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介绍,
2、使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用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同时,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学情分析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5、教法选择(一)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2.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3.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二)学习
3、方法自主学习法 阅读指导法 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播放 2008 年奥运会开幕式丝绸之路视频。出示教学目标学习第 14 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课本 62页66 页。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含义2了解西汉疆域图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及视频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及视频5思考材料研读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 呢 ?6问题思考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师小结:高度责任感,神圣使命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
4、的坚贞不屈精神。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二、丝绸之路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线路图。2.了解中原向西域引进的物品及技术3.了解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4.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5.教师投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三、对西域的管理1学生阅读课文第 65 页内容,思考:西域的管理的时间、职责和意义各是什么?2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课件展示(1)时间 :公元前 60 年。(2)职责 :“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5、管辖西域 36国,都护府 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3)意义 :西域都 护的设置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3.班超经营西域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王维有诗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汉代人把今天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称作( ) A 大秦 B 新疆 C 西域 D 西藏2、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通西域 B 西域都护的设置 C 玄奘西行 D 马可波 罗东游3、“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 长安 B 洛阳 C 成都
6、 D 杭州4、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 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 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C 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D 使世界连成一体5、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 张骞出使西域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昭君出塞 D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课后作业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七.板书设计(1)张骞通西域1.西域:含义2.第一次:时间、目的、结果3.第二次:时间、目的、结果4.意义:(2)丝绸之路1.路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敦煌- 新疆- 西亚-欧洲2.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3)对西域的管理1.西汉:西域都护府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