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温州市场就业机制研究姓名.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034452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PDF 页数:62 大小:3.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温州市场就业机制研究姓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温州市场就业机制研究姓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温州市场就业机制研究姓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温州市场就业机制研究姓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温州市场就业机制研究姓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温州市场就业机制研究姓名:闵锐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公共管理指导教师:迟文铁20080401摘要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就业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就业促进法更是明确提出了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就业乃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充分就业要依靠运转良好的就业机制。温州作为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劳动力,也形成了颇具温州特色的市场就业模式。本文从市场就业机制的概念界定出发,以劳动力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推拉理论、奥肯定律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市场就业机

2、制实质和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美国、R本、瑞典等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国内市场就业的现状,并总结其经验借鉴。本文以温州为例,对温州市在建立市场就业机制方面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论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一是积极打造良好的区域性就业环境;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三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五是建立就业困难人员长效帮扶机制;六是加强失业调控;七是引导就业人群转变就业观念;八是改革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关键词:市场就业,研究,温州ABSTRACT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

3、onomythe employment system of Chinagoes throu曲a series of refomsThe repon of the l 7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口w扣,脚,9ymP肼尸】朋Df幻疗stipulates explicitly to establish the marketoriented employment systemwhich contains the meaning that the laborS hunt for job仔eely,market adjusts the employment andt

4、he goVemment promotes the employmentGetting jobs is the basic demand of peopleT0promote employment觚d make people如11y employed should depend on faVorable employmentsystemW色nzhoU嬲a region with mature market economy and quick deVelopment,attractS agreat deal of labor force,and fonlls the employment pat

5、tem with distinct Wenzhou characteristicsThe paper starts 1jrom the concept 0f market employment system,analyses the essence andform ing reaSons 0f market employ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Labor Market TheoHumanCapital TheoPuIl-Push Theo盯and okuns LaWMeanwhile,experience and the labor marketpolicies in

6、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SA,Japan and Holland as well as the status quo ofdomestic employment are introducedThe paper takes Wenzhou aLs an example,summarizes theexperience of WenZ:hou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market employment syStem,and probes into theexistent problems锄d the causes1n the

7、 final,the paper puts fonards some feaSble suggestionFirSt,t巧to establish a goOd regionaI employment enVironment;secOnd,cultiVate more taJentS andimplement the talents project;third,perIect the coordination system of labor relations;fourth,mrther perfect th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fiRh,establish th

8、e aid system for those wrho haVetrouble to be employed;siXth,Stren舒hen unemployment control;seVenth,instruct the job-humingpeople to change t11eir mind;eighth,refonIl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human resources marketKey Wbrds:Market Employment,Research,WenzllouII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9、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iq说厶u扩年甲月扩日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指导教师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 月 目 年 月 日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

10、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签名:l。乱况7w扩年牛月力日第l章引言第1章引言11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改革丌放以来,特别是党中央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我国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原来计划体制下单一的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就业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就业模式,有过去历史形成的以及目前政策特殊规定(如转业军人)的统一分配;有个人自谋

11、职业、自主创业;有通过市场择业的,其中又有的是通过亲友介绍的,有的是通过政府部门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介绍的,还有的是通过其他市场中介组织和各种媒体介绍的。此外,各种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如小时工、季节工、非全日制就业等,也逐渐发展起来。总的趋势,是从单一的就业方式向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转变,从计划就业机制向市场就业机制转变。市场就业机制的建立与推广,关系到我国国有企业的体制转化和结构调整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系到数量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否能够顺利转移,关系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与国际的顺利接轨。因此,进行市场就业机制问题的研究,尽快建立并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具有

12、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市场就业机制的提出并非一日,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同,但由于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诸多的条件,尤其是我国的国情特殊、社情复杂,目前就整体而言,市场就业机制的建设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温州作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和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由于温州非公有制经济较发达,用工机制灵活,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再加上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人文精神,市场就业机制较早地得以建立,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丰富和完善。笔者从事的就是就业服务工作,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在

13、大量研读学术界对市场就业机制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平时工作中所作的调查研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完善温州市场就业机制的对策建议。第1章引言12研究对象概念的界定就业机制是指就业活动中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在运行机理和功能。就业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就业者、用人单位、用工单位、工资率、就业服务机构及各级政府部门1。学术界普遍认为,市场就业机制是指就业者和用人单位完全通过劳动力(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机制,自发形成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机理和制度。具体又包括供求机制、工资机制、竞争机制、中介服务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五种机制。1、供求机制:求职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择业

