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领航·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巩固提升训练: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1-2.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06115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领航·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巩固提升训练: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领航·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巩固提升训练: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领航·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巩固提升训练: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领航·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巩固提升训练: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领航·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巩固提升训练: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美的体验的作用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介入,以及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达到对美的体验。人类最初对美的体验是跟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但绝不能把人的美感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感混为一体,后者只是美感的起源;这样,美的体验固然包括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体验,但它具有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内涵。美是客观的,它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对美的感受正是来自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这种对美的感受的全部活动的综合体就是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体验与别的一般性的体验是有很大

2、区别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如果把美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看成一种可以离开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那是不正确的。它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如果我们对美的认识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就只能处于远距离的旁观者位置,很难把握对象的内容,只能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美的蕴含。因此说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拿自然

3、界来说,在人类的蛮荒时代,它是与人们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异己的,无所谓美丑。而只有当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然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时,人们才获得自然的美。而且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认识上,而应当经过实践,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同时由于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发展性,这样就使得在对美的以往经验、理论认同的同时,使美的新的认识成为可能,这对美的创造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切实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美的体验越深,对美的认识就越

4、深。著名画家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他自己谈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作过深入的观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所得。 ”正是画家对绘画对象的“美”的一次次的体验,使他获得了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从而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美” 。因此,可以说,美的体验是认识美、创造美的关键。我们强调美的体验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抹杀美的纯哲学理论,恰恰相反,美的体验应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在美的实践中检验和形成对美的理论认识,反过来这种理论又推动和指导着美的实践的有效进行,如此循环不已,每一次循环都是对美的认识的又一次提高。(选自

5、芦国强、王爱军论审美体验)1下列关于“美的体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的体验的获得,不但需要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干预,而且需要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B美的体验具有比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体验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内涵,绝不能把人的美感与只是美感起源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感混为一体。C美的体验的程度决定着美的认识的程度,著名画家徐悲鸿正是因为对绘画对象马的“美”体验得很深,才获得了对马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D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起关键作用;强调体验美的重要,并不是要抹杀美的纯哲学理论,因为美的体验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解析:选 D。D

6、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 “美的体验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与前句并无因果关系,且原文中是说“美的体验应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审美时,若要把握对象的内容,而不至于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那就不能处在远距离旁观者位置,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B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我们对美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就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C只要切实体验,就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如果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也就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D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是因他对

7、马作过深入观察,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动态及神情。解析:选 C。C 项改变了条件关系。 “只要就能”表述不当,原文是说“切实体验,才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它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也不能把它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B我们只有进入到对象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的所蕴所含,才能够获得深刻的美感;由此看来,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很重要的作用。C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美的不断丰富发展,有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

8、展开。D美的实践和美的理论相互作用,在美的实践中检验和形成对美的理论认识,反过来这种理论又推动和指导着美的实践的有效进行,循环往复。解析:选 B。B 项理解分析不正确。 “领悟对象的所蕴所含”与原文“领悟对象美的蕴含”范围不一致。二、(2017河南郑州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 、 书 、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

9、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

10、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

11、理由。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 、 书 、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 ,没有反省的精

12、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B “士 ”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C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

13、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解析:选 C。C 项以偏概全,混淆概念。 “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的“士人” ,是来源于“士”的那一批“士人” ,而不是整个士人群体,来源于“庶民”的士人就不存在地位下降、失去贵族身份的情况,来源于王官的士人也无所谓“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

14、,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B “私学 ”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 诗 、 书 、礼、乐等,授教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解析:选 A。A 项曲解文意。 “使诸子学得以诞生”有误。第五段结尾“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15、一句中的“这种” ,表明是像孔子这种类型的私学教育,属于诸子学。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B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D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解析:选 D。D 项以偏概全。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选文中提到的原因有两个,选项只交代了一个原因,漏掉了“私学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这一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