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孙 强,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 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2010.1.13,内容概要,一、总体状况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 三、建议 四、案例分析 五、建设经验,一、总体状况分析,(一)决策机构 (二)规划机构 (三)管理机构 (四)实施机构 (五)评价机构 (六)制度规范 (七)建设状况,(一)决策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决策机构 学校高层行政领导 23.5% 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67.6% 信息处(办) 2.9% 其他 5.9% 决策机构的领导职位 校长 38.2% 副校长 58.9% 部门主管 2.9%,(一)决策机构,决策部门的主要职责 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
2、总体战略方针、任务和发展方向 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预算和资源分配 统筹、协调、保障各部门按照战略规划顺利运作 审议信息办等规划部门提出的建设方案 决定开发和运维方式,85.3% 64.7% 55.9% 29.4% 11.7%,(二)规划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部门 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2.9% 信息处(办) 23.5% 信息、网络或教育技术中心 67.7% 各业务部门 5.9% 规划部门的级别 校级 2.9% 部处级 94.2% 科级 2.9%,(二)规划机构,规划部门的主要职责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史、前景、战略环境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 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和发展战略,提供给决策者
3、制定各信息化相关部门的任务,协调各部门实施规划方案 制定外包、自行开发、运维等办法,85.3% 94.1% 70.6% 20.8%,(三)管理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部门 信息处(办) 17.6% 信息(网络)中心 64.7% 电教(教育技术)中心 5.9% 其他 11.8% 管理部门的级别 校级 0 部处级 94.1% 科室级 5.9%,(三)管理机构,学校是否设置专门的信息主管职位(CIO) 是 30.3% 否 69.7% 信息主管(CIO)或信息化管理部门领导的职位级别 校级 11.8% 部处级 82.3% 科室级 5.9%,(三)管理机构,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 执行信息化建设规划部门的规划
4、,并领导和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有效管理信息化相关部门,协调和保障各部门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审批、协调和部署 负责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 其他,76.5% 67.7% 58.8% 88.2% 11.8%,(四)实施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机构 信息处(办) 5.9% 信息(网络)中心 76.4% 电教(教育技术)中心 5.9% 其他 11.8% 实施部门的级别 校级 0 部处级 94.1% 科室级 5.9%,(四)实施机构,实施部门的主要职责 执行信息化建设规划部门的规划,并领导和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建设和维护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系统 保障信息化校园系统和资源的正常使用 对技
5、术事故的预警、防范和处理 其他,79.4% 91.2% 94.1% 91.2% 14.7%,(五)评价机构,是否有评价机构 是 20.6% 否 79.4%,(六)制度规范,是否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 是 76.5% 否 23.5% 执行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 国家标准 14.7% 教育部标准 73.5% 行业标准 11.8% 自行制定标准 0,(六)制度规范,是否制定信息化相关的激励机制 是 38.2% 否 61.8% 是否制定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是 73.5% 否 26.5% 是否制定设备维护和管理制度和规范 是 47.1% 否 52.9%,(七)建设状况,信息化建设涵盖的内容 网络
6、建设 100% 应用系统 100% 教学平台 73.5% 教学资源 70.6% 电子资源 79.4% 其他 14.7%,(七)建设状况,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比较全面 32.3% 基本全面 47.1% 不全面 14.7% 极不齐全 5.9%,(七)建设状况,是否实现系统整合(数据共享) 是 47.1% 否 52.9% 是否建立信息门户 是 64.7% 否 35.3% 是否实现统一身份认证 是 64.7% 否 35.3%,(七)建设状况,是否建立学生一体化系统 是 17.6% 否 82.4% 是否建立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是 11.8% 否 88.2%,(七)建设状况,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领导高度
7、重视 61.8% 部门紧密配合 38.2% 技术手段先进 0 建设模式超前 0 最适合的信息化建设方式 自行建设 11.8% 外包建设 29.4% 合作建设 58.8%,二、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到位 定位不准确 体制不健全机构不合理人员不齐备规划不科学制度不规范实施不顺畅,问题表现之一,很多高校没有从战略高度去认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观念十分薄弱,并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国内外许多经验表明,信息化建设不但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的转变,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问题表现之二,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机构不合
