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 学年 语文版选修 唐诗宋词鉴赏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教案教学目标:1、感悟岑参边塞诗“调奇语奇意奇”的特点。2、把握本诗反衬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 、感知将士形象,体会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诗反衬手法的运用。2、分析诗人塑造的将士形象。学情分析:高二 5 班是民族班,语文理解感悟能力较差,所以本教学设计重点放在诗歌的理解上,并通过诵读、语句的揣摩等形式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学设想: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2.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及将士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如盛开的奇葩,作
2、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而岑参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朵,他的边塞诗以语奇、调奇、意奇而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代表作来感受他的边塞诗的奇。二 文本研习(一)诵读(感受调奇)1、自由朗读,找出押韵的字2、听示范朗读,感受“三句一韵”在音韵节奏上的特点明确:这种“三句一韵”使得整个作品的节奏就如行军一般急促有力,像行军一样激越豪壮。3、请一男生朗读4、全班齐读,要求读出音韵。(二)整体感知1、解题(1)标题怎么断句(2)标题包含的内容2、由诗歌标题可知,这是战士出征前的壮行之诗,敌我尚未交战,但在诗歌结尾,诗人已料想到此次出征定当旗开得胜,诗人对战争结果的预测是自吹自擂还
3、是有凭有据呢?学生找出相关诗句并概括理由 1:拥有的是威武之师。问题引导:如果这支威武之师进行的却是侵略他国的战争,诗人是否还会有这十足的把握?战争的性质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理由 2: 进行的是正义之战。(三)细品(感受语奇意奇)1、此次出征将士们将面对怎样的自然环境?学生找出相关诗句并朗读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1)思考:前三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景象小结: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2)思考:“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
4、风满地石乱走。”这三句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风的特点,写出了风的什么特征?吼风猛风大乱风的狂暴小结:诗人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苍凉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正可谓用奇语写奇景。(板书: 环境 苍凉险恶)(3)清人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说,“险绝怕绝,中夜读之,毛发竖起。”现在是白昼,不知大家能不能读出宋宗元的感受。女生齐读,男生点评。男生齐读,女生点评。教师点拨,重读“吼”、“乱”,“大如斗”读出夸张的意味。2、出征行军的情况学生找出相关诗句并朗读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1)从行军情况可以看出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将军: 以身作则
5、 (将军金甲夜不脱)士兵: 纪律严明 (半夜军行戈相拨)(2)”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几句着力表现边地的严寒,对刻画这支军队起什么作用,用了什么手法?板书: 环境苍凉险恶奇寒反衬军队 斗志昂扬 小结:通过这六句诗的描写,我们不难想象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他们于恶劣的环境中半夜行军,不畏艰险,威武雄壮,将领身先士卒,部队纪律严明,这样的军队定能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学生齐读最后三句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首诗,进一步感受了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他用绮丽的笔调来凸显西北地区冰天雪地的异域风光,歌颂了保卫边疆的战争,歌颂将士们不屈不挠,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有一种感人的奇情异彩。作业: 岑参的这首边塞诗和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有何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