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 年 10 月 30 日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三)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
2、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
3、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
4、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5、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A【解析】 A 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误 区 警 示筛选信息题常见的十大设题误区在解答论述类文章阅读的筛选信息题时,考生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还要明白此类试题常见的设题误区。只有这样,才能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筛选信息题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 10 类:
6、1夸大其词。即命题者随意夸大某一事物的功能、发展趋势等。2以偏概全。即命题者故意把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3曲解原意。即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4混淆范围。即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等。5弄错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三是条件与结果颠倒。6张冠李戴。即把与甲有关的说成与乙有关,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乙的特点。7因果不明。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另一种情况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原因说成结果,把结果说成原
7、因。8无中生有。即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9偷换概念。即表述概念时,故意用一些相关或相近的概念加以置换。10弄错时态。即故意将已经发生的(或还未发生的)说成还未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快乐由什么决定?础 德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时,生理、心理上表现出的一种反应。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最主要的生理原因是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在起作用。当人感觉快乐的时候,大脑便会分泌出内啡肽,并指示神经系统传达“快乐的讯息”到全身。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其实很大部分是大脑中内啡肽浓度的外在表现。很多青年人喜欢向那些
8、成功者请教成功的秘诀,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如出一辙:去做你最喜欢的事,这样你才会焕发出全部的热忱,并坚持到底,取得成功。这的确有道理。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脑中会释放内啡肽,这种东西让我们快乐。如果一项工作让你的内啡肽高度分泌,当你进入这样的工作状态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愉悦,沉浸在自我欢乐的海洋中。工作中固然也有挫折和艰辛,但是你的身体在工作中产生的这种快乐足以打败这种艰辛,而这种境界最容易让你发挥出自身的创造力,也就容易达到忘我的境界,所以你能够成功。而同样的工作给其他人(假如他们对它不感兴趣,只是为了谋生而选择做这件事,他们大脑里就不分泌内啡肽)带来的只是艰辛,他们当然
9、体验不到快乐与忘我的境界,所以也不容易成功。因此,选择一份你喜欢的事业,等于你能够享受到快乐的同时还能挣到钱,并比别人更容易成功,而这些都是因为你身体里分泌的激素物质在起作用。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爱情物质,它能让人产生一种欢欣的感觉。当你的头脑中充满着这些爱情物质的时候,也正是你意乱情迷的时候。一旦爱情物质消失,人也就从这样的迷醉状态中恢复过来,或者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失去了爱的感觉。一般来说,这种物质的浓度高峰持续时间不会超过 30 个月。因此许多人悲观地认为爱情注定不能永恒。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夫妻可以白头偕老呢?这是因为很庆幸,我们在多巴胺分泌下降时,又开始分泌一种新的激素内啡肽。夫妻长期相
10、处,身体中内啡肽的水平就会逐渐增加,从而使两人相互依赖,甚至不可分离,这也称为感情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情况所产生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依赖作用,或者说成瘾。当你的另一半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就会感到不舒服。单纯地从化学角度上可以说,这是白头偕老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不好时,到操场上跑几圈,心情就会有所改变。这是偶然的吗?对于这种现象,美国心理学家马尔曼做了研究,结果发现:人在运动后,焦虑、抑郁的程度显著下降,而愉快程度则会显著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长期参加锻炼的人,其快乐程度和不参加或不坚持参加锻炼的人相比,也有明显的数据差异。这是因为运动本身可以促
