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的详细公示材料项目名称:胎儿功能学技术平台创建与高血压的发育源性研究 推荐单位:江苏省卫生计生委项目简介:孕期不良因素影响胚胎发育,可使出生后个体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即“Barker”学说问世 25 年来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的胎源性疾病。高血压、中风和糖尿病的起源可追溯到妊娠期。胎源性疾病研究成为近年科研主要方向之一。无应激(自然)条件下宫内胎儿在体多项功能动态检测技术是胎儿学及围产医学医药研究的重要技术。本项目自 2004 年以来创建了国内首家(也是亚洲唯一的)无应激下动态监测宫内胎儿功能发育实验平台,能对宫内胎儿血液生化、心血管、胰肝代谢、泌尿与神经内分
2、泌系统动态检测。在此技术基础上研究高血压的发育源性病因和机制,以及中医药和围产医药研究的原创性研究。本项目重要成果分两大部分,它们既独立又联系,也是胎儿学多功能研究技术的有效应用。一部分是特殊胎儿学技术平台创建和其应用成果;另一部分是高血压的胎源性病因和机制研究成果。第一部分是清醒状态下胎儿多功能动态检测系统创建以及用该平台与中药研究结合的成果。国内首创无应激条件下哺乳动物宫内胎儿多功能连续监测平台(目前仍为亚洲唯一) 。以往了解的胎儿各项功能发育细节约 70%是从类似动态检测平台获得的。这对了解宫内胎儿发育中心血管功能、肝胆功能、泌尿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等多项功能极为重要。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
3、代多所院校探索建立类似胎儿学技术平台。直至 2004 年我们首先创建成功且不断完善发展,是国内首家成功创建无应激下胎儿动态功能学技术平台的团队。该平台应用也获得一系列胎儿功能学与胎源性疾病方面的成果。此外,评估孕期中药对宫内胎儿心血管、肝、肾等多功能动态影响是原创。这不但有潜在巨大的围产医药开发价值和前景,且在中西医结合的胎儿学研究方面开创舞台。著名 SCI 杂志Drug Discovery Today2010 年报道了我们实验室是“全球首家对清醒动物宫内胎儿进行中医药动态监测”的研究单位。胎儿功能学技术平台创建和过去十年的不断发展使我国在该领域从无到有,和持续提高完善及发展自我特色中做出贡献
4、。这对人口大国的发育与健康问题有很重要的价值和贡献。第二部分,围绕孕期因素与胎儿心血管发育及出生后高血压发病风险,从正常心血管调控功能发育到胎源性高血压早期病因、病理和整体到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对胎儿中枢 RAS 和胆碱能系统对心血管和体液平衡调控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相应胎儿的功能发育学有重要价值。其中包括对宫内胎儿吞咽、泌尿和加压反射等与心血管与体液调控的功能发育方面研究发现。在此基础上揭示孕期不良因素(脱水、尼古丁暴露、缺氧、高盐饮食)通过对 RAS 或胆碱能系统的影响而致胎体的急性改变,以及更重要的对子代心血管功能变化的长期影响。在诱导胎源性高血压机制方面的新发现包括 DNA 甲基化的表观遗
5、传和 RAS 相关受体表达改变。这一系列的相互关联和研究发现已先后在 SCI 杂志发表论文30 余篇,在国际上引起关注,比如 SCI 杂志高血压研究过去七年中先后三次专门针对我们的胎源性高血压研究发表评述,称其为“重要贡献”以及“开创性工作” 。多家 SCI 杂志如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IF:11.554) 、 “Drug Discovery Today”(IF:7.432)等多次特邀我们发表综述或重点综述。胎源性高血压研究成果使我们在胎源性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负责实施国内胎源性疾病研究的首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题目:高血压
6、与重要并发症(脑卒中)的胎源性“ 程序化”机制研究,已圆满结题)和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题目:心血管疾病胎源性机制与防治的转化医学研究及技术平台,编号:2013BAI04B05 )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题目:胎儿缺氧诱导的表观遗传改变机制介导的胎源性血管发育障碍,编号:81320108006)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完成人 1:徐智策技术职称:正高级,工作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个人排名:1。完成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国家奖情况:无。对本项目主要贡献:担任本项目所涉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负责人,是本项目胎儿功能学技术平台的创建者及高血压发育源性研究
7、的负责人,以及项目实施的领头人,是 8 篇代表性论文和 20 篇主要论文的通讯作者,在该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 80%。完成人 2:茅彩萍技术职称:正高级,工作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个人排名:2曾获国家奖情况:无。对本项目主要贡献: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孕期脱水对出生前、后个体体液调控及“程序化”作用的研究”负责人,也是无应激条件下检测围产中药对宫内胎儿影响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 7 篇代表性论文和 18 篇主要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在该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 80%。完成人 3:吕娟秀技术职称:副高级,工作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个人排名:3曾获国家奖情况:无对本项目主
8、要贡献:参与本项目所涉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是多个创新点的主要完成人之一。是代表性论文 5 和主要论文 10、14、15、17 的主要作者之一,在该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 80%。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序号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影响因子年卷页码(xx 年xx 卷 xx页)发表时间年月 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国内作者SCI他引次数他引总次数知识产权是否归国内所有1Development of fetal brain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and hypertension programmed in fetal origins./progress in neur
