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备考复习演题巩固:第3章 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01645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备考复习演题巩固:第3章 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备考复习演题巩固:第3章 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备考复习演题巩固:第3章 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备考复习演题巩固:第3章 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备考复习演题巩固:第3章 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专题二本训练共 16 题,共 88 分,训练时间 88 分钟。一、规范题(22 分)(一)(湖北协作体联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11 分) 导 学 号 61342496客 游唐 李 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 石。不谒承明庐 ,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 ,归问时裂帛 。【注】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BE

2、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 “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C “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 “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E “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

3、寂寞之情。解析B “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 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错, “老”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答 B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 分)答:示例: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

4、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解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得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由此可得二者异同。本题共 6 分,分析相同点 2 分,分析不同点 4 分。(二)(河南新乡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34 题。(11 分) 导 学 号 61342497河 湟 杜 牧元载 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5、。旋见衣冠就东市 ,忽遗弓剑 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元载(唐代宗时宰相) ,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 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水经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CE )A本诗以异族占领的土地 “河湟”为题目,十分醒目,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B元载与晁错的主张和遭遇颇为相似,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

6、C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D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征服,永为汉臣。E “虽”和“尽”两个虚词用得极妙,一抑一扬,侧面写出了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解析C 前四句抒发了对于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所以,对于主张收复失地的宪宗之死,诗人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E 应为正面写出了百姓的浩然正气。5 分,答 C 给 3分,答 E 给 2 分。4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6 分)答:示例:抓住富贵闲人陶醉于从凉州传来的轻歌曼舞这一细节,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与“白发丹心”的河湟百姓对比,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尾联将满腔抑郁

7、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之语写出,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解析正确理解“唯有”一词的内涵是答好本题的关键。 6 分,每个要点 3 分。二、经典题(22 分)(一)(河北石家庄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56 题。(11 分) 导 学 号 61342498归 嵩 山 作王 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BE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 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B “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

8、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C “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E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解析B 本句不能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 “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E 本诗写景抒情并重, “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3 分。6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 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6 分)答:示例: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

9、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解析本诗颈联描写了一幅野外秋景图,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其主要物象,抓住这些物象,品味其好处,便得到了本题的答案。6 分,每个要点 3 分。(二)(山东、安徽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78 题。(11 分) 导 学 号 61342499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常 建五度溪上花,生根依两崖。二月寻片云,愿宿秦人家。上见悬崖崩,下见白水湍。仙人弹棋处,石上青萝盘。无处求玉童,翳翳唯林峦。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注】常建:唐代诗人,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

10、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CD )A诗的第一联写溪花生根依附于崖壁,借此渲染了此处清幽秀丽的环境。B第四句借桃花源记 “秦人 ”之典,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C第三联有李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惊险。D得道石上攀附的只是青萝,这既是写此处的幽僻,又是写作者的失落。E叠词“翳翳” ,写出诗人满眼的茂林和重山,又再次表现此处的清幽。解析C “惊险”错,本诗第三联只表现 “幽僻” ,并没有表现“惊险” 。D “失落”错,虽然诗人并未寻到仙人,但得此美景,诗人并不“失落” 。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3 分。8

11、作者在另一首西山诗中写道:“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 ”试分析本诗的尾联与此联的异同。(6 分)答:示例:(1)同:两者都写了诗人在月下弹琴,都借此寄托了诗人清静旷达的隐逸情怀。(2)异: 内容上,本诗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 西山诗写的是“圆月” , “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表达技巧上,本诗尾联是一般叙述:“圆月”句却巧妙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达到了以形写声、以琴声的摇曳形象生动地抒写自己的情怀的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比较赏析。本诗写的“月”是 “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属于一般性叙述。 “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 ,写的是“圆月” , “逗”字

12、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并运用了拟人、通感的手法。三、前沿题(22 分)(一)(吉林长春市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11 分)导 学 号 613420500西 江 月 苏 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 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E )A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

13、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B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C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E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14、解析A 是借喻,不是借代。E“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答 A 给 2 分,答 E 给 3 分。10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 分)答:示例: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叠词, “弥弥” “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对仗, “照野”对“横空” , “弥弥”对“隐隐” , “浅浪”对“层霄” ,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解析本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答对两个即可,每个角度 3 分。(二

