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4056330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内容简介:城市规划原理在应用型本科建筑学教育中应以实用为前提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针对昆明学院建筑学专业做了详细分析,应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并采用案例教学、自主调研与课堂讨论、理论学习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城市规划原理在应用型本科建筑学教育中应以实用为前提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针对昆明学院建筑学专业做了详细分析,应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并采用案例教学、自主调研与课堂讨论、理论学习结合小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教改 应用型本科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旨在培

2、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特点突出在“应用”二字上。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说,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建筑学毕业生大多能够直接进入设计服务一线,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工作内容联系十分紧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内容十分庞杂,其许多内容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说,应用性不是很强,今后能够运用的机会不多,所以应从工作实际出发考虑适当增减部分内容,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使用。 一、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课程的特点 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注重对城市

3、规划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也着重于他们空间造型能力的训练,综合分析、实践和研究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城市规划原理是一门综合程度较高的课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用地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等。这些知识既是城乡规划设计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可见,本门课程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建筑学专业学生认为其专业主干课在方案训练方面,对其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其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

4、另一方面,本课程的内容非常庞杂,涉及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一般采用以讲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由于知识体系的庞杂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知度不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开展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主要解决了以下两方面的教学问题。1.知识应用性不强。通过重组教学内容,让所学知识能更契合市场需求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让所学有所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本课程知识扎根于专业知识体系之中。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本课程现状 在我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的定位是:专业基础性课程,内容包括城市

5、的概念和性质,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城市规划体系的划分和要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理及编制方法等。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础,了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熟悉各类规划的编制要求和程序,培养基于城市环境的建筑设计整体意识。课程设置为64学时,考核方式为考试。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本课程应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部分,但是国内目前的教材大多只是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很难完全囊括建筑学学生的需求。另外课程为64课时,每两节课连上,不能满足开展设计实践教学的要求。总体上,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分析 在我校建筑学培养方

6、案中,城市规划原理属于专业基础课,其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待解决的问题 从图 1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原理对于建筑学学生来说是提升设计能力的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非常重要,但同时,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体系有进一步完善的可能。从其他课程和方案训练项目来看,我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缺少部分内容的训练,比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城市商业区、中心区设计等。这些内容在其他课程中没有涉及,所以应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予以补充。 三、教学内容重构 (一)教学内容组织标准 1.内容实用程度 对于应用型建筑学教育,城市规划原理应以学生今后能使用到为前提,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根据“可用、实用、

7、能用”的原则组织教学从多年从事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经验来看,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中对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使用不多,只要求了解相关的内容,读懂图纸并能与规划专业协同工作即可,而他们使用较多并要求能熟练运用的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知识。 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逻辑性 城市规划原理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课程,在不了解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单独就其中的详细规划部分开设课程是不可行的。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组织时需从整体上来进行全盘考虑,教学内容应前后逻辑关系清晰。比如,在讲授居住区规划原理之前,应介绍城市规划思想和住区规划思想变迁和流派等。 (二)内容概览 目前,高校在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选用较多

8、的教材是由吴志强、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共 22 章,700多页。由于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时仅 64 学时,而教材的内容过于庞杂,因此,笔者在从事本门课程的教学时并没有选用该教材。在 201X 年201X级建筑学班上课时,笔者选择了姜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详细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本预期能把握到建筑学专业学习该门课程的重点,但是由于教材中缺乏必要的总规方面的知识,虽然在教学中笔者做了很多的补充,但是使用效果仍不是很理想。所以,201X 年9 月,笔者更换了教材,使用了谭纵波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规划这本教材。该本教材全部是总体规划的内容

9、,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详细规划的部分补充进来。从两本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都不太适合建筑学专业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因此,笔者在参考多本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重新拟定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点,把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具体内容见下表。 四、教学方式改革 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关键。教学方式改革的目的也在于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并掌握、运用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因此,传统填鸭式的纯讲授方式对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应该采用多模式教学方式的结合,如案例教学、自主调研与课堂讨论以及理论学习结合小设计

10、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 城市规划与城市问题紧密联系,城市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城市规划原理课程需要理解的内容较多,政策性、综合性很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减少不常用和逻辑关系不强的理论部分,增加和学生的认知较为接近的案例,运用城市规划的理论来剖析常见案例中的规划问题,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比如,针对学生最为熟悉的校园规划问题,通过分析本校教学区、宿舍区与运动区之间的关系,探讨规划原理在其中的运用。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参与其中,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对该部分知识有深刻的认识,让他们在以后的此类规划设计中减少失误。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