9、obiology/茅彩萍 ,石丽君,徐斐朝,张鲁波,徐智策11.554 2009 年87 卷 252-263 页2009-04-01徐智策茅彩萍茅彩萍,石丽君,徐斐朝,徐智策11 14 是2The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with Brain c-fos Expression after Central Carbachol in the Near-Term Ovine Fetus. /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石丽君,张玉英,Paul Morrissey,姚佳明, 徐智策7.8332005 年30 卷2162-21
10、68页2005-12-01徐智策石丽君石丽君,张玉英,姚佳明,徐智策3 6是3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s and drug discovery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Drug Discov Today /石丽君,茅彩萍,徐智策,张鲁波7.4322010 年15 卷 332-341 页2010-05-01徐智策茅彩萍,石丽君石丽君,茅彩萍,徐智策18 20 是4Effects of intracerebroventricular losartan on angiotensin II-mediated pressor respo
11、nses and c-fos expression in near-term ovine fetu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石丽君,茅彩萍 ,Thornton SN,徐智策3.5082005 年493 卷 57-59 页2005-11-01徐智策石丽君石丽君,茅彩萍,徐智策4 8 是5High-salt diet during pregnancy and angiotensin-related cardiac changes./Journal of Hypertension/丁杨, 吕娟秀,茅彩萍,张惠英,王爱清,朱丽艳,祝晖,徐智策 3.980
12、2010 年28 卷12901297 页2010-06-01徐智策丁杨,吕娟秀丁杨,吕娟秀,茅彩萍,张惠英,王爱清,朱俐6 9是燕,祝晖,徐智策6Prenatal dehydration alters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associated with angiotensin-increased blood pressure in young offspring./ Hypertension Research/管俊昌,茅彩萍,徐斐朝,朱丽艳,王爱清,徐智策2.9362009 年32 卷1104-1111页2009-11-01徐智策茅彩萍,管俊昌管俊昌,茅彩萍,徐斐朝
13、,朱俐燕,王爱清,徐智策8 9是7Central cholinergic mechanisms mediated swallowing, renal excretion, and c-fos expression in the ovine fetus near term.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石丽君,茅彩萍,徐智策3.5292009年 296 卷R318-R325 页2008-06-01徐智策茅彩萍,石丽君石丽君,茅彩萍,徐智策2 3 是8Centra
14、l angiotensin I increases swallowing activity and oxytocin release in the near-term ovine fetus./Neuroendocrinology./石丽君,茅彩萍,张鲁波,徐智策4.9342012 年95 卷 248-256 页2011-11-01徐智策石丽君石丽君,茅彩萍,徐智策3 5 是20 篇主要论文专著目录: 1 Caiping Mao, Lijun Shi, Feichao Xu, Lubo Zhang, Zhice Xu, “Development of fetal brain reninangi
15、otensin system and hypertension programmed in fetal origins,” Prog Neurobiol, vol. 87, pp. 252-263, 2009.2 Lijun Shi, Yuying Zhang, Paul Morrissey, Jiaming Yao, Zhice Xu, “The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with Brainc-fos Expression after Central Carbachol in the Near-Term Ovine Fetus,” Ne
16、uropsychopharmacology, vol. 30, pp. 2162-2068, 2005.3 Lijun Shi, Caiping Mao, Zhice Xu, Lubo Zhang,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s and drug discovery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Drug Discovery Today, vol. 15, pp. 332-341, 20104 Lijun Shi, Caiping Mao, Thornton SN, Jiaming Yao, Zhice Xu, “Effects o
17、f intracerebroventricular losartan on angiotensin II-mediated pressor responses and c-fos expression in near-term ovine fetu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vol. 493, pp. 57-59, 2005.5 Yang Ding, Juanxiu Lv, Caiping Mao, Huiying Zhang, Aiqing Wang, Liyan Zhu, Hui Zhu, and Zhice Xu, “High-salt d
18、iet during pregnancy and angiotensin-related cardiac changes,”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vol. 28, pp. 12901297, 2010.6 Junchang Guan, Caiping Mao, Feichao Xu, Chunsong Geng, Liyan Zhu, Aiqing Wang, and Zhice Xu, “Prenatal dehydration alters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associated with angiotensin-increase
19、d blood pressure in young offspring,” Hyperten Research, vol. 32, pp. 11041111, 2009.7 Lijun Shi, Caiping Mao, Fanxing Zeng, Liyan Zhu, and Zhice Xu, “Central cholinergic mechanisms mediated swallowing, renal excretion, and c-fos expression in the ovine fetus near term,”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