15、)(四川绵阳市一诊)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112 题。(11 分) 导 学 号 61342501被檄夜赴邓州幕府金 元好问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 官有程。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 识姓名?【注】“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 出车 。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CE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B “敝裘羸马月三更” ,紧承首句, “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 ,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C “未

16、能免俗私自笑” ,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解析C “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 ”错;“未能免俗” ,是借用古人成语。据世说新语 任诞载,阮成家贫,七月七日,富人在庭中晒衣,皆纱罗锦绮,阮成以竿挂大布犊鼻裤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这里,诗人用此,有自我解嘲之意。全句意思是说:我未能免俗,所以应聘出来做官;但是,自己对此也感到可笑啊。E

17、“比兴 ”错,另外,第一、三联叙事写景,是实写,第二、四联是说理抒情,是虚写,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波澜层出,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答 C 给 2 分,答 E 给 3 分。1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 分)答:示例:希望终老田园:怎不怀归的心情和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心念国事:官府文书到了,半夜三更奔赴邓州幕府;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_:“官有程”与“只合田间老”的矛盾。解析本题 6 分,答出一个要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四、前瞻题(22 分)(一)(安徽皖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14 题。(11 分) 导 学 号 61342502又

18、呈 吴 郎 杜 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 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征求:指征敛赋税。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CD )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作铺垫。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

19、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D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E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解析C , “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插上篱笆防范她。D“借景抒情”错,应该是“缘事议论”或“即事抒情” 。选对一个得 3 分,选对两个得 5 分。14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答:示例:同情弱小,悲天悯人。诗人即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

20、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劝告亲戚,与人为善。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关注社会,忧国忧民。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地流泪。评议时政,反对战乱。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解析 本诗从打枣这件小事入手,表达了诗人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前四句一气贯串,是诗人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在于启发吴郎。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似乎是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

21、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五六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 ,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

22、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戎马) 。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题中之义。本题 6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2 分。只有观点评价而无具体分析,酌情扣分。(二)(河南天一第二次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11 分)导 学 号 61342503病中游祖塔院 苏 轼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 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 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注】苏轼此时任杭州通判。祖塔院又叫虎跑寺,在杭

23、州虎跑山上,寺内有泉自山岩 中流出,甘洌异常。为西湖名胜之一。欹:斜倚。道人:这里指僧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BE )A首联写村路景物和诗人的服饰,诗人看到紫李黄瓜、闻到香味,戴着乌纱帽,穿着白葛道衣,很是凉爽。B第三句写祖塔院地理位置偏僻,是在野外的寺庙,诗人称之为“野寺” ,平日去的人很少,故常常“闭门” 。C第四句写人物活动,诗人斜靠枕头睡在通风的窗下进入梦乡。 “转” “长”二字表现了时间的推移,D第五句写诗人在杭州做通判,平时不可能到庙里去游息,如今因病有空闲到庙里休息,诗人认为也是不错的事情。E尾联归结到自己和寺僧自然而亲切的关系上, “自在尝”暗示

24、了诗人此时已是大病初愈。解析B “平日去的人很少,故常常 闭门 ”理解不当。结合上下联分析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病中,所以是在寺里闭门休息。E“暗示了诗人此时已是大病初愈”理解不当。尾联的意思是僧人借给诗人匏樽,供他自由自在地喝泉水,表现了僧人的大度、诗人的欣喜,得不出“大病初愈”的结论。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3 分。16后人评价该诗“写景有味,蕴含哲理” ,请从诗歌描绘的景物特点和蕴于诗中的道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6 分)答:示例:诗中写到紫李黄瓜的乡村风光,乌纱白葛道衣装束的诗人,野寺的松阴、凉风,阶前甘洌的泉水,这些景物相互搭配,形成一幅色彩清丽、情调脱俗的图画。世间万事得失之间,没有定准。对诗人来说患病是失,安闲是得,不愿舍弃,则不能拥有。野寺的幽静清凉正宜于病中的诗人休息,诗人由此深深体悟到因病得闲的妙处,体会到内心安宁才是医治一切身体与灵魂创伤的良方。解析本题的回答中心是“哲理” ,如何把诗中所写的内容用哲学的观点审视,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本题 6 分,诗中所绘画面 3 分,该画面的哲理 3 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