14、,是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方。二者结合形成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机制。2、工资机制:人力资源市场价格(工资率)的基础是劳动力价值,它既是宏观经济中人力资源流动的导向指标,也是劳动者个人择业的指示器。因而,它成为供求双方进行决策的重要信号,调节着供给与需求,形成工资机制。3、竞争机制: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劳动者为就业岗位和报酬进行竞争,用人单位为所需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竞争,形成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4、中介服务机制:职业介绍、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等就业服务机构是促成供求双方交易的中介,其调节人力资源的供求均衡,形成中介服务机制。5、宏观调控机制:由于人力资源市场和其他市场一

15、样具有“市场失效”因素,同时由于人力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要素,因此市场调节过程中的交易障碍也多于其他市场。因此,在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中政府对市场运作的宏观调控机制,是人力资源市场顺畅运行的重要保证。在上述五种机制的交互作用中,供求决定工资,工资调节供求,供求双向选择,中介连结供求,竞争贯彻整个机制运行始终,宏观I日J接调控机制的运行,形成人力资源市场的有序循环往复的市场运动,从而形成市场就业机制。13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本文以温州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和管理学有关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侧重对事物客观的描述,规范分析则是对事物带有主观价值判断的描述。同时,在实际研究中采

16、用了文献分析法。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点课题组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研究20002第1章引言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还采用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温州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条件、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如下:第l章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2章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综合归纳和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劳动力流动和市场就业方面的观点,并以劳动力(人力资源)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推拉理论、奥肯定律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第3章我国市场就业机制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内在要求。主要内容是对我国市场

17、就业机制政策的历史沿革、目标模式和内在要求进行回顾和总结。第4章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市场就业的经验借鉴。对美国、日本和瑞典的市场就业模式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做法。第5章温州市场就业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简要阐述了温州市场就业机制形成的条件、现状和发展过程,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剖析第6章对策思考。结合温州实际,提出解决目前温州市场就业机制的对策建议:一是积极打造良好的区域性就业环境;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三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五是建立就业困难人员长效帮扶机制;六是加强失业调控;七是引导就业人群转变就业观念;八是改革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

18、制。第7章结论与展望。主要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本文尚存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3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21文献综述劳动力(人力资源)市场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早在1925年美国学者索罗门布拉姆H版的劳动经济学一书就标志着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此后,在欧洲和日本等国也都相继研究劳动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又把劳动力市场理论增加到劳动经济学之中,进行了一场劳动经济革命。从60年代初开始,以舒尔茨(Theodore WSehultz)和贝克尔(GarySBeeker)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思想,其基本前提是

19、,个人可以进行有目的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既能够取得较高的生产率,也能够给投资者带来较高的预期收入。这些经典的理论一直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主要内容,并用于解释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大部分现象。总结起来就是:20世纪20年代主要研究劳工问题、劳资矛盾、收入分配等内容:30年代主要研究就业和失业:40年代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50年代研究地区和行业工资变动:60年代研究人力资本:70年代研究滞胀:而80年代又移向对个人的研究:90年代术期开始研究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劳动经济理论。西方的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是相当丰富的,有的注重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与结果,有的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分析:有的注

20、重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与制度建设等等。美国著名学者李(Eertt SLee)和拉文斯坦(EGRavenstein)等人提出推一拉理论,为我们分析劳动力流动的动囚提供了一个理论构架。美国学者首次划分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分类为“推力”(Push Factous)和“拉力“(PullFactous)两种,前者被视为负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人们离开原住地:而后者被视为正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流入)新的居住地。另外,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其二元经济沦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是二元经济形态并存:一元是以古老村落为载体的传统农业部门,二元是以先进城市为载体的现代工业

21、部门。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应该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最终被现代工业部门所吸收。在分析社会分层方袁伦渠劳动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5864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面,可借鉴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提出的“精英循环的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如果统治者精英不设法去吸收平民阶层中的卓越人才,精英的流通被阻塞,那么,就会出现国家和社会的失衡,就会使社会秩序混乱。在农村劳动力中,有一部分是素质较高的群体,可以说是农村中的精英分子,他们长期处在城市社会底层,将会影响社会稳定;由于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较快,使得他们的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并

22、非完全脱离了政府的监管,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货币手段进行了适度的引导,如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有关培训的相关事宜,政府各部门还制定了各类培训标准、劳动立法、社会保障法案、工会立法、鼓励教育等,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政策性引导、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不同的效应。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对劳动经济理论和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劳工问题,但没有取得应能取得的进展。后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劳动体制改革以及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劳动成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感兴趣的领域,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力合理流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总结起