20、gy-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vol. 296, pp. R318R325, 20088 Lijun Shi, Caiping Mao, Fanxing Zeng, Lubo Zhang, Zhice Xu, “Central angiotensin I increases swallowing activity and oxytocin release in the near-term ovine fetus,” Neuroendocrinology, vol. 95, pp. 248-256, 2011.9 Li
21、jun Shi, Caiping Mao, Fanxing Zeng, Jianquan Hou, Hong Zhang, Zhice Xu, “Central angiotensin I increases fetal AVP neuron activity and pressor respons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vol. 298, pp. E1274-1282, 2010.10 Li Cao, Caiping Mao, Shigang Li, Yujuan Zhang, Jua
22、nxiu Lv, Shan Jiang, and Zhice Xu, “Hepatic insulin signaling changes: possible mechanism in prenatal hypoxia-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of fatty liver in adulthood,” Endocrinology, vol. 153, pp. 4955-4956, 201211 Feichao Xu, Caiping Mao, Lei Wu, Zhice Xu, Lubo Zhang, “Losartan chemistry and its effec
23、ts via AT1 mechanisms in the kidney,”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vol. 16, pp. 3701, 200912 Junchang Guan, Caiping Mao, Lubo Zhang, Zhice Xu, “Low doses of nicotine induced fetal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hypoxia, and brain cellular activation in ovine fetuses,” Neurotoxicology,vol. 30, pp. 290-297
24、, 2009.13 Lei Wu, Caiping Mao, Anwen Shi, Feichao Xu, Lubo Zhang, Zhice Xu, “Prenatal water deprivation alters brain angiotensin system and dipsogenic changes in the offspring,” Brain Research, vol. 25, pp. 128-136, 2005.14 Caiping Mao, Xin Yuan, HongZhang, Juanxiu Lv, Zhice Xu, “The effect of prena
25、tal nicotine on mRNA of central cholinergic markers and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 in rat fetu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vol. 26, pp. 467-475, 2008.15 Juanxiu Lv, Caiping Mao, Liyan Zhu , Hong Zhang, Pengpeng Hui, Feichao Xu, Yujuan Liu, Lubo Zhang, Zhice Xu, “The effec
26、t of prenatal nicotine on expression of nicotine receptor subunits in the fetal brain,” Neurotoxicology, vol. 29, pp. 722-726, 2008.16 Caiping Mao, Jianquan Hou, Jianyi Ge, Lubo Zhang, Zhice Xu, “Changes of renal AT1/AT2 receptors and structures in ovine fetuses following exposure to long-term hypox
27、ia,” 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 vol. 31, pp. 141-150, 2009.17 Lijun Shi, Caiping Mao, Jiawei Wu, Paul Morrissey, Juanxiu Lv, Zhice Xu, “Losartan on the angiotensin II-mediated vasopressin release and hypothalamic fos expression in near-term ovine fetuses,” Peptides, vol. 31, pp. 2230-2238, 2009
28、.18 Feng Yu, Caiping Mao, Li Cao, Can Rui, Feichao Xu, Zhao Li, Zhice Xu, “Fetal and off spring arrhythmia following exposure to nicotine during pregnancy,” 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 vol. 30, pp. 5358, 2009.19 Zhang Yifan, Mao Caiping, Zhice Xu, “The effect of tan
29、shinone IIA on renal and liver functions in ovine fetuses in utero,” Drug Chemestry Toxicology, vol. 32, pp. 362-371, 2009.20 Caiping Mao, Huiying Zhang, Zhice Xu, “The effect of tanshinone IIA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in ovine fetus in utero,”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vol. 31 pp. 1
