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难点、热点突破 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案)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02535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难点、热点突破 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难点、热点突破 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难点、热点突破 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难点、热点突破 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难点、热点突破 专题10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8 年高考考纲解读】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其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上述考点解读如下: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即理解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的内涵( 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即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中提纲挈领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等关键语句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3

2、“筛选”指根据试题要求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来辨别选项信息的正误, “整合”指对原文信息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并进行组合表述。4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即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顺序,抓住要点。5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重点、难点剖析】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概念 ”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

3、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 ,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 )。(1)明确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就通常情况而言,一般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是一些术语,其内涵大多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适性;其对概念内涵的揭示,也不一定是“下定义” 的标准语言形式。(2)明确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

4、的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也就是概念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比如“商品 ”的特有属性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市场上的汽车、房子、食品、电视等都具有“ 商品” 所反映的属性,因而它们都是“ 商品” 的外延。对概念外延的考查,通常是对某事物所包含的对象有哪些作判定,或是分别对若干对象作出是否包含在某事物之中作判定。 【方法技巧】1理解方法解答概念术语等类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审清题干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一项,还是选不正确的一项。(2)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所以,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3)

5、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缩小。(4)联系语境理解。汉语词语总是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 (5)在解答指代词语类问题时,有两点需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从原事物与指示代词的位置看,有近距离指代和远距离指代;二是从原事物与指示代词的内容含量看,有单纯因素指代和综合因素指代。做题时,能很好地分清近距离指代和远距离指代,有助于我们迅速找准答案的信息来源,从而准确作答;如能很好地分清单纯因素的指代和综合因素的指代,则有助于我们对指示代词理解得全面,不致遗漏信息要点。 2解题步骤第

6、一步:明确题目要求,包括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还是外部特征,还是两者兼有;明确题干的限制词,如“不完全”等;明确判断性质,是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等,是选择符合文意的一项还是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第二步:找到题干及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较为简单的可能是一个句子或语段,较为复杂的可能是涉及几个语段)。第三步:将选项与原文的相关内容比较分析,特别要注意对概念起限定、修饰、判断的词语,根据语意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 文中重要句子” ,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

7、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此外,还有一些警句。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句子,那肯定也无法准确地把握文章。 对于“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在得“ 意”而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

8、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在大语境中来探求文句内涵。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根据其语段的“形” ,深入领悟其语段的“意 ”。 【方法技巧】1理解方法(1)看位置。 “文中重要句子”,往往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多数是带有结论性或概括性的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往往是那些具有挈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2)辨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 、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3)析修辞。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分析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

9、式和表达效果,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4)论作用。重要句子往往体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或行文线索,对文章主旨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必须立足全段全篇,建立“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观,切不可就句析句。2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到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结合语意巧妙地利用结构性、角度性的标志性词语或语意上的对应关系,投石探波,确定句子的阅读区间。第二步:结合语言环境分析句子的特点及类型,明确所考查句子的话题和设题角度;如果是客观题则要注意审明判断性质。第三步:结合语言环境,根据句子的类型或特点找寻切入点,从语法、语境、表达意图、关键词语等角度入手,在阅读区间中摘选关键词句并整合;客观性

10、试题要审明选项是否在阅读区间之内,并根据语意进行比对。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 ”,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 ,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语句表述。这里所说的“ 信息 ”,一定是文中的重要信息,是指文章的基本内容,比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对概念的阐述以及那些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在辨别、筛选过程中,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事到理合” 。所谓“事到”,就是要搞清文本含“ 何人何事” ,事属“何类何质”;“

11、 理合” ,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 ”之间叙述的合拍和道理的有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是文本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别文中使用的材料或者论据等等。 【方法技巧】正确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科技文要探究文章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和解说概念的材料;论述文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

12、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 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的指向至关重要。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这里需要了解命题者命制试题干扰项时常用的方法:删减原文中的某些修饰、限制成分,从而造成原文内容的减损或扩大;改变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从而导致原文语句含意的变化;改变原文的说法,将未然说成已然,部分说成全体,个别说成一般,主观说成客观,诸如

13、此类;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在拼凑原文某些语句时,命题者常常无中生有地加入自己的“ 私货”,从而造成干扰。第四步:整合信息,判断作答 四、概括、分析文意及观点态度 无论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还是“ 分析观点态度” ,其前提都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 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章思路”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上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

14、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条中心线索,把要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字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归纳和概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在论述类文章中,论题、论点(或分论点 )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要有切块分层意识,即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属种关系取其“ 属” ,并列关系取其“和” ,

15、偏正关系取其“ 正” 。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不能先入为主,以偏赅全。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来说,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是比较直接、明显的,作者常常利用“认为” 之类的词语把它们表达出来;但是,有的则需要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全文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才能探索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如在引用、转述别人的观点时,作者本人的写作意图则比较隐蔽,我们就要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语境作求同求异的分析和抽象概括,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作者在行文中

16、表露出来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有的显露,有的含蓄,有的读者赞同,有的读者并不赞同。这种不显露,或者读者的不赞同,就为解答试题( 分析概括)带来了一定难度。【方法技巧】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方法(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重视标题、起始段、结尾段及各段落首句的内容,弄清字面和隐含的信息,还要特别注意超出常规的新思维,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准确的把握。(2)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域。对照题目,进行第二遍阅读,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筛选出相关的文字材料,进行归纳判别,不能断章取义,以偏赅全。 (3)结合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归纳的角度与试题要求保持一致,同一问题的前后归纳角度要一致,尽量用

17、原文词语作答,语言合乎规范。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解题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 ,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正反对

18、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题型示例】题型一 客观型例 1、 【2017 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材料一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 乏人问津 ”,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

19、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 ”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 81 厘米、厚只有 03 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 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精美的文物凝

20、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 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 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

21、需求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甫一开始: “甫”读作 p 意思是“刚刚”B告罄: “罄”读作 qng 意思是“尽”C乏人问津: “津” 读作 jn 意思是“路”D憨态可掬: “掬” 读作 j 意思是“ 令人喜爱 ” 【答案】1A 2B应选 B 项。【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 ;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

22、第一次“对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 ,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 对折本” 里又改成什么样 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 ”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

23、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 悠然望南山” 还是“悠然见南山” 。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

24、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第一类是“法官” 式的文学批评。“ 法官”要有“法”,也便是“ 纪律”,“ 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 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 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25、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 :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法官” 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 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

26、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 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

27、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有删改)【注】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1第段画线的词语“ 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_。(2 分) 2第段详细列举“ 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 ”提供证据。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3 分)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第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B第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C第 段分别对第段进行了深入分析。D第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

28、主张。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3 分)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可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5 分) 【答案】1答案示例: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2 B3答案示例:“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预存标准评判作品美丑,用反省的理解,冷静而不杂个人情感。4 C5 B6答案示例: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是纯粹个人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