23、来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研究待业青年就业等问题: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研究劳动力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90年代以来研究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下岗再就业等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张炳申教授的相关研究,他在80年代中期相继发表多篇有关中国劳动力市场运行模式和规则的论文,特别是其在劳动力市场配置论一书,系统提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配置理论,对中国传统非市场型配置模式的特性及效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及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和权威的论述。1在对中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及其转换的研究中,他指出:在现代工业社会,存在着两种劳动力市场,一种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

24、、福利优越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劳动力市场被称为“首属劳动力市场“,另一种是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劳动力市场被称为“次属劳动力市场”。我国大多数劳动者被限制在“次属劳动力市场“中。杨先民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研究从静态和动态角度阐述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条件、运行机制以及结构、功能,对中国当前的“二元双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蔡防的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通过回顾1张炳申劳动力市场配置论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56785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和展望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和发育,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下岗、失业、劳动参与率下降等就业压力,以及社会保障现状,对政府积

25、极的就业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和论证了政府树立就业优先政策原则的必要性,并就进一步培育劳动力市场,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在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同时治理失业、扩大就业等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22理论依据221劳动力市场理论所谓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市场),从广义上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括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流的场所,又包括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一种机制。从劳动者方面来看,它涉及求职、就业、工作时间长短、工会组织、集体谈判、职业培训、工资、辞职、解雇、纠纷处理、社会保险等方面,即劳动者从进入市场,经历就业、失业

26、和转业,到退出市场这样反复多次的全过程。从用人单位看,它包括用人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如招聘、劳动报酬给付、职工培训、贯彻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增加福利待遇、辞退更新职工等诸多环节;从服务机构来看,它涉及求职和招聘、失业登记、就业咨询和指导、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传播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社会保险以及对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等。国内外关于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有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和社会性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的理论被冠之以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核心是劳动力市场本身是形成经济不平等的重要根源,现代的双元结构理论认为:一级市场的工资较高,

27、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升迁机会多,但相比较而言,二级市场的工作便大为逊色,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就业者多为穷人。一级市场的工作看上去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工资及劳动力资源配置等与就业机构有关的事宜是由管理及制度性规则来调控的,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关于双元结构的综合程度,对一级市场上的工6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作如上层和下层的划分,独立层面与附属层面的划分,又出现了次一级的双元划分。二级市场上高素质的劳动力将向一级市场转移,所以在二级市场上教育和培训投资收益低下,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并不是被动地反映一个家庭或社会背景的优劣及素质的高低,而是经济不平等的延伸及其组

28、成部分。根据该理论,政府的职业培训、教育补贴应放在二级市场才能发挥较大的投入一产出效应。最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组织与产品市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了两者依时间序列而演进的相互关系。市场分割轮廓将随着国民经济状态的阴晴而变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都程度不同地强调就业稳定与流动性的作用,劳动力流动问题在其中所占的位置主要体现在:一是将劳动力流动看作是市场分割的一个特征:二是工资结构为市场分割理论提供了间接的实证支持。它还为我们提供了如何鉴别国与国之间劳动力市场的比较以及一国之内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差别比较等。二、斯宾塞的劳动力市场模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起飞,白领职工

29、的数量大幅增加,知识分子的地位日益提高,信息经济学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斯宾塞建立的劳动力市场模型(Spence,1974)足信息经济学中讨论信号传递的理沦,具体探讨了教育的作用。斯宾塞模型中存在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接受教育的成本与能力成反比,所以能力不同的人所能够受到教育的程度是不同的,雇员的教育程度能够向雇主传递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雇主根据雇员的教育程度将雇员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不会将有才能的人安排在较低级的岗位从而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经过证明教育本身也是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他尤为重视在劳动力市场的教育问题,他认为首先对教育资源的选择上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30、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教育似乎只是为了给市场传递信号,传递个人的信号。同时教育实际上还会直接影响人们做事情的能力,还有就是影响到教育的回报率,这就是信号效应1。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最终会导致收益率方面的差别、在就业机会和就业回报方面的差别。因此,在这方面信号效应也会和人力资本效应共同地发挥作用。他还认为在全球经济当中,我们还没有一个既有可信度又有权威能够干预失控的市场,或者市场波动很大的时候我们能够发动的主体我们还没看到。而欧洲可以说是在建立这种1张抗私当代劳动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897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大国的政府架构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看看如何建立这样的架