11、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学习,而不是从教师那里获得解决方法。 (二)自主调研与课堂讨论 自主调研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当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所在城市进行自主调研,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就这一问题开展课堂讨论。由于学生对所在城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让学生参观城市中较著名或认知度较高的建筑,了解其周边环境,运用所学城市规划原理知识分析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与城市历史文脉的关系,对城市的影响和贡献等,从多角度进行探讨,引导他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认识建筑,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加

12、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小设计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建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平台上。我校建筑学设计课程,从建筑设计 1到建筑设计 5设计内容全部是建筑单体设计,缺乏建筑群规划设计的练习,比如居住区规划设计和度假区规划设计均没有。这个是教学安排中的缺失,对今后学生的就业和工作都不利。因此,在本门课程中,通过一个居住区小设计作业,补充该部分的知识,让学生对建筑群体的规划设计,对综合性更强、更加复杂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他们今后从事该项工作有一个基本认识和准备。因此,在居住区详细规划理论介绍之后加上一个小设计作业(由于是课外作业,缺少针对性指导的环节,不可能

13、布置规模过大的设计作业),小设计以住宅组团规划为主,用地面积 1-2公顷,指定户型、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让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规划布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采用一到两种常用的规划布局手法,完成总平面图、功能分析图、交通分析图、景观分析图等。这个小设计任务量不大,但涉及居住区规划的方方面面,能让学生掌握规划设计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学以致用。 杜贤昌,孙立权.“三纵三深”工程模板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X(6). 张磊,鲍培培,李雯.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改革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1X(4). 曹鸿雁.非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研

14、究.高等建筑教育,201X(6). 王丹,赵天英.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X(6).内容简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改革,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机械基础实验系列课程可以提出以下改革措施: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革新;增加实验课程中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重,转变教学模式;借助 慕课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改革,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机械基础实验系列课程可以提出以下改革措施: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革新;增加实验课程中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重,转变教学模式;借助“慕课”微课

15、程视频、网络多媒体及微信群等现代交流工具,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教学实践效果表明,学生参加实验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专业认证;机械基础实验;改革 我国工程界、教育界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已达成广泛的共识: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是实现我国工程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能促进我国工程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显著提升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对培养的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毕业要求:“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基本的创

16、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等。”结合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对其改革已刻不容缓。就目前来说,如何将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 标准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作为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工程图学、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互换性测量技术等)教学中的主要实践环节,机械基础实验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大学生提高工程素质与能力,实现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重要平台。 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学习与实践能给学生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研究、开发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17、,对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产品创新设计意识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历来重视“实践育人”,尤其是近几年来,其对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如实验教学课程独立设课,不再完全附属于理论课程;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内容逐年更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总体看来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实践教学的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实训技能为主,对学生责任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没有多方面的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依然较低,且实验项目单一

18、,缺乏对多学科、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新型实验项目内容;另外实验项目设置偏重于理论课程中知识点的演示与验证,缺乏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课程的过程管理和监督缺位,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未形成准确、客观的实验教学考核考评办法。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约束力和吸引力,从而无法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很难得到发挥。可见,对实验课程中的相关环节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二、改革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以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实验教师为主导,通过充实实验内容、创新实验项目、转变教学模式、构建考核体系等方法,结合现阶段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努力改变现有实验教学中的弊端,提高学生解

19、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工程产品设计中能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以考核促学习,考核与激励并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充实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内容的革新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培养 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内容、方法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首先,尽量在每项实验内容的讲授中引入与课程实验相关的典型工程实例,增强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知识点的工程实践应用背景的了解。另外,通过开发改进仪器装置,整合实验内容,使常规实验项目内容与工程实践更为贴近。例如将动平衡实验中通用待平衡转子用高度仿真按比例缩小的汽车车轮、轮毂、车轮整体,风扇、泵的叶轮、普通电机转子代替,采用现有实验系统对这些传

20、动部件的平衡问题进行测试并矫正,增加实验内容的工程真实性等,这些贴近工程实际的实验项目改进更能激发并调动学生参与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理论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 (二)开发新实验,提高主动实验和创新实验的比重,转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是工程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克服传统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的弱点,开设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提高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专业视野,锻炼其专业能力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建立

21、“点面结合”的主动教学模式,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自主设计的“点”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或撰写设计报告,实现“面”上创新。其次,建立“课内课外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内实验创意在课外延伸。例如在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轴系结构设计等试验中将方案设计放在课下完成,增加课后实验问题分析并提出机构或结构的创新性方案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解,培养其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机械工程的相关工作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注意现代工程需要学科交叉和集成。这就要求工程师按照项目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开展工作,需要工程师团队运用

