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通训练四 隐逸文化传统文化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
2、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 ,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
3、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遨与李振故善 善:交好B欲以禄遨,遨不顾顾:考虑C世目以为三高士目:看作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徒:门徒答案 D解析 徒:一类人。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B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C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D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
4、也/答案 C解析 原文标点为: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答案 B解析 “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5、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译文:_(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译文:_(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 ,拜以为师。译文:_答案 (1)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分点:“得罪” “省” “高”)(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得分点:“信然”“不之求”)(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 ,拜他作老师。(得分点:“大” , “延” , “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参考译文郑遨,字云叟,是滑州白
6、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
7、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卖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为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弃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吗?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
8、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做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吗?”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 ”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 ,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
9、下。 ”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 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5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扣题,先借陶渊明的桃花源比吕逸人的住处,又写到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一虚一实,将读者引入一个超尘脱俗的境界。B “不敢题凡鸟” “何须问主人” ,化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作者虽有访友人不遇的懊恼,但并不介怀的旷达。C颈联写吕逸人住处的环境,依
10、傍妩媚青山,近邻淙淙流水,描绘出一派远离尘嚣、清幽淡然的山间生活图景。D “种松皆老作龙鳞”意思是手种之松,树皮开裂得像龙鳞一样;为“多岁月”作补充,显示出吕逸人年事已高的窘境。E尾联托物寓意,以松树的坚贞不渝指吕逸人,呼应起句“桃源一向绝风尘” ,使全诗结构严谨,富有韵味。答案 DE解析 D 项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隐居此地的时间之长,显示了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E 项尾联是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 “种松皆老作龙鳞”只是写松树之老,并不蕴涵坚贞不渝之意。6这首诗最后两联表达了作
11、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通过描写吕逸人居住环境的清幽表达了作者的归隐之思;通过写吕逸人与世隔绝、闭户著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傅小平苏东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 37 年的地方。院子外国务院部委云集,院子里满是翻新外墙的脚手架,103 岁的杨绛静悄悄地隐身在一片喧闹中。前几年,院子里的邻居还能见到杨绛,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近来,邻居也少见她了。杨绛的“隐”并非
12、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 “钱钟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 ”朱虹说, “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杨绛,一向温厚幽默,但容不得假与恶,尤其容不得对丈夫钱钟书的任何冒犯。去年,她做了一件全社会关注的事通过法律程序,紧急叫停某拍卖公司对钱钟书、钱瑗以及自己的私人信件的拍卖,并且在今年 4 月最终打赢官司,获得了 20 万元赔偿。她当然不是为了赔偿,而是为了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1938 年,杨绛一家三口乘坐海轮,从欧洲回国。她与钱钟书都晕船。一次大风浪中,杨绛突然悟出不晕
13、的办法:船身倾斜厉害,舷窗外,一会儿全是水,一会儿全是天,波动幅度大,人自然会晕;她教钱钟书,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这样永远头在天之下,脚在水之上,不波动了。钱钟书照做,果然不晕了。他说:为人之道也如此。归国后,抗战、内战、 “文革” 、改革开放每一次,杨绛都拿出了当年“不晕船”的见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面临生活的艰难。一部分人在利诱之下做了汉奸,另一部分坚持抗日的,过着颠沛流离、入不敷出的生活。前者杨绛绝不会做,后者杨绛又不能做。钱钟书是书生本色,不擅生计。为了让钱钟书和女儿过稍微体面的生活,她当过中学校长,给富商小姐做过家庭教师,也做过小学代课教员。后来,日
14、本人接管了工部局北区小学,杨绛立即辞职,跟随几个朋友创作剧本,解决家里营生。1941 年,钱钟书回到上海。一天,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这便是围城 。为支持钱钟书的写作,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又辞掉女佣节省开支,自己包揽所有家务,劈柴生火做饭。杨绛不抱怨,心甘情愿做“灶下婢” 。钱钟书每写完一章,她都先读为快,读完又急切地等待下一章。抗战后期,物资更为匮乏,杨绛不得不精打细算。比如烧煤,煤球里泥掺多了,烧不着;掺少了,又不经烧。为了省煤,杨绛自己和泥,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300 斤煤末子,杨绛如获至宝,掺上煤灰自制煤饼,能抵四五百斤煤
15、球。她还负责买菜,洗全家人的衣服。钱钟书的婶婶见杨绛一位千金小姐,在家什么粗活都干,很是感慨,对杨绛说:“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钟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 ”后来,公公病重,问婆婆:“我死后,你跟谁过?”婆婆说:“跟季康(杨绛字季康)过。 ”杨绛之贤,由此可见一斑。1998 年 12 月 19 日凌晨,钱钟书身体状况很不好,医生连忙通知家属。杨绛赶到床前时,钱钟书已经合上一只眼,还睁着一只眼等待妻子。杨绛帮他合上眼睛,轻轻地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如今,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
16、最终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 ,一头扎进去,忘记自己。2000 年,中译本斐多出版,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 。之后,在那张钱钟书曾伏案工作的写字台上,杨绛完成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2003 年出版 3 卷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 ,2011 年出版 20 卷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在杨绛先生去世前,还有 100 多册外文笔记等待她整理出版。这位百岁老人,仍在坚韧地、静默地“打扫现场” 。(节选自环球人物 ,有删改)相关链接我按照自己翻译的习惯,一句句死盯着原文译,力求通达流畅,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
17、对话。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杨绛)从仲夏到中秋,我们走进杨绛的世界。在杨绛的世界里,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采访记者手记)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绛先生的晚年生活本很丰富,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后来因为年岁高了,身体也不好,就隐居起来。B钱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 ,这“逃”并非是逃避
18、,而是矢志不渝的追求。C杨绛先生不仅是钱先生最贤的妻,更是钱先生最热忱的支持者和最有力的助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终于结束了钱先生手稿的整理工作。D全文选取了杨绛先生一生中的典型事例,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杨绛先生。答案 B解析 A 项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C 项“学术遗物”整理完成,但外文笔记等整理还没有结束,一直在“打扫现场” 。D 项无心理描写。8杨绛“不晕船”的生活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_答案 杨绛能适应环境,生活艰苦的时候为了家庭生计能放下架子做校长、家庭教师、代课教员,物质匮乏时自己和泥省煤、买菜、洗全家人的衣