31、构,建立共同的贸易政策,实现共同对财政政策制约的因素,包括建立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流动等。三、劳动力市场调控理论。劳动力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经济活动中最为活跃和重要的要素一劳动力的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主要应该从其运行机制所必需的要素来着手,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是在三种要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即市场性要素、制度性要素和社会性要素1。市场性要素是由供求对比状态而决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及其价格,以供求双方为核心的一系列市场要素的交织作用,是决定劳动力市场价格和配置的最重要因素,对此的调控主要是解决供求双方的自主权的问题,如改革和完善用人制度、社会保障制

32、度、户籍制度和劳动力流动制度等。制度性要素主要是指职业介绍所、工会、政府以及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对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它可以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为许多松散而且大小不同的准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内部化。对这方面的调控主要是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一系列的交易规则,从而进一步确立各类准市场的外延空间,这些交易规则或调控手段可能是正式的明文规定,也可能是非正式、约定俗成的,如人事管理政策、劳工合同以及政府立法等。社会性要素指社会性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制定工资水平和配置劳动力过程所发挥的影响作用。首先,偏好对劳动力供求和工资水平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在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上,妇女就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是这种影响

33、的典型例证:其次,文化因素是社会因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工资形式同样有重要影响。从国内看,最典型的例子是温卅1人,在改革丌放头十几个年头里他们异军突起,充分显示出其自身文化的突出特征2。本文在阐述市场就业机制在温州能较早地形成时,除了分析它的经济原因外,也对其独特的人文因素进行了揭示:再次,社会性要素还独立于市场供求要素之外,对工资水平发挥着影响,歧视就是其中一例。由于种族、肤色、性别等因素而受到歧视所造成的工资或福利待遇差别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念势虽没有直接联系,但却是独立于市场要素之外而对工资水平发挥影响作用的:最后,习俗对工资尤其是对各个群体之间的工资差1胡象明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北

34、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6):74528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别具有重要影响,但在政府干预作用下,人们在观念上所形成的群体间工资差别与实际工资差别有可能相去甚远,比如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大学教授、大学毕业生、机关干部与其他群体间的工资差别已经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但历经几次工资改革之后,这种工资差别已经大大缩小甚至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对此所应采取的调控措施不应该是强硬的,而应该通过道德建设并结合法律建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群体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22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人力资

35、本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近代经济学家马歇尔等。斯密在其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即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一个国家全体居民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获得此种能力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在每个人身上固定的、已经实现了的资本。他还把工人技能的增强视为经济进步与经济福利增长的基本源泉,并第一次论证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技能如何影响个人收入和工资结构1。在亚当斯密之后,美国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资本和收入的性质一书中进一步专门阐述了人力资本概念,明确提出了完整的资本概念。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确立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肯定了人的

36、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萨伊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特别强调人才,尤其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他还把科学知识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劳动来对待,并提出教育是一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资本。马克思继承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论,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而其核心就是人及其劳动。马克思从哲学高度阐明了人是劳动的主体,自然资源是劳动的客体,资本资源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媒介。他把人和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到了空前地位。但因传统观念束缚等原因,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在实际分析中没有被看成是一种资本形态2。伴随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迅

37、猛发展和实践上的西欧国家的快速恢复和德国、日本1 Bund,JnadGJohnson(1991),Ch锄gesintheStrueturc ofgesinthel9805:nvaluationofaltemativeexplanations, DepanmentofEeonomies, UniVersityofMiehig鲫2 Boxall,Pete rF,andJohnPurecll(2003),StrategyalldHum柚ResourcesManagement,NweYork:PalgraveMacmill锄9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经济的奇迹以及各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

38、,都使人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于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有:l、雅各布明塞尔(Jacbo Mincer)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最早开拓者。他借鉴斯密的“补偿原理”,首先建立了人力投资的收益率模型,最先提出了人力资本挣得函数,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应用于劳动力市场行为与家庭决策,提出许多新的理论。他以家庭行为中的机会成本因素来解释家庭规模以及人口统计转变。他还对实施最低工资及其后果问题给予了新的经济学分析。2、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一人力资本之父,他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的定量分析后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即各级教

39、育投资平均收益率达1 73: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在劳动收入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是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在国民收入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是33,教育投资是具有重大的投资效益和意义的。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还有力地证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缺乏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绝大部分足被用来对实物资本进行投资,投入用作人力资本投资的比例很少,由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比例失调,对经济发展起着限制作用。因此,发展中国家急待提高人力资本的比例。舒尔茨的转变系统农业理论(Shcultz,1964)在分析了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向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作用和方法以后,认为在改