22、不同学科的知识协同解决问题;要求工程师既具有所在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又具有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因此,实验课程内容尝试采用“实验小组结合”的探究性实验模式,实验评分增加组内评分环节,以考查学生在组内实验中的领导力、参与度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制作“慕课”微课程视频,借助网络、微信等现代交流方式,拓宽学习空间 201X年起,慕课(MOOC)的先进理念开始席卷全球,其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在线开放课程。 在课程改革中制作“慕课”微课程视频,并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计算机多媒体等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的全面开放。通过线上学习,线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进程。线上学习主要

23、包含课程视频制作、教学资料及习题内容整理上传以及课前课后的互动讨论,通过现有的教育在线系统及微信群通讯交流方式即能实现相关的功能。“慕课”背景下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学生诚信、自主素质的提高。必须使学生重视每一次登录、点击、作业、答疑,同时可以采用同伴互评、教师课前提问的方法来主动约束规范学生的“慕课”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线下操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实验教师主要作为实验教学中问题的解答者和推进者而存在,作为一个聆听者、引导者、帮助者,他们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 (四)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实验教学课

24、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在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实验报告的水平来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很显然,实验报告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验课程的真实完成情况,并且存在抄袭现象。这不仅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投入程度及实验收获,而且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因此必须改变现有机械基础实验的教学成绩评定模式,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机械基础实验的考核评价方法。图 1为机械基础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框图。 新型考核评价方法首先必须考虑对规定完成的实验项目内容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通常来说,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与数据处理。因此,评价

25、方法除应对实验报告进行量化评价外,还要对实验操作、分析、表达、实验习惯、科学态度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同时还应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方法来对实验方案的贡献情况,组员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来进行考量。另外,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评价体系中增加了实验思考与附加项。最后在学期末实验课程结束后增加考试环节以强化学习效果。所考实验内容可分为基础性和提高性两类基础性题目,以课程中常规实验题目为主,有既定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学生容易上手,难度低,但起评分也较低;提高性实验题目内容为教师根据工程实际设计拟定,其有一定深度及难度,但起评分也较高。考试前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分档,分档完成后

26、题目由抽签决定。实验考试通过笔试、实际操作及实验数据处理分析三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实验考试成绩等于学生实验考试分数乘以实验题目起评分。而学生课程成绩综合所有实验项目评定成绩与实验考试成绩来确定。这样一方面可督促学生认真独立完成每次实验,对每次实验内容有更为清晰、准确的了解,并有效杜绝实验报告组内抄袭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为准确的判断,给出客观的评价,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更主动、更热情、更独立,同时,更自觉地思考。 三、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大势所趋,并且认证标准中已经明确了学生在工程教育的主体地位。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

27、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应面向机械类各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以培养行业内认可的具有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及应用现代技术解决工程实验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应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方法与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目标来持续改进各教学环节。 通过机械基础实验课程的改革实践也证明,相关措施紧密结合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工程产品设计中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这对二类本科院校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

28、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X(6):72-76. 王娜.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高等理科教育,201X(1) :64-67. 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X( 5) :51-53,77. 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X(6):6-10. 蒋宗礼.工程教育认证的特征、指标体系及与评估的比较.中国大学教学,201X(1) :36-38. 蔡晓君,傅水根,窦艳涛.依托教学实验基地构建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实验技术与管理,201X(9):125-127. 蔡晓君,刘湘晨

29、,窦艳涛,等.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X(1) :210-214. 王庆九,钟瑞明,顾大强.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X(11) :125-127,187. 郑蓓蓉,周晨,谢晓文,等.构建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X(11) :137-139. 宋立权,何玉林,李成武,等.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X(9):88-91. 蒋宏春.机械基础实验成绩评价方法的探讨.机械基础教育,201X(1) :56-59. 奚鹰,浦海英,熊学训,等.机械基础实验课

30、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设计.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X(2):72-74. 许涛.“慕课”同伴互评模型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X(2):70-77. 刘莉,贾文友,许德章,等.“慕课”背景下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1X(2):-18. 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和应对策略.中国成人教育,201X(23):145-147.(二)雇员制概述 雇员制最早被我国应用于政府机关单位,近年来开始拓展到事业单位。雇员制是指由于用人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聘用一些专业的技术人才来承担临时性的、勤务性的工作。用人单位就会采用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来界定用人单位与个人的聘用关系。 雇

