7取米泔水样粪便做悬滴镜检,见到呈穿梭样运动的细菌是: A.肠侵袭性大肠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