30、0311044, 2009.2015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推荐项目的详细公示材料项目名称:医用胶原基再生修复功能生物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推荐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项目简介:本项目发明获授权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 1 项,转化成果 2 项,获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3 个。本项目选择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良好的胶原为主原料发明制造了不同临床用途的医用胶原基再生修复功能生物材料制品,包括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软硬组织病缺损再生修复的胶原基引导组织再生材料、临床外科手术用的胶原基可吸收外科缝合线和具有明确应用前景的胶原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胶原基引导组织再生材料和胶原基可吸收外科缝合
31、线的专利成果转化,产品在全国 20 几个省市推广、临床应用近20 年,充分证明该项目发明的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具体发明点如下:1、医用胶原基引导组织再生材料:(1)建立了用酶消化提取牛腱胶原蛋白的方法,以及采用流涎、涂覆、喷涂和冻干成型方法制造制品的工艺。(2)发明了可选择性引导受损部位组织再生、生物体内材料可降解且材料的降解速度与组织再生速度相匹配,以及力学和生物学性能可调控制品的交联制造方法。(3)发现了制造的制品具有引导病缺损组织再生性愈合、恢复原来的健康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生物学功能。(4)解决了传统不可降解材料需要二次取出、材料暴露和预后不可预测等问题,并预防了国外进口的同类
32、产品存在病原传播等风险。(5)率先进行了全国首届引导组织再生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实现了该产品在口腔科、骨科、整形外科等的广泛应用;使应用胶原基材料进行引导组织再生术成为我国组织病缺损再生修复的常规手段,促进了再生医学的发展。2、胶原基可吸收外科缝线(1)解决了缝线制造中纺丝工艺、配方和体内降解与组织愈合速度相匹配等关键科学和技术难题,以及传统可吸收胶原类缝合线抗原性和毒副作用大等问题。(2)发明了立式向上管中成形湿法连续纺丝新方法和高分子溶胀体成线装置。(3)实现了强度等性能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胶原基可吸收外科缝线的规模化生产和该产品在表皮和精细外科、五官科、口腔科、眼科、骨科和整形外科等的
33、应用,且取得的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4)主持制定的我国首部可吸收外科缝合线标准(YY1116-2002) ,结束了该类产品无国家标准的历史,确保了产品安全有效,大幅提高了其质量、产量和产值,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五年其产值、产量增长率分别为 18%和17%(2012 年产量 1.4 亿根,产值 33.7 亿元,创汇 0.35 亿美元) ,推动了该行业的发展。3、胶原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1)发明了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和结构设计制备了用于骨、软骨和皮肤组织工程化人工器官构建的胶原基三维多孔支架材料。(2)解决了胶原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中引入天然多糖、羟基磷灰石等在复合过程中组成、配比和材料相容性等科学
34、和技术问题。(3)构建出了接近正常组织组成和结构的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和皮肤。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和第四军医大学等众多单位采用我们发明的胶原基再生修复功能生物材料进行了引导组织再生、精细外科和组织工程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已查到发表论文 169 篇。论文评价指出, “应用胶原膜治疗种植牙、牙槽嵴加宽术、牙周组织再生术,效果良好,提高了临床治愈率,扩大了临床治疗的适应症范围” ;“以该膜为支架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具有“生理功能” 。本项目发明的相关制品实现了批量生产和销售,解决了我国组织病缺损再生修复急需的材料问题,科学技术意义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情况:通过实施本项
35、目,解决了我国组织病缺损再生修复急需的材料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发明的胶原基引导组织再生材料、胶原基可吸收外科缝线和胶原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创新制造方法及技术,制造的相关制品主要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转化成果 2 项,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3 个,产品已在全国 20 多个省市推广。相关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公认和广泛引用,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意义重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做出了重大贡献。1996 年 7 月,基于项目发明的胶原基引导组织再生材料,组织了“全国首届口腔种植义齿及医用引导组织再生胶原膜技术培训班” ,全国有 35 家医疗机构和企业代表
36、参加培训,使应用胶原基材料进行引导组织再生术成为我国组织病缺损修复的常规手段。2003 年,本项目研制的 GTR 胶原膜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有关企业合作成立福建省博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成果转化,生产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ME-10X 型医用胶原膜“ 产品,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产品准字号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准)字 2005 第 3640508 号) ,顺利实现了批量生产和销售,已在全国 20 多个省市推广应用。目前,该产品主要用于口腔科、骨科,产品具有明显的引导组织再生效果。同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已被扩展应用于整形外科、五官科、神经外科,在骨创、口腔颌面贯通伤和腭裂及肌腱断裂和脏
