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散文的主旨【命题说明】散文主旨的题目是必考的内容,主要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又是在选择题中出现。散文主旨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并且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中心等。要准确分析归纳主旨,首先要弄清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 文章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什么,或驳斥什么,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什么情感,总之,不管怎么样,都得形散神聚,神就是文章的魂,是是文章的主旨,主脑,整篇文章都要围绕它来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归纳主旨
2、,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要求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举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 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主要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正确、深刻、全面、客观等,对文章的人文历史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做出恰当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主要是指两点:一是文章所运用的全部材料;二是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见解、感受和思想倾向。 “评价”最大的特点是对文中体现的内容进行主观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本来的,是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与赏析的
3、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理解,进入了高层次的要求,更能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归纳主旨的切入点(1 )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不同散文表达中心的方法不同,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纳点。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就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 (2 )从文章关键点入手。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 (3 )从分析结构层次
4、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 (4 )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行句子入手。 文章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有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 (5 )从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4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
5、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2 )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3 )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
6、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易错点睛】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首先要对相对散乱的形式进行整理,最后到一点,这样就要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段落划分,看文章都描述了哪些事情或景致,分析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找到文章的神,文章的神一般集中在开头、结尾和中间行文中表情达意的句子中,找到这些就找到神。一、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八校 2018 届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年三十夜的爆竹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
7、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在我们那儿乡下,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 。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约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 ;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
8、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 ) ,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则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 ,才能喝得尽兴
9、。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 ,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 ,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地,一觉即到天明。家父自 2007 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
10、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阳过。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声阵阵炸响。我是一只
11、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腾。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挞没一挞地乱放。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B. 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而前文作者醉酒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C. “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写出了作者对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
12、的怀念。D. 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作者内心的冷清。2文章第 2 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作者笔下的“年三十夜的爆竹 ”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答案】1 B2 让读者对作者乡村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引出行文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 。家乡年三十的风俗,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承载,既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也传达出乡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承上启下,照应了文章标题“年三十夜的爆竹” ;又为下文表哥们热情请我喝酒做好铺垫。3 “年三十夜的爆竹”既是庆祝节日的风俗,也是行文的线索。“年三十
13、夜的爆竹”传达了亲人团聚欢乐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年三十夜的爆竹” 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亲情牵绊,乡土情结是永恒主题。“年三十夜的爆竹”也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作者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年三十夜的爆竹”在乡村热闹,在城市则稀落,触发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远离进行深刻反思。【解析】1试题分析:文章末尾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文中提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呼应文章开头,是作者在外漂泊让他觉得累,故乡才是心里永远的归宿,作者不是不愿意回故乡,相反是更加怀念故乡,更加怀念故乡“年三十夜的爆竹” 。3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
