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 150 分,测试时间 150 分钟)第卷( 选择题 30 分,每小题 3 分)一、(1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羚羊 邻居 可怜 孤苦伶仃 B质问 桎梏 幼稚 炙手可热C喉咙 笼罩 垄断 得陇望蜀D楼盘 搂抱 头颅 光怪陆离【答案】 B(B 都读 zh。)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奇数 通缉 豆萁 放荡不羁 掎角之势B商榷 雀跃 宫阙 声名鹊起 生性怯懦C茁壮 琢磨 浑浊 着手成春 擢发难数D谚语 笑靥 砚台 狼吞虎咽 雁过拔毛【答案】 C(C 都读 zhu。)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不耻
2、相师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B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答案】 B(例句和 B 都是意动用法,A 名状,C 横渡,正常用法,D 使动。)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比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A基本相同,其余不同B 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C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D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答案】 B二、(9 分)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
3、项是( )孔子师郯子 襟三江而带五湖吾得兄事之 朝歌夜弦目吴会于云间 择善而从之俊采星驰 燕赵之收藏A/B /C/D/【答案】 C(名状/名动/意动/形作名/动作名)6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古之人不余欺也。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答案】 A(A 是主谓倒装。)7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卿欲何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不然,籍何以至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子何恃而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B /C/D/【答案】 D(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三、(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4、。童贤母,姓罗氏,宁海童处士释卿妻也。罗为县旧族,贤母少丧亲,姿端厚,有识度,年十三归童氏。时处士之祖母高年而父母皆老,贤母事之孝敬雍顺,治产业,习女工,甚得妇道。舅姑喜,家政一任之。祖母晚病,手足痹不能举,溲恶或时污床席,贤母躬抱持洗涤。饮食必执匙箸以进,久而不懈。贤母有知能,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既而家浸盛,及处士蚤世。诸子长,娶妇生孙,一听贤母之教。遂相与合食,不分财异爨。家庭之间,出内有法,长幼有伦,遇人有惠,待宾客有礼,于是贤母远迩皆称焉。初,元季无政。大家以赀结长吏,出之租税,俾小民佃者代输,里正因而渔利。每亩征米四升,小民以为病。会贤母家为里正,催民租税,命减其半,不足宁出己
5、粟以输。乡闾贫弱赖以不困。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余,安忍乘时取倍蓰之息?若等无效他人,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 ”于是长子遵母意,与诸弟行之。又白于县,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母好施予孤弱,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不责其偿。为之娶妇,使成家业。如是者二十余人。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遇人有急,度其事可解,属诸子解之。后或背负,绝不与较。至不义人戒莫近,事于不可者戒勿为。其揣料世事,明远甚,虽丈夫有弗逮也。家人指逾千,婢仆指称之。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无有怨者。(明方孝孺童贤母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6、,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政一任之 一:全,都。B元季无政 季:指后期或末期。C俾小民佃者代输 代输:代理运输。D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 率:表率。【答案】 C(代输:代为交纳租赋。)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童贤母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贤母躬抱持洗涤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不足宁出己粟以输宜减息一斗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A BC D【答案】 B(说童贤母之孝;说她持家有方;说她善于识人,与“乐善好施”无关,可排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贤母十三岁嫁到童家,恭敬孝顺老人,精心伺候生病的祖母,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为媳之道。B童贤
7、母明慧贤能,对子女悉心教诲,对家庭操持有方,大大小小的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C童贤母改变以前大户人家的做法,不用资财结交官吏,不剥削租种自己田地的人,专心管理乡里事务,深受村民的拥戴。D童贤母深明事理,告诫子女远离不义之人,拒做不合理之事,对家人奴婢关怀备至,远近的人们都称赞她。【答案】 C(“专心管理”在文中无依据,只涉及到她的“乐善好施” 。)第卷( 共 120 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遂相与合食,不分财异爨。_(2)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_(3)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_【答案】 (1)于是一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吃饭,不分家过日
8、子。(2)村里有把麦子借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3)请求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让老百姓生活困难的富人的做法。参考译文:童贤母,姓罗,是宁海县一个叫童释卿的处士的妻子。罗家原先是县里的大户,童贤母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她举止端庄,为人厚道,有见识,十三岁的时候嫁到了童家。当时童处士的祖母年龄已经很大了,并且父母也已很老了,童贤母非常孝顺恭敬地侍奉他们,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乎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兴,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她来管理。童处士的祖母晚年有病,手脚麻痹不能活动,大小便有时弄脏了床席,童贤母就亲自抱着她或扶着她清洗。吃饭时,童贤母一定拿着汤匙或筷子亲自喂她,长久如此,从不