37、器穿孔等方面应用效果显著,还被用于组织工程支架和缓控释药物载体等的研究和开发。众多医疗机构及科研单位应用本项目发明成果于病缺损组织修复临床治疗和相关研究,显著提高了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研究已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1995 年起中山市邦达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应用胶原基可吸收外科缝合线制造技术研发的缝合线产品已在表皮和精细外科、五官科、口腔科、眼科、骨科、整形外科等应用且效果显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可吸收外科缝合线标准(可吸收外科缝合线,YY1116-2002) ,结束了该类产品长期无国家标准的历史,确保了产品安全有效,大幅提高了其质量、产量和产值:国家统计局统计,近五年其产
38、值、产量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18%和 17%(2012 年产量 1.4 亿根,产值 33.7 亿元,创汇 0.35 亿美元) ,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曾获科技奖励情况获奖项目名称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奖励等级 主要获奖人 授奖单位BME-10X 医用胶原膜 1997-08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张其清,任磊,刘玲蓉,袁平,王福君卫生部组织引导再生胶原膜及其制造方法2006-03-01天津市发明专利奖金奖 张其清,任磊天津市人民政府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 10 件)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 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 发明人发明专利有效状态发明专利组织引导再生胶原膜及其制造方法中
39、国 94118836.12002.6.1287922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张其清,任磊到期发明专利胶原-聚乙烯醇手术缝合线及其制作方法中国 89108465.7 1989.11.823095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张其清,辛学军,王福君,朱太文到期发明专利复合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 03144308.72006.5.10263644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张其清,刘玲蓉,李学敏 有效发明专利胶原凝胶人工皮替代物 中国03130382.X2006.5.10264406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张其清,马东瑞有效发明专利复合胶原基组织工程支架及其制备
40、方法中国 01109205.X2004.3.10146460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张其清,杨洪义有效实用新型专利高分子溶胀体的成线装置中国 89219554.1 1989.11.1059785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张其清,辛学军到期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 名 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张其清 1 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学术带头人,本项目所有发明点的直接责任人和提出者,提出总体发明思路、发明点和研究方案和科学理论,负责整体研究方案的设计;组织项目的实施,负责研究结果的分析统计和解释;提
41、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决关键性技术难点,对重要基础数据进行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等,撰写论文和专利;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可吸收外科缝合线标准,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到本人工作总量的 80%。无刘玲蓉 2 副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完成了胶原基GTR 材料和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阐明了材料可选择性引导受损部位组织再生的作用机制;参与了胶原基 GTR 材料发明专利的实施和产业;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到本人工作总量的 75%。无李学敏 3 副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项目主要参与人,完成了
42、胶原基 GTR材料和皮肤、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阐明了材料可选择性引导受损部位组织再生的作用机制,参与了胶原基 GTR 材料发明专利的产业化;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到本人工作总量的 70%。无究所 究所袁 平 4 主管技师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项目主要参与人,负责完成了胶原材料的提取工艺以及关键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分析了材料组成和结构与生物学性能和效应等的相关性;参与了胶原基 GTR 材料发明专利的产业化;参与了胶原基可吸收外科缝合线制造工艺的研究;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到本人工作总量的 65%。无2015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
43、荐项目的详细公示材料项目名称: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推荐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项目简介:麝香属动物源性珍稀中药材,具开窍醒神、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433 种中成药处方中麝香为关键原料,尤其在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瑰宝级中成药中麝香是君药。因长期猎麝取香,麝资源严重破坏,致使麝香药源紧缺,市场上伪劣掺假品蔓延,严重影响中成药质量。对此中央领导极为重视,曾指示一定要解决麝香代用品问题。1975 年卫生部、中国药材公司组建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山东济南中药厂和上海市中药研究所参加的攻关小组,在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的资助下,课题组以仿生学观点为指导,历经
