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标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20171008334.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4035985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2017100833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课标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2017100833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课标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2017100833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课标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2017100833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课标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2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2017100833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第 22 讲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解读 1.掌握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概括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和地区差异。2.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不合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措施。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1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包括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推力和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拉力。(4

2、)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城市化进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不同。- 3 -3.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时间 19 世纪20

3、世纪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

4、城市人口减少。- 4 -深挖高考命题点1判断图 1、图 2 分别表示 H 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 15 年间的变化。(2015天津卷改编)(1)结合图 1 中的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2)结合图 2 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答案:(1) (2)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分析,该市东部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增加较快;增加数量的多少还取决于面积的大小,所以不

5、能判断各方向人口增加数量的多少;而全市的人口密度增加。第(2)题,城区面积扩大,使商业区分布更加分散;新工业区分布分散,没有向老工业区集聚;城区没有扩展到滨湖地区周围;中部、南部道路增多,路网密度增大。2判断下表为 2009 年四个国家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5 -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比重(%) 17 13 8 45*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1)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2)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3)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4)中

6、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答案:(1) (2) (3) (4) 解析:中国总人口比印度多,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亦比印度高,因此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德国属于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多;该年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多。下图为 18502050 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回答12 题。1图中(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的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 80%的城市化水平C1970 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的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22030 年与 2

7、000 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中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答案:1.C 2.C 解析:第 1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8901950 年美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比英国的快,美国晚于英国达到 80%的城市化水平,1970 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的。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 2 题,英国是发达国家,- 6 -城市化水平高,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应是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 项错误;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重视环保,城市环境得到关注和治理,且其城市化水平在此期间未大幅上升

8、,故其环境质量应提升,B 项错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D 项错误。2030 年与 2000 年相比,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幅度大,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减少,故农业机械化水平将提升。解题秘诀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分析思路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1)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9、、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2)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3)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 7 -窟。(4)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措施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烧和取暖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的健康实行集中供热,合理布局对大气有污染

10、的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城市水源使江河湖海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坏,饮用水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建立污水处理厂固体垃圾污染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及时清理,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利用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等产生的噪声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损害人体健康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建立绿化隔离带交通拥挤城市人口增多,汽车增加,交通出行频率增加拥挤、堵塞,造成时间和能源浪费,污染加重合理布局城市交通,加快城市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居住条件差

11、城市人口增加过快,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住房缺少居住简陋、拥挤,环境卫生差,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身体健康加快城市住房建设就业困 城市人口增加和农村 造成贫困、内城衰落、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 8 -难,失业人数增多人口迁入,产业结构调整,等等社会治安等问题 就业岗位4.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方法突破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

12、解决措施深挖高考命题点1判断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2015山东卷改编)(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下班时段。( )(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答案:(1) (2)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交通。读图可知,该时段总体来- 9 -看,郊区进入城区方向的车道拥堵,应该是人口由郊区移向城市中心区的上班时间。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由题干可知,北京市“钟摆”交通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大量就业岗位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故

13、解决该现象应该从减少城市中心地区就业岗位入手。2判断,填空与 2014 年相比,2015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 10.41 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 14.77 万人,这是近 20 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判断并填空。(2016课标丙卷改编)(1)导致 2015 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_。(服务设施齐全;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适宜就业机会多;生态环境较

14、好。)答案:(1) (2) 解析:第(1)题,上海市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动力在于其经济发达,工、商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可以为外来劳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外来人口减少反映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结合材料“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判断:由于上海市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出现了负增长;食品价格、环境质量、交通状况是影响人口变化的次要因素。第(2)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常住人口” 。结合我国实际可知,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就业和生活,因此人口迁往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适宜的就

15、业机会多。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人口流动趋势与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的产业转移有关。3问答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14课标卷改编)(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什么?(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的什么问题?- 10 -答案:(1)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周边地价较高,建设“握手楼”可以节省土地面积,同时增加房屋面积。农民将房屋出租可增加收入,因此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了该中心城市城区房价昂贵。4问答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

