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执笔人:李谢辉,肖国杰)大气科学学院2013 年 8 月目 录前言 31 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31.1 培养目标和标准 .31.2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51.3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51.4 课程体系构成及毕业学分最低要求 .51.5 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 .51.6 创新实践环节 .71.7 学生规模和就业率 .81.8 师资队伍 .91.9 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91.10 科学研究 .102 应用气象学专业建设发展的策略思考 .102.1 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02.2 加大实验基地建设力度,建立“校内外互补,产学研结合”的
2、实习实践格局 .122.3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实施本科导师制 .122.4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培养高端师资人才 .142.5 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升专业建设的竞争力 .15参考文献 16前言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加剧,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与之紧密联系的气象应用问题也被认为与人类发展休戚相关。在此背景下,气象应用与服务成为保护地球,避免气候危机的基础工作之一,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有利气象条件,避免气象灾害,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能源,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经济效益与安全保障。应用气象学专业作为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具备良好的专
3、业素养,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与运用、公共气象服务、农业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控、产业工程气象、航空气象、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防灾减灾以及应急气象服务等领域从事业务、科研、教学、科技服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可授予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学位的大学中,在本科专业设置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大学不多。在我国,应用气象学专业是 1998 年教育部调整与颁布的大气科学类新专业,是研究气象条件在相关产业运作及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领域涉及到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环境保
4、护、城市建设以及人类健康等 1。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如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都设置了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生。1 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发展现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是国务院首批学士学位授权点,是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大气科学类专业分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单位,四川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气象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的主要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生”培养单位, 拥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2008 年,由教育部(教高200810 号)批
5、准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设置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作为大气科学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应用气象学专业自设置以来,在校院两级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有了很大的发展。 1.1 培养目标和标准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的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学位为理学学士。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以及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天气分析预报、气候分析预测、气象理论研究、气象数据处理、气象知识应用和专业软件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使用现代化天气预报手段和技术,在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与运用、产业工程气象、航
6、空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控以及应急气象服务等领域从事业务、科研、教学、科技服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为研究生培养输送优秀人才。应用气象学专业在学习天气演变的原理和预报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气象、公共气象服务、产业工程气象等应用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达到气象工程师或气象科学研究工作者在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基本标准,并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适应能力。具体由下表中的二级指标列示。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内涵1.1 相关学科知识 具有运用基础学科知识的能力,包括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及数值计算技术等,具
7、有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1.2 核心学科知识 掌 握 数 学 物 理 方 法 、 大 气 物 理 学 、 大 气 流 体 力 学 、 动力 气 象 学 、 天 气 学 原 理 、 数 值 天 气 预 报 、 统 计 天 气 预报 、 气 候 学 、 农 业 气 象 学 等 核 心 学 科 知 识 。1.知识1.3 专业学科知识 掌握气象观测技术、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天气学分析、公 共 气 象 服 务 、 边 界 层 气象学导论、天气学诊断、应 用 气 候 学 、 产 业 工 程 气 象 学 、 GIS 应用等原理和应用技术。掌握天气学的基本理论和具备较强的天气分析与预报技能;具备一定气
8、候分析与应用的能力;具有使用现代化气象探测资料(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进行天气、气候诊断分析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农业气象学、产业工程气象学的分析与应用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编制气象应用程序的能力。2.1 获取知识能力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文献检索及咨询能力;实验及发现知识能力。2.2 基本能力 具备天气预报系统思维能力,熟悉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天气预报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进行气象科技服务和开发相关应用软件的能力。掌握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与运用、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气象技术研究、产业工程需求的气象技术研究、气象防灾减灾对策与技术研究、生态环境调控以及解
9、决气象学在有关领域中应用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2.3 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科研开发研究能力。2.4 团队合作能力 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具备组织、领导、协调、发展团队的能力。2.能力2.5 交流能力 具备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能以书面形式、电子形式、图表及口头等表达方式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可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相关文献,具备书写英文摘要的能力。3.1 思想道德素质 掌握科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 树立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具备求实创新的意识、严谨的科学素养、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主动规划个人职业。遵守行业的职业规范,有强烈的法律