44、 35 年合作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成功研制了人工麝香并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主要科技创新如下: 1、首次系统地阐明了天然麝香的主要化学成分,发现了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抗炎多肽蛋白质类成分,确定了天然麝香中各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及比例,为人工麝香的研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2、设计了能反映麝香功能与主治的神经内分泌、心脑血管、抗炎免疫、药酶诱导等 16 种药理学动物模型,首次用现代药理学方法诠释了天然麝香的功效,阐明了麝香作用的科学内涵,为人工麝香的药效学评价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3、创制了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的替代品芳活素,合成了重要原料麝香酮、海可素和,并按新药要求完成了各项试验,获得了 4 项
45、国家新药证书,解决了天然麝香代用品主要组方药物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性的关键问题。4、创新提出人工麝香组方策略:化学成分类同性,生物活性一致性,理化性质近似性,低毒性;设计出独特的人工麝香配制处方,成功研制出人工麝香,并经临床证实了人工麝香的可替代性,94 年获得中药一类新药证书。5、确定了人工麝香生产工艺条件和关键技术参数,创新性地建立了人工麝香产业化核心技术及生产管理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制订了首个人工麝香国家标准,成功实现人工麝香规模化生产。本研究成果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国家保密品种,自 1994 年推广以来,在全国 31 个省市 760 家企业应用,市场上销售的4
46、33 种中成药中,有 431 种完全用人工麝香替代了天然麝香,替代率达到 99%以上。自上市以来已提供人工麝香 90 吨,满足了人民对含麝香中成药、民族药医疗用药需求,保证了对含麝香中成药、民族药品种的传承,提高了国家对人民健康水平的保障能力;同时,相当于少猎杀 2600 万头麝,为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亦于 2003 年主动将麝的保护等级由二级升为一级,受到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赞许,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动物保护方面的话语权和形象。投产至今,销售额累计 49 亿多元,利税 13 亿多元;近三年来销售额17.5 亿元,利润 2.6 亿元,每年带动相关中药企业超过 300 亿工业附
47、加值。本研究成果是我国珍稀濒危动物药材代用品研究的重大突破,其重大意义不仅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了天然麝香长期供应不足的问题,也是科学的组织管理、实验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中药源头创新的范例。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排名 单位名称 创新推广贡献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作为技术牵头单位和攻关小组重要成员,负责组织开展人工麝香的研制工作。首次系统地阐明了天然麝香的主要化学成分,发现了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抗炎多肽,确定了天然麝香中各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及比例,为人工麝香的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设计了能反映麝香功能与主治的神经内分泌、心脑血管、抗炎免疫、药酶诱导等 16 种药理学动物模
48、型,首次用现代药理学方法诠释了天然麝香的功效,阐明了麝香作用的科学内涵,为人工麝香的药效评价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创制了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的替代品芳活素;解决了天然麝香代用品主要组方药物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性的关键问题。以化学成分类同性、生物活性一致性、理化性质近似性、低毒性为原则,创新提出人工麝香组方策略,并设计出独特的人工麝香配制处方,与协作单位合作,成功研制出人工麝香,取得新药证书。为本项目科研成果转化,组织所属药厂进行试生产,并组建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正式生产,产、学、研结合,有效推进了本项目的产业化。完成单位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和人力保障。2 中国
49、中药公司中国药材公司历史上政企合一承担行业管理职能,计划经济时期,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野麝资源严重紧缺问题,中国药材公司与原卫生部药政局组织对天然麝香进行科学研究和代用品寻找与立项研制工作,公司设科研处为主要工作机构,组织下达人工麝香课题和科研任务,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上海药材公司中药研究所、原济南中药厂等多家单位参与研究。在历时二十多年研究过程中,科研处主持召开了多次会议,对组方、技术路线等进行论证,协调产学研各方面的协作事宜,提出研究方向,推进项目进展,组织临床验证和新药报批工作。1994 年人工麝香上市以后,中国药材公司已转为企业化职能,除了在本项目上继续承担组织协调工作外,主要承担了人工麝香总经销任务,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公司设立专门销售机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产品推广应用和市场开发,向国家有关部门推介和在全国各地召开产品介绍会等,全国众多中成药制药企业广泛应用,创建了独特的营销模式,取得深远社会效益和一定经济效益。同时中国药材公司发起组建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为保密项目实施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3 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自立项以来历经三十余年,在历届企业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先后投入百余人、近亿元资金,经三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