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唐三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本部分共 4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选项在答题卡上涂黑。1. 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表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 神权与王权结合 D. 权力的高度集中2. 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周朝打破“ 部落政治”的重大举措是实行A. 分封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 D. 世卿世禄制3.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
2、立了专制体制。秦王嬴政改称 “皇帝”,自称为“ 朕”,命为“制”,令为“ 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 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 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 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 体现皇权至上4. 有学者认为,秦朝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将全国分为 36 郡,各郡辖县若干,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调动,防止割据互斗。郡县制确比分封制优良,所以成为历代不变的定制。 “郡县制确比分封制优良” 在于A. 神权与王权的高度结合 B.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 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5. 作为一位有作为
3、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 ),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6. 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该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A. 世袭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7. “宋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
4、 重用亲信 B. 频换承相 C. 废除宰相 D. 分化事权 8.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9.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迭经变革,先后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和军机处等。这些变革反映的基本趋势是A行政效率提高 B宰相权力弱化C监察机制优化 D专制皇权加强 10. 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
5、暴。这说明A. 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 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C. 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 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11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开放通商口岸C协定关税 D获得最惠国待遇12某条约对中方赔款作如下规定:条约签字后中方交付 600 万元;其后分三年六次偿付,癸卯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 300 万元;甲辰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 250 万元;乙巳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 200 万元。该条约应该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13中
6、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这样的做法 (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有明显歧视B使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D反映了此条约的屈辱性14 1895 年 4 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 “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 ”。此措施是(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 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C租占旅顺、大连 D在辛丑条约上签字15 19 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
7、实质是( )A要求清政府降低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B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C承认列强在华的 “势力范围” D在中国建立“ 国际共管体系”16右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独立 ,图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 南京条约之后 B 北京条约之后C 马关条约之后 D 辛丑条约之后17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制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18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以夷制华 。”近代中国由“ 以夷制夷”向“
8、以夷制华 ”的转变,反映了( )A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B清政府逐步成为西方侵华的工具C列强侵华策略的重大改变 D中国外交自主性逐渐丧失19 1850 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 我行) 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 ”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 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 ”这说明中国(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 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自然经济快速解体 D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20春帆楼位于日本下关市一座小山丘上,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 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 ”字样。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 ( )A中
9、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变为了半殖民地B甲午海战中日本的胜利削弱了中国国力C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D甲午之役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1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与“那个悲惨的时候”相关的是 ( )A七七事变 B西安事变C九一八事变 D一 二八事变22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 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这里的“统一” 指(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抗日民族
10、统一战线初步建立23 1937 年和 1938 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此举是为了彰显( )A打倒列强推翻军阀的决心 B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精神 C民主协商共建和平的追求 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愿望24 1940 年 9 月, 大公报载文说:“宜昌( 枣宜会战)战后三个月,各线无大战事,战况的沉闷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了北方的捷音。 ”材料中所说的“ 捷音”指的是( )A淞沪会战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 B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C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 D徐州会战的胜利激励了抗战信心25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11、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 D全民族抗战26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壮举,千秋伟业” 。这是因为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锻炼了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使一切侵略者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欺侮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人民A B C D27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 “万死不辞” , “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 D三国干涉还辽28. 太平天国运动中
12、的下列史迹,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的是A.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B. 定都天京,建立政权C. 颁行天朝田亩制度 D.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2921 世纪初,中国某市市民在一次集会上朗诵了自己的诗:“ 金陵噩梦连华夏,七十年来痛未轻。”此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 B南京大屠杀C华北事变 D日本战败投降30一位人士为自己写自传时,叙述他在某一时期的身份“既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又是中国国民党党员” 。此时期这人参加了(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C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3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 1927 1937 年处 应该填写(
13、 )A.星火燎原,北 上抗日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坚持和平, 民主建国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2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28 响礼炮鸣响,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终于“翻身解放、当家做主”。 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 “28 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B “毛主席万岁”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C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D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近百年来取得的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重大胜利33 中国的法治建设中指出:“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
14、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此材料中“ 新纪元 ”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34美国学者约翰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 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 “人民说了算” 、 “人民是统治者”、 “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3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原因在于( )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各民
15、主党派已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A B C D36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 ( )“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结婚有法可依 “ 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 19241927 打倒列强,除军阀1927193719371945 团结抗战,驱除倭寇19461949 转战陕北,进京赶考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 A B C D37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秋菊打官司能够打赢,说明该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A20 世纪
16、 50 年代初 B20 世纪 70 年代末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38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A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0 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D.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39 “忽然遭世变,两别泣不休,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战祸何时终?”这首诗最可能出自 ( )A抗战老兵 B台湾老兵 C老红军 D老知青40有学者认为
17、,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 。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 )A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B经济特区的设立C.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二、非选择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 年 6 月)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 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
18、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 年 12 月)材料三 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 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 年 1 月)(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
19、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 分)(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6 分)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 年 7 月)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 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
20、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 年 6 月)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 年 9 月)(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1 10 C
21、AABC CDDDB 11-20 CACBD CBBBC21-30 CDBCD DCDBB 31-40 BDACD DDDBA41. 答案 (1)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方式:从改良到革命。(2)原因: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42. 答案:(1) 转变: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议决;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2)成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积极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3)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