16、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回答问题。(2015课标卷改编)分析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答案: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充分利用雨水,同时减少了地表径流,起到控制雨洪的作用。1下图为 19902012 年我国某特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在各环线圈内的比例变化统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经济发展和人口驱动 空气质量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结构优化A B C D答案:C 解析: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各功能区在各环线圈内的面积和面积比例也处于

17、动态的变化之中。读图可知,19902012 年,该特大城市二环内居住用地比例减小,二、三环间和三环外居住用地比例增大,反映了城区的扩大过程。城区面积扩大和郊区城市化发- 11 -展受经济发展和人口驱动,也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保障。近来,一个词很热,即“广场舞” 。一面是挥汗如雨、激情四起的舞者;另一面是饱受折磨、不堪其扰的居民,甚至有些地方矛盾激化。据此回答 23 题。2 “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 )A城市污染严重B城市化过快C城市人口增长过快D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够健全3导致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广场离居民区较近,噪声扰民B城市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18、C城市居住用地紧张D城市环境恶化答案:2.D 3.A 解析:第 2 题, “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出的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健全,人们缺少休闲、娱乐的场所,D 项正确。城市污染严重、城市化过快、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与“广场舞”流行于广场无直接关联。第 3 题,导致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广场舞场地离居民区较近,噪声扰民,A 项正确。城市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城市居住用地紧张、城市环境恶化等不是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1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变化判读城市化进程 (1)直接读图,根据城市用地规模演变的一般规律判读城市的演变过程,即城市的发展,一般按由小到大,由集

19、中到建设卫星城,再到形成城市群、城市带。如图所示:图 1 北京城市发展图- 12 -图 2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图(阴影表示城区范围)阶段 阶段 阶段图 3 某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2)提取城市规模扩大的内涵信息,综合判读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在示意图上还可能通过另外一些信息判读城市规模的发展:城市数量增多;区域交通线路增多,密度增大,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城市功能区更加完善;生态城市是城市化追求的目标。如图所示:图 4 某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图 5 某区域城市发展过程2根据城市人口分布和变化特征判读城市化进程(1)城市人口数量对同一地区,一般来说,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也反映城市规

20、模不断增大,城市人口比重也会上升,表明城市的发展;人口增速的变化,也可间接反映城市化的速度。但是一定- 13 -要注意,这不是绝对规律,城市人口比重才是最重要的标示。如:图 6 中,上海市用地规模及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上海城市发展的过程;图 7 中,甲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小,乙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大,所以甲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乙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上海市城市用地的变化上海市人口的增加图 6 19111990 年上海城市的发展图 7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变化(2)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及其变化判读城市化进程是最常见的方式。城市人口比重

21、的高低直接反映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快慢也反映城市化速度的快慢。如图 8 所示:- 14 -曲线图 柱状图图 8通过区域从业人口比重来表现。一般来说,非农业人口比重大,则表明城市化水平较高。图 9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3)城区人口密度城市发展到逆城市化阶段时,城市中心区人口会向外移动,中心区人口密度一般会有所减少,中心区外围和郊区人口密度变大,城市化由初期阶段逐步向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方向发展。如图 10 中城市化进程为 acdb。图 10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图a 图,人口密度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远而变小,中心人口密度最大。这反映了城市化早期,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c

22、 图,中心区人口密度略降,近郊人口密度增大。这反映了城市自身的膨胀与扩张,规模扩大。d 图,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郊区人口开始增长。说明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逆城市化开始。b 图,市中心人口密度已经降到第二,郊区人口密度大增,城市住宅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逆城市化现象基本完成。典例名师指妙招- 15 -例 (2014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 1990 年和 2010 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 年较 1990 年增长最大的是( )A2 千米附近 B4 千米附近C8 千米附近 D10 千米附近(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名师指导解题1名师指点(1)由图名可知该图通过不同年份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变化来反映该城市的城市化过程和特点。(2)由图例可知,实线表示 2010 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虚线表示 1990 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2信息提取- 16 -答案 (1)D (2)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