40、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投资不仅要包括物质资本而且还要包括人力资本,即进行讵规的教育、在职培训和保健工作等等,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把新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农民,使农民井j有现代的意识、知识和技能。3、加里S贝克尔(GarySBecke)r最终使人力资本理论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论发展过程,他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即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一效用分析。他认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资本,所有对人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即为人力资本。4、其他研究成果。在舒尔茨和贝克尔之后,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和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力资本配置理论、人力资本

41、与新经济增长理论等多种人力资本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政府调节人力资源市场的行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人力资本理论经过了从早期到现代以及当代的发展和逐步深化,不仅使其自身获得丰富的内容,同时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更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带动了一些新兴学科的兴起,也使人们逐步重视对人力资本的各种投资。10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223推拉理论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移民的最重要理论之一,代表人物有列文斯坦(EGRavenstein)、唐纳德巴格内(DJBagne)、ES李(Everett SLee)1。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于是,

42、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Pull Factous)“,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Push Factous)“,人口流动或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劳动力的“流入”与“流出”实际上取决于“推”与“拉两种因素所产生的合力。诸如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个人发展机会、城市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等等均形成“拉“力的因素。农村人多地少、社会地位低下、子女的教育滞后等都是劳动力流出“推“的因素,从而形成了我国蔚为壮观的“民工潮”。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富农政策、西部发展计划又成了劳动力从城市回流到农村的“拉力“。224奥肯定律奥肯定律(okuns LaW)是

43、以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阿瑟奥肯(Arthur M 0kun)的名字命名的一条经验经济规律。1962年,奥肯对美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美国实际经济统计数据与分析发现: “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2他还推算出其函数公式u一05(y一225),公式中的u表示失业率的变化,y表示经济增长率。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失业率将下降。当经济增长率低于225时,失业率将上升。经济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失业率

44、就会下降半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半个百分点。如果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总是伴随着GDP增长3个百分点和产出缺口减少3个百分点。奥肯定律对温州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就业状态的关系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和理论支持。从温州的实际情况看,2001年一2005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23、13、1郑道文人力资本国际流动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592中国经济网http:wwW-intlcecn11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148、141、13,全市年末从业人员总数分别为43111、43825、44431、44800和456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依次是42、3

45、7、31、27、23。1历年温州统计年鉴12第3章我国市场就业机制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内在要求第3章我国市场就业机制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内在要求31市场就业机制政策历史沿革我国市场就业机制的提出是在1998年。1998年6月,国务院10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制“的目标。同时也强调了市场就业机制的内容,即“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1999年9月,党中央召开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

46、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同时指出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发展方向,明确地提出了“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在决定中提出,要“大力做好再就业工作。要积极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i芝机带0。”2002年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确立了“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从长远来看,要逐步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经十届

47、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在就业促进法中第一次将市场就业机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下来。从过去计划经济下统包统配的就业体制,到今天逐步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经历了较长的演变历程。为了更好地来理解这一概念,不妨对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就业之路做一个回顾,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城镇就业压力增大,“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受到严重挑战。1980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劳动就业会议,1981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提出了13第3章我国市场就业机制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内在要求新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三结合“

48、就业方针,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拓宽了我国城镇的就业门路,从过去主要依靠全民所有制单位招工的单一渠道就业,转变为各种经济形式一起上的多渠道就业。实践证明,“三结合”就业方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就是推动了自谋职业的发展,一部分劳动者通过自谋职业的形式告别了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开了市场就业的先河。311推行劳动合同制,改革固定工制度八十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入城市,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各项改革开始围绕国有企业展开。从劳动制度方面看,最大的问题在于国有企业的固定工制度,造成

49、劳动力能进不能出,不能流动。为此,1986年lO月,国务院颁布了在全国所有制企业新招工人中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四项暂行规定。四项规定的发布,给予了企业择优录用职工和辞退违纪职工的权力,也给予了职工一定的选择职业的权力。从劳动就业角度看,这是对传统就业制度的更深层次的冲击,矛头直指“进了国营门,就是国家人的固定工制度。在实行了“新人新制度“之后,也对原有“固定工”实行的“老人老办法”进行了改革,先后进行了“企业优化劳动组合“和“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等的改革。1994年国家颁布劳动法,强调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明确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如何建立、终止和解除劳动关系,从而把劳动制度改革的成果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下来。这一阶段的改革,由于已经触动了原有就业制度的核心问题,并且涉及几千万老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当时的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铁饭碗“的问题,未能形成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九十年代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