10、意识与诚信意识。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3.2 文化素质 提高个人文化艺术修养,具备现代意识,理性意识。3.3 专业素质 培养科学素质,专业素质,科研素质。3.素质3.4 身心素质 改善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4.1 社会环境 了解社会规范及个人角色与责任,具备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社会观。4.2 行业环境 能够熟悉和掌握气象行业文化、战略、目标和规划,并成功融入气象事业的工作中。4. 在行业、学科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的能力4.3 系统的构思与工程化能够按照气象事业发展和工程系统设计目标及要求,定义气象业务工程的功能、概念和结构,参与和组织业务工程的设计、实施和运行。1.2 主干
11、学科与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大气科学、环境科学。(2)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气物理学、大气流体力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应用气象综合观测、中国天气、数值天气预报、统计天气预报、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应用气候学、边界层气象学导论、公共气象服务概论、产业工程气象学等。1.3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大气科学综合实验、天气诊断分析、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系统、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GIS 应用、农业气象学、应用气候学等;(2)上机:数值计算方法、FORTRAN 程序设计、数值天气预报、统计天气预报、天气诊断分析、气象图形软件应用。(3)实习实训: 课程实习:应用气象观测综合实
12、习、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系统、雷达气象学(含参观) 、天气分析预报综合实验;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社会调查、科普活动(包括 3.23 世界气象日) 、社团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各类学科及文体竞赛等。1.4 课程体系构成及毕业学分最低要求最低毕业要求课程模块学分 学分比例必修课 67 39.6%公共基础课选修课 7 4.1%学科基础课 34 21.1%必修课 17 10.1%专业课选修课 17 10.1%必修课 17 10.1%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选修课 6 3.6%创新实践环节 4 2.3%合 计 169 100%1.5 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应用气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3、及教学计划进行了 3 次修订(2009 年、2010 年、2012年) 。目前,学院启用 2012 版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用气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计划表(2012 年)模块 课程中文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时分配 执行 对应培养标准讲授实验实习上机 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40 8 1 3.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32 2 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40 8 4 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 96 64 32 5-6 3.1形势与政策 2 72 72 1-6 3.2/4.1思想政治理论小计 16 296大学英语 3.5 56 5
14、6 1 1.1大学英语 4 64 64 2 1.1大学英语测试与评估 I 2 32 32 2 1.1大学英语 3 48 48 3 1.1大学英语 3 48 48 4 1.1体育 1 24 1 3.3体育 1 24 2 3.3体育 1 24 3 3.3体育 1 24 4 3.3体育 1 24 5 3.3体育 1 24 6 3.3英语体育小计 21.5 392微积分 A() 4.5 72 72 1 1.1微积分 A() 5.5 88 72 16 2 1.1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3.5 56 48 8 1 1.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A 3 48 48 4 1.1大学物理 A() 4.5 72 54
15、18 2 1.1大学物理 A() 5 80 56 24 3 1.1数理基础小计 26 416大学计算机基础 3.5 56 18 38 1 1.1计算机基础小计 3.5 56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合计 67 理工类专业学生在经济管理及人文社科类别课程中选修 4 学分;在艺术体育类别课程中选 2 个学分,在综合类选修 1 分。详见全校公共选修课目录(学生选了“C 语言程序设计”4 个学分,可以不用再选修经济管理及人文社科类别课程中需选修的 4 个学分。)C 语言程序设计 4 64 24 40 2 1.3/2.2/2.3公共选修课小计 7 学时分配模块 课程中文名称 学分 学时 讲授实验实习上
16、机执行学期 对应培养标准数学物理方法 3.5 56 56 3 1.1/1.2数值计算方法 2.5 40 32 8 4 1.1/1.2/1.3大气物理学 4.5 72 72 3 1.2/1.3大气流体力学 4.5 72 72 3 1.2/1.3应用气象综合观测 2 32 32 2 1.2/1.3FORTRAN 程序设计 3.5 56 40 16 3 1.3/2.2/2.3动力气象学 5 80 76 4 4 1.2/1.3天气学原理 5 80 76 4 5 1.2/1.3/2.2中国天气 3.5 56 56 6 1.3/1.3/2.2学科基础小计 34 544数值天气预报 3.5 56 48 8
17、6 1.2/1.3/2.2农业气象学 2.5 40 36 4 5 1.2/2.2/2.2统计天气预报 3 48 40 8 5 1.2/1.3/2.2雷达气象学 2.5 40 36 2 2 6 1.3/2.2卫星气象学 2.5 40 36 4 7 1.3/2.2气候学 3 48 48 7 1.3/2.1/2.2/2.3必修小计 17 272“应用气候学”、“公共气象服务概”和“边界层气象学导论”三门课程为必选。应用气候学 2.5 40 36 4 7 1.3/3.3/2.3公共气象服务概论 2 32 32 6 1.3/2.2边界层气象学导论 3 48 48 5 1.3/2.2地球科学概论 2 32
18、 32 2 1.1/1.3/2.1产业工程气象学 2 32 32 5 1.3/2.2天气诊断分析 2 32 28 4 6 1.3/2.2/2.4污染气象学 2 32 32 4 2.2/2.3GIS 应用 2 32 30 2 6 1.3/2.2航空气象学 2 32 32 6 1.3/2.2军事气象学 2 32 32 5 1.3/2.2大气物理学 3 48 48 6 1.3/2.2大气科学综合应用 1.5 24 24 7 1.2/1.3/4.3气象科技英语 2 32 32 7 1.1/3.3生态学 2 32 32 7 1.3/2.2小计 17 毕业最低要求:至少选修 17 学分专业课选修专业课合计
19、 34 480军事理论及训练 3 2 周 32 2周 1 3.1/3.3毕业实习 4 4 周 8 2.4/2.5/4.1/4.2/4.3毕业论文(设计) 10 12 周 7-8 1.2/1.3/2.1/2.2必修小计 17 天气学分析 2.5 40 36 4 5 1.3/2.1天气分析预报综合实验 2 32 32 7 1.3/2.1/2.4集中性实践 选 气象图形软件应用 2 32 20 12 7 1.3/2.2/2.3大气科学综合实验 1 16 12 4 2 1.3/2.4/2.5/4.2应用气象观测综合实习 1 16 12 4 2 1.3/2.4/2.5/4.2修小计 6 毕业最低要求:至
20、少选修 6 学分教学环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合计 23创新实践 4学分总计 169专业课中动力气象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 天气学原理是四川省精品课程。1.6 创新实践环节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必须完成 4 个创新实践学分,获得本专业创新实践学分见下表。序号 创新实践活动名称 获得创新学分的要求 学分1 社会实践 提交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22 技能培训 通过专业相关的认证考试并获得院级以上单位认可。 23 科技(学科)竞赛 参加比赛并获得奖励,校级 1-2 分,市级 2-3 分,省级 4 分,国家级 8 分 184 参加教师科研 按指导教师要求,完成科研工作相对独立的部分任务,提供指导教师认