9、懈怠。童贤母聪明能干,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筹划得都有条有理。不久,童家慢慢兴盛起来,等到童处士去世后,每个儿子长大了,娶妻生孙,全部听从童贤母的教诲。于是一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吃饭,不分家过日子,家庭之间,收入支出有规矩,长幼有序,对待别人有恩惠,对待宾客有礼节,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童贤母。先前,元朝末年,政治昏暗,社会动荡。大户人家都用资财结交官吏,应该交纳的租税,让租种自己田地的人代交,里长借此而获取好处。每亩田地征收四升米,佃民因此贫困不堪。正好赶上童贤母家里的人做里长,于是童贤母催民交纳租税,让减去一半,不够的宁愿拿出自己的粮食代交。乡里的贫困老弱的人家依靠这而不至于生活困顿。明朝洪武初年,
10、宁海以及邻县闹饥荒,乡里有把麦子借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当时童贤母家里有几仓麦子,她召集几个儿子说:“受饥荒的人很多,而我们家里幸好有很多麦子,怎么忍心借这种时候来获取加倍的利息呢?你们这些人不要效仿他人,应该减去一斗的利息,来作为乡里人的表率。 ”于是大儿子遵从母亲的意思,和各个兄弟去做这件事。同时告诉县里,请求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让百姓生活困顿的富人的做法。童贤母喜欢施舍帮助贫穷孤弱的人。不能养活自己的人,童贤母就送给他钱粮,不要求其偿还。同时还给他娶媳妇,帮助他建立家业。像这样的(得到帮助的)有二十多人。有来诉说饥饿的,童贤母就拿东西给他吃。遇到别人有困难,考虑到事情
11、可以排解,就嘱托儿子们帮助排解。后来有的人忘恩负义,童贤母也绝不与之计较。对于不义之人,童贤母告诫家人不要靠近;对于不合情理的事,童贤母告诫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非常明智有远见,即使是男子也赶不上。家人婢仆上千,她都能够说出姓名,并且明了每个人的饥饱苦乐以及能力性格,家人没有怨恨她的。1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陆游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 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 一炷香。注 河阳愁鬓:即潘鬓。晋潘岳曾为河阳令,其秋
12、兴赋云:“斑鬓发以承弁兮。 ”后世因以潘鬓为鬓发斑白的代词。蒲盒:蒲,蒲团,僧徒坐禅及跪拜之具。龛,供奉佛像或神像的石室或柜子。(1)苏轼为追悼亡妻王弗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词江城子 ,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将陆诗的中间两联与苏词作比较,看两者在抒发感情上有什么异同。(4 分)答:_(2)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这首诗的“诗眼”为一“空”字。对此,你是怎么看的?(4 分)答:_【答案】 (1)两者所抒发的感情相似,只是苏轼直抒情怀,陆游寓情于景。苏词直率,如江河直下;陆诗委婉,似溪流百折。(意思对即可)(2)据字面分析,此诗似以“空”字贯穿始终
13、。但在那空冷之景中跳动的,正是一颗灼热的心。诗人的空漠之感,起于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而若没有那难以忘却的旧情,也就不会产生眼下的空虚之感。至于空无之念,更是创巨痛深之后的愤激之言。否则,诗人决不会如此情深意发,诗也决不可能具有这么巨大的感人力量。(意思对即可)13填空。(任选一题)(5 分)(1)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 “唯草木之零落兮,_” ,杜甫登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_”,白居易琵琶行 “_,相逢何必曾相识” ,陆游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_”。(2)我国明代剧作家_被后人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牡丹亭就是他的杰作。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_刻画了一个顽固保守的典
14、型形象别里科夫。【答案】 (1)恐美人之迟暮 老病有孤舟 同是天涯沦落人 镜中衰鬓已先斑(2)汤显祖 套中人或装在套子里的人五、(22 分)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7 题。说不尽的风景桑永海那位年轻诗人的句子,至今仍被人们传来传去“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但是,依我看,你真正熟悉的地方,更有风景,并且是动你思动你情的风景,是与远方陌生风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方说故乡的茅屋,屋前那株萧萧白杨。离开故乡几十年了,我经常忆起这样的一个场景:海兰江边,沙滩上,晚霞升起的时候,一帮朝鲜族小朋友看群鸟从林梢飞过,拍手齐声唱起一首朝鲜族童谣,一遍又一遍,直到鸟儿变成小黑点儿,融进绛紫色晚照
15、。那童谣唱的是:“嘎嘛嘎嘎嘛嘎,尼林吉皮不日不特大!”(老鸹子啊老鸹子,你家房子着火啦!) 用朝鲜族小孩话说出来,顺口押韵,抑扬顿挫,特别好听。这首童谣,就和故乡的晚霞树林江流黄昏,和驮着夕阳匆匆赶路飞回家去的鸦雀,和张着大口鼓腹而歌的朝鲜族小朋友,像少时读过的唐诗宋词 ,铭记在记忆里了。那境界,大概跟辛弃疾“斜日寒林点暮鸦”的词意有些相近。但又不大确切,因为小孩子心里那时是很快乐的。类似的人生体验,定是人皆有之的。比如萧红,黑土地和呼兰河水痛苦的乳汁养育了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流落香港,身心交瘁,她仍对遥远的呼兰河,对故乡的火烧云,对后花园,对园里的蝴蝶、蜻蜓、蚂蚱,对小黄瓜、大倭瓜总之,对
16、那些再熟识不过的故园风物人情,至死不渝,倾注了满腔痴情,所以才有了呼兰河传这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语)。小小的“百草园” ,不也是鲁迅童稚时代的乐园吗?罗莎卢森堡,身陷囹圄,仍对生活充盈渴望。墙角一株小草,铁窗外树枝上一只鸟儿的啼鸣,西天一片晚霞,夏季里一阵骤雨,一只飞进牢房里嗡嗡叫的大土蜂,都让她悚然惊喜。她的狱中书简 ,我读了五十年,百读不厌。以是观之,不是“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而是正如风景画大师东山魁夷所言:“归根结底,风景到处都有,问题就在于观察者这一方” 。然而,在风景面前,我们感情和审美心理也并非简单划一、黑白分明,有时是很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着的。处于社会转型的时代,尤其是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期,人们的心灵经受着深层的文化冲撞,更其如此。比如明治维新以后的东京,急速变化着的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