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复习教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04224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复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复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复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确山二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共案时 间: 星 期:主 备 人:赵永 使用人:【教学主题】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要求2,根据考纲要求,找出答题技巧教学重难点:用规律指导正确答题知识梳理:一,考纲分析来源:gkstk.Com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有“理解”“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等三个能力层级共九个考点,但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能力要求其实只有“理解”“分析综合”,具体四个考点则为“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的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子、信息的理解。所谓重要词语,主要是指文章说明的对象、

2、主要概念、反复出现的词语等,如湖北卷的“湿地” 、安徽卷的“人择原理” 、重庆卷的“人体生物钟”等;所谓重要句子,是蕴含重要信息的句子,包括直接宣布新发现、新推测、新技术、新理论的句子,表现全文主要观点的句子,概括性强、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句子,如上述湖北卷要求分析的句子;所谓重要信息,是指文中说明的新知识、新概念、新发现,以及对此进行的解释、阐述,如湖北卷第 8 题四个选项都是有关文中最重要的信息“湿地生态”的。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信息都是阅读时要重点把握的,在阅读与练习中,要增强对这些重要词、句、信息的敏感性。二、 洞悉试题陷阱,有效排除错误信息干扰来源: 学优高考网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多

3、采用客观选择题测试,命题者在编制选项时,一般是通过“变换、删减、拼接”的方式对原文信息进行加工。设计错误选项时常变换、删减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定语、状语) ,造成范围、程度、已然未然、或然必然的不同;或删减信息要点,造成信息残缺;或拼凑信息,造成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强加因果、颠倒主客体等错误。具体说说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设置试题陷阱的主要形式。1. 改变范围、程度。这类陷阱主要是就数量、范围、程度而言的,命题者往往改变原文中表述的范围、程度,以干扰考生选择。如湖北卷第 7 题 B 项“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选项中增加了“

4、所有”一词,扩大了范围;第 8 题 B 项“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D 项“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 ,而原文分别是“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与“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 。有无“过度”一词, “完全不同”与“不尽相同”的表述,程度显然有别。2. 信息残缺。故意缺漏某些信息,改变文中相关概念的外延或内涵。如湖北卷第 6 题 A 项“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而原文是“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选项删减了“暂时的

5、”这一限制语,信息的残缺缩小了概念的外延。3. 强加因果。将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有因果关系,或是将多因一果、一因多果简单化成一因一果。如湖北卷第 9 题 A 项“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高低并不只是由湿地资源量这一个因素决定的,它还涉及到人口数量等,选项的表述将多因一果简单化为一因一果,显然不正确。4. 无中生有。选项中表述的内容或推断的依据在原文中无从寻找。如天津卷第 9 题 A 项“能够产卵的雌蛾更容易感染萎蔫病,这使它们生产出的虫卵变小” ,原文只是提到“主要是笨酚,释放到叶子中,这些物质抑制蛾幼虫的生长,

6、并减少雌蛾产卵的数量。同时,苯酚还使蛾卵变小” ,文章并未提及能够产卵的雌蛾感染萎蔫病。至于“更容易感染” ,更是无中生有。5. 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故意弄错对象,以迷惑考生。如湖北卷第 9 题 C 项“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原文是“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在信息拼接的过程中,对象发生了变化,此外“充分保持”亦言过其实。6. 混淆或然必

7、然、未然已然。将或然变成必然、未然换成已然,或反之。如湖北卷第 8 题 C 项“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而根据原文内容可知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水质污染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同因素导致的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只是可能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安徽卷第 6 条 C 项“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而原文说“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 ,可见仍只是理论上的推想,是未然,不是已然。7. 颠倒是非。顾名思义,就是选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如天津卷

8、第 9 题 C 项“树叶中苯酚浓度越高,越能够成功地保护树木免受吉普赛蛾虫病的侵扰。 ”原文说“橡树叶含有大量苯酚,能为蛾幼虫提供一个安全庇护所,不受萎蔫病的影响。 ” “摄入苯酚给蛾幼虫带来的益处似乎超过了它们付出的代价。 ”“ 然而,在以白杨为主的树丛中,处于初级阶段的吉普赛蛾突发态势很快地被病毒流行病所抑制。 ”可见选项 C 的表述与原文意思正好相反。三、 掌握阅读方法,确保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基于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文体及命题特点,阅读此类文章时,一般可按以下步骤与方法进行:1.快速浏览,整体把握。阅读时应先快速浏览全文及试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初步获取文本的主要信息。2.审清题意,准确定

9、位。认真审读题干及选项,准确获取题干及选项信息,然后根据题干及选项信息,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语句,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准确定位信息区间。3.细加比较,辨明正误。把选项与原文中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范围大小、数量多少、程度高低、已然未然、或然必然等等的词语,与原文相比有无变化,变化是否导致信息差异。在比较中识别陷阱,辨明正误,在准确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寻求正确答案。4.由此及彼,推断有据。推断是根据已知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或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判断。推断强调的是“由此及彼” ,在选项中陈述的“彼”都要在原文中找到“此” ,即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依据,如果失之有据,推断则不成立。这实际上主要考查的仍然是考生准确获知信息的能力。明白这一点,便不难对推断题做出正确选择了。来源 :学优高考网 gkstk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核心是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透彻地掌握有关科技知识。考生做题时只要能够静心、细心、耐心,运用平时训练的方法,避开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准确获取信息,细加比较,耐心甄别,在这类阅读中获得高分直至满分,应该并不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