21、可的科研总结报告。 25 发表科技论文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与专业内容相关的研究论文。 (一般期刊 1-3 分,核心期刊 1-4 分(第一作者 4 分,第二作者 3 分,第三作者 2 分) )146 申报科技成果 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专利或获奖。 41.7 学生规模和就业率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招生规模包括普通本科生和国防生,国防生主要是为满足军队(二炮)对气象专业人才的需求而招生的。2009-2013 年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招生规模15355575952009级 2010级 2011级 2012级 2013级 ( 计 划 ) 年 级招生人数 总 招 生 规 模普 通 本 科 生国 防 生年级 总招生规
22、模 普通本科生 国防生2009 级 80 42 382010 级 84 49 352011 级 79 54 252012 级 87 67 202013 级(计划) 80 54 26由以上图表可知,其招生总规模在近 5 年内变化不大,基本都控制在每年 80-87 人之间,而普通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在近 5 年内呈逐渐增加趋势,国防生招生规模呈逐渐降低趋势。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大气科学学院新增设的专业,2013 年是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在毕业论文的设计方面,应用气象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将数理基础应用到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制中,毕业论文的设计内容包括:公共气象服务、农业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控、产业工程气象、航
23、空气象、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防灾减灾等。在 2013 年毕业的这届学生中,考上研究生的有 15 人,约占毕业人数的 20%,其余 80%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就业单位主要为我国气象、国防、民航和环保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1.8 师资队伍大气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45 人,其中从事应用气象学方向教师 18 人, 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 13 人,高级职称 9 人;教师所学专业除本学科外, 还涉及农学、生态学、地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学等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学科的多样化所带来的知识结构满足了拓宽专业领域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学院下设有应用气象与服务研究室,长年致力于工程气象、专业
24、气象、农业气候资源评估、公共气象服务、灾害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 18 人,客座研究人员 15 人,流动研究人员 42 人,近几年研究室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已逐步建立起国内气象应用与服务研究领域的科研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应用气象与服务研究室师资队伍情况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35 岁以下 36 45 岁 46 55 岁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6 1 2 3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4 2 1 1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7 5 2年龄结构助教(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1 1小计 18 9 5 41.9 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学院拥有较
25、高水平学科实验基地,具有应用气象学实验室、天气分析与预报实验室、大气流体力学实验室、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共计面积 12,080m2。近年来,学院对应用气象学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高度重视,通过扩建和改建,现拥有地面气象观测场4,800m2,实验用地 6,670m2,通过筹措资金,先后投入近 80 万元用于购买专业实验仪器设备。为加强实践教学,学院还加大了该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目前已和四川省气象局、成都市气象局、温江区气象局、民航系统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专业实习基地这一平台的搭建,不仅为学生见习和实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也进一步加强了该专业与气象民航等系统的沟通与合作。应
26、用气象学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微型电子计算机(2 台) ,GPS 高精度时钟(1 套) ,氮氧化物分析仪(1 套) ,紫外分光光度计(1 套) ,水浴恒温振荡器(1 套) ,冰柜(2 套) ,冰箱(2 套) ,烘干箱(1 套) ,恒温箱(1 套) , 叶面积仪(1 套) ,微电脑自动数粒仪(1 套) ,六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1套) ,人工气候箱(2 套) ,电子秤(4 套) ,分析天平(3 套) ,通风干湿表(25 套) ,便携式风向风速表(25 套) ,光合蒸腾仪(1 套) ,电导仪(1 套) ,蒸馏水器(1 套) ,冠层分析系统(1 套) ,便携式 CO2检测仪(1 套) ,计算机开发和测试
27、设备(1 套) ,土钻(6 套) ,地面温度表(20 套) ,曲管地温表(20 套) 。自动气象观测站,简称 AWS,该设备是于 2004 年由天津气象仪器厂赠送。观测的项目有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量、地温共 7 个要素,其中对地温的观测又分为地表(0cm) 、离地表 5cm、10 cm、15 cm、20 cm、40 cm、80 cm、160 cm、320 cm 共 9 层。1.10 科学研究倡导教学和科研相长,注重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外教学和学术交流较广泛。2009-2012 年应用气象与服务研究室科研总体情况科研经费(万元) 出版专著(含教材,部) 发表学术论文(篇) 获奖成
28、果(项)168 2 40 52 应用气象学专业建设发展的策略思考针对我院在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当前大气科学的国际发展趋势,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 号) 、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 2005 年) 、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教技20126 号)等文件精神,在深入思考后认为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改进,以便顺应时代需求,寻求长足发展。2.1 科学修订人
29、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我院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进行了 3 次修订(2009 年、2010 年、2012 年) ,目前启用的是 2012 版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 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法律文本,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遵循“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
30、的办学理念,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整体发展为目标要求,落实“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树立“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发扬“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创业教育 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中提出: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 号
31、)文件也凸显提高质量这条主线,提出了六个部分 30 条政策举措,其中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 3。因此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与时俱进”的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动态的、开放的,不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需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适时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主要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指导,要求基本涵盖教育部 2012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和专业介绍中所指定的主要内容 4。针对目前 2012 版应用气象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我