19、服;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气节和操守,比如日本人接管小学后立即辞职另觅他职,丈夫去世后悲痛之余投入到翻译和整理丈夫的遗作中。9为什么说杨绛是“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请结合全文及当前时代特色加以分析。答:_答案 杨绛先生的“隐士”形象: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甘于寂寞,潜心向学,坚守气节,坚守文化,坚守良知,传递着真善美。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着这个时代。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浮躁喧哗功利化的时代,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魏晋风度时指出: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社会和时代中
20、产生的如此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表面看来是潇洒风流,而其骨子里却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时代心理对整个社会文化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影响是尤为深刻的,人们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晋宋易代的社会现实需要文人们在几乎来不及思考的瞬间就要做出自己政治及人生的抉择。陶渊明是一个非常有哲思、对人生有反省的诗人,他选择了归去田园。陶渊明之所以归隐,其主要的原因是陶渊明不愿意和那些不遵守儒家纲常的人同流,其行为是对自己人格的坚守。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
21、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上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中国古代隐士是一群对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等生命理想有着强烈渴望的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主,这就注定了他们与现实政体之间的矛盾。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生活在高压专制统治时代,要么顺从皇权统治,要么放弃功名欲望,两难的选择使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动机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冲突。然而归隐的生活,使他们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自己。陶渊明的“归去”是从政治和世俗社会向自然和自我本性的回归,这种回归很坚决,其中伴随着诗人本身的潇洒、自适的本性。陶渊明是出于对自己人
22、格和人生道路的坚守而做出的主动选择,他注重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坚守。鉴于喧闹、污浊的社会现实与自己人格理想的矛盾,隐士皈依山水自然最重要的动机就在于他们发现了自然中有与他们自己的人格追求相契合的“真” “静”“深” “幽” “旷” “远”等品性,而隐士的文化活动又进一步丰富、提升了这些精神品性,并使之在山水艺术的创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古代隐士不仅拥有富含艺术精神的人格,而且他们都是具有丰厚的文化修养、心性聪慧的人。他们多以道、禅思想为精神支柱,融合了儒家以艺术陶养性情,以“礼” “乐”达“仁” ,进而在“礼”的秩序中“游刃自如”的思想,并将之内化在自我人格的深层,在内心建构了一个力量
23、强大的自我机制。因而,他们有足够的心力抵御物质世界的喧闹,从而将全部的生命热情投注在心灵花园的建设上,淡泊功利,从容平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在诗歌的内容上,陶渊明侧重表现出对人情、时事的看法与见解;在诗歌的语言风格上,既有“依依墟里烟”的静穆与飘逸,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与自在。他的诗歌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是对田园生活的审美观照和艺术加工,充满着自然宁静的味道。(选自论中国古代的隐士 ,有删改)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面上潇洒不群、飘逸自得而内里潜藏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的魏晋风度,是在当时动荡、混乱、
24、灾难与血污的社会现实下形成的。B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往往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心理特征,而在中国因为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更为突出。C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时代,他坚守自己的人格,不愿意和那些不遵守儒家纲常的人一道随波逐流,就主动选择了归隐。D陶渊明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在政治的参与中能坚守自己独立自主的精神。答案 B解析 主客体颠倒,应为“心理特征”影响“文化现象”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隐士与现实政体之间的矛盾是注定的,因为他们强烈渴望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有高于常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
25、向。B生活在高压专制统治时代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顺从皇权统治,要么放弃功名欲望。因此,其人格动机充满了尖锐的矛盾。C中国古代隐士也有不少人曾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只因在真理的追求上坚持独立判断,在政治的参与中坚持独立自主,导致他们在专制时代只好无奈地选择归隐。D中国古代文人是一群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坚守自己的理想人格,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答案 D解析 张冠李戴,从第二段看, “中国古代文人”应为“中国古代隐士”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隐士在人格上都追求“真” “静” “深” “幽” “旷” “远”等品
26、性,如王羲之就追求这种品性,并把它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兰亭集序中。B中国古代隐士多以道、禅思想为精神支柱,并融合进儒家的思想,他们都拥有丰厚的文化修养、聪慧的天赋心性和富含艺术精神的人格。C陶渊明内心有力量强大的自我机制,虽然曾“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但最终抵御住物质世界的喧闹,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投注到精神世界上。D陶渊明用自己的审美观对田园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他的田园生活虽然也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但仍觉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答案 A解析 理解有误,王羲之不是隐士,同时“把它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兰亭集序中”一句的表述也欠妥当。(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隐逸文化
27、的精神价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 ,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28、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 “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
29、,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
30、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有删改)1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B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
31、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算是中国最早的隐士。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 ,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答案 A解析 B 项“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算是中国最早的隐士”说法不正确,文中只是说“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 。C 项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不是由孔子的“道”发展来的。D 项庄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而不是“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
32、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B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答案 C解析 “隐士是士
33、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法错误。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 ,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B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C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答案 B解析 有两处错误:第一, “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错误,依据原文, “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效果,而非主观目的;第二, “发挥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