31、员制最早出现于美国,近些年来开始成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之一。将雇员制人事制度引入高校人事管理机制中,是用人机制创新的表现,也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可靠途径。高校在运用雇员制雇用工作人员参与高校日常工作时,都会设定雇员管理办法,规范这个特殊人群的管理。雇员制人事管理具有以下两个优点。第一,节约了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通过雇员制聘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较短,用人单位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在工作期限满以后和聘用人员再续约,并且雇用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一般都会略低于有编制的员工。聘用年限的灵活性与薪酬待遇的差异性就为用人单位节省了一笔可观的费用。第二,满足了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用人单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32、对人才的需求是有所不同的,用人单位可以利用雇员制聘用到自身需要的工作人员,还不用考虑工作完成后这些工作人员有可能给单位带来的成本支出的增加。相对于其他人事聘任制度来说,雇员制是比较灵活的,其适用性较强。 二、人事代事与雇员制视角下高校人事管理机制的特点 (一)高校人事管理体制人性化 人事代理与雇员制是高校现有人事制度的有益补充,与高校传统人事制度相比,人事代理与雇员制给人才更多的选择机会,给人才更大的发挥空间。在高校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中,一旦入职于某所高校,就会一生在这所高校从事教育相关工作,一般不会再选择其他工作。人事代事制度与雇员制打破了传统人事制度的束缚,高校可以选聘人才,人才也可以选择

33、高校,高校教职工的身份也由“单位人”成功转为“社会人”。人事代理与雇员制使人才市场变得更为活跃,更尊重人才特长的发挥,也使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变得更加人性化。 (二)高校人事管理主体多元性 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主要是由高校人事部门负责,高校是唯一的人事管理主体。有人事代理与雇员制参与的人事管理工作,使高校人事管理主体多元化。其中,人事代理人员的管理主体就包括高校人事管理部门与地方人才服务中心,二者协调合作,完成人事代理人员的管理。而高校为了便于管理、规范管理也会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雇用工作。高校人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说明了高事人事管理工作呈现出社会化趋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组织参与到高校人事管理工

34、作中来。 (三)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多样化 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是单调乏味的,他们通常只负责日常一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不注重高校人力资源的整体调控与人力资源潜力的挖掘,无法做到人尽其才。将人事代理与雇员制引入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中,也将人力资源管理带入了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视野。高校只有给人才发挥才能的空间,才能留得住人才,只有合理的利用人才,才能达到人才与高校的双赢。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的发挥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的优势,摒弃传统的落后人事管理制度,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人事管理、人才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上来。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因此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四)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法制化 20

35、1X年 7月 1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出台,要求各事业单位要“规范人事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是给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提出的总要求,也明确了国家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总方向。高校人事管理引进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都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用人单位与个人在聘用期间的权益不被侵害,通过契约的形式明确管理主体应承担的责任,避免发生人事纠纷,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 三、人事代理与雇员制视角下高校人事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在我国出现得较晚。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的执行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更

36、无法从法律的高度明确人事代理第三方行为人的责任与义务,明确雇员管理公司的责任与义务。当高校与人事代理人员或受雇人员发生劳动纠纷时,用人单位常常会占据有利的、主动的地位,导致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即使是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与工作人员也是各执一词,僵持不下,问题很难得到妥善的处理与解决。 (二)对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存在偏见 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中的一种,只是由于它在我国运用的时间较短,还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这就导致很多人对这两种人事制度存在偏见。通过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进入高校参与教育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认为,聘用自己的高校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才雇佣的自己,一旦高校的

37、需要得到满足,或某项工作完成,自己就会“卷铺盖走人”,继续再找工作,这就导致很多工作人员不会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来工作。高校与工作人员对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存在的偏见制约了这两类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优势的发挥与推广适用。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总体不健全,也影响到了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在高校中的推广与适用。很多高校没有制定规范的人事代事人员管理办法和雇员制工作人员管理办法,使通过人事代理与雇员制进入高校的工作人员无法与在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有些高校只为通过人事代理与雇员制进入高校的工作人员办理失业保险,有的高校甚至不为通过雇员制进入高校的工作人员办理任何保险,这些工作人员在