32、院应积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成功经验,积极科学开展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通过贯彻教育思想、落实高等教育方针政策,全面提高应用气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主要突出以下方面的修订工作。(1)推进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在 2005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指出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在校最长年限( 含休学) 由学校规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中提出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
33、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首先在美国产生并得以推广,由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选择性,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完全学分制只强调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学制不确定,也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自由度很大。学分制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正常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构建和完善知识、能力结构,并能结合自身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计划。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与志趣特长,自主制定适合个人的学习计划,再根据学习计划选择所修课程
34、,确定学习进度和学习顺序,考试合格即可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修满并获取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即可申请毕业。在修业期间,自己决定学什么、向谁学、何时学、怎样学。学分制强调的是目标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5。学分制是实行弹性学制的基础。所谓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至,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也可滞后毕业) 、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即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课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 。其
35、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 ,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弹性学制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里的生动实践,它自始至终都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院规定应用气象学专业的修业年限为四年,最低毕业要求学分为 169,按照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的国家教育思想,应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建议可把学生修业年限规定为 3 至 6 年,允许优秀学生修够额定学分提前毕业,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延长学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允许优秀的学生获取多专业毕业证和多学位。(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创新
36、实践能力培养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实践教学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含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空间,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 6。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 国家
37、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抓好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育人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渠道,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着力点 7。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点是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来源于实践教学,它是培养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8。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之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目前大学生普遍
38、具有参加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尤其是新人学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如果这时能给予正确的引导,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起关键性的作用 9。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实施“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 本科教学工程”) ,继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创新项目,是我国实现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
39、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决策和重大举措。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之卓越所表现。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之关键 10。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大气科学应用和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气科学类重要分支学科,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发展迅速,社会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大量需要有知识、动手能力强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需要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较偏重理论教学的不平衡现象,在原来的基础上极大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可考虑
40、增加为课程总学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11。由于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提高应用气象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的基础上,也要提高创新实践所占总学分的比例,通过开展大量创新实验和科学研究项目,增强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2 加大实验基地建设力度,建立“校内外互补,产学研结合”的实习实践格局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的主战场,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国外著名高校办学特色有多种多样,但其共同点是均有一流的实验基地,而且各校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力度甚大 12。2007 年国家启动并实施了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教高(2007)1 号)
41、 ,教育部也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 号) 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 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中也提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我院应用气象学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基地,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对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我院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实验室和场地的问题,应该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实验室资金投入力度,购买和更新现有仪器设备,