11、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内啡肽,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原文有删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会感到快乐,最主要的生理原因是内啡肽在起作用。当人感觉快乐的时候,大脑便会分泌出内啡肽,并将内啡肽传达到全身。B当你喜欢某一项工作的时候,进入工作状态后,你的内啡肽会高度分泌,在实际工作中,哪怕是困难重重,充满挫折和艰辛,你也会感到快乐。C悲观者认为爱情注定不能永恒,因为重要的爱情物质多巴胺浓度高峰持续时间不过两年半,而以后人们会逐渐失去爱的感觉。D体育锻炼会产生短期情绪效应:运动可减少人们的焦虑感,使抑郁心情得到一定改善
12、,而且能显著提高锻炼者的心情愉快程度。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楚辞学史上,汉唐以来楚辞学的研究路径,注重对文字、音韵的诠释,而朱熹的楚辞集注则把重点放在义理的阐发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 楚辞集注 “大旨在以灵均寓放逐宗臣之感,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耳,固不必于笺释音叶之间,规规争其得失矣” ,这个总结是准确的。朱熹楚辞学在整个楚辞学史上起着转折与推动作用,构建起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体例,完成了楚辞学研究模式的转变。朱熹在批判以往楚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朱熹认为,以往楚辞研究注解穿凿附会,不符文义而强为之说;注释重复烦琐,只见训诂字义而湮没了文章大义。朱熹批判的就是汉学背
13、景下的研究模式。宋前的楚辞研究受汉代解经习气的影响,在注解时,为注释而注释,正文湮没在繁杂的注疏中,读者难晓文章本义;在意义的阐发上,又喜欢与六经比附,牵强附会,扦格难通。针对这些不足,朱熹在自己的研究中注重对作品义理的揭示,以阐明“大义”为宗旨,注释简洁明了,训诂为义理服务,能宏观把握作家作品,无论是字词注解还是文义阐发都更为通透。朱熹这种摆脱注疏、直寻文义、不以注害义的研究方法是典型的宋学研究法,扭转了自汉以来的楚辞研究模式,解放了长期以来被章句之学束缚的手脚。朱熹楚辞学在研究体例上也有新的开创。朱熹在注解楚辞时,以章为单位,先解释字词,再通讲全章义理,避免了以半句为断时“只见树木,不见森
14、林”的弊端。这样便于串通义理,同时也消除了注解重复烦琐的毛病,使注释变得简洁明了。此外,朱熹在楚辞集注之外又创楚辞辩证体例,使两者相辅相成,既保证了正文注解时的简洁和大义的明了,又能对重要名物以及论题做深入考辨,使研究既能充分揭示义理,又有扎实的考据支撑。在楚辞集注 楚辞辩证之外,又作楚辞后语 ,对楚辞进行历史的观照。三者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朱熹楚辞学的体例“大厦” ,保障其研究目的的充分实现。朱熹对众多楚辞论题的创造性论述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深远影响着后世楚辞研究的走向。比如,关于“摄提”与屈原生辰的问题,朱熹认为, “摄提”为星名,而非岁名,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只能说
15、明屈原生于寅月寅日,未必是寅年。此论打破了王逸以来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主流观点的思维定式,为屈原的生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而在九歌主旨的理解上,朱熹突破了自王逸以来的将九歌的比兴手法认作简单的比喻、机械地寻找其本体与喻体的做法,认识到了九歌的整体象征手法,将作品分作表里两层来解读,使其对九歌主旨的理解更为通透合理。这是朱熹对九歌研究的具体推动之功。(摘自谢君朱熹楚辞研究的转型意义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至朱熹之前,楚辞学研究的重点是对文字和音韵的诠释,而朱熹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主旨义理的阐发上。B朱熹楚辞学并不拘泥于对
16、文字和音韵的注解,在整个楚辞学史上起着转折与推动作用,这一点清朝学者早已得出定论。C朱熹指出以往楚辞的研究在注解方面穿凿附会且重复烦琐,并在批判以往楚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D汉代解经习气,往往是为注释而注释,致使读者难以通晓文章本义;在对经典意义的阐发上,又喜欢牵强附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对楚辞的注解,先从解释字词入手,再对全章义理进行概括串通,使得解释具有整体性,且简洁明了。B 楚辞辩证体例更是朱熹的创造,它保证了正文注解的简明,又为深入探究楚辞义理提供扎实的考据支撑。C在朱熹之前,王逸的很多看法成为楚辞学的主流观点,但王逸的某些观点有失偏颇,并没有使问题得到真正解决。D在九歌主旨的理解上,朱熹对作品进行了表里两层的立体解读,否定了其本体与喻体的联系,通透合理。1A【解析】 A 项,根据原文第一段中的“当人感觉快乐的时候到全身”可知,传达到全身的是“快乐的讯息” ,并非内啡肽。#网2 (1)B(2)D【解析】 D 项, “否定了其本体与喻体的联系”理解有误,原文的表述是“在九歌主旨的理解上,朱熹突破了自王逸以来的将九歌的比兴手法认作简单的比喻、机械地寻找其本体与喻体的做法,认识到了九歌的整体象征手法” ,所以并不是“否定”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总 结 一 下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