38、结束高校的工作以后,再到其他企业上班,保险无法衔接。除此之外,高校的在编教师享受的薪酬待遇是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的,而人事代理人员和雇用人员的薪酬待遇却是根据劳动力市场来设定的,波动性较大,保障性较差。 (四)管理工作不规范 无论是通过人事代理还是通过雇员制聘用到高校的工作人员都应该遵守高校人事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时,高校也应该针对这类工作人员的特殊性,制定特别的管理制度,应对人事代理的性质、聘用程序、受聘人员待遇、聘用合同及受聘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雇员制人事制度也应对雇员基本条件要求、雇员岗位等级制度、雇员合同管理、雇用期限、岗位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以便于人事代理人员与雇佣人

39、员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但是,很多高校虽然是引入了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却只完成了人员招聘工作,甚至人员招聘工作也完成得很不规范,工作人员的应聘条件与资格也是千差万别,相关的管理制度更是一片空白,管理工作处于混沌的状态。 四、人事代理与雇员制视角下高校人事管理机制改革策略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201X 年7 月1 日起开始实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事业单位要“保障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建设高素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队伍,促进公共服务发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就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聘用合同、考核与培训、奖励与处分、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人事争议

40、处理、法律责任八个重要的人事管理工作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虽然不是法律法规,但却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规范了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通过这两种制度聘任于高校的工作人员应具备与在编工作人员同样的权益。同时,高校还要根据教育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结合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作为高校人事管理的法律依据。高校自身也要积极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事代理人员与雇用人员管理办法,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促进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的引入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社

41、会各界都应积极关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加大对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的优势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高校教育工作中来,消除社会人才对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的偏见,国家与高校除了应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来打消应聘人员的疑虑之外,还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认识到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对自身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鼓励社会人才通过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参与到高校教育工作中来。政府应发挥舆论传媒的作用,对新型人事制度进行大力的宣传,提高新型人事制度的社会影响力,让人们了解人事代理与雇员制度的运用方式、服务内容,让人们更换观念、转换视角来看待新型人事制度

42、。高校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运用人事代事制度与雇员制度来进行人事管理机制改革,对新进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人事代理与雇员制度,鼓励他们在合同期间以挥自身的才能,为高校教育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高校在与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对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进行细致的讲解,让他们了解传统人事编制与他们之间的区别,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向他们解释差异存在的原因。(三)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人事代理与雇员制度在各个高校实施的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校会为人事代理人员缴纳各项保险,与在编人员无异,也会为雇员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甚至还会缴纳公积金。而

43、有的高校由于资金紧张,就不会为非在编人员缴纳任何保险,这也影响了人事代理制度与雇员制度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推广与运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第七章第三十五条“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这也为高校非在编工作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人事代理人员与雇用人员依法享有社会保险待遇。高校的人事代理人员与雇用人员可以以此为依据,据理力争,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除了高校自身要为工作人员提供有力的保障,让这些工作人员毫无顾虑的参加工作,社会也要完善社会保险机制,建立灵活的社会保险交接手续,为高校非在编人员提供全面的保障。 (四)制定规范的管理机制

44、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应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在人事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实现规范化。第一,规范工作人员招聘程序,规范合同管理。招聘工作人员应面向社会公开进行,严格履行事业单位招聘程序。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则需要竞聘上岗,这也应严格按程序执行。聘用合同管理同样要依据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中的第四章聘用合同的有关规定,例如,“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 年”。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结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中的第五章 考核与培训、第六章 奖励与处分,构建富有实效的,并且具备可行性的考评制度。考评制度的制定以调动人事代理人员与雇员工作积极积极性为目标,督促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

45、作,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工作人员考评结果还会与他们的薪酬待遇挂钩,促进其才能的发挥,还要制定其他的一些鼓励政策,例如,考核成绩优秀的工作人员,如果有进编机会,承诺优先考虑。第三,依据事业单位管理条例中第七章 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险中的有规定,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以聘用合同为基础,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待遇,薪酬待遇要与工作能力、工作岗位、专业技术级别等要素挂钩,分配制度还要将福利待遇纳入其中,使这些编外工作人员感受到他们与在编人员只有编制不同,同样的付出也会获得同样的回报。第四,制定培训机制。给人事代理人员或雇员同等的培训深造机会,在他们完成学习后,学校对其薪酬待遇进行调整,留住人才。 张建祥.论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X(14). 王宏原.人事代理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X(12). 李玉光,孙林.对当前高校人事管理创新的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1X(11) . 林丽春.谈当前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龙岩师专学报,201X(12). 周高仪,吕雅琴,欧阳渊,孟文静.关于高校人事管理契约化的思考.经济与管理,201X(11) .关键词: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应用型关键词:文彦,大师关键词:空间规划,城市,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