42、增加实验室和实验场地面积,让实验室在服务教学需要的同时,兼顾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需要,通过对学生全年开放,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进行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益,努力将应用气象学实验室建设成为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应用气象教学和科研平台,为四川和西南地区的气象应用提供科技支撑 14。实习基地是学生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也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不仅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而且也为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性本科人才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针对我院校外实习基地的实际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现状
43、,应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加强与已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密切合作,让学生到校外气象台站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实习,使其进入实战状态,全面提高实际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场所实现了课内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总之,学院要以产学研结合办学作为实践育人的依托,深入挖掘校内资源、广泛拓展校外空间,统筹规划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内外互补,产学研结合”的实习实践格局 7。2.3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实施本科导师制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可以向学生提供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
44、者与引导者,可以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可以给予具体的帮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反思,从而促进学生更大的进步15。教师创造性的指导,不仅将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影响他们各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们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 16。我院近几年在应用气象学方向上从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校人才引进了不少博士,不仅为应用气象学方向注入了年轻的新鲜血液,而且拓宽了专业领域,满足了培养复合型人才
45、的需要。目前,在 18 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中,博士比例占 72%,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 56%,45 岁以下人数比例为 78%,整个教师队伍具有高学历和学科交叉的特点,但这支年轻的高学历师资队伍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较多的发挥了传授知识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上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基于这种情况,建议可以借鉴相关院校提出的“分阶段、双选”二位一体的导师制方案。导师制最早出现在英国牛津大学,是由学校给每位新生指定导师,让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师徒”关系。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国内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日益增多,带动了高校导师制的发展,尤其在本科教育中推行导师制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热
46、点 17。导师制是一种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模式,能引导学生人格的发展与成长。(1)本科导师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仅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且有赖于教师在对学生个性、特点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指导。本科教育应从过去的批量式培养转变到个性化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本科导师制可以在学生申请提前毕业过程中给予更多政策上、学习上的指导,可以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对这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协助学生规划大学学业,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分制的受益者。(2)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帮助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学生切身利益
47、等,主动协助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3)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具体对解决学生申请对外交流学习有引导的作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指导性。对学生是否申请对外交流学习,以及交流学习对今后的发展是否必须,对学生交流后取得的学分转换、及交流后学业的规划都有实际意义。以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导师制的推行将是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4)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绝对
48、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是被教育的对象。实行本科导师制,有利于打破旧传统思维的“闻道有先后”的格局,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导师也不再是只讲教科书上的知识,应该更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适应社会发展与要求的能力,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亦师亦友。(5)本科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要求。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增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深化以学分制与选课制为主要方向的教学改革事业的发展。本科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要求,学分制和导师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二者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8。在“分阶段、双选”二位一体的导师制方案中, “分阶段”是指在对新生和大二学生实行导师制时
49、,选择教学型为主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着重指导和加强学生基础课程和基础实践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当学生进入大三时,选择科研型为主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邀请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结合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 19。 “双选”是指在进入第二阶段时,采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实施导师制,其主要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来选配导师 1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经选择 2007 级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实施了这种二位一体的导师制方案,从已获得的成效来看,由于师生之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培养学生非常有利,而建立导师制,发挥好导师的指导作用也是学分制能取得实效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