8、理、人员不齐备、规划不科学、制度不规范、实施不顺畅;同时,北京高校中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评审机制,没有对信息化建设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导致建成什么样、是不是达到预期目标没有量化的结论;,问题表现之三,很多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估计不足。信息化建设需要经过调研、设计、编码和试运行等一系列过程,然而,调研是最重要的环节,很多部门对自身需求不明确、不全面、不细致,甚至经常出现今天确定明天改的情况,同时,基础工作不配套,从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历程艰辛、工作反复、不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反而增加麻烦,信息化建设很难顺利进行,最终事倍功半;,问题表现之四,很多高校各级部门领导对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扮演的角
9、色认识存在偏差,业务部门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本部门的事情,与技术部门无关,从而导致建设容易、维护难,投入使用后没有技术实力去维护,半途而废;同样,技术部门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部门的工作,一切都以我为中心,从而导致得不到业务部门的认可,落得辛辛苦苦建而很难甚至无法投入使用;,问题表现之五,很多高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内容认识不全面,比如:在调研中涉及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其中:网络建设100%、应用系统100%、教学平台73.5%、教学资源70.6%、电子资源79.4%,这意味着还有一部分高校没有把教学资源、教学平台、电子资源等建设纳入到信息化建设内容中来,更谈不上e-learning、e-managemen
10、t、e-service整体建设方案。,三、建议,(一)领导机制 (二)评审机制 (三)管理机制 (四)执行机制 (五)制度规范 (六)遵循原则,(一)领导机制,组织机构 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机构为校级 小组负责人为CIO 人员构成 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 主要职责 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决策和领导,(二)评审机制,组织机构 信息化校园建设专家委员会 人员构成 校内外专家 主要职责 对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方案进行评审 对信息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审,(三)管理机制,组织机构 信息化办公室或信息化处 人员构成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主要职责 负责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设计 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协调
11、和管理工作,(四)执行机制,技术部门 负责具体方案的实施 相关部门 配合技术部门完成调研、设计、目标评审等,(五)制度规范,1. 标准规范 2. 管理制度 3. 运行制度 4. 评价制度 5. 激励制度,(六)遵循原则,在建设方面 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在使用方面 统一平台、统一管理 在技术方面 应用整合、数据集中,四、对外经贸大学案例分析,(一)建设体制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成果,(一)建设体制,决策机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管理机构:信息化办公室 实施机构: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 评价机构:专家委员会,(二)建设内容,1. 信息化校园一期建设 统一信息标准 搭建公共数据库平台 统一身份认证
12、 构建统一信息门户系统 建成综合信息查询系统 集成现有业务管理系统,(二)建设内容,2. 信息化校园二期建设 学生一体化系统学生新生报到注册、学生管理(学籍、奖助贷、团学等)、毕业离校、校友管理等生命周期的全面管理系统。 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利用BI工具对学校的各类信息数据按照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三)建设成果,2009年11月18日通过系统进行自主招生、保送生、艺术特长生等招生工作,目前网上报名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共有五千余名学生通过网上报名。,2009年9月3-5日,完成了本科生2017人、研究生1565人的迎新工作,减少了学生排队现象,提高了迎新的工作效
13、率和信息的实时性,受到了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好评。,2009年10月份,学籍奖惩模块和资助模块也正式投入使用,2008-2009学年度奖学金评定工作根据学生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初评、学生处复核等步骤,通过系统顺利完成。,2009年6月下旬,通过系统完成了本科生1738人、研究生1147人离校工作,与财务、图书馆、网络中心实现了数据实时同步,大大减轻了业务部门工作人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科研主题中的科研队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成果、研究报告、学术活动的分析;,人事主题中的教职工结构分析,财务主题中的全校教职工工资分析,学生主题的2009年招生情况分析,五、建设经验体会,领导高度重视 部门密切配合 机构设置合理 相关制度规范,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