14、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此题答题的关键点是结构上答出线索的作用,内容上答出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触发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远离进行深刻反思。一、 【山西省吕梁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这几年,我发觉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乡村了,过三五个月,总要去
15、老家豆村小住;有时去南京、上海一带办个事,中途也要从滁州下车回豆村看看。其实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看看。不看,心里总觉得欠缺一点什么似的。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也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去,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
16、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
17、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
18、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溲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里,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
19、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注节气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20、( )A. 文章开头说自己离不开乡村,出差中途也要下车看看,是因为觉得自己对乡村有所亏欠。B. 文章第段中,作者借风来对比,说明每个节气的到来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有路数的。C. 文章插入对政治闹猛时代的回忆,意在表现爷爷对节气的迷信执着,以及对爷爷深深的思念。D. 文章主要选取了“惊蛰” “霜降”两个节气加以详细描述,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对节气的思考。2请从内容和形式丙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3本文写节气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请根据文分析阐释。【答案】1 D2 内容上,强调了惊蛰时期一声惊雷,润泽万物,唤醒生灵;表达对“主兴”的惊蛰的礼赞。形式上,运用比喻和
21、拟人的手法,语言形象,生动活泼,表达了对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3 自然规律有自己的路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节气,阻止不了,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有根有脉,有因有果。人们应该敬畏自然,尊重规律, “有规矩,也守规矩” ,节气的冷热立废,让人心服口服。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题目的内容是“写节气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 ,答题的关键是找到相关“自然规律”“人类行为”的语句,然后分析概括。此题的答题区位在文章的 24 段,如根据文中的句子“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
22、可以概括为“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有根有脉,有因有果”。一、【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寒山寺悟禅王本道少时读张继的枫桥夜泊 ,还以为这寒山一定是个古木参天、风景佳秀的名山。许久之后,才得知寒山乃唐代一位高僧的名字。平心而论, 全唐诗中所收张继的 40 余首诗中,其他诗作称不上是上上佳品,惟独这首枫桥夜泊堪称精品。诗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禅林;寺又使张继和他的诗远播重洋。今年暮春的一日,我有幸造访这千年古寺。 大雄宝殿的香火很旺,身着各色服装的善男信女们虔诚地顶礼膜拜着,众位高僧也手持木鱼,双目紧闭。肃穆地为膜拜者口诵经文。据说,寒山寺的古
23、钟只有午夜时分才可敲响,千余年来,那 108 下钟声不知震撼过多少人的心扉。然而让我奇怪的是,眼下还是正午时分,伴随着大雄宝殿庭院里的袅袅青烟,钟楼里的钟声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寺内碑廊陈列的碑刻闻名遐迩,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张继的这首诗,历来的注释一直比较低调,称其是一首抒发羁旅愁情的七绝。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特别是三四两句,以往普遍认为是凄楚的钟声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浓烈。而我却以为,恰恰是这钟声使作者自省自警,从一腔愁绪中得到了解脱。按佛经的说法:“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当年张继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羁旅枫桥,冷月
24、西斜,栖乌惊噪,难免悲从中来。但作者的情绪并没有止限于此,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来,他深受启迪,于是诗兴大发,留下了这千古绝唱。或许也正是这钟声才清除了他不第的烦恼,促使他继而刻苦攻读,再次进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果真如此,我想,那枫桥夜泊大概应该归于禅诗一类了。 本人并不信佛,也不谙禅事,但进得庙来也想体会一下各种的滋味。要学禅事进入禅的境界还真是件难事,只有靠自己的灵性去认识或领悟。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穷之处不但不烦不恼且产生了观云的兴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现了作者被罢官后贬
25、到边 陲的心境,尽管孤独寂寞,却仍有“寒江独钓“的兴味。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一种大境界、大超脱。正由于这样,我国历史上众多的知识分子尽管一生之中在宦海几经沉浮,但大多都能虚怀若谷,安之若素。 走出寒山古寺,朗日已经西斜,毗邻寺庙的古道之上,长街人流,裙带飘香,“人面桃花相映红“。许多人周身洋溢着朝拜之后的虔诚与满足。其实,这光怪陆离的人世间,正设置着种种诱人的机遇和恼人的坎坷在等待着他们。是春风得意抑或是厄运当途,任何人都无法预料。既然进庙烧香,就要有个禅的心态,否则,欲无止境,当了皇帝还想成仙,天生的幸运儿总想锦上添花,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导致物极必反,喜极生悲。只是
26、哪得诸般都占尽呢?凡人还是应该调整心态,安心静虑,平和地待人、待己、处事。即使是华盖当头又回天无力,那就学学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还能落得个“知足者常乐“的结局呢!(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详细叙写了作者游览寒山寺的经过,以时间为线索,把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B. 作者在文章中引到关于寒山寺的传说,叙到目睹的景象,联想到禅意诗句 ,发抒了自己对人生世态的感悟,行文看似平淡,实则厚重可感,意味浓烈C. 作者对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理解与一般注解的不同,他认为“夜半钟声“使诗人自省自警,进而从一腔愁绪中得以解脱出来D.
27、 尽管作者在文中自称不信佛,不懂禅事,但可以看出,他对光怪陆离的尘世和人处其中的境界的认识是颇通禅意的2 “走出寒山古寺,朗日已经西斜,毗邻寺庙的古道之上,长街人流,裙带飘香, 人面桃花相映红 ”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结合张继的事例,按照作者的感悟,你对为人处世有何感想?【答案】1 A2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上文游览途中联想感悟,通过这一句,行文又回到游览的结构上来,收到言归正传的作用,而这篇文章又不是简单的游记文,重点还是“悟” ,这一句又顺利成长地将文字由张继个人和那些诗文里的古人引向了现实生活世界里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身上。3张继科举不第,垂头丧气,满怀愁绪中,受钟声的刺激,能超脱一时得失,转悲为喜,积极乐观求学生存,终而及第。人生世间,不能因一时得失而丧失信心,不能过度满足欲望,要能辩证看待人事物,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福相依,要有知足、安常、感恩的胸怀。3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比较开放,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概括张继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对他事例的感悟,然后在由此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本文张继的经历是:科举不第,垂头丧气,满怀愁绪中,受钟声的刺激,能超脱一时得失,转悲为喜,积极乐观求学生存,终而及第。